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牡丹多少钱(红牡丹多少钱一包)

2023-02-06 07:33:4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7

“哎我给你说啊,我们村的一家苹果地里挖出了不少陶片,还红红的怪好看的,谁也不知道是什么!”

“是吗,没叫人去看看,要是值钱的话,那可就发了!”

1979年农历正月初八,年还没过完,河南临汝县纸坊公社的市场上热闹非凡,几个来赶集的大爷在市场里遇见了熟人,就站着聊了起来。

他们聊得无非就是村里新近发生的一些事情,其他人也没有在意,但是当他们说起在苹果地里挖出陶片的时候,却让一个买菜的男子停下来脚步。

集市

男子叫李建安,是当地一位文史工作者,出于职业的敏感,他听到村民大爷谈论的话题之后,立即就将那些红色陶片与“文物”联系了起来。

李建安装作对几位大爷的话题感兴趣,就凑上去问清楚了地点,随后赶紧返回住所,拿上工具就往大爷说的苹果地里跑。

经过发掘,李建安一共在这里发现了13件陶器,其中一件经过鉴定属于国宝级文物,是不可出国展示的64件文物之一。

这些在苹果地里发现的陶器,到底有什么重要的价值呢?

苹果地里的红色陶片

李建安1953年生于河南汝州市临汝县纸坊公社,是纸南村人,1975年入伍,入伍前曾在本村做过民办老师。

1978年4月退役后,回到家乡之后,被聘用为合同工,分派到河南平顶山临汝县纸坊公社,在公社的文化站当文物干事。

当了文物干事后,当地政府便派他到洛阳学习了《文物法》,之后纸坊公社中山寨村发现大型古墓群,李建安也参与到这项考古工作中。

考古现场

正是因为实地接触过对墓葬的考古工作,当听到几位大爷谈论到的红色陶片的事情,再结合当地的考古情况,李建安立即意识到,村民所说的红色陶片,有极大可能是文物。

那个年代人们的文物保护意识还不强,如果哪个地方发现了文物,就会有大批文物贩子上门收购,以极低的价格买走文物,在高价转手,让许多珍贵文物流散各地。

所以在李建安问清楚地点后不敢耽搁,带上家里的工具,就去了纸坊公社纸北大队阎村东边,在一处竹园附近,找到了大爷说的那个苹果园。

大爷说的红色陶片还静静躺在树坑里,李建安把这些陶片拼凑起来之后,根据拼出的形状轮廓,李建安发现这是一个尖底陶缸。

红陶碎片

因为有了中山寨古墓群考古的经验,李建安初步判定这件陶缸是二次瓮棺葬红陶尖底瓶,他小心翼翼地把这些陶片收好后,立即动手挖掘苹果树坑。

经过一天半的时间,他在树坑处挖出了一个长5.6米、宽0.8米、深0.85米的土坑,并在土坑中挖出了青、红两种颜色共13个陶器,他又分三次把这些陶器运到了自己家里。

经过一天半的劳作,李建安体力有些跟不上,不得不先回家休息,顺便对着13件陶器进行清理。

清理中,他发现这些陶器中,除了累积的泥土之外,还有许多人骨。

当他的妻子知道他把装有人骨的陶器放到自己家后,认为这非常晦气,让他马上把陶器运出去。

拗不过家里人,李建安只能用平板车把陶器运到了纸坊公社,找了一个办公室存放起来,在那里继续研究。

公社的其他工作人员好奇地围了过来,开玩笑地问李建安:你弄这些是什么东西,能值多少钱,还下那么大的功夫?

稍微有点口吃的李建安一字一句地告诉同事:这些东西可是国宝,不是值几个钱的问题!

鹳鱼石斧图彩陶缸

挖到陶器后,李建安就立即联系了纸坊公社所在的临汝县文化馆,想让文化馆把这些文物收去妥善安置。

但是当时的工作人员对这方面了解不多,也没有过多重视李建安挖掘的陶器,所以尽管李建安多次联系,文化馆却迟迟没有接收,这些陶器还一直在李建安的手上。

直到1980年春节前,县文化馆终于通知李建安,让他把那些陶器送过去文化馆收藏。

这么多文物就这样放在纸坊公社里,尽管还不确定这些文物的价值,但李建安也一直提心吊胆,生怕自己保管不好让文物受损。

现在终于等来了文化馆的接收通知,李建安非常高兴,赶紧把13个陶器小心地装到平板车上,再骑着自行车拖上平板车,急急忙忙地往县城去了。

来到临汝县文化馆后,馆长张久益亲自接待了李建安,对他的工作给予了高度的赞扬,又送给他5双线织手套作为奖励。

线织手套

然而还没等县里的文化专家好好研究,这些陶器就被郑州市文联主席张绍文先生发现了。

张绍文当天和侄子去文化馆探望朋友,他进了文化馆之后,就看见院子里新放的一个陶缸,出于好奇,他就走上去仔细观察。

经过观察,张绍文发现这个陶缸上面还画着画,仔细一看,画上的鹳鸟、鱼和石斧的都栩栩如生,好像还描述了一个活动。

张绍文在这方面有很深的研究,他立即告诉文化馆的工作人员,这个陶缸上的绘画很有价值,要妥善保管。

他随后立即找人给陶缸拍照,正好他的侄子张天庆从小喜欢书画,在这方面也很有功力,他就让侄子把陶缸上的画临摹了下来。

陶缸和临摹画

根据陶缸上的画,他给这个陶缸命名为“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忙完这一切,张绍文再次叮嘱工作人员妥善保管陶缸,自己又返回郑州市向有关领导汇报。

回到郑州汇报后,张绍文还专门写了一篇论文介绍这件陶缸,河南省也高度重视,当年10月28日,专项调查组便进驻了临汝县。

专家组除了对陶缸进行研究之外,还对发现陶缸的阎村苹果园进行了进一步的考古挖掘,在这里发现了一个面积约2.5万平米的新石器时期的遗址。

除了李建安发掘的13件陶器,专家组又在这里发现了3件完整的陶器,这3件陶器和之前的13件陶器一起,被紧急送到河南省博物馆保管,后来又被送入中国历史博物馆收藏。

国宝中的国宝

衡量一件文物的价值,除了同类文物存世的数量多少、文物所处年代之外、文物是否完好之外,还有一个重要的依据,就是它的考古价值。

杜虎符

众所周知,中国的原始社会文明共分为两个时代,即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我们熟知的北京猿人遗址,就是属于这一时期。

新时期时期有很多代表性遗址,仰韶文化也是其中之一,它分布在今天甘肃到河南一带,因为首次发现这个文化,就是在河南渑池仰韶村才得名。

发现陶缸的苹果园,还有李建安参与发掘过的中山寨村古墓群,就是属于仰韶文化遗址。

仰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就是彩陶文化,这些陶器主要以红色为主,上面经常有彩绘的几何图案或者动物花纹,国宝“人面网纹盆”就是其中的代表。

人面网纹盆

而被李建安发掘的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经过碳14鉴定,此物所处的年代距今约有5000年,根据年代来看,正好处于仰韶文化的阶段。

在瓶口下方,还有四个对称的鹰嘴式鼻纽,瓶底还有一个小穿孔,那副鹳鸟、鱼和石斧就画在瓶腹位置。

白色的鹳鸟站立在画面左侧位置,它的身体微微向后面倾斜,嘴上叼着一条大鱼,鹳鸟的右侧则是一个捆扎在木棍上的石斧。

陶缸上的绘画,被认为是中国最早的绘画作品之一,与它处在同一时期的,还有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中画在陶钵上的稻谷、陕西宝鸡北首岭遗址中小口瓶上的水鸟衔鱼图案。

这两处文物上的绘画虽然都比“鹳鱼石斧彩陶缸”出现的年代要早,但是要论艺术价值,却都比不上后者。

宝鸡北首岭鸟语纹盆

从绘画手法上看,陶缸上的画属于白衣彩陶,这是豫西仰韶文化的显著特征,为了表现鹳鸟的形象,作画的陶工将鹳鸟身体涂成了白色,这种手法像极了中国画的“没骨”画法。

而在鱼和石斧的绘画手法上,陶工又先用黑色线条勾勒出轮廓,再用颜料填涂,犹如国画的“勾线”和“填色”这两种技法。

正是因为陶工在作画时,运用到了后世国画的一些基本技巧,甚至还出现了有意的构图思想,被认为是中国画的雏形。

而在此之前的陶器,尽管已经出现了图画,但都是简单的几何纹饰,“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出现,也标志中国古代文化由纹饰向物象的发展。

所以“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也被众多的专家和学者称为“中国最早的国画”和“中国画的开山鼻祖”。

吴昌硕国画牡丹

2002年1月18日,国家文物局发布了文物出国展览规定,将包括“鹳鱼石斧图彩陶缸”在内的64件文物列为不可出国展览的文物之一。

这份名单中还有享负盛名的后母戊鼎(原名司母戊鼎)、曾侯乙编钟,还有中国旅游象征的铜奔马,可见这件陶缸的珍贵。

正是因为这件陶缸既是仰韶文化的产物,上面的绘画又在中国绘画的鼻祖,所以这件文物又有一个形象的称呼:国宝中的国宝。

图画背后的含义

除了他的艺术价值之外,陶缸的用途也是众多专家关心的问题,这也是文物价值的一个参考条件。

这件“鹳鱼石斧彩陶缸”是夹砂红陶制品,高47厘米,瓶口直径32.7厘米,瓶底直径19.5厘米,属于敞口深腹瓶。

夹砂红陶

陶缸的底部还有一个圆型的小穿孔,这就说明陶缸不是先民用来盛放粮食或者水的用具。

李建安挖出这批陶缸时,曾在陶缸中发现了泥土和人骨,他在根据之前参加过的中山寨村古墓群考古工作推断,这些陶缸就是古人的“瓮棺葬”。

“瓮棺葬”是古代的一种墓葬形式,它与传统土葬的不同之处,就在于盛敛死者的,是瓮或者盆一类的容器。

1955年,中国社科院考古队就在河南伊川发现了这种墓葬形式,因为有代表性,所以这种墓葬形式使用的敛具,就被叫做“伊川缸”。

有学者研究过“鹳鱼石斧图彩陶缸”上的图案之后,认为这件陶缸敛葬的,应该是一位部落首领。

他的依据就是画面右侧那柄石斧上的装饰印记,即使在现代,普通人使用的劳动工具,也很少会在上面做装饰,更别说文化相对落后的史前人类。

石斧

所以根据这个推断,这柄石斧的作用,应该更类似于“权杖”,是这位首领身份和权力的象征。

画面左侧的鹳鸟和它嘴里的鱼,则被认为是原始部落联盟的图腾,根据鹳鸟嘴里叼着的鱼来看,很可能是象征着一个部落战胜了另一个部落。

根据这些猜测,再结合“瓮棺”主人的身份,陶罐上绘画的含义就很好理解了:部落首领去世之后,他的族人将他生前的事迹用图画的方式记录了下来。

因为图画可以解读为多种含义,所以相对于文字来说,图画对于历史事件的记载也有很大的局限性。

所以就算对这件陶缸上图画含义的推论再合理,图画始终不能像文字一样有说服力,所以,推论仍然只是推论。

尽管如此,这件陶缸在研究史前人类的宗教意识、技术文化和文明方面,仍有极大的参考价值,确实当得上“国宝中的国宝”这一称呼。

结语

1998年1月,李建安在纸坊公社的同事到北京出差,他们一行三人趁着闲暇去了趟国家历史博物馆,意外见到了当年那件陶缸。

仔细端详过后,他就告诉一起去的同事:这个就是1978年李建安在他们公社的阎村苹果地里挖出来的。

李建安和同事

当年他曾经问过李建安这东西的价值,如今在博物馆看到,也算是知道了国宝的价值,也多亏了李建安的文物保护意识,这件国宝才能完整地出现在大家面前,李建安也确实功不可没!


参考资料

1.谭国强,闫学民.国宝鹳鱼石斧图彩陶缸的发现[J].收藏参考,2011,(第9期).

2.国宝中的国宝[J].文萃报(周五版),2019,(第16期).

3.潘天波.史前鹳鱼石斧图:一场丧葬仪式[J].中国美术研究,2021(01):12-19+26.

4.张鹏,张劲硕.中国绘画的“源祖”——鹳鱼石斧图彩陶缸[J].知识就是力量,2014(04):50-53.

下一篇:足球――意甲:国际米兰胜斯佩齐亚
上一篇:今天3d试机号开机号是什么号码(今天3d试机号开机号是什么号码 福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