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日常读书心得体会100字)

2022-12-06 13:17:0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37

阅读一本不适合自己阅读的书,比不阅读还要坏。 必须会这样一种本领,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所需要的读物。 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1

中国哲学思想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其中我国思想史上影响最大的,有四大思想资源和思想传统。 那就是:原始儒家、原始道家、中国佛学和宋明理学。 这四大思想传统的一个共同点是,它们的学问都是生命的哲学,他们的智慧都是人生的智慧。 这就是说,中国哲学的智慧是从伟大精神人格中、从哲学家的实践行为中流露或显现出来的。 中国哲学家是先知、诗人和圣贤的综合人格。 他们透视现在,玄想未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把高尚的理想拿到现实世界来实现。

原始道家的代表人物是老子和庄子。 《老子》文约义丰,《庄子》诙诡谲奇。 《老》《庄》不独表达了特殊的生存体验、宇宙观念、人生智慧,而且代表了特殊的中国艺术精神,是各类艺术的灵魂和源头活水,堪称世界文化的奇葩。 读《老》、《庄》既要用理智,又要用感情,要有自己对生活的体悟,甚至要投射全幅的生命。

《老子》又名《道德经》,是世界文化史上的瑰宝。 老子所著。 其人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 楚国苦县(今河南鹿邑)人。 是轴心文明时代最著名的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又被奉为道教的鼻祖。

《庄子》一书(庄子著,其名周,先秦著名思想家,道家著名代表。 )是道家与道教的经典,主要强调的是整体的和谐与物我的相通,是我国文学史上不朽的源泉。 包含内篇七,外篇十五,杂篇十一。 内篇语言风格接近,思想连贯,自成一体,乃庄子自著,是全书之核心。 庄子的精神,也正是中国艺术精神和中国美学精神。

“道”是视之不见、听之不闻、搏之不得、恍恍惚惚的东西,无形无状,混而有一。 它是宇宙唯一的存在,“先天地生”,为“万物之母”,是一个终极实在,是万物的根源,是一种不受局限的、无终止的、一切事物的源泉与原始浑朴的总体。 “道”不是一静止不变的实体,而是永远不停息的流转与变迁的一个过程。 道是整体与过程的统一。 道具有否定性和潜在性,它创造和维持了每一肯定的和实在的事物。 在这一历程中,潜在变为现实,否定变为肯定,空无变为实有,一变为多。 同时,又伴随着相反的历程。 在这里,相反相成的辩证公式决定了变迁的过程。 “道”还可以视作阴阳、刚柔等两相对峙的力量、事物、原理之动态统合。 在人生论上,老子强调“无为而无不为”;主张“为学日益,为道日损”;认为,真正的智慧,必须从否定入手,一层层除去表面的偏见、执着、错误,穿透到玄奥的深层去。 宇宙真相与奥秘,是在层层偏见剥落之后才能一步步见到的,最后豁然贯通在我们人内在的精神生命中。

其实道家与儒家殊途同归,最终都是强调个人与无限的宇宙契合无间──“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 ”道家通过否定的方法,否定知识、名教,甚至一切外在形式的束缚,包括儒家仁义的束缚,化解人生之忧;追求的自由是精神的超脱解放,人与天地的合一。 所以庄子要化解物形,才能作逍遥无待之游,达到“独与天地精神往来”的境界。 道家之“道”本体虽具有“自然而然”的特性,但在深层上仍具有价值、意义本体的含义。 “道”成为最高准则和最后目的,“为道”即展开了道家人生价值的各种内容。 庄子所主张的精神自由即以对最高本体“道”的冥悟契会为前提。

道家认为,个人应当追求永恒的逍遥与解脱。 庄学讨论了人的生存处境。 此身有限,吾生有涯。 以有形有限之生投入天下,人要面对无限的时空、知识、意义、价值,这一“无限”令他不安。 在熙熙攘攘的人世和各色人等的不同欲望之追逐竞争中,人心承受了巨大的压力和痛苦,人往往不知道自己身在何处。 如何化解这些痛苦、困惑?庄子的人生哲学启迪我们由现实到理想,由有限到无限,这一自由观的背景是反对唯我独尊,主张宽容。 承认自己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必须以承认别人的生存、利益、价值、个性自由、人格尊严为先导。 这种平等的价值观肯定、容忍各种相对的价值系统的意义,决不抹杀其他人的利益、追求,或其它的学派、思潮的存在空间。 这样,每一个生命就可以从紧张、偏执中超脱出来,去寻求自我超拔的途径。 人们从超时空的境界中还要再回到现实中来。 到最高境界时,道家又以道为出发点地向下流注:“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因此,道家理想也要贯注到现实人生之中。

“大道废,有仁义。 ”仁义礼法正是在大道荒废、国家混乱、家庭不和的时代,才成为社会的急需。 老子在这里主要不是批评儒家,而是讲述道德仁义出现的背景。 或者我们可以这样说,老子采取了追问的方式解释了从“公天下”到“私天下”的蜕变过程中,由于人们普遍信仰和具有原始宗教意味的“道”的旁落,而后才需要强调人之内在的“德”;内在德性的削弱,才勉力保留起码的怜悯心、同情心与推己及人之“仁”;总体的道德原则──“仁”的沦丧,才需要强调部分的道德原则和合宜、适宜的行为──“义”;义行的丧失,则只有靠外在的秩序、规范之礼乐制度来约束人的行为,并维系社会,包括使财产与权力的分配秩序化。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2

古往今来,人们都在追逐一个梦想——自由。 从个体来说,柏拉图追求自己心目中的“理想国”,孔子追求“从心所欲而不逾矩”的精神境界;从民族来说,无数被压迫人民为争取自己民族的自由独立而奋起反抗不惜流血牺牲;从国家来说,人们为寻求不断发展提出自由新口号:经济要求发展“自由贸易”、“自由竞争”,一实现经济的健康发展,政治要求“自由民主”以谋求更广泛人民利益,文化也也同样要求自由的空气、自由的呼吸、以达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文化繁荣面貌……人们心中对自由的呼声从古一直绵延至今,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愈加洪亮,然而,自由到底是什么?自由在哪里?怎么实现自由?我们心中久久的疑惑谁来解开?

那么不妨静下心来,漫步于幽静的树木或湖畔,来品读一番庄子的《逍遥游》,聆听那从远古而来的期盼,来体味自由的馨香,任心思自由徜徉于天际。

《逍遥游》是《庄子》书中的首篇,也是庄子本人的代表作。 在上《庄子研究》课程的时候,我认真地听老师解读了《逍遥游》这篇文章,在深入阅读之后,我觉得庄子的确不愧是影响汉文化甚深且远的一代思想家,其中阐述的观念也在数千年以下不断的对后世产生影响。 另外,庄子也不仅是一位思想家,他更是一位重要的散文家,这篇《逍遥游》看似杂乱无章,但是却有中心思想贯串其中:他就是要人们不要一直被名韁利索牵绊住,更不要人云亦云的迷失在世俗的观念或是现实取向的功利价值观之中。

初见“逍遥游”三个字,很自然的联想到这样一幅悠然惬意的风景:一个学者立于竹筏之上,没有船桨,竹筏顺着水流漂游,两岸青山徐徐向身后远去。 若问我庄子的自由该如何形容,很自然的想到那句“向诗人一样自由”。 但读完并深入学习《逍遥游》一文后,才发现上面的两个“很自然”的反应与庄子以及他所崇尚的“逍遥”真是差里百万里。 庄子逍遥,是近乎忘却凡世间的一切复杂,纤尘不染的精神与灵魂上得到自由。 那些诗人学者,要么触景生情,要么因势感怀,都是为外在客观和内在主观所限,不能达到真正的逍遥。

《逍遥游》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与我,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之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作品描写了一个哲学意识上天入地以求索宇宙的秘密后倦极而返的心理经历。 首先通过描绘一系列具体的事物和三个不同层次的人物来反复申明绝对自由的难得,借鲲鹏和蜩鸠的对比,来说明大小的分别,破除一般人见小不见大的观念,并指出:唯有“无己”的“至人”才能做到逍遥游。

庄子所讲的“逍遥”是一种绝对的自由,而不是相对的自由。 庄子把人生之最高境界描绘为“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那是一种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没有功利目之、心中无我之崇高境界。 只要如此,才能潜心学习,为人生之腾飞打下厚实之基础,才能不畏险阻,翱翔于九万里之蓝天,做才能战胜自我,不被荣誉所累,才能不去追求名誉和地位,以热爱作为奋斗之动力。

“逍遥游”是庄子哲学的总纲,是庄子对人生的理想的追求,对精神自由的祈向,是精神从主观形体和客观现实环境中提炼。 《逍遥游》的主旨是人应该摆脱一切功名利禄权势的束缚,在精神上达到一个超然物外、悠然无为、绝对自由的境界。 庄子借《逍遥游》为人们开辟了一个自由空灵、超脱时空的天地。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 天地大道,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或是为了名利钩心斗角,整天生活的惶惶不安;或是没有人生目标和精神支柱;或是注重物质的享受,忽略了精神上的提高。 越来越方便快捷的现代生活方式让我们在享受他的同时也失去了很多美好的追求。 有些人舍不得花上一个小时看一本好书,更乐意做得是去泡网吧,或是去麻将桌前搓一小时。 社会的进步让人们的生活变得丰富多彩,然而社会的进步更需要强大的精神文明来支持和推进。 所以,当我们有闲暇时,不妨捧起一本好书,全身心投入地去读他,去理解它,做一个现代的“至人、神人、圣人“,在自己的精神世界里畅游。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3

两千多年前的某一天,庄子在闲静的午后静卧,他微闭的双眸和上翘的嘴角,正展示着他欢悦的梦境。 恍惚间他身后长出一对翅膀,庄周化作栩栩蝴蝶飞舞在天地之间。 然而豁然梦醒,庄子揉了揉惺忪的睡眼,发现自己是睡在床上的庄周,但那只在梦魇里飞翔的蝴蝶却再也挥之不去。 于是这位质朴到纯真的哲学家开始怀疑,到底是庄周做梦变成了蝴蝶呢?还是蝴蝶做梦变成了庄周?我是庄周?还是蝴蝶?

他住在穷乡陋巷,斜阳草树之中,享乐天年,布衣芒鞋,鼓盆而歌。 倘若用笔勾勒庄子,应当用近乎白描的悠闲飘渺的线条画他的衣纹,用灵动疏放的墨色写他的鬓发,他厌恶乱耳的五音,迷目的五色而钟情于自然的高山流水风吟虫唧。 他啸傲山林,怜花惜草,他淡泊名利,息交以绝游,知道人世间的尔虞我诈,不如鱼之相忘于江湖。 知道繁华落尽必为凋零,故自然而生,自然而死,无欲无求。 他的精神高高地飞翔在污浊不堪的泥沼之上,那是何等博大而辉煌的垂天之翅,他驱散着人类贪欲,残暴和自大的阴霾。 庄子的思想是那样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民族,那些闪着智慧之光的文字,悠然而至,带来林林总总自然的生命与言说,欢焉而去,留下了深邃广博的宇宙苍穹,以及,美和自由的人生。

美是什么?美在哪里?难道是世俗彩绘的国栋雕梁?是精致的陶瓷或墓葬的装饰?是五弦妙手弹奏的音乐?去吧,去吧,这都不是。 这些矫伪的艺术,在庄子看来都是恶俗的,不堪的,不可容忍的,真正的美存在于天地之间,是没有经过人工雕凿,天然淳朴的存在。 显然,庄子追求的是一种没有经过人破坏的天地醇和之美,一种纯真不加矫饰的自然之美。 而一切人为之美的艺术,不过是一些摧残事物本性矫伪之作,这些东西与人为天性相执拗,必除之而后快。 “彼至正者,不失其性命之情”。 庄子的美,是彻底的真和朴,故“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朋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 你看那云中白鹤,山间明月,水上清风,那浩浩江流,巍巍高山,层层林海。 那大漠孤烟,长河落日,寒光积雪,苍茫的宇宙之间,何处不是无言的大美?

自然之美,正是美在率真和纯朴,毫无雕饰,灵动清晰,刻意雕琢可能美丽,但已失之于生动。 人也应该如此。 《庄子》中关于东施效颦的寓言,最能代表他的观点。 西施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美女,无论举手投足,还是音容笑貌,都惹人迷醉。 即便略施淡妆,衣饰朴素,也无法遮掩她的天生丽质。 有个长得很丑的人叫东施,很羡慕西施的美丽,就时时模仿西施的一举一动。 西施患有心口疼的毛病,有一天,她的病又犯了,只见她手捂胸口,双眉皱起,娇柔无限,十分惹人怜爱。 当她从乡间走过,乡里人无不睁大眼睛注视。 东施看见西施姑娘这个样子很好看,就模仿着西施的样子,也手捂胸口,双眉皱起从乡间走过,可是村里人看到她这样子,都吓得紧紧地关上门不出来,或是远远的走开了。 这丑女人只知道人家皱得好看,却不知道人家皱眉为什么好看,西施丽质天成,哪怕陷于疾痛之中,也自有一番风韵,动人心弦。 那丑女人本已很丑,再以愁苦的样子,可谓丑上加丑了。

这个故事流传至今,人们以为庄子借此嘲笑东施的丑陋和不自量力。 其实,庄子讲这个故事,不是嘲笑东施的面貌形体,事实上他也并不在意人的外在形体,在他的著作中,对于丑得奇形怪状但心灵淡泊飘逸的人,庄子都是大加赞美的,他在意的是你是否是个自然的真人,一个诚实本色、率性、纯洁的人,一个卸掉众多虚伪面具的人。

我们都经过孩提时代,那时候饿了就哭,吃饱了就不闹,没有贪求的欲望。 爱父母,亲同伴,恶坏人,全出自内心的情感而非虚饰和矫情,面对五彩的的世界,不懂就问,不会就学,只因好奇而非功名利禄之心。 所有一切,皆自本性,快乐与悲伤、喜爱与厌恶毫无半点虚假。 可是,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却学会了各种各样的虚伪。 痛苦的时候不敢放声大哭,拼命地挤着笑脸面对世人,开心的时候不敢开怀大笑,偏偏板起脸像是没有发生任何事。 我们一面真实的感受生活给予的苦难和幸福,一面虚伪地掩盖面容上的喜怒哀乐,慢慢地,我们学会硬起心肠,不动声色。 我们失落了自己的本真,同时也失去了无所挂碍的自然的快乐。

“惟大英雄能本色,是真名士自风流。 ”一切最美好的都是最真挚的,只有能保持自己自然天性的人,才是精神的伟人,也才是永远快乐的人。 相对于宇宙来说,人生何其短暂,为什么要逼自己背负各种各样的理想,使自己的心被奴役?假如世外有一双慧眼俯视红尘之间的财貌名利之争。 看见人们为了满足自己的贪欲,绞尽脑汁,刻意苛求,不再保持率真与纯朴,那它该如何悲悯人的愚昧啊!世事有其内在的运行规律,绝非人力可以全然改变,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荫。 这是人力之外的声音,强人强己都不如顺其自然,这样才能是一个合乎自然之道的人,才能是一个“美”的人。

看见拈花微笑的佛祖和迦叶了吗?见到鼓盆而歌的庄子吗?见到发现了“一切美的相同性”的苏格拉底吗?背离了自然的本性,才是让人越来越不快乐的根源啊!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4

原天地之美,达万物之理。 濮水一别,濠梁倾覆,终是庄生晓梦,浮世今生。

——题记

蝴蝶,耀目的蝴蝶。

栖在岩壁上的,腾舞于空中的,凤凰于飞,流光溢彩,蝶落蝶生,生生不灭。

那些唯美纤细的精灵,那些绚烂至极的永恒,是本该就如此明艳的张扬,还是理智与幻想边缘的沉沦?我分不清,只知彼时花落花飞花满天,烟火灼鬓,流萤成眠。 蝶的幻影,美丽的坠落,反倒把蝶中央男子眉目的清冷,衬得越发清晰。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他淡淡开口,“化而为鸟,其名为鹏,往生天地间,举世而誉之而不加劝,举世而非之而不加沮,是以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多年前的道理,你可还懂得?”神色平淡如他,待我,却如邻家老友。

“不乐寿,不哀夭,不荣通,不丑穷,人事贵在无为,莫以心为形役即可。 那年相见,你问我何谓自由,今日我便告诉你,自由,便是精神上的超脱。 ”

我越听越疑,不知何处见过此人,那双洞察认识的清透眼睛在都市中本不该轻易被人忘记,只是那人口中的自由让疲于奔命的我只觉得尖锐刺耳,自由,没钱谈什么自由?

我急忙打断了他;“老先生,这片蝴蝶谷一经打造一定是有名的风景区,咱们一块商量个价吧,你要多少都成,我给您算算啊………”我沉浸在“黄金梦”里,完全没有注意到那片蝴蝶的绚丽,在金钱的叮当声中向更深的黑暗褪去。

男子叹了口气,神色无悲无喜,“名利缚汝身,我当何作为?你不再是那年探求自由的孩童了。 ”

“老先生,价钱还可以商量……”

我赶了两步,想抓住他的衣襟,却只触到一片温凉如水,清皎如月,熟悉的感觉……仿若宿命里的轮回。

身上一个小本子掉落。 我捡起,是儿时一个老人送的涂鸦画本,翻到首页,上面赫然写着——《南华经》。

孩子很小,却不再乐意和同龄的伙伴一起玩耍,他想追寻一种“道”,一种让人无限放空的绝对自由,濠水的桥上留下他的呐喊,桥下的鱼儿也记住他的找寻。

终于有一天,一个清淡的声音叫住了他,“子安知鱼之乐乎?”

孩子回头,男子坐在河边悠然垂钓,眉目间的清冷,极为清晰。

“我不知,那你知道吗?”孩子不服气。

“无忧无虑的自由,便是鱼的快乐。 ”

自由!孩子精神一震,停下了继续找寻的脚步。

言谈中,孩子渐渐了解了他。 涸辙之鲋,濠梁观鱼,惠子相梁,击缶而歌,一个超脱世俗虚名的大智慧者,一个不屈财富宁生而曳尾涂中的大无畏者,一个看破生死超然洒脱的大自由者。 孩子想追求的“道”,在他身上,有了最完美也最矛盾的体现。

贫困交加,麻鞋为生。 孩子觉得他可怜,然而是这个人,“以天地为棺淳,以日月为连璧”,气魄洒脱超然若天神。 朋友离开,妻子辞世,孩子觉得他孤独,可是“君子之交淡如水”的超凡人格,对精神自由的上下求索,让任何赞美的语言,都无法形容他的充实。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紫陌红尘,他是独守心灵月亮的月桂,让所有孤独彷徨的人一抬首总能发现一轮皎白的圆月——是他的灵魂在永不放弃的追逐。 天下纷争,诸侯战乱,他放下功名利禄坦然守住一池的游鱼,用道家的乐生诠释精神自由的超脱与快乐——那是他自己的逍遥游,在别人难以企及的心灵高度。

当一种美美到无法言表,只能舞之蹈之,颂之咏之;当一种淡淡到无从品味,只能叹之惜之,赞之赏之。 孩子沐浴在道的自由中,想:有一天我会像他一样。

可还没等到这“有一天”,他走了。 孩子伏在池边大哭,桥上一本小书飘来:“自由是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

那孩子是我,那小书,我今天才知,是庄子的《南华经》。

思绪回到现实,看着那些不断退去的蝴蝶,我忽然间泪流满面。 庄周,是你么?这些年,原来你一直都在,看着我从一开始向往纯净的自由一直到挣扎于名利难以自拔。 圣人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在你看来,我和他们没什么不同。 只是这一次的对话,又代表了什么?重新告诉我自由的定义,是回答多年前的问题,还是新的希望?男子不回答,只是笑,蓦地,萦绕心头的疑惑消失殆尽。

自由,是一尾雀跃于心间的游鱼。

蝴蝶重又出现,男子逍遥跳跃,一如往昔。 这一次,没了年少的执着,没了名利的追寻,我只冲他笑笑,便反身出了山洞。 与他的第一次对话,是启蒙,第二次对话,是救赎。 对所谓名利的纠缠,不过拘泥于外物罢了;自由,是精神上的超脱。 对所谓自由的追寻,关键是看自己。

出了山洞,风清月朗,心如明镜,所有的一切倏忽消失,仿佛永久存在,又仿佛从未来过……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5

大家都会知道一本叫《庄子》的书。 可是看完这本书都会发出许多赞叹。 于丹就把她的慷慨记录了下来,写成了一本书,书名就叫《庄子心得》。

在百家讲坛节目中也谈论过这个话题。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领悟于丹心语。

于丹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中国古代文学硕士,影视学博士。 北京师范大学艺术与窗某学院长助理,影视传媒系系主任。 20__年春节期间在《百家讲坛》栏目解读《庄子》心得,受到观众热烈。

《庄子》心得也讲述了许多深奥的论语,里面讲的都是庄子何许人、境界有大小、感悟与超越认识你自己,总邮路可走,谈笑论生死,坚持与顺应,本性与物性,心态与状态,和大道与自然。

下面就让我们先了解一下庄子这个人,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古今;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他上穷碧落下黄泉,嬉笑怒骂,说尽天下英雄,其实他的内心并不激烈。 他曾经做过漆园小吏,相当于现在的保管员。 他一辈子就生活在一个战国纷争、战乱频仍,而到处求贤若渴的时代里。 他隐居不仕,终老天年,没有什么社会名分。 庄子的生活一直是相当贫困的,经济抗面也很差。 所谓“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嚷嚷皆为利往。 ”人生在世,从古至今很难看破的就是“名”与“利”两个字。 应该说,大家首先面临的就是利益的纷扰和诱惑,因为在这个世界上,人人都会面临着经济问题,生存的困窘。 庄子也不例外。

看到《种子心得》这本书的人都知道于丹可以把每一句话,和每一个字分析的十分透彻。 椰油许多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人活在当下,在当下看破了名,穿透了利,不惧生死,那么我们的心灵将拥有一个多大的空间、一份多大的境界啊!是啊,每个人的境界都不同,有的人高过云端却有些人低于云端。 可是每个人只要穿透名和利,那么你个人的空间就会有许多色彩斑斓的花朵和温暖的太阳。 站在大境界上,就会看到天生我材必有用。 而站在小境界上,只能一生碌碌无为。 庄子的寓言故事告诉我们:一个人境界的大小,决定了他(她)的思维方式。 人们常常以世俗的眼光,墨守成规地去判断事物的价值。 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价值。

往往一个人是不能轻易的认识一个事物的真正价值。 每一个人都希望人世间所有的事物都是美好的。 只有真正清醒地认识了事物的价值,才可能获得人生的目标。 而认识一个事物自身的价值却是一件很难做到的事。

读了《庄子心得》这本书,我的心境与梦境就立刻变得有声有色了。 不仿你也可以去文中了解庄子,从中受到感悟。

【篇四:庄子读后感】

孔子被人们称为“圣人”,把庄子称为“神人”。

庄子是诸子百家中一位重要的代表人物。 他的文章气势磅礴、纵横恣肆;他的思想深邃宏阔、笼盖至今;他的寓言想象奇特,寓意深远;他的风格嬉笑怒骂、了无拘囿。

庄子一生贫而不穷,家住陋巷,以织草鞋为生,有时甚至无米下锅,要向人借粮。 但是他却能随心所欲,自得其乐。 生不逢时,如之奈何?就是这样一个一贫如洗的人,断然拒绝了楚王送上门的相国之位。 自称宁愿做一只在淤泥中拖着尾巴、自由自在的乌龟,也不愿意当供奉在庙堂上,受人尊敬的龟甲。 所以庄子选择了“无为”,敢于从容面对随之而来的寂寞和贫困,在天地间随心所欲,逍遥自在,达到心灵所追求的高度与境界。

《逍遥游》是全书的精髓,开门见山点出“逍遥”的境界,“游”的状态。 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看似逍遥,其实都是“有所待”,不自足。 一旦时不我与,则无法成功。 如何才能超脱?庄子提出“乘天地之正,御六气之变,以游无穷”。 也就是说,心灵顺应天地大道,跳出万物束缚,无物,无我,无功,无名,与天地精神相往来,逍遥自在。

看庄子的《逍遥游》,首先就要看一个“大”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几千里也。 ”巨鲲大鹏,充盈于天地之间的大气磅礴。 “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大格局、大气量、大胸怀是逍遥的第一步。

其实,生活都一样,只是每个人看待生活的角度不同而已。 在每个人面前,生活都是不同的色彩,只在于你是如何去看待、如何去面对。 所以,胸怀博大是庄子、是《逍遥游》给我们上的第一课。

“且夫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再说如果水的积聚不够深,那么则无力承载大船。 同样的,在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嘹亮的哭声就是人生鸣笛启航的标志。 我们在书海中、在困难中逐渐成长,小船历经风雨,变成了大船。 倘若没有在学习生活中的知识、能力、经验的积淀,水不够深,人生的大船在未知的水域里航行,必然危机重重。 当然,内涵深度的积累无疑是一种漫长的过程,需要锲而不舍的坚持,这也是一种逍遥游的前提与资格。

《逍遥游》中塑造的境界永远是没有边界的。 天地大道,发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让我们用一生的体温去温暖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庄子去“乘物以游心”“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当感受到心灵的疲倦与束缚时,让我们静下心来,跟着庄子一起展开一次心灵的逍遥游……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6

昨天我第一次读完了《庄子》这本书。 从上学期开始,用课余时间磕磕绊绊的看完了。 我谈一谈我的看法。

庄子,美而不自知。 甚至也不为人知。 能见者少,见而能受者更少。 知其美不为人知,难,知其不自知,更难。 事实上,他不是不知道自己美,而是他不在意自己美不美,更何况别人怎样看他了。

他无所谓语言,言不尽意。 但是他也不逃避语言。 他不介意写很多字。 他不在意。 开口也好,不开口也好,传之后世也好,不传也好。 因为他没有想要守护的东西。 孔孟要守护仁义,墨翟要守护苦难,惠施要守护言辞,管商韩要守护法度。 他没有想守护的东西,他所倚仗之物,不需要他的守护。 灭亡的是人,不灭亡的是道。

庄子是庶民。 有人提出他是贵族,王族,也有人说漆园吏在楚地待遇是很高的。 但我说的庶民,是他的态度。 字里行间透露出来的,小人物的自嘲。 这个世界对他而言只是玩笑。 这种庶民感,与道德经对比起来,尤为明显。 他像落入凡尘的神仙,虽然是神仙,但终究落在凡尘里。 但在哪里又有何分别呢?哪里都是无何有之乡。

他逃避着人,但不逃避天。 他自认为天下无敌,但让人疑惑的是,在那个时代,他为什么没有出来拯救?不只是他,李耳也没有出来拯救。 答案我已经渐渐明白了。 因为世界,不是你想拯救就能拯救的。 他或许已经看见了天意,看见了自己的命运。 孔丘没有看见,他失败了。 谁能保证庄周能比他做得更好呢?庄周是庄周,不是秦始皇。 秦始皇也是奋六世之余烈,而不是一蹴而就。 他明白自己做不到,也明白孔丘那样的拯救没有意义,与其折磨自己,不如快乐。 诸侯授予他爵位,他不接受,是不愿意接受爵位吗?只是这爵位是人给的,不是天给的而已,既然不是天赐,就不可能长久,也不可能随心所欲,更不可能借之拯救世界。 他已经看见了未来,所以不接受。 庄周比我们想象的要勇敢。 对他而言,放弃拯救,或许比头破血流更为疼痛。 他只是无可奈何,遂不在意。

最后说说他的孤独。

惠施和他争辩:“人怎么能没有感情呢?”庄周利索的把他辩倒了。 在惠施看来,是庄周赢了。

然而赢了吗?惠施死去之后,庄周讲了一个故事。 他说,有个人鼻子上沾了白土,让一个木工帮他砍掉。 木工刷刷的就砍下来了,鼻子丝毫没有损伤,而这个人也面色不变。 后来木工被王召见,让他表演这个技术,木工说:“我之所以能做到,是因为对象是这个人,现在他已经死了,我再也做不到了。 ”

庄周真的没有感情吗?惠子其实并不该问,庄子也不该辩,但惠子不明白不言的道理,庄子也因为快乐而驳倒了他。 庄周其实喜欢和他说话,惠子或许不明白。

庄周在惠施的坟前说道:“自夫子之死也,吾无以为质矣,吾无与言之矣。 ”

他说自己逍遥自在,说自己无所待,他觉得自己是匆匆过客,与造物者为友。 但身为人类的他,依然存在桎梏。 他依然在时空中留下了痕迹。 或许他的内心已经不再泛起波澜,如同他在妻子的尸体前放歌。 但他是永远的放歌着吗?惠子看见之后训斥他:“你难道一点都不难过吗?”他说,她刚刚死的时候,他难过。

只是很多事情都没有办法。

再怎么悲伤,哭泣,她也不会回来了。

在他心里存在着翱翔于冥海的鱼;覆盖寰宇的大树;吸云气饮露水的神仙;十步杀一人的剑术;莫逆于心的友人;隐姓埋名的渔翁;弃天下如敝履的先贤;侵暴诸侯的大盗……但他看见的是真实的世界。 他这么说着,随便写着,但他并不虚妄,也不虚无,也不是漫无目的。 如果真的没有私心,又何必留下这样宏伟的巨著?

他依然想拯救世界,只是这条路很艰难,除了天道,他孤苦无依,他也明白,在他有生之年见不到天亮,但他依然动笔了。

他有别的办法吗?或许他真的经历过没米下锅的困窘。 那时候没有人喜欢他,也没有人理解他,也没有人和他说话。 这样的一个人,如果说自己想拯救世界,恐怕会被嘲笑吧。 实际上他也不在乎嘲笑。 比人清醒,就会比人疼痛。 在那个时代,或许他才是最痛的那个人。 以至于他并不在意自身的困窘。

起初孤独,继而忘记孤独。

庄子在开篇写下了这样的文字: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每次读到这段话,脑海里便浮现出灿烂的星河。 小小的地球上四季荣枯,天空的朱雀缓缓向地平线滑落。

他是一个多么浪漫的人。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7

《庄子》一书想象奇特而丰富,往往超越时空的局限和物我的分别,恢诡谲怪,奇幻异常,变化万千。 古今人物、骷髅幽魂、草虫树石、大鹏小雀,无奇不有,千汇万状,出人意表,迷离荒诞,使文章充满了诡奇多变的色彩。 既写大之玄妙,又写小之情状,还有人物之间、物物之间、梦幻与现实之间的交错。

一、大之玄妙

北冥之鱼

【原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 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 ,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庄子逍遥游》

【释读】《逍遥游》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说人当看破功名利禄,而是精神活动臻于悠游自在的境地,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 许多脍炙人口的成语就出自本篇,比如鲲鹏展翅、鹏程万里、扶摇直上等等。

这一段是《逍遥游》的开篇,起笔就描绘了一个广大无穷的世界。 北海有一条鱼叫鲲,鲲有多大呢?不知道有几千里大。 鲲化成为鸟叫做鹏,鹏的背也不知道有几千里广。 鹏飞起来,它的翅膀就像天边的云。 大物必生于大处,鲲鹏如此之大,庄子笔下的世界有多大,也可观一二了。

当然,庄子的描述并没有戛然而止。 他写道:当海动风起之时,鹏迁往南海。 大鹏既然要去往南海,绝不可能决然而起,所以要举起击打翅膀。 据《齐谐》说,当时水花激起达三千里,翼拍旋风而直上九万里高空,鹏乘着六月大风而飞去。 野马般的游气,飞扬的游尘,以及活动的生物都被风相吹而飘动。

我们在地面看到天色苍茫,那是天的本色吗?天的高远是没有穷极的吗?而鹏往下看,也就是这样的光景。 可见天地辽阔了。

庄子借变了形的鲲鹏以突破物质世界中种种形相的范限,将它们从经验世界中抽离出来,并运用文学的想象力,展开一个广漠无穷的宇宙。

任公垂钓

【原文】任公子为大钩巨缁,五十犗以为饵,蹲乎会稽,投竿东海,旦旦而钓,期年不得鱼。 已而大鱼食之,牵巨钩,錎没而下骛,[骛]扬而奋鬐,白波若山,海水震荡,声侔鬼神,惮赫千里。 任公子得若鱼,离而腊之,自制河以东,苍梧已北,莫不厌若鱼者。 《庄子外物》

【释读】《外物》出自《庄子》杂篇,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外物即外在事物。 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枯鱼之肆、得鱼忘筌等。

这一个故事,也是关于鱼的。 任国之公子垂钓,用巨大的钓钩、粗黑的绳子,并且挂着五十头犍牛作为饵。 他蹲在会稽山上,投竿于东海,天天在那里钓鱼。 可一年了都没能钓到一条鱼。 直到有一天,忽然大鱼来吞饵,牵动大钩沉下水去,大鱼扬其头尾、翻腾奋鳍,白波涌起如山,海水震荡,声如鬼神,震惊千里。 可见大鱼之大。 等到任公子钓起这条鱼,将它做成腊肉,浙江以东、苍梧以北的人们一起吃,没有不饱吃这条鱼的。 这也可以想见此鱼之大了。

说这个故事,其实是为了说经世者当志于大成。 像后世的人听说了任公子钓鱼这件事,竞走相告,举着小竿去小水沟,守着鲵鲋之类的小鱼,这样想钓到大鱼,是很难的。

二、小之情状

蜗角蛮触

【原文】有国于蜗之左角者曰触氏;有国于蜗之右角者曰蛮氏。 时相与争地而战,伏尸数万,逐北旬有五日而后反。 《庄子则阳》

【释读】《则阳》也出自《庄子》杂篇,也是取篇首二字为篇名。 则阳是人名,游仕诸侯。

魏惠王和田侯牟约誓立盟,但田侯牟违背了约定,魏惠王很生气,想要派人去刺杀他。 但是公孙衍将军、季子、华子都不认可这一做法,魏惠王不知如何是好,惠子就引见了梁之贤者戴晋人。 戴晋人向魏惠王说了这样一个故事:蜗牛的左角有个国家叫触氏,蜗牛的右角也有个国家,叫蛮氏。 这两个国家经常相互争地打仗,死亡无数,追逐败北的十五天才能回军。

戴晋人用这个故事,其实是比喻当时的诸侯征伐。 世界之大,无穷无极,期间的战争,不也是和蜗角中触氏和蛮氏的战争一样吗?后世常以蜗角斗争比喻因细事而引起争斗。

三、万物无界

庄周梦蝶

【原文】昔者庄周梦为胡蝶,栩栩然胡蝶也。 自喻适志与!不知周也。 俄然觉,则蘧蘧然周也。 不知周之梦为胡蝶与,胡蝶之梦为周与?周与胡蝶,则必有分矣。 此之谓物化。 《庄子齐物论》

【释读】《齐物论》出自《庄子》内篇,其主旨是肯定一切人与物的独特意义内容及其价值。 出自这篇的成语,有槁木死灰、朝三暮四、栩栩如生、恢诡谲怪、沉鱼落雁等。

庄周梦蝶是写物化之旨。 从前庄子梦见自己变成一只翩翩飞舞的蝴蝶,遨游各处而悠游自在,根本不知道自己原来是庄子。 忽然醒过来,发现自己分明是庄子。 于是他不知道是庄子做梦化成了蝴蝶,还是蝴蝶做梦化成了庄子。

庄子和蝴蝶必定是有所分别的,这种转变就叫做物化。 庄子所说的物化,前人的理解各不相同。 西晋郭象认为是指死生之变,唐代成玄英则认为是物理之变化。 陈鼓应先生解释为物我界限之消解,万物融化为一,其实也就是天人合一,也就是一种忘我的精神境界。 庄子借蝶化的寓言来破除自我执迷,泯除物我的割离,使人与外在自然世界,融为一大和谐的存在体。 而蝴蝶,其实比喻了人性的天真烂漫,无拘无束。

庄周梦蝶的故事,可以说是庄子笔下的诗化哲学,既有丰富的哲学思考,又有浪漫的情感所托。 因此更是引发了后世文人的共鸣,比如说李商隐的名句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锦瑟》)。

庄子日常读书心得体会

下一篇:云朵上的学校读书心得感想范文
上一篇:庄子读书心得感悟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