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儒林外史第一回读后感)

2022-12-07 09:39:4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7

读后感在表现方法上,可用夹叙夹议的写法,议论时应重于分析说理,事例不宜多,引用原文要简洁。 下面小编为你整理儒林外史读后感,希望对你有帮助。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1

功名富贵无凭据,费尽心情,总把流光误。 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知何处。 ”这是《儒林外史》开头的几句。 可以说,这也是整本书的灵魂所在。 在五年级的语文课本中,有一篇课文《临死前的严监生》选自《儒林外史》。 教学中需要了解这篇课文的出处及相关的背景介绍,在给学生布置读名著的任务时,我也随之认真读了读。 这次的读书带有教学任务去读,在读中的思考也是围绕着教学中出现的相关细节。 因为这节课在学校上语文研究课,对这部著作只是粗浅的了解。

在假期中,完全以一种放松的心情再次品读,感受颇深。 对于这部清代封建小说,鲁迅曾有过如此的评价。 “如集诸碎锦,合为帖子,虽非巨幅,而时见珍异。 ”对于此,但却也深有同感。 “学而优则仕”,正是这句话害了一批又一批的读书人。 他们把读书当成敲门砖——“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圆如意,书中自有美娇娘……”。 为了金钱,为了财富,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地读书,可以从黑发考到白发苍苍:八十岁才中了状元的梁灏,花白胡子还是“小友”的周进,考了几十年一朝中榜,欢喜疯了的范进……儒林中为了功名利禄,消得人憔悴,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又何止这几个?鲁迅先生称封建礼教为吃人的礼教,称封建科举制度为害人的制度。

读书,其实强调的是一个漫长的求知过程。 王国维说得很好,读书分为三个境界:一是立志,二是奋斗,三是成功。 而儒林中的那些一心只为功名者,第一步——立志,就走错了。 在我看来,读书就是人在不断汲取精神食粮的过程。 其中最关键的在于吸收,然后再转化为自身的力量。 这与一日三餐的功效是一致的:吃饭,吸收营养,再促进自身生长。 只可惜,儒林中的某些学子们只注重“食”,即数十年如一日地读书,却忽视了吸收。 读书对他们来说,只是一个敲开荣华富贵之门的工具。 一旦达到目的,这个工具也就毫无价值了。 这些人,即使读一辈子也不会有半点知识吸收转化成自身力量。 当然,“世人皆醉我独醒,举世浑浊我独清”的人在儒林中也不是没有。 王冕就是其中的一个。 他从小就因为家境贫寒而为邻人放牛。 在牛背上,他仍旧博览群书,更自学成为了画花卉的名笔。 但王冕性情不同,不求官爵。 能在功名面前,心如止水,不为所动,也只有王冕这些儒林中的凤毛鳞角了。

对于封建社会中科举制度和官场的黑暗,儒林的堕落。 作者感到非常的感叹和痛心。 但作者同时也感到了自己做为一个民间学士,势单力薄的无奈。 对此他不能抵抗,他只能选择叹息多余激情澎湃的斗争。 吴敬梓用他的一枝老笔写尽了几百年儒林人士的悲痛叹息,写尽了作者一个一辈子盼望期许的盛世儒林。 作者希望他能激起,所有正直文人的内心共鸣,重寻儒林的那条正洁古路。 吴敬梓的《儒林外史》的确堪称经典。

一卷《儒林外史》,道尽了百年士林的风云雨雪,辛酸苦叹。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2

其实很多时候,我们所有的付出都渴望回报。

科举制度?它本来是一个为了选取更多人才,让读书人公平竞争才存在的平台。 可是它始终抵不过世俗的污染,它变成了大家不再熟悉的样子,变得不再公平,而是权贵们发表个人喜好的舞台。 那时的人们都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可是就算是这样依旧有很多人不顾一切的踏上这条不归路,他们把自己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中举上,即使这可能是一场永远没有回报的付出,他们这一路走来真的不容易,在通过科举考试的路上,有太多的艰辛和汗水,是我们无法体会的,但是在《儒林外史》里有这样一群书生,他们不服输有着坚强的意志,勇敢的追逐着自己的梦想。

范进呢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别人都是十年寒窗,可他呢用了五十年的时间,每天都在学习,好像在他的世界里就只有学习和中举这两件事,就再无其他。 可是他的苦读也是建立在家人的奋斗上的,在他读书的时候,他的亲人们过着连米饭都吃不上的日子,他从一头黑发读到两鬓斑白,可是科举制度它没有感情,也许你的文章写得很好,但是每个考官他们都有不一样的爱好,也许这次你的文章写得符合这个考官的胃口,那么成功的可能就会是你,但是范进他从来都没有想过,他是拿着自己的一辈子在跟科举制度做斗争,如果输了,那苦日子就会是遥遥无期的,在他没有成功之前,所有人都瞧不起他,即使是低身下气的去求别人,也不一定会得到好脸色。 也许在考场上你的文采高于他人,但是没有赏识你的伯乐,或许更多的会是贪欲钱财的贪官,范进他考了五十年,失败了无数次,每一次考试他都是在和命运做斗争,成功了就是无限风光,“一人得到鸡犬升天”,好在范进他还是幸运的,在人生这场漫长的赌注里,他终于赢了,他中举了,本来这是一个令人高兴的事情,可是范进他却疯了,可能在常人眼里这是一件很怪异的事情,可是也就在于你能看到多少真相,中举后疯了这是多么荒唐的事情,就恰恰透露出了,科举制度对这个时代的影响之大,它毁了很多人的人生,很多个本该幸福的家庭,它是这个时代的败笔。 科举制度,八股取士,它们钳制了人们的思想,使人们成为了学习的机器,那样麻木,没有梦想。

所以啊,不管遇到多少困难,都要坚强点,耐心点,总有一天,你承受过的痛苦会有助于你,生活从来不会刻意亏欠谁,它给你一块阴影,必会在不远地方撒下阳光。

总有一天,你会站在最亮的地方,活成自己最渴望的样子。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3

对于每个人来说,功名是诱人的,但在到了那些勤读诗书的人手里也是甜蜜的,但我认为为了功名发狂的往往是些既无学问又无操守的表现。 令人难忘的那个范进,简直就是书生们中的代表,书生为功名追求了一生,付出了青春年华甚至尊严,知道老了老了才有幸博得一个功名,书生因功名而落魄,因功名而被岳父看不起,又因功名而发狂,也因功名而受到乡人的追捧,甚至因功名而失去了母亲,书生的一生就是为功名左右的一生,这是书生个人的悲哀,也是所有读书人的悲哀,更是社会的悲哀。

《儒林外史》就用这样一类人来反映当时社会的毛病和危机。 描写了读书人面对功名利禄下丑态百出又可笑又可气。

哎,人生富贵功名乃身外之物,难到书生们连这也不明白吗?书生们只为了一时贪图享乐却遗臭万年。

面对书生们的这种趋炎附势,老奸巨猾的嘴脸,真的是反应了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对这些读书人的毒害。

对这些受毒害的读书人是值得同情的,但对于封建科举制度和封建等级制度是不可原谅的!而作者对于书生们是进行了很强烈的批判。 我是认同和支持作者的,希望大家也支持我!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4

“人生南北多歧路,将相神仙也要凡人做……浊酒三杯沉醉去,水流花谢如何处”。 这是作者吴敬梓先生的著作《儒林外史》的引首词。 词中抒发了作者功名富贵谁能看破的感慨。

在《儒林外史》这本书中,作者入木三分地刻划了一些备受科举制度摧残的“读书人”和一大批不学无术、道德败坏却自命风雅、装腔作势的所谓名士,也满怀热情地描绘了一些洁身自爱、崇尚礼乐、襟怀冲淡的真儒贤人。 表达了作者对科举制度的否定,对官僚集团厌恶,封建礼教的憎恨,对人民群众的同情。

这本书仿佛将我们带回那黑暗的时代:明朝时期,一群“读书人”为功名富贵,不顾一切地去“奋斗”,最终逐渐在黑暗社会中腐蚀,例如五十多岁仍在应试的范进。 50多岁仅是个童生,家中穷苦不堪,12月的天气还穿着单衣服,"冻得直发抖"。 范进在几十年应试不中的情况下,由于主试官周进的抬举,应试及第。 他喜不自胜出现了癫狂状态。

我为这位人物感到遗憾。 他是一个热衷科举,深受封建教育毒害的下层知识分子。 他将自己的青春年华全耗在科举上,将中举取得功名利禄当作唯一的奋斗目标,几十年屡试不第,也不愿从事劳动养家糊口,其灵魂完全被科举的锁链缚住了。 范进中了举,虽然物质富有了社会地位提高了,但其灵魂完全被科举毒化了。 我对此表示不解:他们读书,到底是为了什么?为名?为利?这些答案在当时都是对的。 他们目光短浅,又好名好利,功名就成后只知享乐,不思进取,已经是封建社会的牺牲品了。

说到范进,我想到了一位截然不同的人物——周恩来先生。 在他的读书时代,有一天,校长问大家为什么而读书。 同学们的答案众说纷纭。 校长又让周恩来回答这个问题。 周恩来回答道:“为中华崛起之而读书。 ”

在我看来,周恩来先生是一位志向远大,热爱祖国,又勤奋的人。 有像他这样的人,中华何愁不崛起呢?

不过,《儒林外史》中,有一位人物王冕,他性格恬淡,远离功名,天性孝悌,才华横溢,相比于那些“读书人”而言,这是一个兼俱真儒士和真名士精神品格的理想人物。

这个人物总算是给了我一些慰藉。 因为在“池塘的淤泥里”,仍有几枝“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莲花,王冕就是其中之一。 尽管他没有远大的志向,读书也是为了充实自己,但从品质来讲,他还是一面很好的镜子。

话说回来,什么东西让“读书人”如此痴迷?就是它——科举制,一个从隋唐时期只是为了寻找更多的人以治国,到明朝成为“读书人进步的阶梯”,这其中的本质已经发生了变化。 在我看来,这种制度所形成的“官本位”怪圈就像一个大泥潭,进去就很难再出来了,就连现代人都不一定。 幸运的是,这种制度早已废除。 现在,我国是应试教育,读书是为了更好地发挥自己的特长,考试是为了更好地巩固知识。

“记得当时,我爱秦淮,偶离故乡……从今后,伴药炉经卷,自礼空王”。 结尾词带给了人们无尽的遐思,也给看完这本书的读者带来无尽的思考……

儒林外史读后感篇5

看了《儒林外史》的第十四回,我又看到了一个和前十二回完全不一样的骗局。

马钝是一个名士,一向视功名如粪土,两袖清风,无牵无挂,喜欢游览名山大川,一次,他受人之托,来到了杭州的文翰楼改卷。 到了杭州,马钝就乘机游览起了西湖,江南的许多美景,让他流连忘返。 走着,走着,他来到了一个洞中,刚要抽签的时候,突然身边出现了一个老头,马钝见他留着又长又白的胡子,真像年画里的神仙,于是,就问他:“敢问仙名仙寿?”“回马二先生,贱名姓洪,今年已有三百多岁了。 ”马钝听后大吃一惊,心想难道他真是一个神仙,不然他怎么会知道我的姓名?“你已遇老仙,那就不用抽签卜算自己的命运了,请你跟我来吧!”马钝跟着那自称仙人的洪先生走了,他俩来到了一个僻静的地方,洪“仙人”对他说:“这就是我的家。 ”二人走进了屋子,只见那“仙人”用纸包了十几块黑炭给他,对马钝说:“你把这个黑炭用火点燃,就会烧出纹银来的。 ”马钝一听,马上回到住处用火烧了起来,没想到,居然真的烧出了十几锭纹银。 不久,马钝听说了洪“仙人”死去了的消息,马钝急忙前去吊唁,他悲痛地对着死去的洪“仙人”说:“您是一个神仙,神仙怎么会死的呢?”“谁说他是神仙,他今年才六十多岁。 ”洪“仙人”的家人说。 马钝心想,他们准是在骗我,洪“仙人”曾经给过我十几块黑炭让我去烧,白花花的银子被烧了出来,这还会有假吗?”殊不知,那是洪先生为了得到一个神仙的虚名,不惜自己的钱财把银子故意裹在了黑炭里,故事看到这里,我为一个身为名士的马钝,居然不知这个世上本无神仙的道理,感到可悲!我也为一个做梦都想有一个神仙虚名的洪先生,感到可叹!

从这个故事里,我既看出了马钝的无知,又看出了洪“仙人”的愚蠢。 马钝枉为一个名士,如此笨拙的一个骗局,他居然信以为真,令人可笑。 而洪“仙人”的装神扮仙,却是为了度一个虚名而去不惜损失自已的金钱,更是让人啼笑皆非。 看了这则故事,想想身边时有所闻和时有所见的人和事,比如那些成群结队地到处看相算命,烧香拜佛,他们的举动和马钝的无知有什么两样呢?有多少个又象洪“仙人”这样的人,比如很多中考和高考的学生,由于成绩不好,考分不上线,为了能被学校录取,不惜用钱去买名校,这样的做法与洪“仙人”的愚蠢又有什么不同呢?

儒林外史读后感精选

下一篇:儒林外史读书心得初二话题作文700字
上一篇:儒林外史读后感高一话题作文7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