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清朝时期历史故事-慈禧第一次看见汽车的故事

2022-12-01 01:13:4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85

  如果说南怀仁设计的那辆蒸汽车是第一辆概念车,那么袁世凯送给慈禧的就是北京历史上第一辆真正的汽车了。 不论怎样,这对北京来说还是新鲜玩意儿。 下面小编给大家带来中国清朝历史故事-慈禧第一次看见汽车的故事。

  慈禧看见汽车说:跑这么快要吃很多草吧

  身为北洋大臣直隶总督,总想着怎样讨好这位“老佛爷”。 事有凑巧,正赶上慈禧太后67岁生日,献上这个时髦贡品,让老太太开个洋荤,与南怀仁讨巧康熙皇帝有相似之处。

  太后对这辆汽车并不像康熙皇帝那样喜欢,从心里像是有隔阂。 这与闭关自守的国度有关,那不过是外国人的奇技淫巧。 坐惯了轿子、马车,并不拿它当回事。 检阅贡品时,听说这辆洋车不用马拉就能跑,难以置信,立即口谕:当场表演。 看到汽车真的“隆隆”跑起来,慈禧太后马上产生联想,情不自禁地问:“这车跑得这么快,要吃许多草吧?”

  关于慈禧乘车,传出许多故事。 慈禧太后得到车后,招纳学开车的人。 一位名叫孙富龄的太监头脑灵活,很快就跟外国人学会了开车,成了慈禧太后的御驾司机。 一天,慈禧太后坐车去城隍庙玩得很开心,赏了一碗酒给孙富龄。 酒劲上来,头脑发晕,那也得继续开车呀。 本来路面戒了严,不知怎的,忽从胡同里蹿出个小太监,孙富龄心慌意乱,一时竟找不到刹车的位置,可怜小太监就这样稀里糊涂地送了命。 按当时的规矩,孙富龄属于正常驾驶,没人问罪。 而这一惊,吓着了慈禧太后,负责戒严路面的人和小太监的头儿一应人等,都受到了严厉惩罚。

  据说慈禧太后乘车去颐和园游览。 驶出紫禁城后,她突然发现,“马车夫”不仅坐着,竟然还敢坐在前面,与自己平起平坐。 这还了得,有失体统,立即责令“马车夫”跪下。 慈禧的话是圣旨,哪敢不从。 司机只好跪着驾驶。 手不能代替脚去踩油门儿和刹车,路上险些酿成大祸。 这可吓坏了当时的王公大臣,纷纷下跪,乞求慈禧不要冒这个险。 无奈,慈禧被人搀扶下车,中途还是换上她的十六抬大轿。

  裕容龄是慈禧御前女官,在所着《清宫琐记》中记述:慈禧因为开车的司机要坐在她前面,所以未曾乘坐过。 可查《北京志·汽车工业志》:“因司机无法按慈禧的‘圣谕’跪着驾驶,慈禧不愿‘屈尊’乘坐。 ”而《北京志·颐和园志》记载:“该汽车因长期存放,早已损坏。 不只引擎早已不能发动,且前车灯、方向盘丢失,皮坐垫及车篷顶已破烂不堪。 ”直到“浩劫”后,颐和园将老态龙钟的御用汽车整修,在德和园陈列,供游人参观。

  对这辆花了1万两白银购进的汽车的“身份”,至今还有争议。 有人认为它是第二代奔驰牌小轿车,也就是德国生产的。 《北京志·汽车工业志》中记述:“北京第一辆汽车是……德国19世纪90年代的产品,式样几近欧洲18世纪的马车,功率约为4马力,时速15公里~20公里。 ”《北京志·颐和园志》也有类似记载:在1976年,德国奔驰汽车公司的三位工程师来到颐和园,看到这辆车,确认为是1899年该公司生产的第二代“奔驰”,并且愿意用10辆新车换走这辆汽车。 另有说法,认为这辆汽车是美国生产的。 交通部高级工程师王华鹏认为:应是美国图利亚牌汽车。 “图利亚”是美国人图利亚兄弟,他们从1893年开始设计制造汽车。

  这辆老爷车究竟由哪国生产还不好下结论。 《中国交通运输史》的主编陆士井认为:早期汽车制造也是由多个厂家合作组装,是否“奔驰”厂家的产品,也难确定。

  巧合的是北京汽车博物馆里也展示着一辆老爷车。 相关人员介绍,这辆车是美国兄弟在1902年或1903年生产的,并且认为,颐和园那辆车经过改装,可能生产时间略早些。 经过比较,两辆车在外形和结构上有很多相似之处,有可能同属一个公司制造。

  慈禧人物评价

  正面评价

  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的帝制时代中,少数长期当政的女性,政治手腕堪称干练,尤其擅长操弄亲贵朝臣之间的权力平衡,以维系自身的绝对权威,清朝因为她的能力而续命数十年。

  慈禧当权时期,清廷的中央集权以及中国主权面临来自内部及外国的种种威胁,她从捍卫清帝国权威及其本身权力的立场出发,所作之举措收效虽不尽成功,但放在历史脉络下做持平之论,多数允称合理。

  为因应自鸦片战争以来,来自欧美列强的挑战,以及镇压太平天国等民间反抗势力。 慈禧重用李鸿章、张之洞等汉族重臣,在地方上开办洋务运动,是中国发展近代化工业的开始。 在洋务自强运动成果的支持下,清廷得以弭平内部反叛势力,在帝国体制下维系中国相对稳定的局面,并且建设近代化陆海军军备,造就“同治中兴”的气象。

  慈禧的改革手段其实非常高明,百日维新改革速度过快,根本只是一场闹剧,不可能成功。 在庚子年一场大祸之后,慈禧皇太后意识到时局已不容她坚持帝制传统,所谓的“祖宗成法”,乃容许清廷推展多种新政措施。 庚子后新政牵涉多端,其中荦荦大者包括:官制改定、准备立宪、废科举制度、禁止妇女缠足、兴办女学、新学、庚子退款建设教育事业等。

  负面评价

  个人的人格方面,慈禧从宫廷斗争中夺得政权的手法残忍。 1861年,咸丰皇帝驾崩于热河避暑山庄后,甫成为皇太后的叶赫那拉氏,联合恭亲王奕等皇室近支,发动政变从以皇室远支怡亲王载垣、郑亲王端华为首,实际以能臣肃顺为核心的顾命八大臣集团手中夺得政权,并将其中三位(载垣、端华、肃顺)处死。 后为建立及维系其独裁权力,慈禧皇太后对于政敌之整肃绝少留情,即使对亲生儿子同治皇帝,以及继位皇帝光绪皇帝的操控及管制,亦相当高压严峻。

  从中国国家主权的角度出发,慈禧当政的结果亦受到不少负面评价,包括1885年在对法战争中赢得镇南关大捷,并成功阻止法军登陆台湾的优势局面下,却以主动求和、签订令清帝国丧失安南宗主权的中法天津条约来结束战争。 此外,令中国丧失重大利权的1895年中日马关条约、1901年辛丑和约等之缔结,肇因于1894年中日甲午战争之战败,以及1900年庚子拳乱之大祸。 慈禧的执政及决策,于此二事件之发生,均有不可推卸之责任。

  慈禧虽然政治上非常干练,但其最高目的仍然是维系满清的对中国的统治。 以上列举的数次丧权辱国的战争结果,并非一定如此,其中镇南关大捷后的乙酉清法战争以及中日甲午战争都是继续战争比接受议和的耻辱条件要更加有利,但继续战争的结果虽然会击败当时国内一片混乱的法国,或在甲午时拖垮当时国力即将穷尽的日本,使中华民族有个更好的结果,却很可能会让满清中央政府因为持久战乱而失去权威垮台。

  慈禧作为最高权力责任者,拒绝取消维持了300人之短见议和与接受耻辱,这在体现其政治之干练的同时,也多次恶化了近代中国的前途。 庚子事变后中国面临辛丑和约的巨额赔款时,其奢靡之风仍未见明显收敛,使晚清已捉襟见肘的财政问题更加恶化,民生凋敝。

下一篇: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楚国樵夫诱敌计
上一篇:春秋时期的历史故事-牛贩子假扮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