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铜像多少钱

2023-01-12 16:04:4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4

一个被西方社会称为“东亚病夫”的民族,能够在很短的时间内结束一百多年被压迫侵略的历史,独立于世界民族之林,无疑是二十世纪全球局势中的一件大事。

而带领中国人站起来的就是我们永远纪念的毛主席。

当然纪念毛主席的不只是我们,毛主席的伟大成就以及独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的尊敬和纪念,甚至包括近代不断侵略压迫我国的西方国家。

而这一次,法国走在了西方社会的前列——法国南部城市蒙彼利埃“二十世纪广场”树立起10尊二十世纪伟人雕像,其中之一就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主席。

那么为什么法国人对遥远的东方大国的缔造者这么尊敬?毛主席究竟怎样影响了法国人呢?这还得从上世纪六十年代说起。

疯狂迷恋“毛泽东主义”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毛主席的相关著作被翻译成法语传到法国后,法国人把毛主席的相关思想称为“毛泽东主义”。

而此时的法国人对“毛泽东主义”的迷恋已经形成了一股风靡的潮流。

在法国首都巴黎,街头到处都充斥着带有“毛泽东主义”元素的符号,大伙的中山装都穿得很紧俏,卖得最好的书是《毛主席语录》,新浪潮电影导演戈达尔还拍摄了很多有关中国的电影。

到1968年,法国已经有了1.5万名“毛泽东主义”者,其中有三分之一来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这是培养法国知识分子的最高学府。

萨特、阿隆、波伏娃等这些都是出自巴黎高等师范学院。

但是在六十年代,巴黎高等师范学院的学生觉得萨特与存在主义已经落后了,学生们的精神导师是法国哲学家和顽固的共产党员阿尔都塞。

像哲学家阿兰•巴迪欧就是巴黎高师的学生,也是阿尔都塞的学生,他就是一名坚定的“毛泽东主义”者。

他甚至在1968年法国发生大规模学生罢课、工人罢工的群体运动(“五月风暴”)之后建立了一个法国共产主义联盟,就是为了将“毛泽东主义”者与传统的法国共产党区分开来。

那么为什么法国人这么迷恋“毛泽东主义”呢?

迷恋背后的原因

众所周知,毛主席的著作个个都是文采熠熠,善于运用大量形象生动的比喻,能够将复杂的大道理讲得让人容易理解容易接受,让人觉得不枯燥,乐于阅读下去,甚至外国读者也会被吸引。

比如毛主席的名言“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这句话就被许多外国人拿过去,进一步引申和发挥。

非洲一些领导人就把“纸老虎”引申为“被阉割的纸老虎”,“逃不脱被碾成肉酱命运的纸老虎”。

毛主席的著作在思想深度上没有减少的情况下降低了阅读者理解的门槛,因此取得了良好的传播效果,法国的知识分子很容易就接受了毛主席的思想和主张。

另外法国的知识分子大都是文化激进主义者,他们对革命有着近乎疯狂的迷恋。

所以,不难发现,在二战之后,他们都选择了支持苏联的“斯大林主义”,并把该主义当做二十世纪新型革命的发源。

英国历史学家托尼•朱特对此有多很好的总结,他觉得法国知识分子看似把持了巴黎学术界,但是他们并非都是特立独行的一群人。

从二战到1956年之间,关于苏联隐藏的真相逐渐被揭露了出来,但是他们宁愿选择沉默和无视,甚至有许多哲学家为这种丑闻辩护。

“相对于苏联所取得的革命成果,这些杀戮和侵犯其他国家的行为都是暂时的,他们(苏联共产党)有着更高尚的目的,他们对共产主义乌托邦的信仰绝不会更改。 ”

不过苏联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后,开始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自己国家的领导人都开始否认前领导人,法国知识分子开始有些拿不定了,在苏联问题的立场上变得模糊不清。

法国知识分子选择了站在了共产主义一边,但是这个共产主义的老大哥却否认前领袖的主张,这怎能不让人感到失落困惑?

于是法国新一代知识分子开始寻找新的革命合法性,找着找着就找到了同时期在中国也在掀起国内运动的毛主席。

美国政治思想史家理查德•沃林著的《东风》一书中说道:“法国知识分子对东方的迷恋很难解释清楚缘由,大概是在东方的一系列剧变中看到了一个疲惫停滞的欧洲所不具备的活力和希望。 ”

换句话说,无论是苏联的斯大林主义,还是中国的“毛泽东主义”,都是法国知识分子寻找理想寄托的“实体”。

用沃林的话说,“似乎学生们拥有关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信息越少,中国地理和文化距离欧洲越远,他们就有更大的灵活性来投射他们特有的乌托邦希望与梦想”。

另外,法国知识分子和青年都认为毛泽东是一位革命的巨人,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创造性阐释者。

他还是一位伟大的舵手,一个经历了无数军事挫折仍然坚持不懈,以少胜多,成功驱国民党的伟大人物。

同时他还是一位革命浪漫主义诗人,他发动的国内运动吸引了青年人参与,符合当代的伟大的革命,与统治法国的戴高乐总统一样,毛泽东身上具备了一个伟大革命者的所有因素。

所以,这一切的一切都是毛主席及其思想吸引法国知识分子和青年的原因,也深深影响了法国的一代人,甚至法国总统都对毛主席崇拜有加。

法国总统与毛主席

法国前总统德斯坦对毛泽东主席有着很高的崇拜,对毛主席的评价极高。

1976年毛泽东逝世时,法国在发给中国政府的唁电中有一句话:“毛泽东的去世,使人类的一座思想灯塔熄灭了。 ”

1993年,德斯坦披露这份法国政府的唁电是他“亲笔撰写的”,完全反映了他本人的思想。

德斯坦在卸任总统一职以后,一直活跃在法国学术界和舆论界,还时不时提到毛主席和“毛泽东主义”。

在德斯坦的心中,“毛泽东代表了一种哲学思想”。

他曾说,“现代社会的国家领导人并不体现一种哲学思想,他们只是解决一些问题,诸如经济、社会、军事等等。 ”

“法国人却认为毛泽东体现了一种哲学思想,并且努力地把它付诸行动。 这正是我们对政治的认识。 我们在1789年进行的大革命,正是为了一种哲学思想。 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毛泽东思想也正是使中国走向一种哲学,即给予中国人民最大的权力和最高的地位。 ”

不仅仅是德斯坦对毛泽东有这么高的评价,法国第一任总统戴高乐将军也十分欣赏毛泽东。

1970年9月9日,戴高乐将军已经从总统职位上退了下来,戴高乐的表侄女戴高碧要动身前去中国任驻华大使,临行前来到戴高乐的科隆贝乡间寓所。

两人谈到毛主席时,戴高乐说:“只有毛泽东具有在中国实现巨大变革的权威,而且只有他领导的政权才能使中国走出目前的这种不发达和无政府状态。 ”

谈到最后,戴高乐表露出想去中国的意思。

但是戴高乐又是个自尊心很强的人,他说:“我很想去中国,但是我需要接到中国政府和毛主席的邀请。 而且,我希望能同毛主席交谈,这将是法国和中国以戴高乐和毛泽东为代表的交谈。 ”

后来戴高乐曾向至亲好友私下吐露,他的具体设想1971年6月成行,在中国度过“6.18”这个历史性日子。

31年前的1940年6月18日这天,正是戴高乐在伦敦广播电台发出抗击德国的演说并从此登上了历史舞台的日子,意义重大。

1972年7月,法国外长、前“自由法国”发言人莫里斯·舒曼访华时,对毛主席和周总理也十分肯定地说:“戴高乐想来中国访问的决心很大。 他本来打算1971年6月来。 ”

令人遗憾的是,1970年11月9日,戴高乐总统因动脉瘤破裂猝然去世。

将会震撼历史的毛泽东戴高乐会晤最终还是没有发生。

实际上在毛主席心目中,戴高乐总统也是占据着重要位置的,虽然两人没见过面,但是戴高乐是毛主席的一位“遥远的朋友”。

1965年8月毛泽东在与戴高乐总统的特使马尔罗在人民大会堂长谈之后送他出来,两人在大会堂的台阶上挥手告别。

毛主席突然说道“我是孤独的”,接着他又笑了笑,“不过我还是有几位遥远的朋友:请代我向戴高乐将军致敬。 ”

马尔罗郑重地点了点头,事后感慨万千:“伟人相惜,在列宁之后,还没有任何人像他那样撼动历史,属于中国的时代开始了。 ”

毛主席与戴高乐总统未能会晤成为历史的憾事。

毕竟人们多么想知道两个同样带领各自民族走向独立的历史伟人是如何交谈,多么想知道两位伟人之间的思想交流将会擦出怎样的火花。

历史就是这样,遗憾总归是有的。

虽然毛主席与戴高乐没能会晤,法国人民对毛主席的崇拜并没有衰减,同时期毛主席也会晤了一些法国的高级领导人,其中就有后来当选法国总统的弗朗索瓦·密特朗。

虽然当时的弗朗索瓦·密特朗还只是法国的左翼社会党总统,但是他也与毛泽东的交谈许久。

而这次会晤也改变了密特朗对毛主席的认识:“毛泽东不是一个独裁者,相反毛泽东是一位人道主义者。 三十年来,这位人道主义者正在领导着一场征服中国的运动。 毛泽东接受作为一名战士的任务,他服从纪律,从不循规蹈矩。 ”

三十多年后,密特朗在爱丽舍宫宴请江泽民主席的时候说:“我其实比戴高乐总统还要早就认识到要同毛泽东接触,法国也应该承认属于人民的中国。 ”

法兰西民族与中华民族有着不少相同之处:追求进步、独立自强,法国总统们对毛泽东的崇敬实际上也是一种英雄所见。

毛主席为他信仰的事业贡献了一生,今天的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毛主席的伟大,随着时间的发展,毛主席的伟大也会成为越来越多人的共识。

下一篇:别克昂科威报价及图片(别克昂科威plus2022款报价及图片)
上一篇:带孩子的保姆一个月多少钱(带婴儿的保姆一个月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