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柏林人》读后感_2000字

2022-12-10 01:06:4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8

《都柏林人》读后感2000字

《阿拉比》讲述的是一个少年情窦初开时的暗恋故事,这样的过程伴随着美好、激动、兴奋、忧伤、痛苦、孤独,仿佛所有情感的种子应运而生。 就是如此朦胧,若即若离的情愫才最摄人魂魄。 难怪大多数男性读者都会喜欢乔伊斯的这篇短篇,不是勾起了他们的回忆,便也是触景生情吧!

有人说《阿拉比》简单的人之常情的故事,作者却渲染了太多的情景,什么街道、房子、灯啊雨啊的。 其实仔细看看这些文字如同电影画面徐徐展开,故事情节像极了电影《美国往事》,而那些诗意的场景又好似伊朗导演阿巴斯的杰作。

《姐妹们》与其说是关于宗教的神秘,不如说是对一个人的盖棺论定。 只是借助宗教这一超自然的力量更有效的说出:生命的意义就是死亡。 不管在这个过程中赋于了你什么,死亡来临时就连那神圣的“圣餐杯”都被故事中的“我”说成是:神圣捧着那个没用的东西。 那么过后呢?我们可以相信虚无,可以相信时间的不可连续性,但终归还是要回到现实来践行我们的欲望。 因为我们都喜欢自欺欺人。

《偶遇》,一个开放无知的灵魂比一个伪善肮脏的灵魂要好。 虽说都有“罪”,但一个是于己另一个是于人。 故事中的怪老头从跟两个少年攀谈到对其中一个无知少年的憎恶,甚至想要鞭打他。 这样的一种己所不欲施于人的行为不是老头固有的,是我们大多数人的通病。 当我们跳脱出来看到时满满的罪恶感。 所以,老头想要回到童年,回到那纯真的年代。

这里很明显有个比对,孩子的世界与成人的世界,纯洁与险恶。 那么,我们即要了解世间丑恶又要留住一方净土。

《伊芙琳》,我敢说伊芙琳的选择是对的。 与其追求虚无缥缈的幸福生活,不如留下来脚踏实地守护。 也许有人觉的此举过于保守,但如果没有胆识(胆量与常识)还是保守点好。

《一朵浮云》,讲述了一个失意的中年男人小钱德勒在现实与理想生活错位时的痛苦踌躇。 那能怨谁呢?只能怪自己不喑世事。 那么即然木已成舟又何必为难自己,这就是小钱德勒不聪明的地方。 他怨天尤人,怀疑自己,甚至迁怒自己的孩子,这样一个文弱的性格必定是命运的悲剧。 其实我们周围有太多自认命运不公的人,他们的毛病就是不能感兴的生活,理性的选择。

《无独有偶》,一个职场煎熬,生活落魄的酒鬼回家打孩子泄愤再真实不过了。 这个傅林敦也是希望快乐的生活,命运的垂青的,无耐只是叛道离经。 我不想说什么盲目乐观的话。 赶上了就是赶上了,错过了也就错过了。 在茫茫人世所有人都只是一粒浮尘,又何必计较一切。 只是若想进入天堂,就向圣母玛丽亚祈祷吧!赎自己的罪,爱身边的人。 这才是生命的力量,生存的勇气。

可是遇到困境人们往往总是向外寻求,不向内追问。 以为堕落便是快乐,即不爱己也不爱人。 所以说人的一生最重要的是培养爱的能力。 傅林敦但凡有一点爱,他的命运也不至如此。

《土》,朴素而温情的洗衣妇玛丽雅过着一丝不苟的生活,是个难得的好人,她的心里总是装着别人。 但故事的重点似乎是她与孩子们玩蒙眼游戏时碰到的那一抔粘土,这是死亡的预兆。 母亲为此呵斥孩子们。 不能就此认定他们是熊孩子。 恶作剧本就是孩子们的游戏心理,一旦遇到宠爱他们或与他们一般见识的人更是要无限放大。 成长需要恶作剧,只是大人要正确看待。

《悲痛的往事》,典型的案例。 乔伊斯二十四、五岁怎么会有这样真实的情感诉于笔端???人要么活着,要么死去,半死不活最害人。 我认为这是这个短篇要讲的。 达菲,一个自命不凡,空虚,又异常忙碌的银行职员本着要正直、有秩序的生活模版工作、读书、听音乐……看似很好,但他隐约闪现出来的理智让他横生枝节。 他不想呆板,不愿孤独,主动接近了一段艳情,当然他只想做友谊。 所以女主角埃米莉刚表露出对他些许的爱情,达菲便斩断了与她的来往,致使埃米莉极度痛苦,酗酒成瘾意外死亡。

达菲说他是“被人生的盛宴排斥在外的人”,他已经没有任何的情感和爱的能力,亦或他嫌弃麻烦的人生。 所以留给他的只有堕落和看似井井有条的、一尘不变的日子。 其实达菲的现象不是个例,是步入中年后的人生常态。 那如何像歌德说的那样“生命之树常”呢?要么活着,要么死去,这中间不要留有缝隙。

《母亲》,卡尼尔太太为了女儿所表现出的强势和据理力争可以理解,但跃然纸上却显得她很无脑。 没用的丈夫和女儿也全然无视她的行为,不去化解。 卡尼尔先生没有男性稳重依靠的抽象价值,卡尼尔太太也没有女性温柔贤慧的抽象价值。

《死者》,快乐在悲哀中戛然而止。 一个人即可以活的忘乎所以,也可以阴郁忧伤,还可以激情四射,这都是加布里埃尔本人的镜像,也是迷茫之人的恍惚。 于是“纠结”这个词诞生了。 时代的变迁,社会的飞速发展根本容不得我们原地踏步,更何况是回忆了。 所以,《死者》中的悲情原素大都是人们喜欢回忆过去,并与现在产生对立。 当然不是说要斩断回忆,而是要重塑与整合。 卢卡契曾说,“只有当主体从封存于记忆的过往生命流程中窥探出他整个人生的总体和谐,才能克服内心生活与外部世界的双重对立。 ”那么掌握不好就是苦痛。

下一篇:《你的身体,是一切美好的开始》读后感_2000字
上一篇:《颠覆者:周鸿祎自传》读后感_9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