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未都口碑不怎么好(马未都的口碑不怎么好)

2023-01-29 12:23:3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2

马未都又又叒火了。 这次是因为出书。 疫情三年,马未都一点没浪费,扎扎实实宅在家,写完了5本书,讲唐诗宋词的。

人们都知道马未都是文物收藏家,但这次出了讲唐诗宋词的书,着实让人意外。 我觉得,马未都这个人太值得读了!

他学历停留在小学四年级,学识却不输专家学者;他年轻时爱文学写小说,一举成名天下知,从工厂的机床边一步跨到文学编辑岗位;在众人仰视的文学编辑,他却一个电话就辞了职;转身进入影视圈挣下600万巨款,大好“钱”景却没有留住他,而是成了北京胡同里大爷大妈们嘴里“收旧家具旧板凳的”,他创办了全中国第一个不花国家一分钱的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有人说,马未都大器晚成;有人说,马未都太幸运了,步步都踩对了点儿。 马未都可不同意。

说马未都大器晚成,他可不同意:“那是你不了解我年轻时候。 ”

1981年,26岁的马未都正在工厂机床边干活,有个工友走过来问他,你是不是在写小说?马未都心里一惊,没敢吱声。 那时候写作都是悄悄写了投稿。 工友说,报纸上有个人写的小说,名字和你的一样。 马未都想,应该是小说发表了。 因为和他重名的人全国几乎都找不到。

他偷偷找来报纸,果然是他的小说《今夜月儿圆》发表了。 占了中国青年报一整版。

中国青年报是当时最有影响力的报纸,少说有5000万读者。 读者来信雪片一样飞来。 第一天,马未都用半天时间回复读者来信;第二天,邮车给他送来一车读者来信。

妈呀!马未都估摸了一下,这些信光是读完就要用半年。

当时正是中国文学刚刚解封的时代,作家和编辑是令人仰视和崇敬的高尚职业。 马未都一下子从地面进入云层,完美得好像梦境一样。

其实,马未都虽然只有小学文化,但是他极度痴迷读书。 那个年代没有现在这么多书,马未都只要见到书就读,凡是带字的东西都要一字不落看个遍。 14岁那年,他随父母到东北五七干校下乡,看到邻居家有本《红楼梦》,他就借来读。 这一读不得了,饭也不吃觉也不睡,数九寒天,屋外寒风刺骨,马未都抱着书读得入了迷,等到抬起头来,天已经亮了。

一部《红楼梦》让马未都和绮丽的文学世界链接上了。

文学、读书是他的热爱,马未都读一切能读到的书。

马未都回忆,16岁那年父亲拿回来赫胥黎的《天演论》,我就觉得特别有意思,其实根本没有看懂。 就连《内科学》,他也能读得津津有味。

返京后,马未都到航天部的工厂当了工人。 在车间工作的间隙,马未都除了泡在图书馆读书,就是埋头写小说。

马未都说:

做你热爱的事,就是成功的秘诀。 我发现,不止一个人说过这句话。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 马未都热爱文学,把他从工厂的铣床边打捞出来的,正是文学。

处女作《今夜月儿圆》发表后,马未都的人生逆袭了,他一跃成为文学青年仰望的文学编辑。

26岁的马未都,感觉像做梦一样离开工厂,到《青年文学》编辑部去上班。

他发现,编辑部里除了大作家,就是大记者、大编辑,只有他是个小学没毕业的白丁。

做着梦想中离文学最近的工作,年轻的马未都每天都很快乐。 他虽然学历低,能力并不差。 尤其是有敏锐的眼光,在他手中,发掘出一批知名作家,像莫言、余华、苏童,刘震云等人都从他手里过过稿。

马未都有点“牛劲儿”,认准的事儿敢于坚持。 王朔的小说《橡皮人》送到马未都手里,很多人都反对,但马未都认为确实写得好,他硬是坚持发表了。 这篇小说让王朔红遍全国,成为引领80年代的力作。

本来,马未都可以在文学编辑的岗位顺风顺水做到退休,可他却一个电话打到出版社:“以后我不来了”,也没有写什么辞职信,36岁的马未都辞职了。

这让人看不懂了。

后来马未都回忆,他发现文学界已经不再纯洁作家们争相给评委们送礼、买奖、买版面。

收了孝感麻糖的评委,说湖北作家应该获奖。 拿了山西汾酒的评委,给山西的作家走后门。 愤怒的马未都用自己的方式表达抗议:

辞职后,马未都转而进入影视圈,他与王朔、刘震云等人组建了工作室—-“海马影视创作室”。

不得不说,是金子到哪都发光。

他们三人合力写出了一代神剧《编辑部的故事》经久不衰。 他们策划的电视剧《渴望》,四五十岁的人可能都记得,每天电视剧播出时间一到,大街上万人空巷;电视剧《海马歌舞厅》也相当热,不知道还有多少人像我一样记得那首歌:

离开文学圈后,马未都来了个华丽转身。 在影视圈里这通扑腾,让他挣了足足600万。 要知道,那可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家里有一万块钱的叫万元户,属于先富起来的一批人。

那时候,正当壮年的马未都钱也有了,名也有了。 按常理看来,这条路也是一条康庄大道,有个看得到的光明未来。

然而,马未都却并不认同。

直觉告诉他,心里不舒坦,这不是我要的生活。 因为,马未都看清了,影视圈比文学圈更势利、更赤裸、更名利场。 600万又如何?马未都再次转身,毅然离开了影视圈。

离开了光鲜的文学圈,炫目的影视圈,马未都接下来该何去何从?

经过一番兜兜转转,排除了名和利之后,马未都找到了自己真正想做的事——古玩收藏。

早在80年代,马未都就迷上了古董。 真爱能创造奇迹,真爱能爆发出无穷力量。

有一段时间,他喜欢上四合院一大爷家的瓷罐子。

那一个月,马未都一下班就直奔大爷家,赶上大爷腌白菜、搬煤球,见什么他就干什么,干完活就洗干净手,什么话也不说蹲在那看瓷罐子。

马未都没想到真有这好事儿,怕老先生反悔,抱着古董撒腿就跑了,他是真爱古玩!其实早在他做文学编辑的时候,每天下班之后,马未都就骑着自行车逛琉璃厂。

褪去名和利绑缚,马未都静下来,开始沉淀自己。 他一面在家里扎扎实实读古代史,读文物收藏鉴定方面书籍,一面走到民间理论联系实际。 在那个全民文物意识沉睡的时候,马未都是个早醒者。

那个时候,街上多了一个慢悠悠骑着自行车,穿梭在四九城的“散人”马未都。

他游走在胡同里,看着人们争相淘汰老家具,换上电镀的、换上席梦思。 在马未眼里,满街老家具、旧物件都是宝贝。

据马未都回忆,那时候收的好多古董,真是花个5毛一块就能到手,胡同里的大爷大妈对他很熟悉,看见他说,“那个收旧家具、板凳的又来了。 ”

刚结婚不久,他们小夫妻好不容易攒了1600块钱,准备置办电视机。

谁知道,马未都走出家门,到晚上才回家,老婆没看见电视机,却见他抱回一个钧窑的罐子。 好在老婆贾宏伟支持他。

1992年,马未都收藏的古董已经多达1000多件了,家里根本放不下。

还有一次,马未都看中了一款黄花梨大方桌,家里实在放不下,只能把床扔了,每天带着老婆睡桌子。

马未都的收藏中有很多动人的故事,其中香港导演李翰祥,人称他收藏的古玩用火车拉,

1998年一天,他突然打电话给马未都,想转给他一批古家具。 当天下午见面,李翰祥了给他一份清单,罗列了十几件有年份的硬木家具,还标了价钱,准备第二天具体谈。 不料第二天传来消息,李翰祥猝死。

在一次演讲中,马未都感慨道:

马未都收藏不止限定在国内。 2013年,他还从一位荷兰老人家中,收了重3.2吨的12万张书票,按照承诺,藏书票馆。

热爱,源自内心的骨灰级热爱,让他沉浸其中成了专家。 奇迹总是源自真正的热爱和坚持。

1996年,马未都创办了新中国首个私人博物馆——观复博物馆

”观复”,取自老子《道德经》“”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 」寓意以平常心探察事物的发展规律。 而后又有了脱口秀《观复嘟嘟》,在博物馆名下延展这本是马未都的拿手好戏。 这一节目广受年轻人追捧, 豆瓣评分稳定在 9分 上下。

2009年,马未都受邀登上央视百家讲坛,讲陶瓷、玉器、漆器、家具、杂项等等,一共讲了50次课,百家讲坛让马未都火遍大江南北。

2010年8月,马未都公开宣称:新馆正式建成后,我要将所有的东西全部捐赠,一件不留。

马未都:我不是古董商,不需要子承父业,我不希望我像老地主那样,死了之后,孩子们为我留下的玩意,争得头破血流。

老婆贾宏伟也和马未都说:我这辈子跟着你,不求什么大富大贵,但是你这么多年的心血说捐就捐了,我是真舍不得。 有一次,王朔、冯小刚几个北京老炮儿聚在一起,聊起马未都“裸捐”这个事,都很心疼。

马未都说:我不心疼,那是假的,我一辈子的心血、一辈子的情都在这些物件上。 要想博物馆继续走下去,这就像病人,捐出就像动手术,手术之后,才能更健康。

慈善家卡耐基有一句话对马未都震动很大:一个人在巨富中死去是一种耻辱。

马未都说,他看到过一副对联:天地庄周马,江湖范蠡船。 以前一直不明白是什么意思,后来突然懂了:对于庄子来说,天地就是他逍遥游的座骑,民间财神范蠡做生意,三聚三散,千金散尽还复来。 钱财只是用来完成使命的工具而已,绝不是人生的终极目标。

用马未都的话说就是:

时间来到了2020年,2月17日马未都在微博写道:

三年疫情,有人在家里无聊,有人憋闷得发疯,马未都每天给自己定下每天2500~3000字任务,写不完不睡觉。 写白了头发,写空了一大摞笔芯。

迈过2022年,他捧出讲唐诗宋词书稿,已经67岁的马未都以少见的肃穆开启演讲:

如今我已年近古稀,想做的事还有很多,永远也做不完。 如有可能,我愿意尽其所有,只换十年时光。 时间宝贵,青春无价。 我的青春已逝,你们的青春正值灿烂。

他借用《史记》中尹喜的话说“一蜂至微,亦能游观乎天地;一虾至微,亦能放肆于大海。 ”一只野蜂再小也能在空中自由自在的俯瞰大地,一只小虾再弱也能尽情地遨游大海之中。

是的,每个人都应不负此生,把自己的青春活成一首歌。

如果在现实中读一个人,我建议你读马未都。

下一篇: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天工开物的作者是谁?这部巨著有怎样的地位)
上一篇:代谢慢的人怎么提高代谢(人体代谢慢的人怎么提高代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