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

2022-12-07 06:21:0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96

每年农历五月初五是我国传统的端午节,到现在已经有几千年的历史了,对于端午节的由来和传说故事,大家了解多少呢?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_端午节地方习俗资料,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端午节有哪些来历

1、端午是中华全民族最老古老的民俗大节,最初是古代百越崇拜龙图腾的部族举办图腾祭祀的节日,百越之地在中古时代就有以龙舟竞渡形式祭祀龙祖的风俗。

2、因战国时代的楚国词人屈原在端午抱石跳汨罗江自尽,后亦将端午作为留念屈原的假日;个别地方也有留念伍子胥、曹娥及介子推等言论。

3、总的来说,端午起源于南方百越图腾祭祀,把端午视为“恶月恶日”起于北方,注入夏季气节“祛病防疫"风尚,附会留念屈原跳江自尽等历史人士留念内容,最后形成端午节文化内涵相沿迄今。

4、“端”字有“初始”的意思,因而“端五”就是“初五”。 而依照历法五月正是“午”月,因而“端五”也就渐渐演化成了现在的“端午”。 《燕京岁时记》记录:“初五为五月单五,盖端字之转音也。 ”

5、在湖北、湖南、贵州、四川一带,端午又分为大端午与小端午。 小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大端午为每年农历五月十五日。

端午节的传说有哪些

1、屈原投江

屈原实行政治改革的主张始终不能实现,终于被削职流放出去。 后来楚国亡了,屈原便于五月初五来到泊罗江边,抱起一块石头,纵身投入江里自尽。 江上的渔夫和岸上的百姓,听说屈原大夫投江自尽,都纷纷来到江上,奋力打捞屈原的尸体,纷纷拿来了粽子、鸡蛋投入江中,有此郎中还把雄黄酒倒入汪中,以便药昏蛟龙水兽,使屈原大夫尸体免遭伤害。 从此,每年五月初--屈原投江殉难日,楚国人民都到江上划龙舟,投粽子,以此来纪念伟大的爱国诗人。

2、伍子胥尸体投河

吴王夫差因听信谗言,赐伍子胥宝剑自刎。 伍子胥死前对人说:“我死后,将我眼睛挖出悬挂在东城门上,看越国军队入城灭吴”,夫差听说后大怒,命令把伍子胥尸体在五月五日投入河中。

3、孝女曹娥救父投江

曹娥是东汉上虞人,父亲溺于江中,数日不见尸体,当时孝女曹娥年仅十四岁,昼夜沿江号哭。 过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后抱出父尸。 就此传为神话。

4、白娘子端午节喝雄黄酒现原形

端午节到了,老百姓都喝雄黄酒避邪,许仙按照法海教的办法,逼迫白娘子喝雄黄酒。 白娘子推却不了许仙,喝了酒后,马上现出蛇的原形,许仙立刻被吓死了。

朝鲜族端午节习俗

每年农历的五月五日是朝鲜族端午节,当天日出之前,朝鲜族人便相约到野外采集艾蒿,编辫阴干,日后作药或熏蚊驱虫用;而制作传统食品打糕,也是朝鲜端午节的重要内容。

打糕是用蒸熟的糯米或粘黄米捶打制成的,做打糕有专门的木槽或石槽,以打糕锤在里面捶打。 糕要打得软粘适度,然后切成小块,滚上豆沙,或油煎加糖,或直接浇上糖与蜜,都非常可口,深受人们喜爱。

朝鲜族端午节期间的民间体育活动主要有荡秋千、跳跳板和摔跤。 前两项主要是青年女子参加,其中跳跳板所使用的跳板,长5米左右,架在30厘米高的木架上,两个娱乐者各站木板的一端,轮流起跳,互相弹起,跳的越高,表演的花样越多,越受赞扬。

摔交则是小伙子大显身手的项目。 朝鲜族的摔交独具特色,有两种摔法。 一种是摔交手双方的右腿各套一条布带,布带的一端系在对方的手腕上。 布带多为彩色。 开始摔时,互搂腰部,以摔倒对方次数的多少定胜负。

另一种摔法,摔交手各备一条麻布或白布带,带长3米左右,约90厘米围系在腰部,其余部分宽松地缠在右腿上。 腰间再系一条5米长的带子。 比赛时右膝着地,左膝弯曲,双方各用右手抓住对方的腰带,用左手抓住对方的腿绳(缠在右大腿上的那圈带子)听到裁判哨声,双方站起,进行比赛,一般是三战两胜决定胜负。

端午节的清晨,朝鲜族母亲们要为婴儿的手腕上系绿线,俗称系长命缕。 儿童戴丝绸等料做的香囊,以此来避灾祛病。 有的人家还给猫的脖子上拴绿线,据说可以避免猫在家里叼蛇。 各家在门窗上插桃枝艾草,也为消灾避邪。

过去的端午节,朝鲜族家家要在门楣和窗框上挂黄布做的猴子,据说能够避兵祸。 以猴为避灾祛瘟的吉祥物,在我国古代早有,《西游记》中孙悟空被封为“弼马温”,即是“避马瘟”的谐音。


端午节由来和传说故事简介

下一篇:我的端午节回忆作文(端午节的美好回忆作文)
上一篇: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端午节的由来是什么2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