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

2023-02-05 01:55:1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6

没有那么多的幻想的成功,只有更多的踏实与努力,才能在高考中取得更高的成绩!以下是小编整理的有关高考考生必看的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希望对您有所帮助,望各位考生能够喜欢。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1

1.字音识记

倒涎(xián)锱(zī)铢(zhū)岑(cén)寂付梓(zǐ)王嫱(qiáng)憎(zēng)恶尺牍(dú)没镞(zú)

嚼(jiáo)咬文嚼字(jiào)倒嚼(jué)咀嚼

漂(piào)漂亮(piǎo)漂洗(piāo)漂泊

乘(chéng)上乘(shèng)千乘之国

藉(jí)狼藉(jiè)蕴藉

隽(juàn)隽永(jùn)隽秀

鲜(xiān)鲜活(xiǎn)寡廉鲜耻

2.字形辨识

辑(jí)辑录揖(yī)作揖楫(jí)舟楫缉(jī)通缉

牍(dú)案牍犊(dú)牛犊渎(dú)渎职黩(dú)穷兵黩武椟(dú)买椟还珠

蝉(chán)蝉联婵(chán)婵娟惮(dàn)肆无忌惮殚(dān)殚精竭虑

涓(juān)涓涓细流娟(juān)娟秀绢(juàn)手绢

3.词语释义

援例:引用成例。 援,引用。

流弊:滋生的或相沿而成的弊端。

点铁成金:神仙故事中说仙人用手指一点使铁变成金子。 比喻把不好的作品改好。

学富五车:形容书读得多,学问渊博。

才高八斗:形容富有文才。 谢灵运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 ”

杀青:古人著书写在竹简上,为了便于书写和防止虫蛀,先把青竹简用火烤干叫杀青。 后泛指写定著作。

尺牍:书信。 古代书简约长一尺,故名。

索然无味:也写作“索然寡味”,形容乏味,没有兴趣的样子。

4.词语辨析

斤斤计较·锱铢必较

斤斤计较:形容过分计较微小的利益或无关紧要的事情。

锱铢必较:对极少的钱或很小的事,都十分计较。

顺畅·通畅

顺畅:顺利通畅,没有阻碍。

通畅:(1)运行无阻。 (2)(思路、文字)流畅。

简洁·简捷

简洁:(说话、行文等)简明扼要,没有多余的内容。

简捷:(1)直截了当。 (2)简便快捷。

幻觉·错觉

幻觉:视觉、听觉、触觉等方面,没有外在刺激而出现的虚假的感觉。

错觉:由于某种原因引起的对客观事物的不正确的知觉。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2

通假字:

乃瞻衡宇(衡,通“横”)

景翳翳以将入(景,通“影”,日光)

词类活用:

瓶无储粟,生生所资(生生:前“生”,维持;后“生”,动词用作名词,生活)

眄庭柯以怡颜(怡:愉快,使愉快)

倚南窗以寄傲(傲:形容词用作名词,傲然自得的情怀)

审容膝之易安(容膝:动词用作名词,仅能容纳双膝的小屋)

园日涉以成趣(日:名词作状语,每日)

乐琴书以消忧(琴,书:名词用作动词,弹琴,读书)

或棹孤舟(棹:桨,这里用作动词,用桨划)

一词多义:

心--因事顺心(心愿)既自以心为形役(内心)

夫--问征夫以前路(名词)乐夫天命复奚疑(助词)

故--故便求之(所以)亲故多劝余为长吏(故交,朋友)

之--胡为乎遑遑欲何之(到,动词)

求之靡途(代“为长吏”,代词)

四方之事(助词“的”)

奚--奚惆怅而独悲(为什么)

乐夫天命复奚疑(什么)

而--门虽设而常关(表转折)

觉今是而昨非(表并列)

时矫首而遐观(表修饰)

鸟倦飞而知还(边承接)

古今异义:

(1)于时风波未静风波

古义:指战乱。 今义:风浪,常用来比喻纠纷或乱子。

(2)尝从人事人事

古义:指做官。 今义:常用义,人的离合,境遇,存亡等情况,或关于工作人员的录用,培养,调配,奖罚等工作。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寻

古义:不久。 今义:常用义为“寻找”“追寻”等。

(4)悦亲戚之情话亲戚

古义:内外亲戚,包括父母和兄弟。 今义:常用于跟自己家庭有婚姻关系或血统关系的家庭的成员。

(5)幼稚盈室幼稚

古义:小孩。 今义:指不成熟的做法。

(6)于是怅然慷慨慷慨

古义:感慨。 今义:指大方的行为。

(7)恨晨光之熹微恨

古义:遗憾。 今义:指一种情感,多为“仇恨”之意。

(8)将有事于西畴有事

古义:指耕种之事。 今义:指发生某事。

文言句式:

1判断句

皆口腹自役(“皆”表判断)

2倒装句

(1)复驾言兮焉求(疑问句宾语前置。 “焉求”即“求焉”,追求什么)

(2)胡为乎遑遑欲何之(疑问句宾语前置。 “何之”即“之何”,到哪里去)

(3)寻程氏妹丧于武昌(介宾结构后置)

(4)将有事于西畴(介宾结构后置)

(5)农人告余以春及(状语后置,“以春及告余”)

(6)乐夫天命复奚疑(宾语前置,“疑奚”)

3省略句

(1)情在骏奔(省略主语“余”)

(2)寓形宇内复几时(“形”与“宇”之间省略介词“于”)

(3)稚子候门(省略“于”,正常语序应为:稚子于门候)

4被动句

(1)遂见用于小邑(见,被)(2)以心为形役(为,被)

《归去来兮辞》中有好多包含“以”的句子,这些句子中的“以”有时作介词,有时作连词。 辨清楚这些“以”到底是介词还是连词,对以后的学习和做题也是大有裨益的。 以下是文中部分包含有“以”的句子及“以”在句中的词性和含义(作用)。

1、既自以心为形役(介词,把)

2、舟遥遥以轻飏(连词,表修饰)

3、问征夫以前路(介词,往)

4、引壶觞以自酌(介词,表承接)

5、云无心以出岫(连词,表修饰)

6、农人告余以春及(介词,把)

7、请息交以绝游(连词,表并列)

8、乐琴书以消忧(连词,表目的)

9、木欣欣以向荣(连词,表修饰)

几点规律:

1、“以”作介词时,后边往往跟着一个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而且它常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这个介宾短语又常常作后置的状语。

2、“以”作连词时,表关联作用,也就是说,它有连接前后项的作用,而前后项或者是动词,或者是形容词,很少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即便是,也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的。 更为重要的是,“以”作连词时,作用相当于“而”。 也就是说,用作连词的“以”可以用“而”替换。

3、判定“以”在句中是介词还是连词,就要从这两方面入手:一看“以”后边是不是名词或名词性短语,它是不是与后边的名词或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而且是不是作状语的(在文言中“以”常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介宾短语作后置状语)。 二看“以”能不能用“而”替换。 如果能,它就是连词;如果不能,那它就是介词。 上例中的“既自以心为形役”“问征夫以前路”“农人告余以春及”中的“以”都与后边的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组成了介宾短语,又都是作状语的(其中后两句是状语后置的特殊句式),而且又都不能用“而”替换,因而判定它们都是介词。 至于其它各句,“以”的前后连接的都是形容词或动词,又都能用“而”替换,所以是连词无疑。

高三语文必修五知识点归纳3

《报任安书》是西汉史学家、文学家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以激愤的心情,陈述了自己的不幸遭遇,抒发了内心的痛苦,说明因为《史记》未完,他决心放下个人得失,相比“死节”之士,体现出一种进步的生死观。 行文大量运用典故,用排比的句式一气呵成,对偶、引用、夸张的修辞手法穿插其中,气势宏伟。 这篇文章对后世了解司马迁的生活,理解他的思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背景:

关于写作时间,近代学者王国维、郑鹤声等人认为《报书》作于汉武帝太始四年(公元前93年)十一月。 自王国维说法提出之后,司马迁的《年谱》信从这种说法,朱东润主编的《中国历代文学作品文选》、刘盼遂等主编的《中国历代散文选》、山西大学等21所院校合编的《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等也都采用王国维的《报书》作于太始四年说法。 此外,张惟骧认为《报书》作于征和三年(公元前90年)二月。

字词:

通假字

其次诎体受辱。 诎,通“屈”,弯曲。

其次剔毛发。 剔,通“剃”,动词。

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 关,同“贯”,套上。 箠,同“棰”,杖。

见狱吏则头枪地。 枪,通“抢”,撞击。

及以至是。 以,通“已”

及罪至罔加。 罔,通“网”,法网。

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底,通“抵”,大抵,大都。

8思垂空文以自见。 见,通“现”,表现。

9网罗天下放失旧闻。 失,通“佚”

放失旧闻。 失,通“佚”,散乱的文献。

则仆偿前辱之责。 责,通“债”,债务。

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摩,通“磨”。

权倾五伯。 伯,通“霸”。

具于五刑。 具,通“俱”。

曷足贵乎。 曷,通“何”。

幽于圜墙之中。 圜,通“圆”。

稽其成败兴坏之纪。 纪,通“记”,历史记录。

词类活用

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古代剔去膝盖骨的酷刑

以污辱先人:形容词作使动用法,使……受辱

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像乐师、优伶一样

仆之先人非有剖符丹书之功:名词作状语,用朱砂

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作使动用法,使.……思考

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固执鄙陋的意见

衣赭衣:名词作动词,穿上

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轻视

幸勿为过:名词作动词,责怪,责备

太史公牛马走司马迁言:名词作状语,像牛马一样

曩者辱赐书:使动用法,使……蒙受耻辱

百兽震恐:使动用法,使……害怕


下一篇:夏威夷地理位置在哪 属于哪个洲
上一篇:旱金莲这种植物,怎样养才能更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