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

2022-12-07 20:13: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109

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实际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人们对博览群书的人推崇备至;这一点足以被视为对文学的赞扬。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供大家参考。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1

第一次翻开这本书,真的是毫无头绪,而且也读下去,便将它暂时冷落。 可如今我又想起苏东坡,我渴望了解他,于是再次翻开了这本《苏东坡传》。

苏东坡的这一辈子可谓是吃了不少的苦头,所以我称他为“苦了一辈子的诗人”。 但是尽管生活困苦,他总是豁达乐观,所以他那无人能敌的阳光心态也是拜吃了太多苦头所赐。

在1036年12月19日,这位伟大的诗人诞生了。 苏轼在他十岁时,已能写出出奇的诗句。 而他的父亲苏洵进京赶考,结果名落孙山。 苏洵败在了需要有相当的艺术情绪的做诗上,这一点苏东坡比他强。 果然是“青出于蓝胜于蓝”啊!

在苏轼与苏澈刚二十有余时,和父亲已是朝廷命官。 只是,这时的苏东坡初入官场,还不够成熟老练,他的妻子帮了他不少忙。 苏夫人能够看出别人的短处,苏东坡恰恰不能,所以妻子对苏东坡的忠言他也听。 苏夫人或许是参透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橘”的道理吧。

苏东坡这位伟大的诗人,最令人喜欢的一点便是乐观。 因此,小人章惇和看苏东坡不顺眼的人十分烦恼,他们竟也无奈苏东坡。 当苏东坡只剩间破房子时,却更加逍遥自在了。 苏东坡写的小短文《记承天寺夜游》给了我很深的印象。 有一句话为“月色入户”,可见房子之破,连月光都投进来了。 可下一句为“欣然起行”,苏东坡竟满心欢喜,像老朋友来家坐坐一样,起了床,踏着月色,找好友张怀民去了。 所以你看,这位诗人多么独特!

苏轼,让我叫一声你的名字,尽管你如昙花一现,但你留给我们的记忆与回忆,不会淹没在时间大海里,你将永远住在人民心中,这朵美丽的花将永不凋零。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2

花了半个多月时间读完了林语堂先生的《苏东坡传》。 最初的阅读动机无非是消遣下时光,至多见贤思齐而已,可随着阅读的不断深入,我感到收获远不仅此:通过阅读,我看到了一个令人可敬、可爱又可亲的真实的伟人形象,看到了一段最纯粹文人在最复杂朝廷里的宦海沉浮史,看到了人性与命运的抗争,理想与现实的落差,看到了至大至刚的浩然之气,看到了至真至善的赤子之心。

一篇令人拍案叫绝的序言,直接便可作为最好的散文去读:

我们未尝不可说,苏东坡是个秉性难改的乐天派,是悲天悯人的道德家,是利民百姓的好朋友,是散文作家,是新派的画家,是伟大的书法家,是酿酒的实验者,是工程师,是假道学的反对派…苏东坡的人品,具有一个多才多艺天才的深厚、广博、诙谐,有高度的智力,有天真烂漫的赤子之心——正如耶稣所说,具有蛇的智慧,建有鸽子的温柔敦厚…苏东坡的一生经历,根本是他本性的自然流露,在玄学上,他是个佛教徒,他知道生命是某种东西刹那之间的表现…但在气势上,他确是地道的中国人气质…人生最长也不过三万六千日,但是那已然够长了,人生的每一刹那,只要连绵不断,也就美好可喜了,他的肉体虽然会死,他的精神在下一辈子,则可以成为天空的星、地上的河,可以闪亮照明,可以滋润营养,因而可以维持众生万物…

本书或许不是非常严谨考究的历史传记,因为其中有浓郁的文学成分,虽全书是按苏东坡一生的时间推进而演进,但某些事件和人物常会穿插出现,而且书中有不少一看就是逸事传说之类的东西。 值得一提的是,书里面有讲苏东坡暗恋堂妹,这是令人感觉非常奇怪的事情,当时觉得不太可能,后来上网一查,发现有人对此大肆批评林语堂,我不懂历史,也不知这是否是林氏对苏东坡极具八卦色彩的独创观点。 其实这样的书,对普通读者来说是一件值得高兴的事情,还有一点就是:其实苏东坡的一生本来就是一个传奇,这种浪漫的传记写法,非常适合写苏东坡这个人。

苏东坡一生的关键词是:达观,刚毅,慈悲。 这三者共存一体,这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后人评他集儒、释、道于一身,这种评价是极高的,就是说他性情思想上,兼具了三教的精髓。 他之伟大见于正史,见于他的文学,也见于民众间千载流传的故事之中,我想这是一个中国文人能做到的最高境界。 他的一生极其坎坷,但后人不太想用“悲惨”之类的词语去形容,这是因为不管在哪里,他似乎都是快乐的,他说“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田院乞儿,在我眼中天下没有一个不是好人。 ”从繁华的杭州,到荒凉的岭南,一生之中,他最快乐的时候是在哪里?在我的想象之中,朝云可能就常这么问他,他的回答自然是“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漂泊的一生中,有六个重要地方,我身在杭州,另有五个没去过,如果可能,我真想每个地方都去走一走:

眉山——他出生的地方,一个人杰地灵的小城,蜀地古有有好学朴质之气,又无浮华虚饰之风。

杭州——苏东坡最喜爱的地方,第一次来,他留下美丽的诗文,时而独自在山间寻僧访道,时而又与文人墨客泛舟西湖,正是才学风流最盛之时,他带走了朝云。 第二次来,他当了一个很好的父母官,为百姓做过许多好事,展现了工程师的天赋,西湖因他的工程而秀美了千年。

常州——他去世的地方,这也是他很喜爱的地方,每次南北流离,都要经过这里,而他唯一购置了田产准备养老的地方在宜兴(当年算常州府)

黄冈——苏东坡被贬黄州,他在这里开荒种地,东坡居士的名字从此而出。 在破破烂烂的居所,他吟出“东坡居士酒醉饭饱,倚于几上,白云左绕,清江右回”,他在大江之上思考人生和宇宙万物的真谛,写下雄奇的《念奴娇·赤壁怀古》和空灵的前后《赤壁赋》

惠州——中原人谈之畏惧的岭南蛮荒之地,其实也是物产丰饶,终年温暖的好去处——“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在惠州流放的岁月里,苏东坡在罗浮山求仙访道(或许他只是为了好玩,比如炼丹),他自己盖房,种果树,甚至学习酿酒…此时的苏东坡,只携一幼子,以及朝云,现在他的伴侣只剩朝云一人,他们的精神之爱升华到了极致,他叫她“天女”…

儋州——千年以前,这里是真正的不毛之地吧…他在这里,依然达观快乐,他说饿了可以吃阳光…

当年我对小鸥说我没偶像,不特别崇拜哪个人,现在想想,倘若真要树立一个偶像,那就是苏东坡了。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3

苏东坡,他既反对王安石比较急进的改革措施,也不一样意司马光尽废新法,而是主张稳健行事,凡事皆从是否有利于国计民生的实际效果出发,不去阿附迎合,不为“新法”或“旧制”所囿,因而在新旧两党间均受排斥,仕途生涯十分坎坷。

苏东坡一向卷在政治漩涡之中,但是他却风光霁月,高高超越于蝇营狗苟的政治勾当之上。 他不伎不求,随时随地吟诗作赋,批评臧否,纯然表达心之所感,至于会招致何等后果,与自己有何利害,则一概置之度外了。

苏东坡以儒家思想为本,又能博采佛道之长,奉儒而不迂执,好道而不厌世,参禅而不虚佞。 处顺境时不骄惰逸乐,在逆境中能随遇而安,用乐观、洒脱的态度坚持对人生、对完美事物的追求。 因此他得以实现从现实人生到艺术人生的转化,使他的坎坷境遇化作充满艺术审美情趣的人生,并体此刻他丰富多彩的文学艺术创作中。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宋神宗的一位侍臣告诉人说,每逢皇帝陛下举箸不食时,必然是在看苏东坡的文章。 即便在苏东坡贬谪在外时,只要有他的一首新作的诗到达宫中,神宗皇帝必当诸大臣的感叹赞美之。 但是皇上对苏东坡的感叹赞美就正使某些大臣害怕,必使神宗在世一日,使苏东坡一向流放在外,不能回朝。

苏东坡虽然饱经忧患拂逆,他的人性更趋温和厚道,并没变成尖酸刻薄。 这正是我们太多的读者喜爱他的缘故。 近千年来人们不会从内心爱慕一个品格低劣无耻的作家,他的文字再富有才华,也终归无用。

文学上万古不朽的美名,还是在于文学所给与读者的快乐上。 苏东坡的作品能使历代人人爱读,而不为短暂的文学风尚掩没,甚至历久弥新,是具有一种我们称之为发乎肺腑的“真纯”。

此刻我最为欣赏的是他那真纯且有无尽趣味的《定风波途中遇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 也无风雨也无晴。 ”你怎能不意会——风雨过后不必须有完美的天空是一种境界;不经历风雨,怎样见彩虹是一种境界。 但是现实中很少有人像东坡那样在雨中依然微笑,依然“竹杖芒鞋轻胜马。 一蓑烟雨任平生”——其实,这才是生命最高的境界,这是用充满洞察力目光蔑视困境时才能拥有的真纯和趣味!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4

宋元祐四年的七月,苏东坡到达杭州,出任浙西军区钤辖兼杭州太守,时年五十二岁。 到任短短的一年半时间,他顾不上读书,给全城实现了公共卫生方案,包括一个清洁供水系统和一座医院,还疏浚了盐道,修建西湖,稳定了谷价,并只身展开救济饥馑的工作。

有一个商人因债务受审。 被告是一个年轻人,苏东坡让他说明他的苦况。

被告说:“我家开了一家扇子店。 去年家父去世,留下了一些债务。 今年春天天阴多雨,人都不买扇子,并不是我赖账不还。 ”

苏东坡停顿一下,眼睛一亮,计上心来。 他一看笔砚在桌子上,忽觉技痒。

他对那年轻人说:“把你的扇子拿一捆来,我替你卖。 ”

那人回去,转眼拿来二十把素绢团扇。 苏东坡拿起桌子上的笔,开始在扇子上写草书,画几颗冬日的枯树,瘦竹岩石。 大约一个钟头的工夫,把二十把团扇画完,交给年轻人说:“拿去还账吧。 ”

年轻人喜出望外,想不到有这么好运气,向太守老爷千恩万谢,然后抱着扇子跑出了官厅。 外边早已传开太守大人画扇子卖。 他刚走出衙门,好多人围起他来,争着拿一千个钱买他一把扇子,不几分钟,扇子卖光,来晚一步的,只有徒叹奈何了。

读林语堂著、张振玉翻译的《苏东坡传》,看到这则故事,不禁感慨系之。 苏东坡当时身居高位,相当于现在的杭州市委书记兼市长,同时还是军长级的军队高官,如此显赫的官位,上任一年半时间就为老百姓干了这么多实事,无愧于我们现在所熟悉的“人民公仆”这样的称呼。 我们今天去杭州西湖游玩,苏堤、三潭印月等景观就是苏东坡那个年代在杭州为官时的重要功绩。

那个时代不想今天,一个地方一把手在植树节当天象征性地挖个坑、埋棵树、浇桶水就被媒体突出报道,报纸显著位置压题照片配发文字新闻、广播电视新闻联播头条、网站新闻提要头条……领导秀一下就会被放大政绩,出门干点正经事记者长枪短炮跟在屁股后面追访,大肆宣传,尽人皆知。 没有,那个时代没有大众传媒,邸报之类的官报只刊印皇宫里的事,重在传达朝政消息,极小范围内传播。 所以,苏东坡干的事再多,不会瞬间人人皆知。 他完全用不着这么勤奋地工作,连自己喜欢的书都顾不上翻阅,天天都忙于公务,奔波在一线,身先士卒,鞠躬尽瘁。 对比一下,现在的领导干部务虚的多,务实的少,爱出风头,制造政绩,踏踏实实为老百姓着想,扑下身子真抓实干的不多,比一比苏东坡,汗颜吗?

更令人感动的是,对于一个陷入债务危机的卖扇子的商人,苏东坡都会亲力亲为,专门为其在扇子上绘画题字,增加其附加值,利用自己的书画诗词特长和远播的声名帮助这位小商人解决了燃眉之急,可谓雪中送炭,久旱甘霖,如此亲民爱民的大官能不令人钦佩?我们今天的领导干部有多少人能够做到苏东坡这样,真心实意为百姓化解困苦的?

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 苏东坡这样高风亮节的行为值得现在的为官者学习。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5

最近读完林语堂先生《苏东坡传》,这本被誉为二十世纪四大传记之一力作,感触良多,收获颇丰。 原著为英文写作,书名为《The Gay Genius》,我读是由湖南文艺出版社出版张振玉先生译本。 该书考证史料十分充足,文学色彩又很浓厚,以苏东坡一生命运轨迹为主线,从执政、文学、诗词、书画、情感、佛道教等方面将一位伟大文学家、政治家、书画家一生娓娓道来。 书中还能不经意就见到王安石、欧阳修、司马光、苏洵等历史大家影子,仿佛坐着时光机穿过时光隧道,跟着作者穿越到了那个久远时代……

“竹杖芒鞋,一蓑烟雨任平生”。 透过这句诗,我看到了一位饱经忧患老人,在风雨人生中不屈不挠、坚毅前行身影,这是我感受到苏东坡人格最有魅力地方之一。 苏东坡一生,充满了极度戏剧色彩,是苦与乐并存一生。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再不过如此了。 他才气横溢,一生为官,但不断陷入政治漩涡和党派斗争,几度升迁、贬谪,从政40年,地方做官33年,朝廷7年;执政28年,被贬谪12年。 最高官职与宰相职位仅一步之遥,期间也因“乌台诗案”险些丧命,一再流放至海角天涯琼崖岛,最终病死在返回中原途中。 但他一身正气,为官清廉,执政以“民为邦本”,处处念及老百姓苦忧,为老百姓造福谋福利,致力于兴修水利、种茶、治病、扶贫济困等,深受地方老百姓爱戴与拥护。

“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苏东坡年轻时就展现了一种豁达哲学思想。 尽管在遭受迫害时,他也生出“捡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之感。 但他与生俱来浩然正气,坚毅、进取、慈悲人格精神,使他何时何地,都能苦中作乐。 他酷爱陶渊明,甚至认为自己前生就是陶潜,在他流放为农夫期间,也创作了不少经久流传田园诗,更是簇就了他文学上登峰造极。 “当此去,人生底事,来往如梭。 待闲看,秋风洛水清波”,尽显洒脱、超然。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苏东坡此人重情重义,对兄弟、伴侣、朋友皆如此。 苏轼、苏辙兄弟俩性格相异,但两人感情非比寻常,在患难一生中一直互相扶持。 在苏轼诗篇中,不少以子由为题,甚至往往为了子由,苏轼会写出最好诗。 如“苦寒念尔衣裳薄,独骑瘦马踏残月。 路人行歌居人乐,僮仆怪我苦凄恻。 亦知人生要有别,但恐岁月去飘忽”,读来令人不禁动容。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也是他在密州期间想念不能见面子由而写下。 苏轼情感淳朴、真挚,为悼念亡妻王弗,他写下了“小轩窗,正梳妆。 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无尽哀思跃然纸上。 除却妻兄外,苏轼一生中也是广交友,在他流放过程中,处处有友人不顾朝廷施压给予他和家人生活上照顾。 有名《前赤壁赋》和《后赤壁赋》,均是苏轼与友人共同游玩时而写下,与友人对话佳句连连,“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充分展现了他豁达哲学人生观。 而我十分喜爱“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耳”,也是苏轼与友人张怀明夜游承天寺留下小记,人生有三两知己足矣。

苏东坡这一生,伴随着其在诗词、书画、哲学等方面登峰造极,他很多执政理念与行文风格在现代看来也是具有很强前瞻性和时代性。 那么,东坡到底是个怎样人呢?林语堂先生作了这样概括:“东坡是个秉性难改乐天派,是悲天悯人道德家,是黎民百姓好朋友,是新派画家,是伟大书法家,是瑜伽术修炼者,是佛教徒,是诗人……”。 嗯,这些还不够,在我看来,苏东坡身上还有着一股道德力量,有着人性力量,有着迷人魔力,有着一股强大浩然正气,能催人奋进,乐观前行。 “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狱,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这就是他。 他所具备这些难能可贵优秀品质,使他在历史长河中永远光辉璀璨,让世人一直无比钦佩,怀念。 即便东坡已离去多年,但读这本书,会让你感受到快乐与力量。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6

苏东坡亲历五朝,而在这悠悠五朝之间,除去童年和青年时春风得意,自神宗之后,一直到苏东坡身死,苏轼一生可以说是坎坷动荡,政治上小人,为了打击这一代文豪,不惜使尽万般手段,一次次贬谪,离中原愈发遥远,到最后,甚至有了元祐党人碑出现,被刻上党人碑官员,重者关押,轻者贬放远地,非经特许,不得内徒,而苏轼,与司马光一起,名列黑名单前列。 但就是这样政治上迫害,苏东坡丝毫不以为意。 “苏东坡对他弟弟子由说:‘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 ’所以,苏东坡过得快乐,无所畏惧,像一阵清风度过了一生,不无缘故。 ”

苏轼以他坦荡胸怀, 尽情享受人生,不惧权贵;他敢于说:“我做华堂上,不该麋鹿姿。 ”,他敢对天子说:“我岂犬马哉,从君求帷伞?”,他敢于向帝王直言陈述:“苛政猛于虎。 水旱杀人,百倍于虎;人畏催欠,甚于干旱……是常有二十万余虎狼散在民间,百姓何由安生?”

即使刚因诗文而遭逢牢狱之灾,诗人身份已融于苏东坡血液深处,释放当天,他又写了两首诗,诗里说:“塞上纵归他日马,城东不斗少年鸡。 ”,而另一首诗里嵌有“窃禄”,意为自己无才为官,但“窃禄”一词却源于一份写给曹操信件,写完这首诗,苏轼自己也掷笔笑道:“我真是不可救药!”

但正像林语堂称其为乐天派一样,似乎是没有什么是可以真正使苏东坡止步不前,有所畏惧,在他一生里,苏轼永远自由自在,正如他行文一般,那些迫害,打击,在他眼中似乎就从未发生过,他所关心,只有民生,即使在贬谪之地,他政绩依然出类拔萃。

孟子曾经说过,人要有“浩然之气”,如果你是正确,那么,要有“虽千万人吾往矣”勇气,而苏东坡一生都追求着这样浩然正气,他不偏执,不狭隘,在王安石一党掌权时,在各地都积极推行新法时,苏东坡和他一干朋友,站出来指责新政,结果被贬谪;而在新法被全面废除时,他依旧没有严格执行,他留下了他认为对百姓有利新法,被京中新贵所不容,自此他已不容于旧党和新党之间,因而再度自求外调,这一次,他回到了杭州。 在那里,他过得依然很惬意,自比白居易,甚至有了朝云这样知己。

“君子役物,小人役于物。 ”苏东坡不以形所累,他在《记游松风亭》里写道:“此间有什么歇不得处!”要登亭子,亭子还在远处,人却已累极,苏东坡却忽然想到,为什么不能就地歇息呢?是啊,何处不可安歇,何必要到亭子里去呢?有了这样心境,他才能纵情山水之间,不以为贬谪为忧。 有了这样心境,即使在穷山恶水岭南,依旧可以说:“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有了这样心境,他才可以在瘴气重重海外,完成了《论语》、《尚书》、《易经》注解。

一代大师终于还是走了,走在了北归途中,但即是面对死亡,他走依然坦然,可以笑罗什不安然,可以不念西天,不念来生。

“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者矣。 故在天为星辰,在地为河岳,幽则为鬼神,而明则复为人。 此理之常,无足怪者。 ”

一代文宗撒手人寰,留下,是千古文人标杆,

——此心安处是吾乡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7

平凡人对于“光芒夜半惊鬼神”天才总是有种不可名状畏惧,如徐渭、如梵高。 但对于性情平易近人,骨子里流淌着温和谦恭血液天才,则有一种与生俱来喜爱和亲切感,比如苏东坡。

苏东坡是朴实中国百姓脑海里一切美好形象真切合体。 他实实在在就那么人人眼、他轻轻松松就能够暖人心。 他满足了我们对中国文人所有幻想。

顶着一副粗犷老农外表,不是不英俊,而是让人看得太舒服。 一脉浩然之气用尽,不只为自己,还将那福音传给大江南北百姓。 一声“如蝇在食,吐之方快”,可见他清狂而非轻狂。 一叹“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可知他用情之真思念之深。

喜爱苏东坡,是因为他在那苍茫天地之间如同一株小草——在奋力钻出黑暗夹缝之后、在见到惨淡天光那一刻,以不比常人坚定之心相信光明,从此长成一棵参天大树。 郁郁葱葱,屹立不倒。 沧桑笔直树干是他独善其身,伸展而开绿冠是他兼济天下。 几十年人生跌宕,风风雨雨使得他从肉体到心灵,都变成一个不能被轻易伤害击败人。 中国文人敏感脆弱灵魂,在他这里去掉了多愁与伤怀、抑郁和不安,只留下一种叫“看得开”心情,叫“想得明白”心境,和“同情弱者”心怀。

走近苏东坡,从他那一句“吾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卑田院乞儿。 眼前见天下无一个不好人”开始。 这种生活不同于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清净,也没有刘禹锡“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那么“高水平”。 苏东坡是和谁都玩得来。 他可与三教九流为伍,并且从不失那颗赤子之心。 这不仅是一种本领、一种生活,更是一种活法!在他眼里,人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在他心底,一涓宽容之泉早就将政敌带给他不愉快全部带走。 因为知爱,因为懂爱,更因为有爱,他成为古今士大夫中最有人情味一个。 这种活法是他受人欢迎原因,是他心灵幸福秘诀,也是他留给这略显苍白人间巨大精神财富。

感悟苏东坡,从他那一句“浩然之气,不依形而立,不恃力而行,不待生而存,不随死而亡矣”开始。 一个人能对浩然之气有如此深切之感,想必该精神必定贯穿他人生始末。 苏东坡正是如此。 从朝廷上当仁不让,到贬谪为地方官身体力行。 他奏章、他功绩无一不透露着那不谋私利,一心为民感情。 身在名利场中,诸多不由己。 却因为有那股浩然之气,他把决心下得更彻底,他把脊梁挺得更硬。 他像一股旋即有力清风,吹散了所到之处污浊之气。

想起苏东坡,脑海里总是浮现出一个大腹微便便,体态微宽形象,让人安心让人贴心。 他身上没有“文人相轻”酸味,他身上只有温温暖暖阳光味道。 时常忍不住在心底唤一句“老东坡”,因为羡慕,因为喜爱,更因为感叹。 羡慕他才华横溢,外加那一副好心肠好脾气。 喜爱他儒者翩翩风度,那是一个翰林大人美好形象。 也更感叹那一颗赤子之心、一身浩然正气、一片坦然心境。

时光早已涤荡了苏东坡心中那因贬谪、因颠簸、因月光、因夜风而生发出一切忧忧愁愁不达不快,只留下一个摆脱了官场羁绊、人事纠纷大文学家形象,由宣纸上墨迹、石碑上刻纹穿越千古传递到我们面前。 翻开旧书,在那无数豪情四射诗词笔墨之间,我只看见我那温温暖暖老东坡,带着他大黑狗,拄着一根竹杖,悠悠然然地行走在世间。

苏东坡传阅读心得感想范文

下一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读后感优秀范文(福尔摩斯探案全集的读后感)
上一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5篇(寂静的春天读后感5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