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见略同(所见略同是什么意思)

2022-12-12 17:51:12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78


20世纪70年代初,毛主席身体开始走下坡路。 一次谈话中,毛主席提出一个问题:“我死后中国会怎样?”此言一出,众人紧张得额头渗汗。 有人回答道:“毛主席身体还康健。 ”一旁的邓小平若有所思。 他众目睽睽下做出一个动作。 毛主席看后眼中放光,说道:“看来英雄所见略同。 ”邓小平做了什么动作,获得毛主席的赞许?这个对话背后的含义是什么?在此之后,邓小平又将何去何从?本篇文章,我们一起来探索毛主席候选未来接班人。

20世纪70年代的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焕发熠熠光彩。 1972年尼克松的到来,让中国国际地位突飞猛进。 在中国大搞外交、经济、军事等领域事业发展时,中国也面临诸多国内的挑战。 旧的一批共产党员历经岁月淘洗,渐渐步入晚年生活。 中国很快将迎来一次“大换血”时期,中国未来将会如何发展?中国的未来将会怎样?这是中央毛主席关心的头等大事。

1970年庐山召开九届二中全会。 会议处理了部分事件,让主席感到内心伤痛。 会议结束后,毛主席卫士孟锦云,突然发现主席头发似乎白了许多。 1972年,陈毅大将军突然逝世。 陈毅曾经赴法留学,结识了周总理,加入了中国的爱国运动。 红军时期,陈毅叱咤战场,率领将士们与毛主席共同打天下。 一直到抗日战争、解放战争,陈毅一路走来,功勋显著。

陈毅曾说过:“我还要站起来......我还要做些工作。 ”在陈毅追悼会那天中午,毛主席午睡时,翻来覆去久久不能入睡。 他翻开一本书,可怎么也看不进去。 毛主席忽然对卫士说道:“调车,我要去参加陈毅同志的追悼会!”毛主席的决定让卫士大为吃惊。 毛主席几乎很少参加哪位同志的追悼会,怎么现在要参加追悼会呢,而且还是陈毅的追悼会?

毛主席任何一个决定都会是经过一番深思熟虑的。 参加陈毅追悼会,是毛主席放出去的一个重要信号。 在陈毅追悼会上,毛主席满含热泪说道:“陈毅是个好同志,他为中国革命、世界革命作出贡献嘛。 ”毛主席说话时,声音略微颤抖,身形不稳,隐忍着强烈的悲痛。 身边的人忙搀扶着主席。

毛主席特意叮嘱了陈毅的孩子们,希望他们能够像自己的父亲陈毅一样,将来为中国、为社会作贡献。 那时,主席的健康已经是医生们重点关注的问题。 经过陈毅追悼会一事,主席肺心病逐渐开始严重起来。 毛主席一生很少参加追悼会,为什么选择参加陈毅的追悼会?究其原因,正是毛主席在提醒众人:革命同志纷纷离去,江山必得后继有人。

恰如毛主席交待陈毅孩子那般,祖国的未来应当交由努力奋斗的人、踏实刻苦的人。 此时毛主席心中为着接班人的事情,愁得寝食难安。 在毛主席与周总理商议下,确定了几个接班候选人。 邓小平即在这几个人行列之中。 1973年3月,毛主席提议恢复邓小平国务院副总理的职务。

邓小平一路走来,历经风风雨雨,甚是坎坷与辛酸。 毛主席为什么选择重用邓小平?在这一决定背后,还隐藏着一个小故事。 这天,毛主席提出一个敏感的问题:“我死后中国会怎样?”孟锦云是主席的贴身卫士。 孟锦云皱着眉头回复主席道:“主席您的身体还健康得很!”毛主席没有接过孟锦云的话。

倒是主席身边的王洪文率先回答:“主席的革命路线将会继续!”多么标准且看起来很漂亮的回答。 然而毛主席好似并不满意这个回答。 主席没有吭声。 一旁的邓小平思索片刻,说出八个字:“天下大乱,军阀混战。 ”说完后,他将自己的茶杯与毛主席的茶杯对调了一下。 这个举动让在座的人丈二的和尚摸不着头脑。

毛主席看到这个举动,却会心地笑了。 这正是毛主席期待的回答。 主席说道:“看来英雄所见略同!”这次谈话之后,毛主席主持召开了中央政治局会议。 在这次会议上,毛主席直接提议,让邓小平同志担任军委委员、政治局委员。 主席一语惊四座。 还没等众人反应过来,毛主席在会上讲出第二道指令——军区司令员对调。

毛主席提议:全国的军区司令员互相进行对调。 主席说道:“只有步调一致才能赢,但凡有一个人不一致都不行。 ”对调令,要求东西南北中各大区司令进行对调。 这个指令的作用,是为了避免滋生腐败的问题。 诚如毛主席所言:“一个人在一个地方呆的久了,是不行的。 搞久了就油了吧。 ”

毛主席指着邓小平说,“我请了个军师(邓小平),让他当政治局委员、军委委员......让他在军委当个总参谋长吧。 ”“他一生是三七开,有些人怕他,但柔中寓刚、绵里藏针,外部和气,内部钢铁公司。 过去的缺点,慢慢改吧。 ”邓小平做事向来霹雳手段,有些人怕他。 毛主席的一番话,实际上是在烘托邓小平,肯定他的工作能力,确认他的核心地位。

这次政治局会议前后持续四天。 在这个对调指令下达后,毛主席随后又秘密召开了军委会议。 全国各大军区的司令员前往中南海会见毛主席。 有些司令员即是新中国的建设者,又是老一辈的革命家、军事家。 他们与毛主席也都有几十年没有见面。 曾经在一起并肩作战,和平时代则在中国各地进行指挥建设。

陈毅的去世、一波波事变的发生,让毛主席内心感到苍凉与担忧,再加上主席十分了解自身的健康状态,都使主席想要迫切做好“接力棒”的工作。 军区司令员对调,实际上也是出于对中国未来发展的重要决定。 “人在一个地方待久了,会出问题。 ”这个问题是负面的问题,会有腐败,会有拉帮结派,搞山头主义。

主席是绝对杜绝“李自成”的做派。 在军委会议上,毛主席点评道:“军区司令员对调应该受到欢迎,不应该冷冷清清。 ”很快,军区对调令开始实施。 福州军区司令员韩先楚接到这个调令后,起先有些不舍得。 他认为自己在当地工作了很长一段时间,已经适应当地的环境,也与当地的下属、人民产生了感情,忽然进行调动,心中很是不舍。

韩先楚的想法,实际上也是众将内心的真实写照。 人是情感动物,在哪个地方生活得久了,难免会对当地的人和物产生感情。 然而这正是毛主席对调令的关键所在。 随后,毛主席亲自接见了韩先楚。 谈话中,毛主席像见到老朋友一样,询问韩先楚最近的情况。 一番嘘寒问暖后,毛主席问韩先楚:“我这两天牙疼得很,我把一颗坏掉的牙拔掉了,那么,我还需要补上一颗新牙吗?”

主席的问题显而易见:拔掉的牙齿,当然需要补上新的牙齿。 这个问题含射到军区对调一事。 韩先楚将要对调到兰州军区。 兰州军区也是毛主席时常关注的军区,他有意让韩先楚到兰州军区任职,即是对韩先楚能力的极大认可,也是对他的信任。 韩先楚当即明白主席的良苦用心,回去后就把军区对调的工作准备就绪。

全国有8个区进行对调,十天时间内完成了这项工作。 事实证明,毛主席的决策是深谋远虑、无比英明的。 军队对调,防微杜渐,扼制了宗派主义、山头主义等现象的出现,使军区相互之间活跃起来。 毛主席的高明之处,也在于此项举措,一定程度上达到各军区之间的制衡作用,稳固国家长久发展。

不过,明眼人可能会发现,全国共有11个军区,为什么只有8个军区进行对调呢?当时,新疆军区司令员杨勇、成都军区司令员秦基伟、昆明军区司令员王必成,三位司令员上任才不过几个月的时间,因此没有进行调动。 除此三位外,其它8大军区都进行了调动。

与军区对调令同阶段完成的,是对邓小平的提拔。 邓小平回答毛主席的8个字——天下大乱,军阀混战,简洁却不简单。 毛主席根据邓小平的这个回答,敲定了心中的“候补人选”。 1973年邓小平刚一回到中央工作,毛主席就让他到全国各地进行视察。 毛主席的这一作法,就好比主席从前游学湖南、周游各地。

从实践中获取真知。 更是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要做好中央的工作,还需深入了解人民所需所求。 毛主席对邓小平的正式历练才刚刚开始。 这并不是毛主席对邓小平的第一次历练,也不是邓小平人生中最后一次历练。 上世纪20年代,邓小平前往法国留学。 这次留学彻底改变了邓小平的命运。

中国很多领导人早期都是知识改变命运,邓小平的留学生涯,实际上却是“实践”改变命运。 他的“实践”与毛主席的实践多有不同。 那时,邓小平还不满18岁。 他来到法国后,前往教育会指派的学校。 可这个学校的教授没有重视对邓小平科学知识的传授,反而压榨了他仅有的盘缠。

邓小平走投无路,只能辍学到工厂去打工。 工厂作业任务繁重,薪水又极低。 邓小平被生活压得喘不过气来。 还好他得到了周恩来的帮助,开了一家豆制品店。 周恩来信任邓小平的能力与才干,让他担任店长一职。 邓小平果然很有经济头脑,把豆制品店开得像模像样,各种豆制产品种类丰富,做得来的产品也赢得外国人的称赞。 邓小平也因此缓解了生存的压力。

这次的“实践”经历,对于邓小平的人生旅程,意义十分深远。 治大国如烹小鲜。 邓小平的经济头脑打开了20世纪70年代中国的大门,中国经济才得以腾飞发展。 1927年,邓小平返回中国,加入到革命队伍中去。 1934年,邓小平随红军长征,担任中共中央秘书长。

如果说周总理是影响邓小平留学生涯的第一人,那么毛主席就是影响邓小平未来政治生涯的第一人。 红军时期,邓小平跟着毛主席南征北战。 他非常钦佩毛主席领导能力,将主席视为自己的偶像。 在毛主席党内方针受到质疑时,邓小平不顾一切,站出来力挺毛主席。 随毛主席打仗那么多年,邓小平也学到了主席作战思想的精髓。

毛主席经常夸赞邓小平:“是一个懂军事的人,打仗得力!”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是邓小平革命生涯交给主席最好的一份答复。 新中国成立后,邓小平被任命为中央人民政府委员,随后又被任命为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委员。 1951年,邓小平又领导西藏和平解放。 然而邓小平的考验一波接着一波袭来。

每一次考验,都是对邓小平身心的一次巨大打击。 1969年,邓小平下方江西进行劳动。 直到1973年,邓小平才又被召回中央进行工作。 历经诸多风雨,邓小平披荆斩棘,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考验。 在与毛主席的谈话中,邓小平把自己的茶杯与毛主席进行置换。 这是一个大胆且又十分勇敢的举动。

做事情多,可能会出现错误。 但不去做事情,本身就是一个大的错误。 邓小平勇敢揽下肩挑大梁的责任,赢得毛主席对他的赞赏。 1973年后,邓小平逐渐开始接手中央的工作。 毛主席逝世后,邓小平又一次经历坎坷。 但他坚强挺了过去,1977年再次出山,这一次,邓小平将中国的建设重点转移到经济领域来。 中国迈入一个经济蓬勃发展的新时代。

下一篇:金边黄杨(金边黄杨球)
上一篇:如何退出开发者模式(如何退出开发者模式华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