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工业化被中国堵死【印度工业化为什么失败】

2023-01-29 08:45:1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2

从印度的种姓制度说起。 简单来说,在印度社会中存在四大种姓:婆罗门、刹帝利、犬舍和首陀罗。 在这四大种姓以外,还有不可接触者,即被排除在种姓等级制度之外的贱民,多数人都有所耳闻,当然,从历史上看,种姓并非印度所特有,只不过印度人把它宗教化、仪式化、极端化了。

在历史上,在这片土地上从未出现过大一统的国家,即使是在阿育王和孔雀王朝的旃陀罗笈多国王时代也莫不如此。

印度土地改革失败

就土地来说,印度始终未完成土改,中央政府可控制的土地仅占总量的13%上下,大量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得以保留。 以人均土地最少的比哈尔邦为例:占土地持有者总数67%的小土地持有者仅占全邦可耕地的16%,而4.1%的地主却占有了全邦可耕地的25%,另外还有400万以上的农民没有土地

实事求是地讲,独立之后的印度,其进步仍是显著的,印度最初的国家财政体系使得地方各邦对中央政府构成了极度的依赖关系,这种财政体系很大程度上抵消了地方势力的离心倾向,强化了中央政府的权威性。

要想永久性地摆脱分裂的危险,最根本的途径只能是发展经济,以工业经济替代带有封建色彩的农业经济,由此改造印度落后的社会结构,破解政治上的死结。

经济规划没有进展

如此,在保有大量封建制经济体系的情况下,印度政府仍然以“五年计划”的形式,在几个邦强行开始了工业化进程。 快速的工业化进程需要庞大的人力物力与技术作为支持,作为基础薄弱的发展中国家,必须要在经济建设上做长期的规划,并有步骤有计划地去实现它。

从这个角度讲,印度选择计划经济是合乎当时的历史发展规律的。 但在现实操作中,印度恰恰做不到对经济进行长期计划以及按部就班地执行计划。 印度政府与国内各种各样的垄断集团的利益斗争从没有停止过,而政府鲜有占上风的时候。 在长期经济计划与短期经济效益的选择中,政府不断地在选民的利益趋势下左右摇摆。 由于自身经济实力孱弱,军事冒险之后印度政府往往又陷入财政危机并进一步导致经济危机。

而人民同盟政府的第一个举措竟然是提早一年结束当时正在执行顺利的“五五”计划,以提交自己制定的“六五”计划。

此时已经是1979年,印度之外的世界已经迎来了第三轮全球化浪潮,发达国家正在向第三世界国家转移生产工序,实现国际再分工,“四小龙”与东南亚新兴工业地带正是在此时崛起。 而印度,则还处在反复的“折腾”当中,套用总理拉吉夫·甘地的话:“印度失去了工业时代

语言文字不统一

而在改革之初,印度所面对的情况是:没有进行过彻底的土地改革,基础设施建设远远落后于东亚国家,语言、文字不统一 , 超过50%的人口属于文盲

到目前为止,印度有大约2000种语言,其中55种有自己的文字和文学,有19种完善语言被定为印度的官方语言。

印度想要统一语言真的比“登天”还难,不仅有历史的原因,还有很多政策的原因。

印度经济最终“很自然”地选择了以服务业而非制造业作为突破口——改革前期的重点主要放在了软件业上。

改革前期工业没有打好基础

1991年之后,印度的GDP开始迅速增长,前些年印度的经济增长从以前4%~5%的较低水平跳上了7%~8%,季度增长常常达到9%左右。

在GDP高速增长的同时,国家工业化事实上并未有太大的发展——250多个经济开发区中,是清一色的服务业、IT业和金融行业。 印度GDP具体构成中,农业占22%,工业占22%,服务业则占56%,如果这是一个发达国家的话,这个构成并没有什么问题(例如日本,虽然以制造业闻名于世,但其GDP的75%则是由服务业所贡献的),但这是在一个发展中国家,其GDP的总量并不大。 事实上,目前印度工业化总体水平仍处于轻工业化阶段——中国已经开始进入到重化工业阶段。

降低了某些技术的出口门槛,但如前所说,印度的工业化尚处在轻工业化阶段,在这样一个薄弱的基础之上,单靠购买一些技术,对工业化进程的拉动作用是非常有限的,技术是“种子”,而工业基础和基础设施则是保证“种子”发芽、生根的土地。

下一篇:打一场劳动仲裁多少钱【怎么申请劳动仲裁】
上一篇:相亲怎样算默认关系了(相亲怎样算默认关系了知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