灯下漫笔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2022-12-07 15:06:4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2

灯下漫笔是中国现代文学奠基人鲁迅的作品。 这篇文章带着进取之心,对中国封建文明进行反思批判,反映了鲁迅以人民地位为角度的历史观点,对中国封建文化持否定态度的变革精神。 以下是小编整理的灯下漫笔高一上册语文教案,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

《灯下漫笔》教案

一、 教学目的

1、 领会文章的深刻思想

2、 激发学生的民主意识

3、 训练学生的探究思维

二、 教学设想

这是一篇忧愤深广的杂文。 鲁迅以深邃的目光,穿透几千年中国的历史风云,凝结成一个痛苦的结论:中国人的历史不过是在“想做奴隶而不得”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怪圈中恶性循环,中国人从来就没有走出过这个怪圈,中国百姓从来就没有做过一回真正意义上的“人”,顶多不过是奴隶(或叫“牛马”)。 文章最后,寄深切希望于青年改变这一悲哀的现实,创造一个全新的民主社会。 学习这篇文章一定要让学生领会这一精神实质。 鲁迅的思想是如此深邃,鲁迅的文字是如此含蓄,中学生理解有一定困难,这就需要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和教师的适时点拨。

三、 重点和难点

1.“人”的价格(即真正意义上的“人”)

2.人的三个等级:

奴隶(牛马)

下于奴隶(不及牛马)的东西

四、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讨论法

五、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 导言:从毛泽东对鲁迅的评价,再到鲁迅照片的赏析

(二) 质疑释疑:

1. “第一、二样时代”是什么样的时代?它们有什么 特征?其共同本质是什么?

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

(即乱世,兵荒马乱 ,奴隶规则被毁得粉碎,强盗官兵任意屠杀百姓。 )

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即治世,天下太平,有一定的主子和规则,百姓纳粮磕头,意志却被主子宰割。 )

共同本质:始终是奴隶(牛马)。

2. 文章举出了哪些时代例子属于“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你能否再作些课外补充?

课文中:

五胡十六国、黄巢时(唐末)、五代、宋末、元末、张献忠时(明末)

课文外:

春秋战国、秦末、汉末、安史之乱、清末、民国

3你理解“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第三样时代”即:

中国百姓有“人”的价格的时代,把“人”当“人”的时代,百姓活着真正体现了“人”的价值的时代。 换言之,民主、自由的新时代。

4.作者说,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你是如何理解“人”的价格的?“人”的价格:即“人”的价值,“人”之所以称为“人”的本质,有“人” 的尊严,“人”的权利,能独立自主地决定自己的命运。

5.文章论述了这样一个深刻而重大的问题,是通过一件什么事引出来的?这两者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通过一件日常生活小事(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引出来的。 “钞票打折换银元吃了亏反而非常高兴”与“人变成了奴隶贱了身反而万分喜欢”有其内在的相似处:自身受到了损害不痛苦反而快乐。

这种心理,看似反常,实则合理。 人们为避免最大的灾祸,宁愿选择较为次之的损害,从而获得一种超越期望的满足。

第二课时

目标: 杂文的写法与练习

步骤:

1. 杂文的写法:

通过典故、趣闻、寓言、传说引申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说古道今,就实避虚,联系现实,针砭时弊。

如何鲁迅所提供的这个“钞票换银圆”的故事,提炼出自己的思想?

讨论,提问)

2.词语解释:

降格以求:降低标准来寻求办法。

皇恩浩荡:皇帝的恩德广大无边。

厘定:整理制定。

发祥:最初产生、发生。

先儒:先前的文人。

纳粮:交赋税。

3.关于鲁迅思想核心的探讨

鲁迅原名——树人

鲁迅思想核心——立人

“树”和“立”是同一意思,都是使动用法,即“使人树”、“使人立”。 在鲁迅看来,中国国民从来就没有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人”。 无论是阿Q、孔乙己,还是祥林嫂、闰土。 鲁迅一生追求目标,就是改造国民的“灵魂”,使之“立”起来。

3.练习

课内:

a.完成课后练习三

b.比较分析《记念刘和珍君》所蕴涵的感情

课外:《3+X强化训练》第一、三、四、五题

附1: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

人的需要 层次

自我实现需要:成就 5

尊重需要:尊严、自尊 4

社交需要:友谊、爱情、归属感 3

安全需要:安全、职业、医疗、养老 2

生存需要:吃、穿、住、行、性 1

附2:几个相关概念

人文主义:肯定人是世界中心,主张思想自由和个性解放。

人本主义:主张以人作为一切社会活动的出发点,把人放在第一位。

人道主义:提倡关怀人、尊重人,以人为中心。 具体为:自由、平等、博爱。

《灯下漫笔》同步练习

一、课文阅读训练

阅读课文,回答下边的问题

1.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作者为什么说“极容易变成奴隶”?为什么成为奴隶还“万分喜欢”?)

2.只要一翻孩子所读的《鉴略》……就知道“三千余年古国”的中华,历来所闹的就不过是这一个小玩艺。

(“这一个小玩艺”是指什么?)

3.但实际上,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到现在还如此……(联系课文和你的现有知识,说说你对“‘人’的价格”的理解。 )

4.假使真有谁能够替他们决定,定下什么奴隶规则来,自然就“皇恩浩荡”了。

(这里所说的“奴隶规则”是什么?)

5.而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你认为“第三样时代”是一个什么样的时代?)

二、基础知识检测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赝(yàn)品 奴婢(bì) 要挟(xiá) 难(nàn)兄难弟

B.蓄(xù)牧 忤(chàn)悔 讣fù)告 鞭辟(pì)入里

C.庇(bì)护 翰(wò)旋 媲(pì)美 万乘 (chéng)之君

D.聒(guā)噪 婆娑(suō)

骈(pián)体文莘莘(shēn)学子

2.下列各项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雷坠 嗜好 兑现 沉垫垫

B.勒令 编纂 杀掠 心悦成服

C.妇孺 国粹 胪欢 莫名其妙

D.漫不经心 残羹冷灸 荒诞不经 雷霆万钧

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组是(1998年全国高考题)

①这家企业改革的任务,__________是“减员”,更重要的是“增效”。

②预算即使制订得再__________,在执行过程中也难免发生变化。

③今年春节期间,山西某地发生了一起__________的假酒案。

A.不止 正确 耸人听闻 B.不只 正确 耸人听闻

C.不只 准确 骇人听闻 D.不止 准确 骇人听闻

4.表达没有毛病的一项是( )

A.科学发展到了今天,谁也不能否认地球不是围绕太阳转这个简单的事实。

B.她的遗物,遗言无不渗透了对中国的深情。

C.难道能否认《红楼梦》不是一部优秀的古典小说呢?

D.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无时无刻都在关心青年一代的成长。

5.品味下边的语句,说说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假如有一种暴力,“将人不当人”,不但不当人,还不及牛马,不算什么东西;待到人们羡慕牛马,发生“乱离人,不及太平犬”的叹息的时候,然后给与他略等于牛马的价格,有如元朝定律,打死别人的奴隶,赔一头牛,则人们便要心悦诚服,恭颂太平的盛世。 为什么呢?因为他虽不算人,究竟已等于牛马了。

②中国的百姓是中立的,战时连自己也不知道属于哪一面,但又属于无论哪一面。 强盗来了,就属于官,当然该被杀掠;官兵既到,该是自家人了罢,但仍然要被杀掠,仿佛又属于强盗似的。 这时候,百姓就希望有一个一定的主子,拿他们去做百姓,——不敢,是拿他们去做牛马,情愿自己寻草吃,只求他决定他们怎样跑。

③百姓是一遇到莫名其妙的战争,稍富的迁进租界,妇孺则避入教堂里去了,因为那些地方都比较的“稳”,暂不至于想做奴隶而不得。

【创新能力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后面的问题。

凡物有三态,思想也有三态。

气体的思想是风。 它是人脑中自由的过客,它自由地来而且自由地去,不着一点痕迹,也不留一点痕迹。

固体的思想是石头,它在人脑中建筑堂堂的金字塔,堂堂地积蓄着和保护着几千年的尸体。

惟有液体的思想在人脑中开辟有定而又无定的河流。 它是运转不息,万古常新的,从它的不舍昼夜奔驶中,人是不能和它有两度相识的,所以流水不腐;它的运转是有一定的基础,一定的规律和一定的方向的,它永远向前看,永远冲决罗网和荡涤污秽,所以流水无情。

东方的哲人说:智者乐水。 西方的哲人说:水生万物。 水乎,水乎!既然人类也是你的婴儿,就让人人常能沐浴在你的怀抱中,从你的乳房吸取无穷的睿智吧!

1.对“气体的思想”、“固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实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B.“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实实在在的,有坚定基础但却过了时的思想。

C.“气体的思想”指空洞的不切实际的幻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D.“气体的思想”指偶然产生又迅速消失的不成熟的思想;“固体的思想”指僵化、陈腐、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思想。

2.对“液体的思想”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液体的思想”指不断变化的、发展的思想。

B.“液体的思想”指不受约束的、自由的思想。

C.“液体的思想”指强大有力、具有无限前途的思想。

D.“液体的思想”指革命的、创新的、顺应时代潮流的思想。

3.下面是对文中几个词语的解释,选出不正确的项是( )

A.两个加点的“堂堂”词义不同,第一个“堂堂”是(建筑物)高大,壮丽的意思,作定语;第二个“堂堂”作状语,是冠冕堂皇的意思。

B.“有定”是指有规律的,有方向的,适应潮流的;“无定”是指思想不受束缚、常新、不固定。

C.“流水不腐”指思想已跟上潮流,永不陈旧,永不僵化。

D.“流水无情”指思想是客观世界的反映,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

4.这篇文章反对什么?赞成什么?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5.给文章选个合适的标题( )

A.思想之态 B.三种思想 C.思想 D.思想要常新

【学科渗透训练】

这些讯号大多数是沿着银河系分布的,在银河系内有着大量的恒星,是智慧生命可能存在的地方。 然而,至今还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且在这些电波 的方向上,也没有特异的星体存在。

问:“未发现具有已接收讯号特征的电波源”这句话的含义是:

A.不知道已经接收到的讯号有没有电波源

B.已经接收到讯号使不能确定其电波源

C.不能确定电波发出的源头已经接收到了讯号

D.已经接收到讯号但没有发现电波源的特征

《灯下漫笔》测试

文章简析:

1. 文章是由什么日常小事引发出大话题的?

答案:作者首先叙述了自己所亲历的一件日常小事,如何相信国家银行而将银元换成钞票(第一段),又如何因政局不稳要将钞票转换成银元而不得(第二段),暗中听说有了行情又如何赶去兑现,即使打了折扣也在所不惜(第三段)。 正是普通人的日常生活,人们习以为常的生活现象,成为鲁迅思考的起点,成为他的思想探索的起点;最平凡的、最普通的,也是最深刻的。

2. 文中的谈论对象主要涉及哪几个方面?作者对它们分别下了什么结论?

答案:主要涉及三个方面,即中国人(百姓),统治者(一种暴力),中国社会(时代)。

对于中国人,作者认为“中国人向来就没有争到过‘人’的价格,至多不过是奴隶”和“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

对于统治者,作者没有明确地说出,但我们根据文章可推断出。 统治者对百姓只是进行压迫、剥削、杀戮,从来没给过他们做人的资格。

对于中国社会,作者认为,中国社会可以直截了当地概括为两个时代,即“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和“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3. 如何理解“我们极容易变成奴隶,而且变了之后,还万分喜欢”这句话的含意?

答案:“极容易”说明中国“乱”是长期的,“治”是短暂的,因此老百姓常常“想做奴隶而不得”;他们把做奴隶当做一种奢望,甚至说是一种享受,一旦有哪一位统治者满足了这一令人感到悲哀的要求,他们竟然就“万分喜欢”了。 这句话表达了对封建专制主义和蒙昧主义的统治、国民的奴性人格和奴才传统的鞭挞和批判。

4. 鲁迅先生为什么又提出“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提示:鲁迅认为当时的社会现实,正是“想做奴隶而不得的时代”,而且人们丝毫没有走出做奴隶时代的要求。 现实生活中,尽管人们都不满于现状,但无论是知识分子(国学家、文学家、道学家),还是普通百姓,或是复古,或是避世,其实质都是“神往”于“暂时做稳了奴隶”的时代。 面对这样的现实,面对这样的国民,他无法掩饰内心的悲凉与绝望,不得不发出震天一吼:“创造这中国历史上未曾有过的第三样时代,则是现在的青年的使命!”

5. 怎样理解本文披情入理、情理交融的特点?

提示:鲁迅随笔的显著特点,就是在议论的过程中饱含着巨大的激情,议论情感化。 这篇随笔,情感与理性相互作用,相互渗透。 是将议论与叙述、描写、抒情结合为一体,例如,作者将中国人的历史概括为两个时代时,表面上似乎是客观冷静的科学论断,实际上,作者已将内心悲愤的情感(憎恨封建暴政,怨恨国民麻木,期盼走出怪圈)熔铸在里面了。

【模拟试题】(答题时间:45分钟)

一. 阅读下文,完成1~3题。 

想来,除了多少对于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的人物之外,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 但可惜后来忽然受了一个不小的打击。 

1. “嗜好”指 。

“爱情”指 。 

2. 对“所有的怕大都是钞票了罢,而且多是本国的”这一句的含义,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 对银子有特别嗜好和爱情,怕钞票代替了银子。 

B. 本国的钞票伪钞太多,不敢使用。 



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下一篇:二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五年级数学教学教案模板)
上一篇:病梅馆记高一上册语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