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国锋陵园门票多少钱

2023-01-16 06:49:0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3

2006年12月26日,是毛主席诞辰113周年的日子。 这一天上午,位于天安门广场的毛主席纪念堂,参观的人群排成了长龙。 9时许,一位满头白发的老人缓步走进纪念堂正厅,他身穿一件黑色的大衣,神情庄重,几位家人陪同在他身边。 他走到毛主席汉白玉坐像前,深深地鞠了三个躬,他仰望着毛主席慈祥的笑容,似乎陷入了沉思,眼里饱含着泪水……

这位看上去很普通的老人,就是曾担任重要领导职务,在那段特殊历史时期做出过重要贡献的华国锋同志。

他的本名叫苏铸,17岁时他参加了交城县牺牲同盟抗日游击队,从此改名华国锋,取自“中华抗日救国先锋队”。

1976年,毛主席逝世后,华国锋同志临危受命,成为当时中国真正意义上的掌舵人。 然而,仅四年以后,他便选择了急流勇退,过起了平和淡泊的退休生活。

从此,他彻底从风云变幻的政治舞台上消失了,除了亲朋好友及共事过的同事战友,这位生平作风极其低调的领导人,几乎再也没有出现过在世人的面前。

皇城根下的闲居老人

北京的西皇城根9号,是一个两进的普通四合院,前院的正中央有一个小瓜果园。 每到盛夏时节,郁郁葱葱的绿色就将正房遮挡了一半。

大多数时候,这个田园风光的院落总是异常安静,只有时光缓慢流淌的声音。

1981年,华国锋同志主动退下来后,就搬到了这里,度过了人生的最后二十多个春秋。

当时,他刚满60岁,作为一个领导人来说,正是年富力强、精力充沛的年纪。

但是,在其位,谋其政;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华国锋深谙这个道理,对权位和名利没有眷恋之心的他,选择了一退到底,不再过问任何政事。

一般而言,像他这个级别的领导退休以后,政治上是允许他们到地方上走走看看的。 但是华国锋却很少出门,过着深居简出的“隐居”式生活。

这并不是说他高高在上、脱离群众。 实际上刚退休时,他曾想回归到普通老百姓的生活。 一度,他喜欢到北海公园去遛弯,和晚辈们一起散散步,成为了他放松身心、充实生活很好的一种方式。

直到有一次,“乔装打扮”的他还是被公园的游客认了出来,一时间好多人围着他要合影,甚至引发了交通拥堵,以至于小孙女还冲他发了脾气。

从此以后,他和老伴就很少出门了。 一方面是他不喜欢热闹,更重要的是,他不愿再给地方上添麻烦。

他在皇城根下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品茗清谈,舞文弄墨。 在季节的流转里,看庭前花开花落,望天上云卷云舒。

种葡萄的一把好手

葡萄,成为了华国锋退休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他在院子里开辟了一个葡萄园,从搭架、培育到种植,他都亲自动手。 为了种好葡萄,他还专门咨询过农业专家。

出乎很多人意料的是,华国锋对于种植葡萄似乎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天赋”,对于如何施肥浇水、如何防治病虫害,他都有着自己一套“独门秘笈”。

每逢下雨或大风天气,他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出门固定葡萄架。

到了收获季节,院子里的两个大葡萄架上就挂满了各种各样的葡萄,最多时达五六十种。

但是,他本人却无法享受到这一劳动成果,由于七十年代就被诊断为糖尿病,不能吃糖分过多的食物。

所以,他会把新鲜采摘下来的葡萄,差人送到部队,让战士们“大快朵颐”。

除了葡萄外,他和老伴还在墙角处、屋檐下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空地,种植了桃子、苹果、樱桃等水果,青菜、萝卜、南瓜等蔬菜,整个院子总是显得生意盎然。

出身农民家庭的华国锋,对土地有着很深的感情。 他主政湖南时期,就十分重视农业生产,兴修了大量水利工程。

鲜为人知的是,他曾给予研究杂交水稻的袁隆平大力支持,多次主持召开会议听取汇报,亲自拍板拿出财政扶持资金,对杂交水稻的推广利用起到了很重要的促进作用。 对此,袁隆平一直对华老怀有很深的感念之情。

2006年6月,在北京出差的袁隆平,得知华国锋的身体状况不太好,就上门看望。 临别前,华国锋亲自手书“隆平同志贵在创新”的横联,勉励他继续努力,为国家做出更大贡献。

平时,华国锋的生活作息很有规律,饮食也很简单,作为地道山西人的他,喜欢吃面条、馒头、花卷等面食。

他的另一个爱好就是看报纸和新闻,吃完早饭他就开始翻阅当天的报纸,有时候看得太入迷了,连吃饭都叫不动他。

晚饭后,则是他“雷打不动”的新闻联播时间,日复一日,从未间断。

另外,他还对书法有着一定的造诣,其笔力苍劲,气势磅礴,被誉为“华氏颜体”。 对于上门求墨宝的人们,他总是有求必应。 但是当有人要花重金购买他的作品时,他却一概予以回绝。

一年中的最重要两天

尽管华国锋平时很少出门,连散步都是在院子里进行。 但一年中,无论刮风下雨,总有两天他是必须要出去的,不但是自己,而是全家一起出动。

那就是毛主席的诞辰(12月26日)和忌日(9月9日)。

每到这两个日子,他就会带着家人和工作人员,准时出现在毛主席纪念堂,瞻仰毛主席遗容,并且亲自喊行礼令。 这个传统,几十年如一日,从未改变。

2007年12月26日,是他最后一次去悼念毛主席,也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公众面前。 那时,他的身体已经很不好了,一直住在医院,连行走都困难,家人和医生都劝他安心养病,但他还是固执地来到了毛主席纪念堂,当时他说:“最后一次了,你们还不让我去吗?”

他推开家人搀扶他的手,像往常一样,恭恭敬敬地向毛主席坐像鞠了三个躬。 离开前,他还给毛泽东的重孙毛东东题了一幅字:“东东小朋友,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饱含了他对毛主席后辈的期许。

对于他而言,毛主席不仅是一位伟人,更是他的老师,他的领路人。 他对毛主席的尊敬和爱戴,至始至终,不曾改变。

最后一次点餐

泽园酒店,是毛主席当年的警卫员退休以后在北京开的一家饭店。

饭店以毛主席喜欢吃的菜为主打招牌,由当年毛主席的厨师负责打理,红烧肉、武昌鱼、烤辣椒等菜肴被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吸引了很多食客前去品尝。

偶尔,华国锋也会到那里去坐坐。

2008年6月底,华国锋再次住进了医院,这一去,就再也没能回来。

逝世前一个月,他突然对家人说想吃“萝卜丝酥饼”,这是毛主席生前喜欢吃的。 家人连忙联系了泽园酒家,毛主席昔日的老厨师亲自为他做了这道菜,并配上点心和小菜送了过来。

这也是华国锋生前最后一次“点餐”。

2008年8月20日,华国锋逝世,享年87岁。 正如他低调的性格一样,他的逝世没有惊起太大的波澜。 或许,这也是他生前的愿望,安安静静地离开,不给任何人添麻烦。

8月初,他曾短暂出院,有关方面给他送了一张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门票,希望他能去观看。 能在家门口看奥运会,也是他的一个心愿,但不久他的病情就再度恶化,他对别人说:“我老了,不去了,你们去吧。 ”

没能看上奥运会,也成为了他一生最后的遗憾。

华国锋的一生严于律己,光明磊落,无论在任何岗位上,他都始终保持着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

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争年代,还是风云激荡的政坛生涯,他都能够坚守初心,顾全大局,一心只系于祖国和人民。

他一生都没有忘记毛主席交给他那张纸条“你办事,我放心”,并将此作为最大的前行动力。 在那个拨乱反正的年代,用自己的努力,实现了社会局面的平稳过渡,为开放发展奠定了基础,他没有辜负毛主席的重托,完成了历史交给他的使命。

在急流勇退以后,他从未对昔日的一切有所眷恋,而是保持着一颗平和的心,回归到平静的生活中去,成为了一名朴实的闲居老人。

在他的追悼会上,广大民众自发前来为他送行。 在告别厅的广场上,一位五十余岁的男子举起了黑底白字的横幅:“顾全大局胸怀坦荡丰功卓著英明永存”,旁边有不少人主动轮流替他举起横幅,称赞这十六个字客观诠释了华国锋同志的一生。

如今,他的子女们也和他一样,本本分分,普普通通,保持着质朴的本色,既没有出国的,也没有靠经商发迹的,而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默默无闻,甘于奉献。

下一篇:美缝多少钱一米(瓷砖美缝多少钱一平)
上一篇:满口种植牙多少钱(一口牙等于一辆宝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