刀鱼图片(长江刀鱼图片)

2022-12-12 09:24:3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0


前些年有朋友去江苏出差,回来后谈及吃到的红烧长江刀鱼,眉飞色舞,意犹未尽。 我一直心存疑惑:刀鱼明明是海里的,啥时候跑到长江里去了?

同样感到困惑的不止我一个,清郝懿行《记海错》“刀鱼”条:“刀鱼体长而狭薄,银色鲜明,宛成霜刃,腹下攒刺,铦若键鋩。 案《尔雅》云:‘鮤,鱴刀’,郭以为鮆鱼。 《说文》:‘刀鱼,九江有之’。 今登莱人呼为林刀鱼,‘林’‘鮤’一声之转,是刀鱼江海皆有,海中者无鳞为异耳。 ”郝氏认为江海里的刀鱼是一种,只是海里的刀鱼无鳞,这是与江中刀鱼的差异。

鲚鱼

无独有偶,同治十一年(1872)《黄县志》卷三《食货志》:“曰鱽鱼、曰鲚鱼。 《本草纲目》:鲚鱼,一名鱽鱼,生江湖中,狭而长,如长薄尖刀,细鳞白色,吻上有二硬须,腮下有长鬣,腹下有硬刺,今按此地所称鲚鱼,长三四寸,阔二寸许,身不扁薄,而所称鱽鱼则长三四尺,阔二三寸,扁薄如刀,身无鳞,吻无硬须,腮无鬣,腹无硬刺,与《本草》所载不同也。 ”《黄县志》认为《本草纲目》所称“鱽鱼”与黄县本地所称“鱽鱼”(即渤海湾刀鱼)的差别仍在有鳞无鳞,并认为二者不是同一物种。

鲫鱼

而黄县本地所称“鲚鱼”“身不扁薄”,与《本草纲目》所称的“鲚鱼”形态差异较大,我高度怀疑是把“鲚鱼”与“鲫鱼”搞混了,所以仍是一笔糊涂账。

后来查水产志,才算搞清了两种刀鱼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关系。 “鲚”是鱼纲鲱形目鳀科鲚属鱼类,古代称为“鮤”“鮆”,《尔雅·释鱼》:“鮤,鱴刀。 ”郭璞注:“今之鮆鱼也,亦呼为鱽鱼。 鮤,音列。 鱴,音灭。 ”邢昺疏:“是则此鱼一名鮤鱼,一名鱴刀,一名鱽鱼,一名鮆鱼也。 ”《说文》:“鮆鱼,饮而不食,刀鱼也。 九江有之。 ”宋罗愿《尔雅翼·释鱼二》:“鮆,刀鱼也。 长头而狭薄,其腹背如刀刃,故以为名,大者长尺余,可以为鲙。 ”“鲚”身体极侧扁,头小而尖,由前至尾逐渐尖细,形如篾刀,所以又称“刀鲚”或“刀鱼”,属于溯河洄游鱼类,平时栖息于浅海,每年春季,从海中洄游至通海江河淡水区域产卵,与河豚、鲥鱼并称为中国长江三鲜(这三者都是溯河产卵的类型)。

长江刀鱼

清蒸长江刀鱼

刀鲚的个头不大,2015年,江苏一渔民捕上一条九两重的刀鱼,号称“江刀王”,卖了一万五千元。 按《说文》的说法,刀鲚溯流而上可到九江,而据最新的调查显示,刀鲚最远可洄游至洞庭湖。 而且不光长江里有,黄河里也有,每年谷雨前后,由渤海溯黄河游入东平湖产卵,被称为“黄河刀鱼”或“河刀鱼”,上世纪50年代高产时捕捞量可达1500吨。 之后由于闸坝影响,加之黄河泾流减小,甚至断流,至今产量锐减,已形不成鱼汛。

那么长江刀鱼、黄河刀鱼洄游之前在海中生活的时候叫什么呢?因其胸鳍下缘有6根游离鳍条,分散如丝状,所以山东、江苏等地称之为“毛刀鱼”。 又因其身体覆鳞,且腹部棱鳞发达,又被称为“鳞刀鱼”(郝氏所写的“林刀鱼”当为“鳞刀鱼”之误)。 黄县附近海域这种鱼也很多,黄县话称之为“毛刀鳞儿”——体有刺毛,体形如刀,体表覆鳞,几个特点都概括全了。 民国二十四年(1935)《莱阳县志》卷二十六《实业志·物产》:“刀鱼,名鲚,亦作鮆,形如尖刀,体狭窄,长不及尺,鳞细,色白,刺多,味美,所产无多。 ”这里说的“刀鱼”“鲚”,指的就是毛刀鳞儿。 毛刀鳞儿肉质细嫩,肉味鲜美,肥而不腻,兼有微香,是小杂鱼中的上品,但多细毛状骨刺,所以比较适合煎着吃或炸着吃。 也可以晒成小干鱼,冬天放炉子上一煿,油脂溢出,香飘一屋。

郝文中所说的“腹下攒刺,铦若锋芒”指的是腹部的棱鳞硬而尖锐,结合其他体征,文中所说“刀鱼”即刀鲚。 而郝文中所举“海中者无鳞”的刀鱼,以及《黄县志》中所说体长三四尺而无鳞的鱽鱼,则应该指的是带鱼,之所以将刀鲚与刀鱼并述,可能是因二者在北方民间都俗呼刀鱼,因而造成混乱。 郝氏认为二者是同种鱼生于江海而有所不同,这是由于俗名相同而引起的误认,是错误的。

带鱼是生活在海边的人所熟知的,在交通不便的年代,人们很难吃到鲜鱼,但每年春节时一盘冻带鱼一盘冻鲅鱼是肯定要买的,为的是讨个“年年有余”的彩头。 带鱼鱼肉嫩白似雪,味道鲜美,只有中间一条大骨,无其他乱刺。 带鱼千年不变的吃法是切成段裹上面糊炸着吃,来客人就可端上一盘,方便。 也可以烩一下再吃,烹点醋,撒上点韭菜,味道更好。

带鱼

炸带鱼

烩带鱼

带鱼属鲈形目带鱼科,因其体形修长若带,故名“带鱼”“裙带鱼”,因其两颌前端各有两对倒钩状大犬牙,广东人称为“牙带”,北方一般称之为“刀鱼”“银刀”。 清初诗人宋琬的《带鱼》诗:“银花烂漫委筠筐,铁带吴钩总擅场。 千载专诸留侠骨,至今匕箸尚飞霜。 ”说的非常形象。 道光十九年(1839)重修《蓬莱县志》卷十四《艺文志·诗歌》:“带鱼,鱼无鳞,鬣形如束带,长六尺余,色莹白如银,爚爚有光彩者,若刀剑之初淬者然,故又谓之银刀。 首尾一骨,形与常鳞迥殊,脐上下数寸尤美。 ”民国二十四年(1935)《莱阳县志》卷二十六《实业志·物产》:“银刀,俗呼林刀,又称带鱼,长三四尺,味美,春多秋少。 农家腌为常品。 ”民国二十五年(1936)《牟平县志》卷一《地理志·物产》:“带鱼,亦称刀鱼,体狭长,侧扁如带,又如刀,故名。 无鳞,肉软味佳。 南海沿岸,春季以此鱼为出产大宗,无家不腌藏干藏者,并出口。 ”刀鱼身体呈银白色,无鳞,体延长如带,甚侧扁,尾极长,向后渐变细,末端形成细长的鞭状,大的刀鱼体长甚至能达到两米。 背鳍几与背缘等长,无腹鳍。 牙齿尖利,性凶猛,以鱼类、头足类、甲壳类、蛇尾类和腹足类等为食。 刀鱼为暖水性中下层洄游鱼类,有昼夜垂直移动的习惯,白天栖息于中下水层,晚间上升到表层活动。 中国沿海的带鱼可以分为南、北两大类,北方带鱼个体较南方带鱼大,黄、渤海一带的刀鱼为北方种群,冬季在黄海南部越冬,春天游向渤海作生殖洄游,形成春季鱼汛;秋天结群返回越冬地作越冬洄游,形成秋季鱼汛。 在过去,大黄鱼、小黄鱼、乌贼、带鱼是我国沿海四大经济鱼类,刀鱼年总产量超过50万吨,占第一位。 上世纪50年代,山东刀鱼产量曾达4万余吨。 此后产量不断衰减,现在市面上供应的刀鱼多是来自东海群系,真正的渤海湾刀鱼已经凤毛麟角了。

带鱼在文献中出现的较晚,清代之前的刀鱼大多指刀鲚,杜甫有诗“出网银刀乱”,苏东坡也说“忽看修网出银刀”,这里的“银刀”说的都是刀鲚,与刀鱼无关。 这是因为刀鱼属中下层鱼类,在捕捞技术比较落后的过去,捕捞难度较大。 有了拖网之后,刀鱼的好日子就到头了。 概括言之,长江刀鱼、黄河刀鱼是毛刀鳞儿洄游到江河中的称呼,毛刀鳞儿是长江刀鱼、黄河刀鱼生活在海里时的称呼,而带鱼也即刀鱼则是完全不同的另外一种鱼类,终身生活在海中。

现在野生的长江刀鱼要卖到几千元一斤,还一货难求,黄河刀鱼也几乎绝迹了,曾经作为“大战渤海湾”的主捕鱼种、产量也占第一位的刀鱼,则让我们吃成濒危物种了,这与捕捞技术的进步有关,还是与人类文明的退步有关?

补记:崇明、闽浙一带呼为“凤尾鱼”的,学名叫作“凤鲚”,因其尾鳍不对称,上叶长于下叶,形似凤尾而得名。

凤鲚

凤鲚和刀鲚同是鲚属鱼类,二者长得也非常相似,很多无良商家便以凤鲚冒充长江刀鱼出售,非资深饕餮之徒不能辩真伪。

其实凤鲚本身味道就是非常鲜美的,超市里经常见到的凤尾鱼罐头就是用它加工的。 凤鲚和刀鲚都属洄游性鱼类,黄县附近海域两者应该都有分布(凤鲚不耐低温,主要分布于东南沿海,渤海较少),黄县话没有细分,统称为“毛刀鳞儿”。

部分图片引自网络,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

下一篇:普法栏目剧听见凉山大结局(普法栏目剧听见凉山大结局最新季)
上一篇:咸菜亚硝酸盐(咸菜亚硝酸盐与腌制天数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