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多少钱一盒(从妈妈的角度)

2023-01-18 16:03:5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3

“孩子咳嗽了,快吃点小药吧”

“我看孩子有点流鼻涕,给他吃点消炎药,别再严重了”

“孩子发烧了,赶紧去输液,烧成肺炎可怎么办?”

类似的话在成为妈妈之后经常听到,有时候可能你也是这样做的。

相信很多人在小时候都有这样的经历。 发烧了,捂上厚被子睡一觉,发一身汗,烧就退了。 我小时候就是这样,我觉得可神奇了,我还会把这个退烧方法当成秘方,告诉不知道的人。

自从当了妈妈,我进入了学习模式,学习母乳喂养,学习科学育儿,学习儿童常见病的护理。 我知道了“捂热综合征”,我暗自庆幸这个可怕的症状没出现在我身上。

很多人会说,以前人都这样退烧,怎么就没事呢?

这个问题,我只能用以前消息闭塞来回答。 并不是以前的人有多抗造,而是以前的资讯太不发达,传播的范围大概也超不过几十公里。 现在呢,犄角旮旯发生的事儿,很快就能成为热点,全球皆知。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事故”暴露出来。 以前也有,只是没有传播出来罢了。

孩子的常见病,无外乎发烧、感冒、拉肚子。 这都是很常见的,每个妈妈都经历过。

1.发烧——看数字,不如看状态

孩子经常会不明原因的发烧,吃多了、感冒了、接触什么复杂环境了。 确切来说,发烧并不是一种病,只是一种症状。

发烧是因为身体的免疫系统和外来细菌病毒做抗争引起的,真正的病源,是外来的细菌病毒。 肺炎也好,大脑炎也好,并不是发烧引起的。 发烧的时候给孩子降温,只是为了让孩子更舒服些。

谈到发烧的护理,很多家长都会有很多的心得。 比如说,物理降温和药物降温,温水擦身,退热贴,还有最早的酒精擦身体等。 当然,现在都不提倡酒精擦身子了。

很多指南都说,孩子发烧38.5度以上的时候用药物降温,38.5度以下的时候物理降温。 我是不认可这种说法的。

· 物理降温用不用

关于物理降温,有医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认为物理降温反而会有副作用,还会影响孩子的舒适感。

我从妈妈的角度看,我也不提倡给孩子物理降温。

一个发烧的孩子,他更需要的是能够安静的休息,或者是好好的玩一玩。 而不是自己玩的时候,休息的时候,有人给他不停的擦身上。

· 38.5度是临界点吗?

要不要用退烧药,应该不是由数字决定的。 不同的孩子,对疼痛的耐受程度是不同的。

有的孩子可能发烧到38度就精神萎靡,有的孩子即使烧到40度也能生龙活虎。 所以,决定要不用药物干预的,应该是孩子的精神状态,而不是冷冰冰的数字。

· 吃完药就OK了吗?

孩子精神状态不好,是需要口服退烧药的。

世界卫生组织、美国儿科学会和中国发热指南,都认为布洛芬和对乙酰氨基酚是对儿童相对更安全的退烧药。 常用的药物是美林或泰诺林。

以前有的指南推荐两种药物交替使用,但最新的指南已经不再推荐,交替使用会增加用错药的风险。

所以,用药方法就是选择一种药物,间隔四小时喂一次,根据孩子的体重或年龄选择合适的毫升数,大多数人是不会弄错的。 但吃完药就万事大吉了吗?

退烧药要配合补水才有效。 喝了退烧药,要大量喝水。 孩子不愿意喝,就想尽各种办法喝。 比如玩游戏喝,用滴管喂,用各种容器喝。 总之就是要喝水。

· 什么时间去医院

1)孩子小于3个月,要去医院。

2)退烧药不管用,要去医院。

一般的病症,吃完退烧药,会短暂退烧,过几个小时再反复,这是比较正常的发烧过程。

如果孩子吃了退烧药,也喝了大量的水,温度还是降下来,这个时候要及时去医院。

我见过两个退烧药不管用的例子。 一个是川崎病,一个是流感。 都是退烧药不起作用。 所以,及时去医院确诊,对症治疗才是最重要的。

3)心里没底,去医院。

去医院的话,要在孩子发热24小时后再去。

验血常规,看是细菌性还是病毒性感染,再决定要不要用抗生素。

好像有些言论说,血常规判断病毒还是细菌感染,是不准确的,国外都不用。 但作为一个妈妈,这也只能带孩子去查血常规。

白细胞和C反应蛋白指标高,会被判定为细菌感染。

现在医生都很谨慎,大部分医生看到某一项指标稍微高一点,也会建议上抗生素。 我会向医生确认,是一定要用抗生素吗?还是可以观察一下。

在可用可不用抗生素的时候,医生大多会尊重家长的意见,会让家长随时观察,有问题及时就诊。

当然,和医生讨论的前提是,指标只超出一点点。

如果说指标特别高,那就必须尊重医生的意见,给孩子按时按量的服用抗生素。

感冒,按症状一个一个治疗

我说的一个一个治疗的意思是,不吃复合类的感冒药,只吃单一成分的感冒药。

很多时候,感冒会伴随着发烧、流鼻涕、咳嗽。

如果孩子发烧、伴有咳嗽的症状,我一般会带孩子去医院。 我主要是担心咳嗽,让医生用听诊器听一下,是不是有哮喘症状,是不是肺部有问题。

排除了其他问题之后,确定是普通感冒,心里就踏实些。 咳嗽有痰,就用化痰的药,发烧,就用退烧药。

服用单一成分的感冒药,避免重复用药。

拉肚子——预防脱水是关键

孩子拉肚子,可能是因为吃了不干净的食物,吃多了,或是伴随感染。 比如轮状病毒,诺如病毒。

孩子拉肚子,可以带着大便去医院化验。 如果是细菌性的,可以吃抗生素。 病毒性的,就关注孩子不要脱水就好。

我是不建议输液的,可以给孩子口服补盐液。 药店里有补盐液,据说味道不太好。 可以买一些国外品牌的补盐液,各种水果味道的,备在家里。

如果补盐液也不喝,那就熬一些米汤让孩子喝。

不该用抗生素的时候坚决不用,确诊了是需要用抗生素的,就严格遵医嘱,按时按量服用。

打疫苗——防患于未然

虽然疫苗事件沸沸扬扬,现在有点不了了之的感觉,让人很是心惊。 但疫苗还是要打。

特别是二类的自费疫苗,轮状病毒、流感疫苗、手足口疫苗,这些都是孩子容易感染的。

这里要纠正一个误区,打了这类的疫苗,不能保证100%不被感染。 因为疫苗中含有的是一些传染性强、病症较重的病毒株,只能预防该类病毒感染的疾病。

就像流感疫苗,都是在流感高发季前打,里边含有的病毒株是预测的,保不齐今年会出现那种病毒。 亲身经历,打过流感疫苗,即使中招得了流感,症状也会比较轻,不会有太多难受的症状。

我一直都比较提倡孩子打疫苗,可以用一针疫苗,让孩子建立强大的屏障,何乐而不为呢?

中成药——有人欢喜有人忧

俗话说,是药三分毒。 特别是西药的说明书,密密麻麻的不良反应,似乎更加验证了“是药三分毒”这句话。

总有些家长说,孩子感冒了,我不让吃抗生素,吃点中成药吧,板蓝根、蒲地蓝、柴桂退热颗粒、豉翘清热颗粒等等。

不知道你有没有留意过中成药的说明书,简简单单几个字,“副作用尚不明确”。

副作用尚不明确,和没有副作用,还是有一定差距的。

这个就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 我对中成药持保留态度,基本不会考虑让孩子吃,自己也很少吃。


专业的事情要交给专业的人。 在孩子生病的情况下,尊重专业医生的意见,是最明智的选择。

但这并不妨碍妈妈们自我学习。 妈妈学习用药知识,和尊重医生并不冲突。 通过关注儿童用药的误区,了解常见病的护理,让自己的知识库更充盈。

在孩子生病的时候,妈妈们能够做到不慌乱。 不慌乱的妈妈,能够理智的选择治疗方法,避免孩子被滥用药。 不慌乱的妈妈,能提供一个平和的休养环境,更有利于孩子的康复。

愿我们都能成为不慌乱的妈妈。

下一篇:洛阳租车一天多少钱啊(洛阳租车一天多少钱啊加上油费吗)
上一篇:us90行车记录仪价格(选对行车记录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