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人相忘于道术,鱼相忘于江湖是什么意思)

2022-12-12 13:22:01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3


“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出自《庄子·内篇·大宗师》,原文如下: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与其誉尧而非桀也,不如两忘而化其道。

这句话到了今天,因为“相濡以沫”这个成语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 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互相帮助。 而“相忘于江湖 ”则相对于互相扶助来说,更加潇洒写意,所以多用来表达情人或夫妻分手之后,以全新的心态忘记过去的共同生活,投入到更宽广自由的感情生活中去。

相忘于江湖

这是没有问题的。 因为古文释义到了今天,肯定是有很多不同的引申、解释,对古文或者诗句的引用没有谁规定一定要按原来的意思使用,便是专家也只能根据各种资料进行考证,而且即便有官方解释,也丝毫不会影响人们在生活中的灵活运用。 这是语言和文字发展的规律。

那么这句话的本意是什么呢?这里谈一些个人理解,因为千百年能人异士无数,对《庄子》这本奇书也是解读无数,所以这里的解释只代表文字本意和个人看法。

“泉水干涸了,鱼就共同困处在陆地上,用湿气相互滋润,用唾沫相互沾湿,就不如在江湖里彼此相忘而自在。 与其称誉尧而非难桀,就不如恩怨两忘而与大道化而为一。 ”

庄子的行文习惯比较跳跃,除了那些寓言故事,说理的语言有时候有些玄乎。 后世的大诗人李白的诗文方法其实就是学的庄子,不过诗歌语言,大家担待得过,而庄子的行文有时候看得就有点费力。

相濡以沫

这个句子从来有争议的理解,就是“相忘于江湖”这几个字。 为什么“相濡以沫,不如相忘如江湖”?大家一定会想,这是当然了,活在干涸的烂泥里的鱼,靠互相喷口水来苟活,当然不如在江河湖海中互不认识,欢快生活了。

其实真是这么简单吗?当然不是。 看后面两句,与其赞誉尧的圣明而非议桀的暴虐,不如把他们都忘掉而融化混同于“道”。 从正常人的态度来看,这不就是是非不分?庄子为什么会这么认为?

这个时候我们不妨再看看后面几句: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 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死也。

“大地把我的形体托载,并且用生存来劳苦我,用衰老来闲适我,用死亡来安息我。 所以,把我的存在看作好事的,也就因此而可以把我的死亡看作是好事。 ”

所以,在庄子看来,尧的圣明和桀的暴虐只不过是“道”存世间的正反面而已,我们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他们的身体、德行、恶迹最终都会回归大道,达到自然平衡。 那么从大道的观点来看,“相濡以沫”和“在湖海里畅游”还有什么区别?没有区别。 渴死在干涸的泉眼里,和最终老死在大海里,本质也没有区别。

这样的话,“相忘于江湖”又有了一些及时行乐的味道。

庄周

实则“相忘于江湖”中的江湖是用来比喻“道”。 求道之人,要像鱼儿身处江湖一样,忘记了江湖的存在。 我们要忘却“道”的存在,才能真的得道。

​其实谈到这句话,《大宗师》里面还有故事,庄子借助孔子和子贡的对话进一步阐明,只是很多人并没注意:

子贡曰:“敢问其方。 ”孔子曰:“鱼相造乎水,人相造乎道。 相造乎水者,穿池而养给;相造乎道者,无事而生定。 故曰,鱼相忘乎江湖,人相忘乎道术。 ”

“子贡问:‘请问如何追求大道?’孔子回答:‘鱼必求水,人多求道。 求水的,掘地成池便给养充裕;争相求道的人,漠然无所作为便心性平适。 所以说,鱼相忘于江湖里,人相忘于道术中。 ’”

虽然话处于孔子之口,不过当然是作者庄子的态度。

下一篇:金威啤酒(金威啤酒怎么样)
上一篇:吴亦凡的电视剧作品有哪些(吴亦凡刘亦菲的电视剧作品有哪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