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小知识五十字(宇宙小知识20字)

2023-03-05 11:09: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40

陨石 陨石是地球以外的宇宙流星脱离原有运行轨道或成碎块散落到地球上的石体,它是人类直接认识太阳系各星体珍贵稀有的实物标本,极具收藏价值。

据加拿大科学家10年的观测,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陨石有20多吨,大概有两万多块。 由于多数陨石落在海洋、荒草、森林和山地等人烟罕至地区,而被人发现并收集到手的陨石每年只有几十块,数量极少。

陨石,在没有落入地球大气层时,是游离于外太空的石质的,铁质的或是石铁混合的物质,若是落入大气层,在没有被大气烧毁而落到地面就成了我们平时见到的陨石,简单的说,所谓陨石,就是微缩版的小行星“撞击了地球”而留下的残骸。 我国是世界上发现陨石最早的国家,远至新石器时代,后经历朝历代,直到20世纪末均有文字记载,并有不少标有“落星”的地名,如“落星山”、“落星湖”等。

陨石按组成成分一般分为3大类,即铁陨石,也叫陨铁。 一般铁镍含量在95以上,其中含铁80至95,含镍5至20。

密度为8至8.5。 其他成分可有硫化物,金刚石,稀土化元素及硅酸盐等。

铁陨石约占陨石总量的3。 世界3号铁陨石于19世纪末发现于我国新疆青河县,大小为2.42*1.85*1.37,重约30吨。

该陨铁含铁88.67,含镍9.27。 其中含有多种地球上没有矿物,如锥纹石、镍纹石等宇宙矿物。

超新星 有时候,遥望星空,你可能会惊奇地发现:在某一星区,出现了一颗从来没有见过的明亮星星!然而仅仅过了几个月甚至几天,它又渐渐消失了。 这种“奇特”的星星叫做新星或者超新星。

在古代又被称为“客星”,意思是这是一颗“前来作客”的恒星。 新星和超新星是变星中的一个类别。

人们看见它们突然出现,曾经一度以为它们是刚刚诞生的恒星,所以取名叫“新星”。 其实,它们不但不是新生的星体,相反,而是正走向衰亡的老年恒星。

其实,它们就是正在爆发的红巨星。 我们曾经不止一次提到,当一颗恒星步入老年,它的中心会向内收缩,而外壳却朝外膨胀,形成一颗红巨星。

红巨星是很不稳定的,总有一天它会猛烈地爆发,抛掉身上的外壳,露出藏在中心的白矮星或中子星来。 在大爆炸中,恒星将抛射掉自己大部分的质量,同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这样,在短短几天内,它的光度有可能将增加几十万倍,这样的星叫“新星”。 如果恒星的爆发再猛烈些,它的光度增加甚至能超过1000万倍,这样的恒星叫做“超新星”。

超新星爆发的激烈程度是让人难以置信的。 据说它在几天内倾泄的能量,就像一颗青年恒星在几亿年里所辐射的哪样多,以致它看上去就像一整个星系那样明亮! 新星或者超新星的爆发是天体演化的重要环节。

它是老年恒星辉煌的葬礼,同时又是新生恒星的推动者。 超新星的爆发可能会引发附近星云中无数颗恒星的诞生。

另一方面,新星和超新星爆发的灰烬,也是形成别的天体的重要材料。 比如说,今天我们地球上的许多物质元素就来自那些早已消失的恒星。

太阳 体积是地球的130万倍,太阳系的中心天体。 银河系的一颗普通恒星。

与地球平均距离14960万千米,直径139万千米,平均密度1.409克/厘米?3,质量1.989*10^33克,表面温度5770开,中心温度1500万开。 由里向外分别为太阳核反应区、太阳对流层、太阳大气层。

其中心区不停地进行热核反应,所产生的能量以辐射方式向宇宙空间发射。 其中二十二亿分之一的能量辐射到地球,成为地球上光和热的主要来源。

太阳(Sun)是一颗普通的恒星,目前在赫-罗图上度过了主序生涯的一半左右。 它是一个质量为1989.1亿亿亿吨(约为地球质量的33万倍)、直径139.2万km(约为地球直径的109倍)的热气体(严格说是等离子体)球。

其平均密度为水的1.4倍,但这一平均密度隐含着很宽的密度范围,从超高密的核心到稀薄的外层。 作为一颗恒星太阳,其总体外观性质是,光度为383亿亿亿瓦,绝对星等为4.8,他是一颗黄色G2型矮星,有效温度等于开氏5800度。

太阳与在轨道上绕它公转的地球的平均距离为149597870km(499.005光秒或1天文单位)。 按质量计,它的物质构成是71%的氢、26%的氦和少量重元素。

太阳圆面在天空的角直径为32角分,与从地球所见的月球的角直径很接近,是一个奇妙的巧合(太阳直径约为月球的400倍而离我们的距离恰是地月距离的400倍),使日食看起来特别壮观。 由于太阳比其他恒星离我们近得多,其视星等达到-26.8,成为地球上看到最明亮的天体。

太阳每25.4天自转一周(平均周期;赤道比高纬度自转得快),每2亿年绕银河系中心公转一周。 太阳因自转而呈轻微扁平状,与完美球形相差0.001%,相当于赤道半径与极半径相差6km(地球这一差值为21km,月球为9km,木星9000km,土星5500km)。

差异虽然很小,但测量这一扁平性却很重要,因为任何稍大一点的扁平程度(哪怕是0.005%)将改变太阳引力对水星轨道的影响,而使根据水星近日点进动对广义相对论所做的检验成为不可信。 你嫌太长可以把中间去掉一点呢。

1几乎所有植物的种子在泥土中萌芽时,根总是向地下长。 这是为什么呢?

过去,人们以为,植物的根是由于受到地球引力的作用,才向地下长的。 后来,科学家经过研究发现,根的顶端像戴了一顶“帽子”,叫做根冠。 根冠的细胞里,积累了大量的钙,正是这些钙,控制着植物的根向地下生长。

水的吸引力

地下水也是吸引根向地下生长的原因。 而且,比较潮湿的地方,根往往长得比较密。 不说不知道

有些长在沼泽地里的树木,根会向上伸出淤泥。 这是一种特别的呼吸根,它能适应淤泥里缺少氧气的环境条件。

2□立交桥旁的房子

传统环境心理学解释:影响财运

科学解释:交通不便,同时高速通行的车辆会造成噪音和螺旋气流,对身心健康会产生不利影响。 多年的临床经验研究,对某些敏感的人来说,住在这样的地方容易得神经衰弱。

3□高压电塔和电视塔旁的房子

科学解释:电视塔的发射功率很强,电磁波会造成人的免疫机能下降。 离电塔300米以外的房子一般来说要好一些。

4□加油站旁的房子

科学解释:因为油里面含有大量铅等有害物体,并且加油站旁边的车辆停泊和启动噪音非常大,也不具有安全性。

5□玻璃幕墙对面的房子。

科学解释:玻璃幕墙反光形成光污染,不利眼睛健康,容易引起多种眼部疾病,如青光眼等。

6□正对大马路的房子

传统环境心理学解释:房子正对大路,“煞气”倒入,使人易患感冒。

科学解释:私密性欠佳,噪音、灰尘污染比较大。

宇宙(Universe)是由空间、时间、物质和能量,所构成的统一体。

是一切空间和时间的综合。 一般理解的宇宙指我们所存在的一个时空连续系统,包括其间的所有物质、能量和事件。

宇宙根据大爆炸宇宙模型推算,宇宙年龄大约200亿年。 太阳系天体中,水星、金星表面温度约达700K,金星表面笼罩着浓密的二氧化碳大气和硫酸云雾,气压约50个大气压,水星、火星表面大气却极其稀薄,水星的大气压甚至小于2*10-9毫巴;类地行星(水星、金星、火星)都有一个固体表面,类木行星却是一个流体行星;土星的平均密度为0.70克/立方厘米,比水的密度还小,木星、天王星、海王星的平均密 度略大于水的密度,而水星、金星、地球等的密度则达到水的密度的5倍以上;多数行星都是顺向自转,而金星是逆向自转;地球表面生机盎然,其他行星则是空寂荒凉的世界。

太阳在恒星世界中是颗普遍而又典型的恒星。 已经发现,有些红巨星的直径为太阳直径的几千倍。

中子星直径只有太阳的几万分之一;超巨星的光度高达太阳光度的数百万倍,白矮星光度却不到太阳的几十万分之一。 红超巨星的物质密度小到只有水的密度的百万分之一,而白矮星、中子星的密度分别可高达水的密度的十万倍和百万亿倍。

太阳的表面温度约为6000K,O型星表面温度达30000K,而红外星的表面温度只有约600K。 太阳的普遍磁场强度平均为1*10-4特斯拉,有些磁白矮星的磁场通常为几千、几万高斯(1高斯=10-4特斯拉),而脉冲星的磁场强度可高达十万亿高斯。

有些恒星光度基本不变,有些恒星光度在不断变化,称变星。 有的变星光度变化是有周期的,周期从1小时到几百天不等。

有些变星的光度变化是突发性的,其中变化最剧烈的是新星和超新星,在几天内,其光度可增加几万倍甚至上亿倍。 恒星在空间常常聚集成双星或三五成群的聚星,它们可能占恒星总数的1/3。

也有由几十、几百乃至几十万个恒星聚在一起的星团。 宇宙物质除了以密集形式形成恒星、行星等之外,还以弥漫的形式形成星际物质。

星际物质包括星际气体和尘埃,平均每立方厘米只有一个原子,其中高度密集的地方形成形状各异的各种星云。 宇宙中除发出可见光的恒星、星云等天体外,还存在紫外天体、红外天体、X射线源、γ射线源以及射电源。

星系按形态可分为椭圆星系、旋涡星系、棒旋星系、透镜星系和不规则星系等类型。 60年代又发现许多正在经历着爆炸过程或正在抛射巨量物质的河外天体,统称为活动星系,其中包括各种射电星系、塞佛特星系、N型星系、马卡良星系、蝎虎座BL型天体,以及类星体等等。

许多星系核有规模巨大的活动:速度达几千千米/秒的气流,总能量达1055焦耳的能量输出,规模巨大的物质和粒子抛射,强烈的光变等等。 在宇宙中有种种极端物理状态:超高温、超高压、超高密、超真空、超强磁场、超高速运动、超高速自转、超大尺度时间和空间、超流、超导等。

为我们认识客观物质世界提供了理想的实验环境。

您好,关于宇宙起源,我在知信圈天文论坛上看过,希望能够帮到您,帮你解决一下。

宇宙是广袤空间和其中存在的各种天体以及弥漫物质的总称。 宇宙起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问题。

宇宙是物质世界,它处于不断的运动和发展中。 千百年来,科学家们一直在探寻宇宙是什么时候、如何形成的。

直到今天,许多科学家认为,宇宙是由大约137亿年前发生的一次大爆炸形成的。 宇宙内的所存物质和能量都聚集到了一起,并浓缩成很小的体积,温度极高,密度极大,瞬间产生巨大压力,之后发生了大爆炸,这次大爆炸的反应原理被物理学家们称为量子物理。

大爆炸使物质四散出去,宇宙空间不断膨胀,温度也相应下降,后来相继出现在宇宙中的所有星系、恒星、行星乃至生命。

太阳是太阳系的中心天体,占有太阳系总体质量的99.86%。 太阳系中的八大行星、小行星、流星、彗星、外海王星天体以及星际尘埃等,都围绕着太阳公转,而太阳则围绕着银河系的中心公转。

太阳是位于太阳系中心的恒星,它几乎是热等离子体与磁场交织着的一个理想球体。 太阳直径大约是1392000(1.392*10⁶)千米,相当于地球直径的109倍;体积大约是地球的130万倍;其质量大约是2*10³⁰千克(地球的330000倍)。

太阳目前正在穿越银河系内部边缘猎户臂的本地泡区中的本星际云。 在距离地球17光年的距离内有50颗最邻近的恒星系(与太阳距离最近的恒星是称作比邻星的红矮星,大约4.2光年)。

扩展资料:

太阳的构造:

1、磁场

太阳圈电流片延伸到太阳系外,结果是来自太阳的旋转磁场影响到星际物质中的等离子体。 太阳是磁力活跃的恒星,它支撑一个强大、年复一年在变化的磁场,并且大约每11年环绕着太阳极大期反转它的方向太阳磁场会导致很多影响,称为太阳活动,包括在太阳表面的太阳黑子、太阳耀斑、和携带着物质穿越太阳系且不断变化的太阳风。

2、内部

从中心到0.25太阳半径是太阳发射巨大能量的真正源头,也称为核反应区。 在这里,太阳核心处温度高达1500万度,压力相当于3000亿个大气压,随时都在进行着四个氢核聚变成一个氦核的热核反应。

3、大气层

太阳光球以上的部分统称为太阳大气层,跨过整个电磁频谱,从无线电、可见光到伽马射线,都可以观察它们分为5个主要的部分:温度极小区、色球、过渡区、日冕、和太阳圈,太阳圈可能是太阳大气层最稀薄的外缘并且延伸到冥王星轨道之外与星际物质交界,交界处称为日鞘,并且在那儿形成剪切的激波前缘。

4、太阳圈

太阳圈,从大约20太阳半径(0.1天文单位)到太阳系的边缘,这一大片环绕着太阳的空间充满了伴随太阳风离开太阳的等离子体。 他的内侧边界是太阳风成为超阿耳芬波的那层位置-流体的速度超过阿耳芬波。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太阳

历年地球日主题 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 1975年人类居住 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 1977年关注臭氧层破坏、水士流失、土壤退化和滥伐森林 1978年没有破坏的发展 1979年为了儿童和未来——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0年新的10年,新的挑战——没有破坏的发展 1981年保护地下水和人类食物链;防治有毒化学品污染 1982年纪念斯德哥尔摩人类环境会议10周年——提高环境意识 1983年管理和处置有害废弃物;防治酸雨破坏和提高能源利用率 1984年沙漠化 1985年青年、人口、环境 1986年环境与和平 1987年环境与居住 1988年保护环境、持续发展、公众参与 1989年警惕,全球变暖! 1990年儿童与环境 1991年气候变化——需要全球合作 1992年只有一个地球——一齐关心,共同分享 1993年贫穷与环境——摆脱恶性循环 1994年一个地球,一个家庭 1995年各国人民联合起来,创造更加美好的世界 1996年我们的地球、居住地、家园 1997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 1998年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拯救我们的海洋 1999年拯救地球,就是拯救未来 2000年2000环境千年——行动起来吧! 2001年世间万物,生命之网 2002年让地球充满生机 2003年善待地球,保护环境 2004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 2005年善待地球--科学发展,构建和谐 2006年善待地球--珍惜资源,持续发展 2007年善待地球--从节约资源做起 2008年:“善待地球——从身边的小事做起” 2009年:“绿色世纪”(Green Generation) 2010年:低碳经济绿色发展。

下一篇:小知识50字作文(科普小知识作文500字)
上一篇:科学小常识50条(科学小常识50条简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