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读后感_2200字

2022-12-10 01:06:5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9

《文学回忆录:世界十大小说家及其代表作》读后感2200字

这本书应该是契合毛姆对小说功能的阐述的,小说首要的是轻松好看,你要能翻下去。 这本书看起来是八卦,也是大家说的黑历史。

和纳博科夫不同, 毛姆非常在意作家个人生平个性社会环境对创作的影响,他认为一个作家写出什么样的作品,取决于作者是个什么样的人。 小说家并不是完美的人,而正是他们的不完美才能细致观察并呈现这个复杂的世界,也正是他们复杂的经历和敏锐的观察力为作品提供了丰富的素材。 甚至在写陀思妥耶夫斯基的时候,他认为这种人生的毒肥料让作家的创造力更加旺盛。 的确如同戏剧一样,没有冲突又哪里写来精彩的故事。

通过这些故事,他还传达了一个观点就是作家通常在小说当中实践的精神净化和美好远景,其实是很难继续在现实中维继的,作家在作品中满足了自己的理想后,就会继续回到日常生活中去。 多么符合弗洛伊德对梦境和心理学的研究啊,也多多少少符合毛姆作品与他本人的矛盾之处:他笔下的主人公通常为理想能放弃世俗的享乐,而毛姆本身则是一直过着奢华生活。 毛姆受弗洛伊德影响的一点还体现在对童年经历的强调以及对欲望的失控这一点,不是那么显著,我就不详说了。

这本书不只是八卦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于毛姆对作家生平的介绍中,融入了他对小说的看法。 对于一个无意成为作家的读者来讲,这就够了。 也难怪他能成为畅销小说家,不是宣传,不是教育,是有益的娱乐。

他选取的作家和作品有4部英国作品,3部法国作品,2部俄国作品,1部美国作品。 我很奇怪毛姆本人在德国呆过一年,从他的小说中我认为他也受德国浪漫主义思潮的影响,他却没有选取一个德国作家的作品,难道是太严肃太不娱乐了?本书的英文标题是十个小说家和他们的杰作,毛姆还是以作品为主,而作家的生平也是服务于作品的理解。 这十部作品主题大到托尔斯泰的宏大叙事小到奥斯汀的家常小事,有莫比迪克的壮观也有呼啸山庄的热情。 基本上都发生在社会巨变的十九世纪。 他对写作手法的分析涵盖叙述视角,语言技巧,结构安排,故事的发展,人物的呈现,对话的展开等等。 但无疑,这些作品的共同点在于:引人入胜的故事,人类追问的永恒主题,久经时代的考验。 个性独特,风格自然,并不过分依赖技巧。

他开篇就提到视角问题,不同的叙述视角,适合写不同的故事,优劣何在,怎样折衷改良。 战争与和平就应该有一个全能视角才能讲述四个家庭的故事,而《大卫科波菲尔》的个人视角则符合狄更斯情节的复杂性和逼真感。 在谈论菲尔丁的时候说明了他对小说语言简洁,结构严谨,人性复杂的推崇。 因为正是菲尔丁的戏剧功底才导致他避免了某些小说家的啰嗦,写出脍炙人口的故事。 在介绍《呼啸山庄》的时候,他说明了艾米丽勃朗特心理上的双重人格怎样影响人物的塑造,在包法利夫人中,谈到作家怎样去追求语言的精确,韵律的工整才能促成这样粗俗的故事,精美的小说;而《傲慢与偏见》中语言的幽默与机智则大大减弱了题材人物的局限性,增强了可读性。 更不用说《卡拉马佐夫兄弟》语言恐怖激情而散发的神秘魅力,《白鲸》诗意的用词和航海行话的结合。 说实话他对语言的分析有点让我着迷,恨不得能读懂原文,去体味那不可译的魅力。

正如同毛姆在谈这些作家的人性一样,没有人是完美的,同样,也没有一部小说是完美的。 在毛姆的评述中,同样也提到了这十部杰作的缺点在哪里,但始终瑕不掩瑜,也奉劝读者不要期待完美。 算是对自己本行的一点辩护吧。

毛姆是一个很传统的小说家,这本书也不例外,序言,正文,结语一个不少。 序言说明写作缘起,结语总结这些作品和作者的共性,对想要写作的普通人而言,有参考性。 只是不知道为啥,在他总结那些作家的共同的人性的时候,如爱奢侈,轻婚姻,极端自我等,我读着读着怎么就觉得毛姆是在为自己的行为作辩解而使之合理化呢?本书的最后他用一句话再次升华了他的观点,精神的愉悦往往是因为灵魂的自我实现而形成的。 Perfect!

我想谈一点额外的感想。 我从毛姆评价的托尔斯泰,司汤达,狄更斯和陀思妥耶夫斯基的经历中找出一点共性,就是阶级差异可能比想象的要顽固的多,这些作家都同情下层人民,但他们更多的是社会改良者而谈不上坚定的革命者。 尤其是陀思妥耶夫斯基在因从事改良活动入狱之后,在圣经的感召下,彻底的忏悔了自己的改良行为;甚至为获取自由向王权妥协,歌颂君主为太阳。

这和乔治奥威尔在1935年写的《通往维根码头之路》这本书里写的英国阶级差异的状况何其相似。 这些中层阶级对无产阶级抱有深深的同情,但一方面他们无法放弃自己富有奢侈的生活方式和资产阶级品味,另一方面他们嫌弃无产阶级的肮脏和粗俗,他们试图融合,但永远无法调和。 托尔斯泰在外力的推动下可能走得更远,但他个人和家庭付出了相当的代价。 而他自己最终也做不到彻底的推翻和放弃。 司汤达则声称他可以为无产阶级去争取呼喊, 但要他们待在一起闻这些无产阶级的臭味那是万万不可忍受的;狄更斯的小说里描述了那么多上流社会的虚伪和下层阶级的贫困,但他本人是一直以在鞋油工厂当过几个月童工而感到深深的羞耻,成名后也一直过着浮华的生活。 陀思妥耶夫斯基最终提出的改革方案是消极的,将穷人的困境理想化,借助宗教慰藉取代实际改革。 如同奥威尔所言,这种改良者即便是有变革社会的决心,但这种变革是屈尊的,它可以去改变下层阶级的生活,而要阶级差异消失大家彼此亲密无间天下大同则是不可能的事情。 这种格局以前有,我想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它会继续存在下去。

下一篇:《价格游戏:如何巧用价格让利润翻倍》读后感_1200字
上一篇:《爱情惊悚推理小说典藏合集(别相信任何人+消失的爱人+火车上的女孩)》读后感_8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