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则天要多少钱(武则天要多少钱才能抽出来?)

2023-01-17 10:59: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1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收藏了半个故宫的明代大神级收藏家项元汴,本来收了一件特别好的东西,却非要退货。

图-明代书法剧照

它就是当时被认定赝品,如今在辽宁省博物馆奉为珍品的王羲之书法唐摹《万岁通天帖》

“万岁通天”是女皇帝武则天的年号。 这件摹本的诞生是否与武则天有关?女皇在其中又发挥了怎样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赝品到国宝,它是如何流传至今,又有怎样的传奇经历?

图-《万岁通天帖》,局部

女皇出版


《万岁通天帖》得益于一代女皇的提议。

公元697年,武则天向王羲之的后人、凤阁侍郎王方庆征求书圣墨迹。

王方庆回奏说:原先自家有祖传的王羲之书帖40多件,后来太宗皇帝要,就都献上去了,只留了一卷。 您要是喜欢,我就把我们老王家从十一世祖王导开始,包括十世祖王羲之、九世祖王献之在内的,九代二十八位先人的书法集,总共十卷,统统献给您。

图-武则天剧照

武则天听了很感动,也很高兴,特意在宫里办大展,召集百官来看,又让中书舍人崔融把这件盛事记录下来,同时重赏王方庆,很是热闹了一番。

过后,女皇帝琢磨,毕竟是人家列祖列宗的传家宝,在人家家里有特殊的意义,就这么归了我了,不合适啊。

于是令人摹写复制了一套,留在宫内欣赏,原件依旧还给王家,还不白还,拿顶级的材料重新装裱,以示珍重。

这件事皆大欢喜,可惜后来王方庆的儿孙不争气,没能把原件传下来。 宫里那套,经历过一千多年的流转,结果也已经残缺不全了,原先十卷二十八个人的书帖,只剩下一卷七个人的。

七个人,十通书帖,分别是王羲之的《姨母帖》《初月帖》;王荟的《疖肿帖》《翁尊体帖》;王徽之的《新月帖》;王献之的《廿九日帖》;王僧虔的《太子舍人帖》;王慈的《柏酒帖》《汝比帖》;王志的《喉痛帖》。 最后,落着“万岁通天二年四月三日……琅琊县开国男、臣王方庆进呈原迹”的落款。

图-王氏家族书帖

赝品与真品的“较量”

这七个人中,属王羲之名气最大,以至于赝品横行。

从公元 5 世纪前期,南朝刘宋的时候,市面上就开始有人伪造他的书法骗钱,此时距离他去世才不过五六十年。

造假的手段都留下来了,“以茅屋漏汁染变纸色,加以劳辱,使类久书”

啥意思?就是用屋檐下滴答的脏水来改变纸张的颜色,并且可劲儿造,使它看上去有年代感。 您还别说,这样搞出的东西,旁人难辨真伪。

赝品增加的同时,真品却在不断减少。

比如王羲之的小舅子死了,就拿他姐夫的字帖殉葬。

比如东晋末年,把持朝政的桓玄兵败被杀,临死以前,把自己收藏的大量王羲之父子墨迹投进了江里。

图-焚书

最要命的是梁元帝萧绎。 这个人文化程度高,痴迷藏书。 但当西魏军队兵临城下,眼瞅着城破、政权不保的时候,他崩溃了,叹息道 :“朕一辈子读万卷书,没想到也有今日。 ”下令把自己毕生收藏和继承下来的皇室图书,总数超过 14 万卷,一把火全烧了。

到了唐朝,人们开始苦心孤诣地重新搜求、恢复前代图书,唐太宗李世民那么喜欢王羲之书法,举全国之力,甚至像《萧翼赚兰亭图》里反映的那样,下三路手段都用上了,搞来搞去,所得也没有梁武帝当年的一半多。

往后日子还长,谁能准保这批东西无灾无难地一直传下去?

成熟的“造假术”

唐人一想,不如由皇家立项,挑选里边的精品,有计划地进行复制。

当时没有影印技术,全靠人力, 最好的一个办法,叫“双勾填墨”。 找一间比较暗的屋子,把原作挂在透光的窗户上,然后用很薄的纸覆盖在上面。 像咱们今天描红一样,先把原作上字迹的边框勾下来,再在边框里填墨。

这样复制出来的作品,又被称为“影书”或者“响拓”

图-剧照

高手操作,能惟妙惟肖,“下真迹一等”;庸手操作,能做到形似,缺少一部分神韵。

不管怎么说吧,用这个法子,一件东西成了两件,两件就成了四件,影响力和保存下来的可能性也就大大增加了。

果不其然,唐太宗贞观年间,内府搜集的王羲之书帖,按单张算,真真假假,总数还有大概 3000 件。 到了北宋宣和年间,就只剩下 243 件了,经历过“靖康之难”,等宋高宗在杭州建立起南宋,据他写的《翰墨志》里讲,这批东西一件都不剩了。

所以唐朝人当年用“双勾填墨”法做的摹本,就显得无比珍贵。

图-王羲之《平安帖》

启功先生有句话,传世的王羲之书法就分两类 :一类是木板或者石刻的碑帖,一类是唐人制作的“双勾填墨”本。 除此以外,王羲之亲笔手写的原作,北宋时也就只剩几件,后来一件也没有传下来。

2010年,嘉德秋拍上,王羲之的《平安帖》,一本书那么大,四行,41个字,卖了多少钱呢? 3.08亿元人民币,平均一个字将近800万元。

那件《平安帖》也是摹本。

遭人嫌弃的“国宝”

《万岁通天帖》也是这么一件精品中的精品,到了大收藏家项元汴手上,您猜怎么着?他嫌买贵了,后悔了。

受所谓“真迹情结”影响,项元汴心里就是转不过这个弯儿来,就是觉得亏大发了。 后来发展到什么程度?“忧形于色,罢饭不啖”,整个人都不好了,饭都吃不下去。

从这个事儿里,也暴露出这位大收藏家的短板,心胸还是不够开阔,境界也终究差着那么一层。

这件事后来让他哥哥知道了。 项元汴的哥哥叫项笃寿,也玩收藏,不过远没有弟弟玩那么大,但在这个事儿里,却表现出高于弟弟的格局和眼光。

他说你钱都花了还添堵,何必呢?干脆,东西让给我了,多少钱,我一文不少补给你!

就这样,《万岁通天帖》成了项笃寿的收藏。

图-辽宁省博物馆

《万岁通天帖》在成为国之重宝前,还曾躲过战火,流落民间,所幸在郑洞国将军的帮助下,从此定居辽博。

唐人临摹,为我们留存优雅而隐秘的晋人风度。 今人感恩,这场唐人成就的文化盛举终得以延续。 真伪既定,赏分高下。 不夺人所爱的武则天,比大收藏家只求真迹,狭隘模式下的所谓鉴定高多了!

下一篇:大学生退伍后给多少钱(大学生参军)(大学生退伍有多少钱)
上一篇:宫颈疫苗4价多少钱(国产HPV疫苗获批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