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左右)

2022-12-06 01:06:3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0

《追风筝的人》这部书,让世界了解了一个遭受战火蹂躏的、默默无闻的阿富汗斯坦人,这才是文学的魅力,也是这部小说的艺术魅力。 小编在此整理了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1

今天又读完了一本小说,《追风筝的人》。 这本书虽然很久以前就看到过,却一直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 这次不小心翻开,就一下都停不下来。

读完以后,感想颇多。 首先是感到,我们能生活在这样一个强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 安定团结,没有战乱。 人人平等,没有阶级划分。 书中描写道,在俄国入侵之前,人们的生活,还是很安定,很幸福的。 突然的战乱,使得人们流离失所。 不得不背井离乡。

书中还写到了,他父亲的一个观点,就是,世界上只有一种罪行,那就是盗窃。 如果你杀了人,你就盗走了别人的,丈夫妻子,或者父亲母亲。 如果你撒了谎,你就盗走了别人对你的信任。 他父亲也是曾经盗窃过的人,他盗走了他仆人的老婆,盗走了仆人对他的信任。 他对作者还有其他人,都隐瞒了事实的真相。 盗走了大家知道真相的权利。

盗窃确实是一种,很严重的罪行。 但人都是有罪的。 那人是不是都或多或少盗窃过什么呢?

作者在目睹他的好朋友被施以暴行的时候,没有挺身而出,而是落荒而逃。 他也因此背负了一生的罪名。 他盗走了哈桑对他的信任。 他也因此心里一直不得安宁。 不过正如书里的一位老者说的,只有有良心的人才会觉得痛苦和不安。 也正因为作者良心未泯,他才坚持在许多年以后,回去赎罪。 把哈桑的儿子,也就是他的侄儿,带到了美国。

想起来,自己小时候有很多快乐的时光。 无忧无虑,每天想的就是玩儿。 我也放过风筝。 几根竹签,一块布,一根长长的线,一块平地,一阵风,还有几个小伙伴,就能有无穷的快乐。

我也曾经是个追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2

《追风筝的人》简单来说,感人至深,令人震撼,强烈推荐!

引用译者一段话,“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应该有一个属于自己的风筝,它可以代表亲情、友情、爱情,也可以是正直、善良、诚实,对阿米尔来说,风筝隐喻他人格中必不可少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为健全的人,成为他自我期许的阿米尔。 ”

作者用细腻平淡的笔触,真实的还原了阿富汗喀布尔,娓娓道来一段人性的救赎。 书中的情感不仅仅是亲情,不仅仅是友情,只要是能够沉下心来阅读的人,都会被其中直指人心的情感打动,也会从中折射出自己曾经有过的心绪,比如伤害别人时的快意和犹疑;危机关头的'懦弱;亲人面临危险时的慌乱无措;爱情乍到时的浮躁不安;失去亲人时的悲伤孤独;应该担当责任时的自私推诿,以及时常涌上心头的自责、自卑和赎罪的冲动……这样的情感没有任何的虚伪做作,是一个人在面临变化的那一刻来不及思索的真实反应,是一个人在夜深人静时最私密的扪胸自问。 胡赛尼的笔犹如一把尖利的刻刀,将人性的真实刻画得近乎残酷,却又毫不哗众取宠。

也许故事的结局并不完美,也许有些许苦涩与酸楚。 但人生就是这样,犯错,错过,再用一生来挽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3

《追风筝的人》这本书在六年级的时候我妈就给我买回来了,原因很简单:这本书情节扣人心弦心弦,更是因为书中故事真实,震撼人心。

读完这本书,心灵已经被洗涤、被震撼。 战争,种族清洗在我们现在中国儿童的眼里是多么遥不可及,但在我离我们很远的东亚,战乱不断。 书中的阿米尔和哈桑是情同手足的朋友,但实际上他们是同父异母的兄弟,但因为哈桑是哈扎拉人,所以哈桑十分招人排斥。

哈桑和阿米尔的故事,让我想到一句话:真心的朋友是在你离开时哭泣,虚假的朋友是在你哭泣时离开。 用这句话,形容再合适不过了。 知心都是赤诚相待,而虚伪的朋友都是在你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漠然离开。 阿米尔难道不是这样吗?就是阿米尔虐哈桑千百遍,哈桑还是会待阿米尔如手足,为他千千万万遍。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4

《追风筝的人》是朋友在BLOG上推荐的,她说看了欲罢不能,激起她了解阿富汗的冲动,于是她又看了这个阿富汗作家的第二本写阿富汗的书《灿烂千阳》。

第一本我已经读完,第二本读到一半,有点读不下去了。 作者的语言太贴近生活,两本书很相似。

其实读完第一本,我感受颇多,两个阿富汗小孩一起长大,其间经历了太多我们想象不到的事情,这些故事激发我思考“朋友的真正含义”。 书中真挚、细腻的语言十分生活化,让我读起来很流利;但故事却很是沉重,读完让人忧郁,也许作者就是想让读者了解阿富汗人性中抑郁产生的原因。

书中男主人公对儿时伙伴的感情,从愧疚,自责,到了解真相后冒着生命危险面对过去自己懦弱的一面,主人公的心路历程与故事的情节一起跌宕起伏。

第二本书还没读完,感觉两本书的情节很相像,只不过是刻画了两个女性的成长经历,也不知道是译者的原因还是作者刻意的结果,书中一些场景的描写都十分的相像。 弄得人经常把两本书的内容混了一起。

总之,两本书让我了解了阿富汗这个陌生的国度,了解了那儿人们的生活习性,经历的灾难和他们顽强的求生精神。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5

刚刚读完《追风筝的人》前6章,我感受最深的就是一个男孩需要的父爱。

第六章写了男孩阿米尔虽然喜欢与仆人的孩子哈桑一起玩,但是他更想亲近自己的父亲,他希望与父亲待在一起说话,所以,他父亲要和他出去时,他都不要哈桑。 文章描写到阿米尔写了一篇文章,想给他父亲看,他父亲却看也不看一下。 还有,阿米尔问他父亲问题,他父亲总是“嗯、嗯”地,不回答,阿米尔就很失望。 而哈桑比阿米尔能干,打水漂打的多、跑得也比阿米尔快,阿米尔的父亲也经常搂哈桑,因此,阿米尔很生气,就不喜欢哈桑了。

由此可见,父爱的重要性,孩子不能失去父爱,父爱对孩子很重要,它能使孩子感到温暖、感到父亲对他的重视。 阿米尔希望父亲用胡子扎他的脸,虽然很疼,但是却能感受到爱,所以也值得。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6

《追风筝的人》讲述的是年少时的阿米尔是阿富汗的一位富家少爷,他本与仆人哈桑情同手足,但他却也存在等级观念和宗教种族观念。 因此阿米尔捉弄哈桑之后,尽管心怀愧疚,但仍然得到自我辩解和自我原谅。 但在一次风筝比赛后,因为阿米尔的懦弱间接地逼走了哈桑,不久后看书也随父亲去美国。 成年后的他无法原谅自己对哈桑的背叛而再次踏上故土。 却发现了一个惊喜谎言。 他一点点探索,在战争中的阿富汗,他历经千辛万苦终于找到了已经离世的哈桑的儿子,找回了那支他曾丢弃了的风筝。

这本书让我深深地震撼,原本的阿米尔是懦弱的,无法保护也无法面对自己的伙伴。 好在他还是找回了失去的心,可是,在生活中并不是每一次伤害都可以弥补的。 有的风筝是再也找寻不到的。 所以说阿米尔是幸运的。

这也使我联想到学习,当我们遇到难题时,有时是懦弱地远离难题,有时盗取别人的方法解决难题,难题于我们而言,难道不是一次好的锻炼机会吗?正确的应该是迎难而上。 抓住成长的机会,抓住即将远走高飞的“风筝”。

细细想来,我们似乎比阿米尔更幸运,他与哈桑再也回不去了,他的“风筝”是残缺的,而在这“风筝”的背后,附着的是人性、是诚实、勇敢、善良的品质。 是我们人格的一部分。 只有不失去我们的“风筝”才算一个真正的“人”像年少的阿米尔,他那懦弱的表现使他的“风筝”丢失。 即使后来不顾一切的救赎,得到的也只有残败的“风筝”得到了再失去,总是比从来就没有得到更伤人。 而罪恶导致的善行,却是最大的救赎。

在那飘荡的风筝上有着对人命运的掌控。 无论因什么,为什么,我们都应牢牢地抓住它,即使错过了花满枝桠的昨日,也不要错过今朝。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7

小说中风筝既是亲情、友情、爱情的象征,也是正直、善良、诚实的代表。 对于哈桑而言,风筝就是对主人的忠诚;“为你,千千万万遍”,这是忠贞不渝的誓言。 对于阿米尔而言,风筝就是父亲的信任;追风筝的人看似哈桑,实质上最终追得风筝的人却是阿米尔。 “但我会迎接它,张开双臂。 因为每逢春天到来,它总是每次融化一片雪花;而也许我刚刚看到的,正是第一片雪花的融化。 ”作者用这样诗性的语言在告白主人公的美好心灵。

掩卷沉思,恍然大悟,其实每个人的“风筝”各不相同。 对于我而言,“风筝”就是一种需要以心换心的真情。 在少年成长的旅途中,或许这种感情是友谊,或许是亲情,抑或是其他……我想追求的不是亲朋对我的付出对我的好,而是我和朋友亲人之间真心相待,彼此信任得到快乐。

在追逐风筝的日子里,阿米尔和哈桑历经了太多的血腥,遭受了太沉的苦痛。 最终阿米尔获得了救赎,追到了勇敢正直责任和良知的人性美。 生活中总有一些朋友,不是因为觉得彼此投缘,不是因为有着共同的话题和兴趣爱好,不是因为彼此需要才交朋友;而是为了某种利益的维系,结果朋友成了互相利用的代名词。 读罢《追风筝的人》,始终萦绕我的耳畔的是哈桑那句“为你,千千万万遍”。 心灵真诚的感动,久久难以平静。 多么希望我们人人能拥有彼此真心相待的亲情友情,若如此,生活会有多幸福啊!

“为你,千千万万遍。 ”一句话足见哈桑对他主人无比的忠诚,甚至愿意不顾一切帮主人追回一个风筝。 “为你,千千万万遍。 ”或许,这对我们来说是不可能做到的。 但无论如何,我们都需要真心、真诚相待每一个人。

“为你,千千万万遍。 ”愿我们都是生活中追逐真诚真心这只“风筝”的人。


追风筝的人读后感300字优秀7篇

下一篇:傲慢与偏见读后感300字6年级格式(傲慢与偏见读后感300字左右)
上一篇:安徒生童话读后感记事300字范文(安徒生童话读后感三年级3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