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养生有什么禁忌(立秋有什么禁忌i)

2022-12-06 11:28:47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57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每年8月7、8或9日立秋。 “秋”就是指暑去凉来,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立秋养生有什么禁忌你知道吗?一起来看看立秋养生有什么禁忌,欢迎查阅!

立秋养生有什么禁忌

1、忌无病乱补

无病乱补,既增加开支,又害自身。 如服用鱼肝油过量可引起中毒,长期服用葡萄糖会引起发胖、血中胆固醇增多、易诱发心血管疾病。

2、忌虚实不分

中医的治疗原则是虚者补之,不是虚症病人不宜用补药,虚症又有阴虚、阳虚、气虚、血虚之分,对症服药才能补益身体,否则适得其反,会伤害身体。 保健养生虽然不像治病那样严格区别,但起码应将用膳对象分为偏寒偏热两大类。 偏寒者畏寒喜热,手足不温,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长,舌质淡脉沉细。 偏热者,则手足心热,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结,小便短赤,舌质红,脉数。 若不辨寒热妄投药膳,容易导致“火上加油”。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补药服用过量都有害。 认为“多吃补药,有病治病,无病强身”是不科学的。 如过量服用参茸类补品,可引起腹胀,不思饮食;过服维生素C,可致恶心、呕吐和腹泻。

4、忌凡补必肉

动物性食物无疑是补品中的良剂,它不仅有较高的营养,而且味美可口。 但肉类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对胃肠功能已减退的老年人来说,常常不堪重负,而肉类消化过程中的某些“副产品”,如过多的脂类、糖类等物质,又往往是心脑血管病、癌症等老年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 饮食清淡也不是不补,尤其是蔬菜类更不容忽视。 现代营养学观点认为,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种维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体必不可少的营养物质。

5、忌以药代食

药补不如食补,重药物轻食物是不科学的。 殊不知许多食物也是有治疗作用的药物。 如多吃荠菜可治疗高血压;多吃萝卜可健胃消食,顺气宽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药能补脾胃。 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红枣、扁豆、藕等也都是进补的佳品。

6、忌重“进”轻“出”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荤腥,餐餐大油腻,这些食物代谢后产生的酸性有毒物质,需及时排出,而生活节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无规律甚至便秘。 故养生专家近年来提出一种关注“负营养”的保健新观念,即重视人体废物的排出,减少“肠毒”的滞留与吸收,提倡在进补的同时,亦应重视排便的及时和通畅。

立秋养生方法

立秋以后气温由热转凉,人体的消耗也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 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和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并为越冬做准备。 秋季气候干燥,夜晚虽然凉爽,但白天气温仍较高,所以根据“燥则润之”的原则,应以养阴清热、润燥止渴、清新安神的食品为主,可选用芝麻、蜂蜜、银耳、乳品等具有滋润作用的食物。 秋季空气中湿度小,皮肤容易干燥。 因此,在整个秋季都应重视机体水分和维生素的摄入。

秋季为人体最适宜进补的季节,以在冬季到来时,减少病毒感染和防止旧病复发。 秋季进补应选用“防燥不腻”的平补之品。

具有这类作用的食物有茭白、南瓜、莲子、桂圆、黑芝麻、红枣、核桃等。 患有脾胃虚弱、消化不良的人,可以服食具有健脾补胃的莲子、山药、扁豆等。 秋季出现口感唇焦等“秋燥症”的气候,应选用滋养润燥、益中补气的食品,这类食品有银耳、百合等,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胃、生津的补益作用。

立秋有什么讲究

1、立秋有什么讲究之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 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 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2、立秋有什么讲究之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 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 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 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立秋有什么讲究之心理调适

立秋了,意味着秋天的开始。 立秋后虽然闷热的暑气依然存在,但人们一早一晚的感觉好多了。 尤其是昨晚的一场细雨更是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凉意,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 的确昼夜温差的展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里烦躁、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立秋养生有什么禁忌

下一篇:大暑节气的习俗活动
上一篇: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及计算方法(2021年三伏天时间表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