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经典的“超文本”阅读法

2023-02-04 00:22:5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7

2022年10月05日 06:15:02 时事 13 投稿:壹点一资讯

为了更好地传承与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大学开设古代经典导读课程,中小学也将更多的经典选篇纳入教材,古代经典阅读已经成为人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近年来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教学改革不断出新,慕课、微课、翻转课堂等新的教学形式应运而生。 在这种背景之下,如何读经典,如何教经典,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如何与时俱进,都是值得大家思考和讨论的话题。

“超文本”(Hypertext)的概念,由互联网先驱Ted Nelson在1965年正式提出,是指用超链接的方法,将各种不同空间的文字信息组织在一起的网状文本,通常以电子文档的形式存在,可以显示在电脑或其他电子设备上,其中的文字包含有可以链接到其他字段或者文档的超链接,允许从当前阅读位置直接切换到超链接所指向的文字。 人们熟知的http就是Hypertext Transfer Protocol的缩写,即“超文本传输协议”。 构成“超文本”的基本单位是“节点(node)”,节点可以包含文字、图像、音频、视频、动画等等。 时至今日,“超文本”在我们每天使用的电脑、手机等媒介中无处不在,“超文本”阅读已经成为大家习焉不察的阅读方式。

我国古代经典源远流长,具有“衍生性”的特点。 “所谓衍生性,是指以某一种或几种文献为基点、基础或依据,延展生发出一种或一批相关的文献。 ……这种衍生现象,不仅见于儒家经典文献,也见于佛道二藏的经典,还见于史子集诸部的其他各种文献。 ”(程章灿《中国古代文献的衍生性及其他》,《中国典籍与文化》2012年第1期)经典的“衍生性”又带来了文本之间的“互文性”,即不同文本之间的相互关联。 因此,古代经典自身构成了一个立体的网状结构,这种网状结构与“超文本”暗合,经典之中的字词与篇章段落,都可以作为“超文本”阅读的“节点”。 其实,古代学者也早已注意到了经典的这个特点,比如《文选》李善注,征引各类文献疏解典故;又如,南宋时期“纂图互注本”的先秦经典,通过“似句”“互注”“重言”“重意”等标注,系联同部经典或不同经典之间的互见文本、相似文本段落,归纳异同(见图),本质上都是力图实现经典的“超文本”阅读。

时至今日,我们借助数字技术手段,可将“超文本”阅读全面应用于古代经典的阅读与教学之中,实现途径更加多元。

第一,可以利用古籍数据库与专业资源网站,从文本关联的角度实现“超文本”阅读。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古代文献经过数字化处理,建设完成了大量古籍数据库与专业资源网站,如文渊阁《四库全书》电子版、国学宝典、中国基本古籍库、瀚典全文检索系统、汉籍全文检索系统、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籍合网、搜韵网以及海内外各类图书馆古籍影像网站,这些数字化资源为经典阅读与教学提供了丰富的电子文本,可资实现“超文本”阅读。

以《史记》为例,古人就很重视互见文本的对读。 南朝徐广所撰《史记音义》就已经大量援引《汉书》校正《史记》。 又如南宋倪思撰作《班马异同》,胪列《史》《汉》异同。 《史记・项羽本纪》“项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汉书・项籍传》作“籍少时,学书不成,去;学剑又不成,去”,两相对比,《史记》“去学剑”的“去”字应当点断,“去”有“放弃”义,《汉书》在“学剑又不成”后多一“去”字。 今天我们登录“中国哲学书电子化计划”网站,选定《史记》或《汉书》的一段文本,点击“显示相似段落”按钮,《史》《汉》异同一键即得,而且还能看到《太平御览》等类书引文的差异。 如果借助“中国基本古籍库”检索相关内容,可以获得更多的互见文本,如《册府元龟》作“学剑又不成”,《通志》作“学剑又不成,去”,说明两书取材可能分别是《史记》和《汉书》。

再以《尚书・金

下一篇:有谁知道(有谁知道哪个网站)
上一篇:周口为什么叫周口?有什么历史故事吗?对此你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