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5篇(朱光潜谈美读后感1000字)

2022-12-06 22:28: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4

人们对于熟悉的事物总是容易忽略它的美,因为太过熟识没有了距离感和神秘感,容易从实际生活中的利害关系出发看眼前的事物,而新鲜的、不了解的事物有距离感就容易产生美感。 接下来给大家带来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希望能给您大家带来帮助。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1

这个作品用书信的方式解决了人们对于美学的疑问,朱光潜先生在八十二岁高龄的情况下创造的“暮年心血”之作,从美学最简单的开始,为读者讲述一些关于美学的知识,我也学到了不少。

美学必须建立在一个基点上,这个基点就是从现实生活出发,而不是从抽象概念出发,是起源于人们的吃饭穿衣,男婚女嫁,猎获野兽,打群仗来劫掠食物女俘以及劳动和生产之类日常生活实践中极平凡卑微的事物,想起同学在生活中,学习中发现一些事物说它很漂亮,很美,大家都感到的美是真的美,我认为作者有句话说得很好,大概是:“美是发自内心的一种感知,你内心的一种认识,并不是根据一些概念来判断的。 ”我也确实地意识到美是不能给它拟一个定义的,每个人心中的“美”都是不一样的,不过读了这个作品让我感觉到“美”有些复杂,朱光潜先生分了很多方面来教我们如何学习美学,但不知为什么,我觉得这本书有一部分的内容只要让我们稍加理解就可以了,不过有些我们必须要记住,比如:不同的社会,不同的时代,不同的地域都存在不同的美,我们要尊重这些美,而且绝不能把美学看成一门鼓励自足的科学,把门关起来“自力更生”,要在哲学,历史文艺实践等等来学习,我想我现在的认识是极片面的吧!

人在劳动中开始形成社会,人在改造自然中也改造了自己,美在劳动中才可能体现出来,美在自然中也淋漓尽致的表现出来。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2

「谈美」乃一有关文艺理论的著作,作者朱光潜先生以一旧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引领读者,如何在扰攘纷紜的新时代裡。 突破迷障,向文学艺术之路放胆迈进。 他坚信社会风气之衰败,来自人心之堕落,若要挽人心知沉沦,釜底抽薪之计,即须从「怡情养性」做起,亦即要於饱食暖衣高-官厚禄之外,别有更高层次的企求。

美感的世界是超乎世俗之利害关係而独立的,它与实际人生有距离,但与「整个人生」却无隔阂,倘若我们於看待人生世相时,皆抽离了「美」的成分,实不知情何以堪,因为,在面对实际生活层面时,我们必须受制於环境,使心为形役,惟有在美的心灵活动中,我们才是自己的主宰。

吾人若能将自己的人生艺术化,则生命亦当是妙趣无穷的,在个人有限的时空领域当中,尽情挥洒、驰骋,直达创造力的极致,艺术化的人生当是不断地自我创造及自我欣赏,惊心动魄是美,细緻婉转是美,圆满是美,缺憾何尝不是美?至此虔诚感激之情不禁油然而生,感谢上苍赐与这难得的,生而为人的福分,让自己有幸领受这天地无私的深情抚慰!

而美的感受又是主观的,美是言论不一的。 每个人的人生经验不同所以对于美的理解更是不同的。 就如城市人长久呆在钢铁丛林中,觉得压抑郁闷,之所以田园风光的美丽诱-惑成为了新兴的消遣和时尚追求;而农村人常年和绿地青山为伴觉得平淡无聊,对城市的美好多姿的生活十分向往,就出现了农民进城的风潮。 事实上这两个环境在形式上是基本不变的,在变换的是我们的心态。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3

看完朱光潜的《谈美》,感觉好像听到了苏格拉底的谈话,翻看了塞涅卡的书信,阅读了蒙田的随笔,一些众人皆知的道理和微不足道的小事,被他用来阐明自己的理论。 深入浅出,微言大义。 一滴水虽小,却能从中看见七彩的阳光;一片枯叶的飘落虽不起眼,却能预示着秋的来临;眼睛在整个身体中占的比例很小,但你仔细观察它,却能洞悉人心;脉搏的跳动经常让人意识不到,但医生认真感受它,则可以了解你的身体状况。 理论希望为我们揭示事物的本质,它是抽象的,但它却来源于无数的具体现象。 在生活中,我们看到的现象太多了,心中的误解也太多了,而这本书,正是一位能够帮助我们拨开迷雾,透过现象看本质的朋友。

我们生活的世界像一本有歧义的书,书里有着各种各样的解释。 “真”的领域有逻辑学来研究,“善”的领域有伦理学来研究,“感性”的领域则有美学来研究。 美从哪里来?美是什么?美是怎样的?一连串的问题等待着美学去回答。 开卷有益,作善至祥。 读完《谈美》,确实对美学有了一点体味。

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记得好像是2000年,国际大专辩论会上有这样一个辩题:美是客观存在还是主观感受。 当时场上双方唇枪舌剑,说得天花乱坠,把我弄得一头雾水。 说它是客观存在,有些大家看起来很难看人的,在艺术家那里也许就是美人,这显然是人主观意愿的作用;说它是主观感受,倒也不完全是,毕竟美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纯主观的。

世界,远远不止于地球这颗行星,远远不止于我们整个物理性的宇宙。 世界物理性地和逻辑性地从人身体的现在条件出发向外伸展。 它从我们的位置、时间和方式出发向外伸展——在所有的空间、时间和逻辑方向上。 世界太大了,无限的大,我们则太渺校还是禅者说的好:穷诸玄辩,若一毫置于太虚;竭世枢机,似一滴投于巨壑。

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读完最后一节,心里觉得很震撼。 “人生的艺术化”,可以说是朱光潜美学研究的理想目标,这是一个十分诗意的令人神往的境界。 “人生本来就是一种较广义的艺术。 每个人的生命史就是他自己的作品。 这种作品可以是艺术的,也可以是不艺术的,正犹如同是一种顽石,有人能把它雕刻成一座伟大的雕像,而另一个人却不能使它‘成器’,分别全在性分与修养。 ”任何理论和学说,都来源于对于世界和生活的思考,但却又经常给人感觉远离生活之感。 想起孔子曾和曾点、季路、冉有、公西赤坐在一起,听他们的政治理想。 四人说完后,孔子最终赞赏曾点的意思。 曾点希望自己能够陶醉在礼乐教化所带来的社会和谐、人民安乐的景象之中,使礼乐教化真正渗透到人们的生活里。 朱光潜似乎也有同样的意思,美是艺术的,它就在生活中。 我们艺术的生活,让美渗透在生活中,使生活即是艺术,即是美。 这是何等美丽的境界埃

看完这一节,又想起叔本华的一段话:“事实上当我们正在进行某项伟大事业或创造某件不朽作品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件事的本身。 我们每日辛勤劳作,考虑的只是达到眼前的目标,完成当下的计划。 然而,只有当我们把人生看作一个联系着的整体时,我们的品质和能力才能展现其真实面貌。 我们也才能明白,在形形色色的情境中,仿佛是某种幸福的灵感引导着我们在千百条趋向毁灭的道路中,选择那唯一真实的途径。 ”日子本质上都是一样的,它可以是普通的,也可以是特殊的,关键在于你怎样去看它。 人生也是如此,你觉得它是一本日历,每天撕掉一页就少一页,那你的人生就是麻木的、情趣干枯的。 你觉得它是一本日记,每天记录一些故事就会使你的生命丰富一些,那你的人生就是积极的、情趣丰富的。 在这个世界上,青史留名、活得轰轰烈烈的人毕竟是少数,我们不过都是些平凡人,但我们要相信自己在这个世界上的独一无二。 我们是平凡人,但我们要做有情趣的平凡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中国的民乐其实很美,宁静、淳朴且毫无功利性,但是我们的心太浮躁了,听不下去这些“土气”的东西。 但是,在伤心的时候偶然听到《二泉映月》,在高兴的时候凑巧听到《金蛇狂午》,也会怦然心动,深陷其中不能自拔。 夜来香其实白天也很香,但是很少有人闻得到,因为白天的人心太浮躁。 如果一个人白天的心也很沉静,就会发现夜来香、桂花、七里香,连酷热的中午也是香的。 城市里的绿地越来越多了,每天从旁边经过的时候,总是匆匆忙忙。 其实只要稍作停留,会发现草地里的野花和蒲公英很美,在其间蹦蹦跳跳的喜鹊和麻雀也很可爱。 世界上并不缺少美,少的只是发现美、感受美的心灵。 还是那句话:“慢慢走,欣赏啊!”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4

本书作者朱光潜,字孟实。 他90岁生涯的大部分都贡献给了中国的美学事业,所以晚年的他被尊称为“美学老人”。

朱光潜的《谈美》写于1932年,由著名的开明书店出版。 在此之前,他写过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用书信的形式,漫谈文艺、美学、哲学、道德、政治等问题,发人思考,指点迷津,在青年中引起很大反响,成为重印了30多次的畅销书。 但这本书主要谈的是人生修养,还没有充分展示朱光潜的美学思想。 于是,作为《给青年的十二封信》的姊妹篇,朱光潜以“给青年的第十三封信”为副标题,写作了这本《谈美》。

作者是怀着一种崇高的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来写这本不厚的小册子的,他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和明白如话的语言把高深的美学问题讲得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从而起到了净化读者心灵、提升一代青年精神境界的作用。 而我,读了这本书后同样受益匪浅。

美是联想所产生的吗?作者借用牛希济的两句词“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指出“许多通常被认为美感的经验其实并非美感”,而是“实际人的态度,在艺术本身以外求它的价值”。 由萋萋芳草,联想到绿罗裙,也可以由一件古董,联想到金钱,并不是所有的联想,都是美的。 纯粹的美,永远是一种“专注”,离开了专注,就已经离开了美了。

讲解了基本的美学观念之后,作者又进一步跟我们谈了艺术与游戏、艺术与想象、创造、情感等方面的问题。 告诉我们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艺术创造除了想象之外,还需要情感。 作者借司空图《诗品》中的一句话“超以象外,得其环中”指出:“诗人于想象之外又必有情感”,“情感是综合的要素,许多本来不相关的意象如果在情感上能调协,便可形成完整的有机体”。 “意象”是朱光潜美学理论的重要概念,这里情感的作用十分突出。 没有情感的统帅,想象也许会杂乱纷纭,有了情感的主导,则纲举目张,“意”与“象”合了。

朱自清先生说:“孟实先生引读者由艺术走入人生,又将人生纳入艺术之中。 这种‘宏观的眼界和豁达的胸襟’,值得学者深思。 文艺理论当有以观其会通,局于一方一隅,是不会有真知灼见的。 ”我认为确实如此,通过他的讲解,我真正认识了美,欣赏了美,发现了美。 他的见解也的确“人性化”。

学术界有人指出:“朱光潜对美学的理解可以说是非常之深,他对西方美学的介绍,在《谈美》中已经达到了一代大师的化境。 ”

我认为学习美学也好,学习艺术也好,关键不在能否掌握一两种技能,而是要看我们能否达到一种境界。 若能够达到朱光潜先生所崇尚的“艺术化的人生”,恐怕可以说“今生无愧”。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5

什么是美?这是一个很基本的问题,但不得不承认,我们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它的确切答案。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拜读了美学大师朱光潜的著作《谈美》。 其实,从另一个方面来说,美并没有一个具体的标准,每个人对于美都有不同的定义。 在《谈美》一书中,朱光潜先生给了我们一个答案:美——是一种人生态度。

朱光潜先生是中国现代美学的代表人物,是开拓者和创新者,在美学领域是全国的权威,他主张美是主观性与客观性的统一。 他运用马克思主义的观点来阐明了美和美感的规律、美范畴等一系列问题。

在前言中,朱光潜告诉我们怎样学美学,但我认为更重要的在于,他对我们人生观的引导,如在前言中朱光潜写到“正路并不一定是一条平平坦坦的直路,难免有些曲折和崎岖险阻,要绕一些弯,甚至难免误入歧途。 哪个重要的科学实验一次就能成功呢?“失败者成功之母”。 失败的教训一般比成功的经验更有益”……这些都呈现出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

在“艺术和实际人生的距离”中,有几句话写得很好:“种田的人常羡慕读书人,读书人也常羡慕种田人;”“人常是不满意自己的境遇而羡慕他人的境遇,所以俗话说:‘家花不比野花香’。 人对于现在和过去的态度也有同样的分别……”仅仅是简短的几句话,但是却把道理说得那么清楚,而且也用了几个简单的例子,让我们很容易接受。 朱先生用很朴实很精确的语言将一系列抽象的美学概念给我们描绘了出来。 其实我们应该常常站在别人的角度多去思考问题,考虑人家是怎么看我的,了解人家对我的态度;有时,也要了解到人家的生活方式适不适合我,而不是盲目的思考做决定。 大部分人都会因为盲目而错失良机,总是会因为不肯定所以不好好坚守自己的东西。

13封信,行云流水,读来浑然天成,却使我对美学有了第一次有了明晰的认识。 每一封信都是那么亲切自然,知识在这种脉脉温情的态度中传达出来,其间没有美学中那种概念的堆砌,却使人们对美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美丽的人生一定有美的人生态度,所以,每个人多应读一读这13封信。


名著朱光潜谈美读后感想5篇

下一篇:2021教师培训工作心得体会(2021教师培训心得体会和感悟)
上一篇:名著《简爱》读后感5篇(名著《简爱》的读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