胭脂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胭脂最早起源于哪个朝代光与夜之恋)

2022-12-04 07:06: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1

胭脂,古语又叫”燕支”、”燕脂”、”焉支”,自古以来在东方文化中就是女性美的一种象征。 胭脂的历史非常悠久,从已发掘的考古资料上看,湖南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已发现梳妆奁[lián]内就有胭脂等化妆品,墓的年代大致在汉文帝五年(公元前175年)。 可见,最迟在秦汉之际,妇女已经用胭脂化妆了。 但为何叫胭脂,深究其来源又有两种不同说法。

第一种说法,据五代马缟[gǎo]《中华古今注》记载,”胭脂盖起于纣,以红蓝花汁凝为脂,以燕国所生,故曰燕脂。 ”意思是说商纣王时期燕地妇女采用红蓝花叶汁凝结为脂,用以敷面,因为产地在燕国,所以称为”燕脂”。 相传商纣王的宠妃妲[dá]己也发明了一种桃花妆,用各种花瓣的汁液凝成脂粉,涂在面颊上。

[祁连山:焉支山马场]

第二种说法,是胭脂起源于匈奴说。 西汉时期,名将霍去病大败匈奴河西部,迫使匈奴浑邪王率4万人投降汉朝,汉朝取得了对河西走廊的控制,给匈奴以沉重的打击。 匈奴妇女们于是唱起了一曲哀怨的歌:”亡我祁连山,使我牲畜不繁息。 失我焉支山,使我嫁妇无颜色。 ……”对于匈奴妇女而言,丢失了祁连山的牧场不必过于伤心,因为在别处可以找到新的繁育牲畜的牧场;但丢失了焉支山,她们就无法为出嫁的新娘化妆了。

据晋朝崔豹《古今注》记载:”燕支,叶似蓟,花似蒲公,出西方,土人以染,名为燕支。 中国人谓之红蓝,以染粉为面色,谓为燕支粉。 ”崔豹所说的”西方”,指的就是中国西北的河西走廊,即甘肃省祁连山地区,这个地方古代就叫”焉支”。 《西河旧事》等书也记载,焉支山遍生一种叫”红蓝花”的植物,花瓣中含有红、黄两种色素,在石钵中淘去黄汁,便可制成鲜艳的红色颜料。 ”匈奴嫁妇,采其花,榨其汁,凝为脂,以为饰”。 单于[chán yú]的阏氏[音yān zhī,即正妻]用这种颜料混合油脂涂抹面颊,让风吹日晒稍显粗糙的面容变得红润起来,后来匈奴贵族妇女们纷纷仿效,使这种颜料逐渐成为匈奴妇女的主流化妆品。 因为这种化妆品和原料红蓝花均来自焉支山,并且由匈奴单于的阏氏使用推广,故汉人称其所制成的红妆用品为”焉支”,后来演化写作燕支、胭脂。

[胭脂原料:红蓝花]

但是前述两种说法,多半都是后世文人的臆测,或者传说的成分更多一些,由于缺乏现代考古学的证据,都难以令人信服。 七千年前的河姆渡文化遗址已经清楚地表明,先民们已经知道用矿物质的红色作为颜料和涂料着色剂,更容易获得和提取的植物花朵颜料难道不为先民们所知吗?为何非要等到商纣甚至更晚时期由匈奴妇女发现并使用?所以上面两种说法经不起仔细推敲。

上个世纪八十年代曾发现一件颇有说服力的出土物证,即辽西牛河梁女神庙遗址(属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出土的神女头像,可以旁证胭脂的起源要早很多。 1986年第八期的《文物》杂志刊载考古专家报告,说距今5600多年的这些神女头像”面涂红彩”,”唇部涂朱”,”出土时颜色呈鲜红色”。 不难想象,倘若先民妇女自己都不知道如何涂红打扮,就更加不会去为神像搽胭脂、抹口红了。 神女头像上所施朱红是矿物还是植物质的,目前尚无科学鉴定。 但可以确定的是,神女像上的颜色出土后很快消失,现已不甚明显。 所以据此判断,用植物性染料的可能性似乎更大些。 不管结论如何,东方女性涂口红,搽胭脂,保守估计至少已有5000多年历史了。

下一篇: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诺贝尔奖是怎么来的诺贝尔奖都奖励哪些人)
上一篇:诺贝尔奖重要吗?中国人为什么要外国的东西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