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舍原名什么字什么

2022-12-12 07:15:1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9


北京是一座有着厚重人文底蕴的城市。 北京的人文是一座永远挖掘不尽的宝藏。 走在北京的街头巷尾,不知不觉间,眼前就飘过一座名人的故居。 这个名人,一定是语文课本或者历史课本里面的熟人。

距离繁华的王府井大街不远处,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僻静胡同,叫丰富胡同。 丰富胡同北起大草厂胡同,南至灯市口西街。 胡同里没有多少院落,显得非常安静,连过往行人都很稀少。 可在胡同的南头,却有一个赫赫有名的院落:老舍故居。

老舍,原名舒庆春,字舍予,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老舍生于北京,是地地道道的北京人。 他出生的地方,是今天位于西城区中部的小杨家胡同(小羊圈胡同)8号。 在这里,老舍度过了童年和少年时代。 直到14岁,老舍才搬出去。

从那以后,到1949年,老舍在北京“漂”了几十年,没有稳定的住处。 他先后在育劝胡同、方家胡同小学、翊教寺公寓、西山卧佛寺、西直门儿童图书馆、缸瓦市基督教堂、北长街小学、烟筒胡同 6 号等地方居住过。

1924年,老舍离开北京,到英国留学。 1930年,老舍回到中国,在济南、青岛、武汉、重庆等地担任大学教授,教书育人。 1946年,老舍接受邀请,到美国讲学。

那时候,老舍已经47岁了,人生旅程过半,他却始终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没有一个安定的住所。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老舍一个人在美国生活,妻子儿女都在重庆,这种居无定所的感觉尤为强烈。 他在一封家书中无奈地说自己“有家难回,像个丧家犬”。

1949年,新中国成立。 老舍欣然回国,回到了久违的北京,担任中国民间文学研究会副理事长。 》1950年6月,老舍当选为北京市文联主席。 妻子儿女也从重庆来到北京与他团聚。 他们在北京没有固定住处,被安排在北京饭店暂时居住。 显然,这不是长远之计。 而且饭店里人来人往,十分嘈杂,不利于静下心来写作。

怎么办呢?老舍找到一位负责同志,请求私人出钱买一座房子。 这位负责同志答应了老舍的请求。

老舍在美国工作4年,手里有一点积蓄,便拿出500美元,折换成100匹布,在当时的乃兹府丰盛胡同 10 号(今灯市口西街丰富胡同 19 号),买下了一座私人小院,成为新中国自己掏钱买房的第一位作家。

老舍之所以选择在丰富胡同买房,主要是考虑到上班方便。 当时他任职北京市文联主席,与他频繁往来的中国作家协会、北京市文联、北京人民艺术剧院等单位距离很近。 市立二中、育英中学、王府井大街就在附近,便于子女上学和日常生活。 难能可贵的是,虽然附近就是热闹的市场,但丰富胡同不是主干道,人烟稀少,小院有围墙阻隔,院里有树,能够闹中取静,大有世外桃源的味道,很对老舍的胃口。

这座房子面积有400多平方米,属于典型的北京四合院。 整个院落坐西朝东,分为外院和里院。 外院是老舍家男孩子居住和秘书办公的地方,里院是老舍和夫人的住处和客厅。 老舍是作家,夫人胡絜青是画家,他们都需要专门的书房和画室。

老舍非常喜欢这座小院,在小院的空地里栽种了枣树、太平花、海棠等花树。 1954年,老舍和夫人胡絜青托人到西山移植了两棵柿子树,栽种到甬道两边。 这是河南、陕西等地特有的火柿子(火晶柿子)树,柿子色红似火、晶莹透亮、无丝无核、丰腴多汁、皮薄如纸。 胡絜青给小院取名为“丹柿小院”,称自己的画室为“双柿斋”。

此后,“丹柿小院”就成为老舍家的代称。

老舍在“丹柿小院”住了16年。 16年间,老舍文思泉涌,创作了大量代表作品,共计有24部戏剧剧本和两部长篇小说。 其中,人们耳熟能详的作品有《龙须沟》《柳树井》《西望长安》《茶馆》《女店员》,《全家福》《正红旗下》等。 1950年创作完成的3幕话剧《龙须沟》轰动一时,让老舍获得了“人民艺术家”称号。

1984年,老舍的“丹柿小院”被确定为“北京市第三批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成为老舍纪念馆。 如今,每年都有许多老舍的读者慕名来到丰富胡同19号,寻找老舍留下的足迹。

下一篇:火龙果产地(火龙果产地在我国哪里)
上一篇:萨摩犬舍(北京萨摩耶犬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