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朗诵节奏如何划分

2022-03-25 13:31:05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69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是宋代词人辛弃疾的词作。此词根据回忆早些年宋抗金军队豪壮的阵型气魄及其创作者自身的战场职业生涯,表达了作者歼敌报效祖国、收复失地的理想化,表达了壮志难酬、英雄迟暮的悲痛情绪;根据造就雄伟的诗意,栩栩如生地勾画出一位拳拳之心、忠一不二、一往无前的大将品牌形象。下边一起看一下《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朗读节奏感怎样区划?

1、《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朗读节奏感区划:醉里/挑灯/看剑,寻梦/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战场/秋/点兵。马/作/的卢/很快,弓/如/霹雳/弦惊。但是/君主/天下事,获得/死前/背后名。可伶/白产生!

2、译文翻译:喝醉时挑亮灯油收看宝刀,梦中醒来兵营中已传来了响亮的号声。把烤牛肉分到属下享受,让传统乐器奏起粗狂的军乐来鼓舞士气。这也是秋季在沙场上阅兵部队。军马像的卢一样跑得很快,弓弩像风雷一样震耳欲聋离弦。一想着为君主进行占领我国失土的伟业,给自己死前去世后留有盛名。遗憾工作未果,自身已是了白发人!

3、主题思想:这一首词作为于创作者消沉闲居信州(今江西上饶)之时。辛弃疾二十一岁时,就在故乡历城(今山东济南)参与了宋抗金造反。起义不成功后,他返回宋代,当过很多地区的首长。他稳定民生工程,练习部队,竭力认为占领中原地区,却遭受抵触打压。之后,他长期性不可选任,闲居近二十年。宋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冬季,辛弃疾与陈亮在铅山瓢泉见面,即第二次“鹅湖之会”。陈亮为优秀人才气豪爽,讨论横纵,自称为可以“推翻一世之智勇,发展千古之胸怀”。他相继写了《中兴五论》和《上孝宗皇帝书》,积极主动认为抗日战争,因此遭受投降派的打压。此次他到铅山访辛弃疾,留十日。别后辛弃疾写《贺新郎·把酒长亭说》词寄来他,他与了一首;之后又用同一词牌不断合音。这一首《破阵子》大概也是作于这一时期,最有可能是在鹅湖之会后、杭州市相逢前的五年间。邓广铭《辛稼轩词编年笺注》谓此词“作年莫考,姑附缀于淳熙十五年冬与陈同甫合音诸词以后”。《历代诗余》卷一百十八引《古今词话》云:“陈亮过稼轩,纵谈天下事。亮夜思幼安素比较严重,恐为所忌,窃乘其厩马以去。幼安赋《破阵子》词寄之。”(王弈清《历代词话》卷八、冯金伯《词苑萃编》卷十三亦载)。张宗橚《词林纪事》按:“幼安流寓江南地区,陈同甫到访,近有竹桥,同甫引马三跃三却,同甫怒,挥刀斩马头,步行而行,幼安适倚楼,见之大惊讶,即遗人往询,而陈已及门,遂与定交。后数十年,幼安帅淮,同甫尚白落衡甚,乃诣幼安,各相谈天下事。幼安酒酣,因指东西南北厉害,云南省之可以并天地者这般,北之可以并南者如此,钱塘江非君王居,断牛头山,天下无援军,决西湖泊,满城县皆鱼鳖。饮罢,宿同甫斋中。同甫夜思幼安沉重寡言,因酒误发,若醒而悟,必杀技我杀人灭口,遂中夜盗其马儿而逃,后致书幼安,微露其义,假十万缗以济之,幼安尽数与焉。此词殆作因此时,故题云:‘赋壮词以寄之’。”

有关《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的朗读节奏感怎样区划的相关内容就讲解到这儿了。

p_c("newsfoot");

下一篇:奶油打发放冰箱可以放多久
上一篇:国家公祭日手抄报内容100字的有哪些(国家公祭日手抄报内容1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