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相长出自(教学相长出自论语还是学记)

2022-12-12 14:52:1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1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遵道而行,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 ”涂:同“途”。 意思是半路停下来再前进,比喻事情还没有完成就停止下来。 《论语·雍也篇》:“中道而废”一语,与此同义。

  

  语出《礼记·曲礼上》:“博闻强识而让,敦善行而不怠,谓之君子。 ”识:记,也作“志”。 指的是见闻广博,记忆力强。 《荀子·解蔽》:“传曰:析辞而为察,言物而为辨,君子贱之;博闻强志,不合王制,君子贱之。 此之谓也,为之无益于成也。 ”

  

  语出《礼记·学记》:“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指的是学识浅陋贫乏,见闻陕隘闭塞。 晋·葛洪《泡朴子·外篇·自叙》:“年十六,始读《孝经》《论语》《诗》《易》,贫乏无以远寻师友,孤陋寡闻,明浅思短,大义多所不通”。

  

  语出《礼记·学记》:“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 指通过教授、学习,学生获得进步,教师也得到提高,教和学相互促进。

  

  语出《礼记·檀弓下》:“齐大饥。 黔敖为食于路,以待饿者而食之。 有饿者蒙袂辑屨,贸贸然来。 黔敖左奉食,右执饮,曰:‘磋,来食!’(饿者)扬其目而视之,曰:‘予唯不食嗟来之食,以至于斯也。 ’从而谢焉,终不食而死”。 嗟:招呼声,相当于“喂”。 后来用嗟来之食,指带有侮辱性的施舍。 《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尝行路,得遗金一饼,还以与妻。 妻曰:‘妾闻志士不饮盗泉之水,廉者不受嗟来之食,况拾遗求利,以污其行乎!’羊子大惭,乃捐金于野”。

  

  《礼记·儒行》:“儒有澡身浴德,……世治不轻,世乱不沮,同弗与,异弗非也,其特立独行有如此者”。 指立身和行事不同于流俗,形容情操高尚,志趣纯正,不随波逐流。 宋·释惠洪《石门文字禅·二一·五慈观阁记》:“古之仁人,将有为于也,必特立独行,自行其志”。

  

  《礼记·经解》:“入其国,其教可知也。 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 唐·孔颖达疏:“温,谓颜色温润;柔,谓情性和柔。 《诗》依违讽谏,不指切事情,故云温柔敦厚是《诗》教也”。 指温和柔顺,诚恳宽厚,多形容诗文的特点,后也用来形容人的气质。 宋·杨时《龟山集·二·荆州所闻》:“为文要有温柔敦厚之气。 ”

  

  《礼记·坊记》:“君子贵人而贱己,先人而后己,则民作让”。 指先为别人着想,然后才想到自己。 《三国志·许靖传》:“自流宕以来,与群士相随,每有患急,常先人后己,与九族中外同其饥寒”。

  

  《礼记·大学》:“心不在焉,视而不见,听而不闻,食而不知其昧”。 指思想不集中。 唐·李翱《答韩侍郎书》:“如离娄与瞽夫偕行而同坠沟中,或以无目不见坑而坠,或以心不在行忧思之病而坠,所以坠则殊,其所以为坠则同也。 天下皆离娄也,如瞽者鲜矣,则其坠者离娄也,心不在焉故也”。

  

  《礼记·乐记》:“故乐行而伦清,耳目聪明,血气和平,移风易俗,天下皆宁”。 指改变旧的、不良的社会风气和习惯。 李斯《上书秦始皇》:“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盛,国以富强”。

  

  语本《礼记·缁衣》:“(子曰)君子道人以言,而禁人以行,故言必虑其所终,而行必稽其所敝,则民谨于言而慎于行”。 指说话小心,行动谨慎。 明·朱国桢《涌幢小品·一匕·笃行》:“(叶广彬自诵曰)八十年来识更真,深知言行切修身,谨言慎行无些过,细数吾乡有儿人?”

  

  语出《礼记·檀弓下》:“晋献文子成室,晋大夫发焉。 张老曰:‘美哉伦焉,美哉奂焉’。 ”郑玄注:心讥其奢也。 轮,轮囷,言高大;奂,言众多。 ”后来用美轮美奂,形容房屋高大美观。

  

  《礼记·文王世子》:“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 礼乐交错于中,发形于外,是故其成也怿,恭敬而温文”。 唐·孔颖达疏:“恭敬而温之者,谓内外有礼,貌恭心敬,而温润文章”。 “尔雅”:近于雅正。 《史记·儒林传序》:“明天人分际,通古今之义,文章尔雅,训辞深厚”。 后来四字成文,形容态度温和,举止文雅。 《聊斋志异·八·陈锡九》:“(锡九)至郡见太守,历述家世。 太守愕然曰:‘此名士之子,温文尔雅,乌能作贼!”’

  

  语本《礼记·祭法》:“汤以宽治民而除其虐,文王以文治,武王以武功,去民之灾,此皆有功烈于民者也”。 指的是文化教育和军事方面的业绩。

  

  语出《礼记·中庸》:“君子之道,辟如行远必自迩,辟如登高必自卑”。 指到远处去必须从近处起步,比喻学习、做事要由浅入深,扎扎实实,循序渐进。 清·张伯行《困学录集粹》:“学者不可不志于远大,亦不可骤期乎远大。 盖行远自迩,登高自卑也”。

  

  语本《礼记·王制》:“刑者,侀也;侀者,成也。 一成而不可变,故君子尽心焉”。 侀:通“型”。 原指刑法一经制定,就不得随意变更。 后多用来转指一经形成,就固定下来不再改变。 白居易《太湖石记》:“岂造物者有意于其间乎?将胚浑凝结偶然而成功乎?然而自一成不变已来,不知几千万年”。

  

  《礼记·学记》:“凡学之道,严师为难。 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 原作(师严道尊),指老师受到崇敬,他所传授的道理、知识才能得到尊重。 昊泳《鹤林集·陶永降授儒林郎制》(《四库辑本别集拾遗》):“古之教者,师严而道尊,今则宽且慢矣”。 后世多作〔师道尊严〕,指为师之道庄严。 宋·韩淲《涧泉日记》(《四库辑本别集拾遗》):“郑康成事马融,三年不得见,乃使高业弟子传授于玄……汉之师道尊严如此”。

  

  语本《礼记·曲礼上》:“失礼者,所以定亲疏,决嫌疑,别同异,明是非也”。 后来用明辨是非指清楚地辨别哪是对的哪是错的。 宋·欧阳修《欧阳文忠公集书简三·与王懿敏公(嘉佑七年)》:“某窃位于此,不能明辨是非,默默苟且,负抱愧耻,何可胜言”。

  

  语本《礼记·聘义》:“瑕不揜瑜,瑜不揜瑕,忠也”。 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 后来用瑕不掩瑜,比喻缺点掩盖不了优点,缺点是次要的,优点是主要的。

图文均来自网络

下一篇:深圳设计公司排行(深圳设计公司排名前十强)
上一篇:女医明妃传结局(女医明妃传结局允贤到底喜欢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