中印关系为什么不好【中国和印度的矛盾什么原因】

2023-02-07 08:25:2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9

最近全球都在闹电荒,我们国家最近就推动各种举措来缓解电荒,想尽办法保证电力供应。 而印度也同样陷入了电荒,10月12日印度孟买大范围停电,据印度中央电力局的数据显示,印度135家主要燃煤电厂中,有115家电煤库存处于危机状态,超半数电厂的燃煤库存只能使用不到2天,有16家甚至已经断供。

这种窘境,导致了印度各种企业被迫停产,而这种不稳定的生产环境,也让许多原本在印度设厂的制造业企业,都在纷纷退出印度。 比如10月9日福特公司就宣布,全面退出印度。 福特的CEO称,为了“实现福特的长期增长,该措施尽管艰难,却很有必要”。

印度很想挽留这些企业提供的就业岗位,可是他们不想着先解决自己国内的能源供应问题,却先跑去向跨国企业喊话,“威胁”他们尽快来印度建厂,否则印度就会全国抵制他们的“中国制造”产品。

根据印度媒体报道,印度有关部门日前向特斯拉公司提出要求,称印度不进口从中国生产的电动汽车产品,包括中国制造的特斯拉。 他表示,特斯拉应该在印度建厂,特斯拉的电动汽车,应该由印度出厂销往世界各地。

但是,印度现在国内正在大停电,怎么生产电动汽车呢?为什么尽管国内状况如此糟糕,印度还可以迷之自信,喊出“有中没印”的口号呢?

而且,在处理国际关系的时候,印度仿佛患上了“中国恐惧症”,国内外一遇到什么事情,就要先宣扬一番“中国威胁论”,抵制一番中国。 所以,为什么印度政府的外交政策,总是让我们想不通呢?

1962年,印度在边界问题上挑衅中国的时候,毛主席当时说道,“我想了十天十夜,也想不通印度为什么要搞我们。 ”在我们的印象里,印度就是这样一个“看不懂”的国家,总是做出一些我们看不懂的“奇葩”选择。

不过,印度作为中国的重要邻国和大国,又是一个拥有核武器的国家,他们做的决定都会对中国产生影响,所以我们有必要去预测他们的想法;而在我们诸多国际关系专家的分析之下,我们也可以用一些研究成果,来分析一下这个曾经“看不懂”的国家了。

大家好,欢迎来到认知金字塔,我们今天就用国际关系专家的最新研究成果,来理性、深度地分析一下印度的外交策略,看看是否可能帮助我们解决一下对印度这个奇葩国家的困惑。 喜欢的朋友还恳请您点赞支持,谢谢大家。

去年印度退出《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这件事情,就很让我们“看不懂”。 《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简称RCEP,是目前全球最大的自由贸易协定。 这是一项深化区域经济合作的宏伟计划,按人口计算,该贸易区将是世界最大的贸易组织,GDP、出口额都分别占全球总量的约30%。 如果顺利签署,据估算,到2025年RCEP将为世界创造6440亿美元收入。

在RCEP提出后,原本中印两国都积极参与,结果在签署过程中,印度迟迟不肯配合,导致谈判历时八年之久。 而在谈判的最后,印度终于选择退出谈判,莫迪还放出狠话:今后都不参加中国主导的多边合作。

我们知道在当今世界里,想要提高国际地位、在全球化的市场上赚到钱的话,就非常有必要加入一些多国参与的多边合作组织,实现互利共赢。 但是印度在对待多边组织的问题上,却总是呈现出“摇摆不定”的态度,一开始会期待积极参与合作,但是没过多久就想着怎么退出。 这是为什么呢?

我国的国际关系研究者提出了一个“猎鹿博弈”的模型,来解释印度的“摇摆不定”。 在博弈论里面,“猎鹿博弈”是一种多边合作的博弈模型,非常适合研究多边合作组织的问题。

假设有一群猎人,一起组团在森林里打猎,森林里有鹿也有兔子。 显然鹿的价值更大,如果猎人们团结协作,组成包围圈一起围猎的话,最后就可以抓住鹿。 但是只要有一个猎人偷偷离开去抓兔子,那么鹿就会冲出包围圈逃走,最后只有擅离岗位的猎人可以轻易得到兔子,而其他人则一无所获。 或者如果人人都去追兔子,则大家都有机会抓到兔子,但却放走了最值钱的猎物。

尽管猎鹿的收益明显高于猎兔,但猎鹿需要合作,而猎兔不需要合作也能成功。 所以在此情况下,要成功捕捉到鹿,即获得最大收益的前提条件是,每个成员愿意合作,并且相信其他成员也会选择合作。

我们假定中印两国参与的多边合作,也如一群猎人相互合作去抓鹿。 而在研究中印共同参与过的多边合作之后发现,中国在博弈过程中始终坚持的是合作共赢、追求收益最大化的选择,而印度却始终坚持“非合作博弈”,在多边合作本应该追求集体利益时,却更多地考虑自身利益的得失。

印度选择退出RCEP,就是很典型的“非合作博弈”,印度宁愿选择自己单干“捕兔”,也不愿与成员国一起“捕鹿”。 其实RCEP的提出,可以推动亚洲地区建立更紧密的经贸伙伴关系,与印度的“东向行动政策”是一致的,但由于长期不开放市场、经济结构不合理、贸易失衡等因素,印度担心签署RCEP后会造成更大的贸易失衡,从而对其经济造成冲击,并引发一系列的连锁反应,所以印度始终在参加过程中顾虑重重。 2019年11月,印度借口几个关键问题未解决而拒绝签订协议,并且在2020年7月正式宣布退出RCEP。

而和RCEP有类似遭遇的,还有“孟中印缅经济走廊”,简称BCIMEC。 BCIMEC的概念,最早可溯源至20世纪90年代末,最初由中印两国的学者、智库主导,并得到了四国的积极响应,但如今却进入停滞不前的状态。 2013至2017年间,BCIMEC联合工作组召开了三次会议,对合作框架进行了讨论,然而从此之后,印度便开始了对项目建设的拖延,长期没有展现出应有的合作诚意,导致到目前为止BCIMEC仍处于政府间的议题讨论阶段,尚未取得实质性进展。 不仅如此,印度还另有打算,开始推进其主导的“季风计划”、“环孟加拉湾多领域经济技术合作倡议”、“印日自由走廊”以及美国主导的“四边安全对话机制”,大大冲淡了缅甸和孟加拉国对BCIMEC的热情,也迫使成员国将更多的精力转向了中缅或中缅孟经济走廊。

印度在以上合作组织中频频选择退出,最后打的都是“中国威胁”的旗号。 但是,印度并不是在所有涉及中国的多边合作协定中,全部都选择了背离的态度。 就算是在2020年,莫迪放出狠话说“不愿意参与由中国参与的多边合作组织”之后,印度也并没有选择退出“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的多边合作关系,反而还主办了2021年的金砖国家领导人峰会。

那么,同样是中印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组织,印度为什么对上合组织和金砖四国就采用了不同的合作策略呢?

学者总结了印度选择合作的几个共同因素。 第一,该合作要有利于印度提高国际地位,符合其“大国外交政策”。 第二,当印度的国内利益阶层认为,参与合作符合其利益或有助于实现其利益时,国内就少有反对之声。 第三,在多边合作中有所谓的“能够制衡中国”的成员国参与,尤其是俄罗斯,在上海合作组织和金砖国家中都有俄罗斯,印度认为,俄罗斯是一个政治军事大国,与其在多边合作中联手,能够有效制衡中国的主导地位。

所以,我们摸清了印度“猎鹿博弈”中的判断标准后,就会觉得很有趣,印度居然无视俄罗斯和中国的伙伴关系,还期待着“联俄制中”,可见印度对国际关系的认识和我们存在着很大的偏离啊。

而且,在和印度的外交过程当中,我们总体来说仍然是期待以和为贵的,我们仍然基于“一带一路”倡议,向印度释放友好的信号,比如就算印度在RCEP和BCIMEC上拆台,我们仍然向印度和尼泊尔提出了“中尼印经济走廊”的战略举措。

可是近年来,由于印度的不合作姿态及阴谋论式的指责,“一带一路”建设在南亚方向仍然面临重重阻力。

那么,为什么印度会对当今世界的国际关系,出现如此严重的认知偏离呢?

有学者又借助“错误知觉理论”的框架,来解读在中国频频释放善意信号的情况下,为什么印度依然要坚持某种程度的不合作行为。

首先,印度对自己的国力存在着身份认知偏差。 我们中国认为,中印关系是一个强国和次强国之间的“非零和博弈”,而印度则认为,这是两个强国之间的“零和博弈”。 这种关于自身和对方身份认知的差异,形成了战略思维的差异。

然后,目前中印两国的国际影响力存在巨大差距,导致两国处在国际权力结构的不同等级,这就导致了二者互相的关注度是不对等的,会使得印度往往“过度关注”中国。 而印度在中国的全球战略中,从来都不是核心关切,“中美矛盾”和“中俄合作”是我们更为关注的议题,但印度则越来越把中国,作为影响其战略安全和实现大国梦想的首要因素。 这就导致了,只要中国有一些举动,印度国内就会将其不断放大,最后演变成“中国威胁论”。

最后,印度国内无法合理化解这种对中国的“过度关注”。 在印度官方战略文件中对中国的各种负面陈述,可以直接体现出印度政府对中国的形象认知。 有研究指出,印度对中国地区安全的负面知觉意象,体现出印度无限夸大了中国的发展可能对印度带来的威胁和挑战,但却无限缩小了自己对地区安全稳定带来的影响或者危害。 中国学者对印度社会舆论的 研究发现,印度四家主流英文媒体在涉及经济社会发展的问题上,对中国的报道总体客观公正,但在涉及政治、边境、军事防务等敏感问题时,论调普遍悲观消极。

“错误知觉理论”最早是认知心理学当中的概念,其认为,人对刺激因素的反应,并不是直接基于客观事实本身,而是基于对刺激因素的知觉。 而在国际关系当中,当决策者看到的国家形象和真实形象出现矛盾,以及决策者的认知逻辑与对方的真实意思大相径庭时,错误知觉便产生了,这就会导致错误的行为,最终导致冲突升级。

比如说,莫迪始终将中国捍卫领土主权的行动,视作对印度乃至南亚地区的“扩张行为”,而事实上,中国对威胁印度的安全与主权毫无兴趣。 印度最高军职决策者,印度国防参谋长拉瓦特把中国在西藏的基建民生工程,解读为“中印边界冲突升温后中国企图迅速增强军备投送能力的冲动之举”,而事实上,这些工程项目都是我们中国在基建规划设计和预算编制内的长期既定战略,并没有受到印度的影响而改变自己的发展道路。

中印国力不断拉大,而印度始终忽视中国崛起的事实,最终导致了印度在外交策略上的“认知失调”,说白了就是,没有大国的命,得了大国的病。 而印度国内对中国的过度关注,和印度要寻求与中国战略平衡的类似话语,印证了印度对自身在亚洲或全球权力格局中地位的乐观心理,这在一定程度上误判了自身实力和中国意图。

那么,印度为什么会产生这种“过于自信”的自我判断呢?我们发现,在2017年之前,印度对于中印两国共同参与的多边合作项目,还是保留着热情的。 而在2017年之后,印度对我们的挑衅和“恐慌”才逐渐增多,也开始从各种多边关系的“猎鹿博弈”之中选择了“猎兔”。

那么是什么导致了印度国内的“错误认知”呢?学者也对此提出了一个假设。

美国于2017年,正式将遏制中国的战略,从“亚太战略”扩展为“印太战略”,希望将印度拉拢为对抗中国的伙伴。 特朗普政府在《国家安全战略》中提出,欢迎印度成为全球性大国和更强的战略与国防伙伴,将继续扩展与印度在防务和安全领域的合作、提高经济援助,并支持印度发展与区域内其他伙伴间的关系,以保持其在印度洋区域安全的领导角色。

2018年起,美印开启“2+2”部长级对话,按例每年举办一次。 2019年11月4日,美国务院发布《自由开放的印太:促进共同愿景》报告,对“印太战略”实施进度作了详细的描述,提出美印战略伙伴关系正在向新的高度发展,不仅在国防安全领域可以开展深度合作,在能源领域与空间领域也存在巨大合作空间。

此外,美国还在“印太战略”的框架下,积极拉拢印度重回“四国机制”的多边合作关系。 “四国机制”,包括美、日、印、澳,曾经在2007年由安倍晋三提出,但是在2009年陆克文当选澳大利亚总理后单方面退出对话,导致“四国机制”停摆。 2017年东盟峰会期间,四个成员国重启对话,并且重要性不断升级。 2021年的“四边安全对话”首次举行了在线会议,在会议上,拜登就呼吁加强四国合作,以应对中国“威胁”。

对印度来说,美国抛出的橄榄枝,确实让印度感受到了“被重视”的感觉,也客观带动了印度的国际地位提升,所以被印度当成目前最大的“战略机遇”。 而美国拉拢印度的动机呢,其实也很明显,就是希望共同遏制中国,这在国际关系中有一个专门的名词叫做“对冲型伙伴”。 对冲型伙伴指的是,在三国的三角关系中,A、C两国存在矛盾,A国面临C国的风险,而其中还有一个B国与A、C两国的关系无法用简单的友好或敌对来形容。 这时A国可以通过与B国联合,来强化和C国的平衡关系。 综上分析,印度就是美国的一个“对冲型伙伴”,而问题的关键在于,美国抛出“橄榄枝”后,印度该不该接,该不该接受自己“对冲型伙伴”的身份,又该如何选择自己的战略方向。

当然啦,我们无法干涉印度的内政,我们只是期待,在讨论分析国际关系时,可以更多运用理性视角进行分析,来讨论各国看似“扑朔迷离”的行为动机。 而站在我国立场上,可以利用印度在战略选择上的“性格”来优化自己的选择。

对于中国来说,在美国这个最大的外部因素下,中印关系有必要进一步地达成共识,尽可能地建立战略互信,推动中印在两国共同利益框架下的协调与合作。

而在稳定的中印政治关系的前提下,中印经贸合作,是符合两国国家利益的选择,未来,金砖国家机制、上海合作组织、二十国集团、联合国气候变化谈判等全球治理领域,都将成为两国合作重要的共识点。 所以,我们也期待中国的崛起之路更加顺畅。

好啦,今天我们就聊到这里,喜欢的朋友还

下一篇:一亩地等于多少平方米?(一亩地等于多少平方米长宽各是多少)
上一篇:原装滤芯价格(10款汽车空调滤芯评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