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雄先遣连」英雄先遣连小说

2022-11-04 04:14:16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小小
热度:128

今天我们来聊聊英雄先遣连,以下6个关于英雄先遣连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踏遍雪原寻藏胞 横眉冷对领主计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介绍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豪情壮志冲九霄 冰山千里脚下踩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举红旗英雄向前进 学先烈阿里浴朝阳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红星融化千秋雪 战胜饥寒备战忙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结语
  •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踏遍雪原寻藏胞 横眉冷对领主计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介绍

    中国人民解放军骑兵部队某部第1连,进军西藏阿里地区部队的英雄集体。这个连队由汉族、蒙古族、维吾尔族、 藏族等7个民族的136名干部战士组成。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豪情壮志冲九霄 冰山千里脚下踩

    1950年8月1日,昆仑脚下的新疆于田县普鲁山村红旗如林,锣鼓喧天,以团保卫股长李狄三为首的139 名英雄健儿在“八.一”这个光辉节日里誓师出发。 王震司令员和其他前来送行的部队首长,勉励先遣连指战员们忠于祖国、热爱人民,发扬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把胜利的红旗插上西藏高原!先遣连的指战员们不断振臂高呼:“誓死完成毛主席交给的任务!”“不怕艰难险阻,解放藏族同胞!”“一定把帝国主义势力赶出西藏!”在一片震天动地的欢呼声中,李狄三率领的解放阿里的英雄分队,高举红旗,扬鞭跃马,踏上进军西藏的征途。

    从新疆到西藏阿里,中间隔着千里迢迢,终年积雪的昆仑山脉,没有公路,就连羊小道也没有。进入昆仑山区,眼前呈现出一座座插入云际的雪山,一条条深不见底的湍涧,冰峰林立,全连凭一张地图和一块指南针,边侦察,边前进。几天艰难的行军,先遣连进到了险峻的赛虎拦姆石峡,只见无际的天空只剩下一条青蓝色的带子,仰起帽檐也望不到石峡的顶峰,被洪水搁置下的乱石横七竖八地塞满了峡底,给人们的行进带来很大困难。部队在石峡中走着,有时乱石从头上呼啸而过,他们机敏地牵马躲避;有时遇到山洪迅猛倾泄就只好在悬崖底下过夜。到了石峡的中间,最窄处只能勉强通过一人一骑,简直成了一条石缝。战士杨生有在通过这条石缝时,一条腿被锋利的山石划破,待卫生员给上药时挤烂的皮肉已经和棉裤粘在一起了。虽然不是和拿枪的敌人作斗争,但前进的道路上处处都留下了战士们的血迹。先遣连在这崎岖难行的石峡中走了3天,终于胜利地通过了这条石峡 。

    此后越向前行进地势越高,气候越恶劣。“万里晴空瞬时雨,昆仑八月暑偏寒。”虽然是盛暑季节,先遣连同志却早就穿上了冬日的行装,有时还冻得打颤,高险的地势,恶劣的气候,给行军带来的了新的困难。一天,先遣连行进到海拔5500米的库克阿达坂(维吾尔语, 冰峰的意思)脚下,在平原地区长大的指战员们, 前些日子行军就有高山反应,要攀登这座达坂,会有更大的困难。第二天临行前,李狄三对部队进行了动员,他说:“人民战士就要有革命的硬骨头精神,勇敢顽强,坚韧不拔,在战场上不怕掉脑袋,在平时不怕苦和累,我们一定能够胜利翻过达坂,早日解放阿里。”

    东方刚刚发白,大队人马就开始了一天的战斗。马队在山上盘旋择路而行,人们同恶劣的气候展开了搏斗。山高路险,空气稀薄,大家的胸口闷得发慌,心脏好像要从口里跳出来似的,头痛得好似要裂开,就是马也张着大嘴喘粗气,部队行进的速度明显慢了下来。“要做革命的硬骨头!”“争取立功!”“争取入党! ”战斗的口号激励着人们前进。有的人用手绢把头绑住继续行军,有的拉着马尾巴爬山,实在不行的就爬在马上坚持前进。他们的手和脸青筋暴起,皮肤呈现紫色,高山反应严重的人昏迷过去,体质强的同志就背着他们走。李狄三在爬山开始时,还走在部队最前面,由于他年纪较大,过去在战争中曾几次负伤,身体不好,这时,他一边走,一边吐,后来竟然休克过去,年轻的战士乔巴克和周奎棋两人轮流背着他爬过达坂。翻过达坂后,许多人头昏脑胀,既不能吃,也不想喝,连续4顿饭,全连只吃了40多公斤粮食。炊事班想方设法烧了一顿姜片花椒稀饭,李狄三和几个领导动员大家为了行军,一人喝一碗。不久,先遣连前进到一个叫乱海子的地方,周围地势看来比较平坦,但它的海拔还是在5500米以上。在这里,沸滚的开水不到80℃,面条煮成了面糊糊。睡觉时,天空睛朗朗的,半夜里突然下起了鹅毛大雪,半宿工夫,积雪已经没膝深,先遣连的宿营帐篷被埋在雪里,费了好大劲才拉开帐篷的门,他们从积雪中刨出帐篷,冒严寒、踏冰雪,继续前进。

    在这种困难情况下,党支部号召大家发扬无产阶级硬骨头精神,依靠集体的智慧战胜雪盲。几名连干部患雪盲虽重,他们睁不开眼看不见路还摸索着和往常一样有条不紊地工作着,召开支委会、骨干会了解部队情况研究下一步工作;深入进行政治动员,到战士中间问寒问暖,鼓舞大家克服困难,同大家一起研究战胜雪盲的办法。在干部的带动下,先遣连的战士,个个顽强机智,班长张选志、战士杨生有等忍着眼痛放马,炊事班协作一致,带病给大家作饭,蒙古族战士坎曼试用雪球擦眼止痛,连里推广了他的办法,果然眼睛红肿的现象有所减轻。心红手巧的蒙古族战士阿廷芳,为防止雪盲开动脑筋,他想起小时候用马尾编眼罩遮挡雪光的事,于是,他首先编了几个,别人也跟着学,结果自力更生地制造了一批马尾“雪镜”。由于党支部的坚强领导和全体指战员的努力奋斗,大家眼睛红肿和疼痛有所减轻,党支部决定争取时间继续前进。出发时,他们把马匹分段串起来,由几个眼睛看得见的同志引路,迎着寒风,踏着雪原,浩浩荡荡地走上了新的征途。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举红旗英雄向前进 学先烈阿里浴朝阳

    1951年5月23日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在北京签字, 为了保证协议的实现与巩固国防的需要,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于5月25日颁发训令, 命令先遣连“继续侦察到噶大克的道路”。6月6日,先遣连和后续部队一起召开了继续进军誓师大会,除连长带一部分病情较重的同志留在扎麻芒保,看守辎重物资外,副连长彭清云带领大部分先遣连英雄健儿,高举红旗继续向前挺进。

    6月18日, 部队进抵冈底斯山主峰康仁波清峰脚下。康仁波清峰位于普兰县巴格区附近,奇峰插天,险怪万状,顶端终年积雪,山腰云雾缠绕。因这里空气异常稀薄,战马焦急地乱咬乱踢,人的皮肤先变成紫色,后变成绿色,青筋胀起,高山反应特别严重,有的昏迷过去。在李狄三等烈士精神鼓舞下,他们发扬了高度的阶级友爱精神,团结互助、英勇顽强,身体好些的同志主动帮助别的同志,扶的扶、搀的搀,终于胜利地到达达坂顶上。东君拉达坂山势陡峭,如果说往上爬是万分艰难的话,那么,下山就是更加艰险了。山陡冰滑,不能行走,他们就给屁股上绑一块毡片坐着滑下去,有的同志被滑到几丈深的雪坑里,别的同志用绳子把他拉上来,又继续前进。就这样,他们终于在千古无人通过的东君拉达坂上踏出了一条路。就在翻越冈底斯山的战斗中,先遣连又有几位战友为解放西藏的伟大事业献出了他们的生命。

    6月29日,先遣连进驻普兰宗,接着挥师北上, 8月3日胜利地挺进阿里首府噶大克,终于把胜利的红旗插遍了整个阿里,出色地完成了毛主席交给的光荣任务。

    而此时,帝国主义及其内外反动派,也正想尽千方百计阻挠和破坏西藏和平解放的实现。还在大部队继续挺进的时候,从新疆、青海等地逃窜到阿里地区的地主土匪武装,在匪首哈力伯克带领下,对藏民烧杀抢掠,残酷践踏。

    驻守在扎麻芒保的英雄战士,根据毛主席训令指示,早就森严壁垒,时刻保持着高度的警惕。当他们得悉叛匪的罪行后,在连长带领下,积极主动参加剿匪战斗。队伍出发时,一些同志病得连马都骑不上去,但他们牢记自己是人民的武装,不畏艰难,在别的同志帮助下跨上战马,杀向剿匪的战场。

    经过四次反复征讨,荡平了匪乱,夺回了几万只牛羊。他们召开群众大会,让藏民认领回自己的牛羊。他们还把土匪从新疆、青海抢来的牛羊,抽出大部分,救济贫苦牧民。粉碎了帝国主义及其反动派的阴谋。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红星融化千秋雪 战胜饥寒备战忙

    藏北高原号称“世界屋脊的屋脊”,山顶上的积雪常年不化,冬天来得特别早。10月份的时节,已经是寒风劲吹,大雪飘扬了,直到翌年四五月份还有冰雹、大雪。漫长的冬季,给先遣连的后方供应带来了极大的困难。

    新疆各族人民为了支援先遣连解放西藏的斗争,组织有10000多头毛驴的9个运输大队,给先遣连运送粮食和军需物资。因为路途遥远,道路艰险,牲口不能驮得太多,而且在往返一次两个月的时间里,驮运的粮食要被运输队吃掉一半,加上大量牲口在途中累垮,这样送到藏北的粮食,比起需要就差得很远。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后,接连下了好几天的大雪,积雪填平了沟沟壑壑,这就是说冬季封山的时节已到,运输队再也过不来了。

    漫天大雪纷纷扬扬,山封了,路断了,到来年四五月解冻之前新疆不可能再为连队运送什么物资了,所存的粮食,就是节约使用也只能维持两个月,况且大部分还存放在150多公里外的两水泉地方;行军所带的几顶帐篷,早已破烂,天寒地冻,部队连个住房也没有;这里的敌情社情都 非常复杂,什么情况都可能碰到……许多工作等着先遣连去做,许多困难摆在面前,今后完全要靠连队自力更生去解决。

    一个过冬备战热潮开始了。

    首先从挖工事开始。他们知道在这个新的地区,敌我斗争更为复杂,只有随时做好战斗准备,顶住敌人的进攻,才能有力地开展其他工作。于是他们不顾高山反应和几千里跋涉的疲劳,苦干巧干,顽强战斗,经过一个多月的辛勤劳动,修成了40多个掩体,挖出了200 多米长的蛇形交通壕,在驻地东西和东南角砌垒了2.5米高的碉堡, 这些工事互相连通和“营房”结合在一起,使全连随时都可以投入战斗。

    修完工事,先遣连就着手盖房子。可是,在整个改则地区找不到一棵成形的树木,李狄三和党支部集中了群众的意见,决定挖地窝子。藏北高原的11月,气温已冷到零下40多度,大地冻结1米多,十字镐挖下去, 在冰冻的地面上只能砸出一个白点子,许多同志震裂了虎口,鲜血直流,工程进度很慢。党支部及时召开“诸葛亮会议”,最后认为“用火烤地,边挖边烤”的意见是可行的。于是他们组织一部分人外出拾牛粪、打柴禾,堆在工程地段上生火烘烤,烤化一点挖一点,从而提高了功效,加快了进度。先遣连所带来的工具──诸如十字镐、圆锹、钢钎之类,在一路行军、修筑工事中,已经磨残了,而且大部分把子都坏了,他们就用帐篷杆做把子,有的干脆用野牛羊角作工具。终于一个个地窝子宣告竣工。这些地窝子,在以后漫长的艰苦岁月里,为英雄连抗严寒,御风雪,起了很大作用。

    在修好工事、建完营房之后,先遣连立即投入了紧张的打柴储柴战斗。阿里高原几乎没有什么植被,戈壁上稀疏矮小的毛刺成了连队取暖做饭的唯一选择,为了打柴,坚硬的毛刺扎破了手,撕破了棉衣,他们毫不在意。通讯员王万明,每天去得最晚,背得的也最多,他嫌中午休息回家吃饭耽误时间,每天早上去的时候就带上几个干馕,中午休息时继续打柴,在打柴中,他双手到处都是血口子,风一吹、水一浸痛得钻心,他的棉衣被扯得挂花吊絮,风雪袭来冷得发抖。所有这些,王万明同志都满不在乎,始终保持着旺盛的革命斗志。他们在打柴中发现,这种灌木在太阳未出来前,枝杆受冻变脆,易于攀折,于是,先遣连的同志每天迎着启明星,出发打柴,太阳出来后就集中力量往回背柴,一直干到披着月亮回营房。经过艰苦的劳动,先遣连所打的柴禾在营房场地上堆成了小山。

    还在修地窝、打柴禾的同时,连队就组织了一个打猎小组,以便用野兽肉补充粮食的不足。打猎组跃马横枪,狩猎于雪山草原。开始每天总是可以获得几只猎物,几天过后,受惊的野马野羊都跑进雪山深处躲藏起来,稍有动静,它们便跑得无影无踪。猎手们跑过一山又一山,寻找猎物。巴利祥是从小生长在新疆巴仑台山区的蒙古族战士,不仅骑术高、枪法好,而且特别能吃苦。在先遣连打猎时,他每次外出都只穿一件皮大衣,怀揣几个干馕,让别的同志在近的地方,自己跑到深山中,一出去就是十天半月,晚上裹一件大衣,睡石崖,卧雪窝,啃干馕,咽冰雪,从无怨言。巴利祥长期在外翻山越岭吃不好,睡不好,他的脸色变得黄蜡蜡的,面颊也显著地消瘦下来。李股长和连队其他领导看到这种情况,心疼地劝他休息,可是他坚决不肯,还是照常出去打猎。有一天,他和另外一名战友翻过几座大山打倒了一头野牛,但由于过度劳累,巴利祥几次口吐鲜血,就在这种情况下,他们想的只是完成党交给的任务。野牛太大,运不回去,放在山坡空人返回,又怕被野兽吃掉,于是他们商定,由一个同志回家牵骆驼,巴利祥留下看守。巴利祥怕牛冻僵了不好剥皮,就一个人动手剥皮,还把剥后的肉分成几块,然后一块一块地背下山,一直忙到大半夜。从这以后,巴利祥又是几次口吐鲜血,卧床不起。李股长和连队领导日夜守候在巴利祥身旁,卫生员给他打针吃药进行抢救,担由于病势过重,不几天,巴利祥为了西藏人民的解放事业,献出了宝贵的生命。巴利祥是先遣连在统一祖国大陆、解放阿里战斗中第一个贡献出自己生命的英雄战士。

    巴利祥同志虽然永别了他的战友,但他忠于祖国、忠于人民的高贵品质却永远留在人们心中,在巴利祥同志牺牲精神鼓舞下,打猎组的同志化悲痛为力量,擦干眼泪,继续战斗,为全连储备了几万斤野生动物肉,这些肉在连队度过艰苦的岁月里发挥了巨大作用。

    先遣连大部分人员驻在扎麻芒保,而运输队在封山前驮来的粮食,全放在150公里外的两水泉,这就是说, 要吃粮食必须先遣连自己组织力量去驮运。从先遣连进驻扎麻芒保的那天起,就有一串长长的驼队往返两水泉----多木----扎麻芒保之间,不管天寒地冻、刮风下雨,叮当、叮当的驼铃声一直是远来近去,一天也没有间断过。

    从扎麻芒保到两水泉,途中要翻几座大山,过几条河,特别是要经过危险的十里达坂,冬季里,达坂被一层厚厚的冰雪覆盖着,又陡又滑,运粮队翻越达坂时,就是放慢速度,还是常常有骆驼滑倒滚下沟去。为了防止事故,运粮队员们想了许多办法。起先,在通过达坂时,他们两个人保护一峰骆驼,过后,再返回保护另一峰骆驼,这样既耽误时间又不完全保险。有一次骆驼滑倒,连保护的人也被带到沟下,摔得鼻青脸肿。后来他们想出了在达坂上挖台阶、撒沙子的办法,使驼队安全通过。就这样,过一次达坂,挖一次台阶,铺一次沙子,由于长年累月长期不停地驮运奔跑,骆驼蹄子磨烂了,他们就用兽皮将骆驼蹄子包起来,继续赶路。后来有的骆驼一卧倒,怎么也拉不起来,他们只得把驮运量减少,这样也就增加了驮运的次数。为了充分发挥驮运能力,达进才领导运输队的同志披星戴月、风餐露宿,不辞辛苦地奔波于驮粮路上。暴风雪袭来,他们将骆驼围成一圈,人躲在骆驼腋下;酷冷奇寒时,他们把手脚放在骆驼的长毛中取暖。包骆驼蹄子的皮革磨穿了一次又一次,人穿的毡筒跑破了一双又一双,从1950年10月至1951年5月这8个月的日子里,他们从未住过一天暖房子,也没有吃过一顿热饭,冷风吹裂了脸庞,手上凝结着沁出的血水。冬去春来,叮当的驼铃声一直响彻在藏北高原的上空。

    1950年底,先遣连处在最艰苦的岁月里。

    这时候,吃粮的问题突出了,尽管运粮车队的同志以夜继日地由两水泉给多木和扎麻芒保两地赶运着粮食,但因马匹部分倒毙,只靠几峰骆驼来运粮,所以还是不能保证供给。但先遣连的指战员遵照毛主席“进军西藏,不吃地方”的指示,坚决不去地方买粮食。当时,还剩点作马料的包谷,他们就用石头将包谷砸烂做饭,饭做不熟,维吾尔族 战士就修馕坑烧火烤馕。包谷不够吃,他们就用野兽肉来代替,架起一口大锅,清水煮兽肉,有时掺上一点包谷。最初还有一点调料,后来就连盐巴也没有了,他们只能是每人一个馕,一碗清汤肉,天天如此,顿顿一样。由于高山反应,本来就不想吃饭,再加上老是吃这样单调的饭,一些同志一端起碗闻到那股野味,就不由得呕吐起来。就是在这样的生活条件下,先遣连的同志照样执勤站哨,努力为革命工作,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情绪,没有一句怨言。

    经过艰苦的行军、侦察、营建和打柴等,战士们的棉衣早已烂完了,鞋底也早已磨穿,想补一下,一没针、二没线、三没有棉花。战斗英雄郝文清想出了用破麻袋缝补衣服的办法,蒙古族战士巴多木提出用羊毛捻线,用羊角做针的办法,受到大家赞扬。他们把羊角放在水里煮软,然后切开磨成骨针,大家就用这种针缝成了麻袋衣服,以后这种衣服破了,就在上边再补,麻袋补麻袋衣服,越补越厚,越补越重,常常是一件衣服有十几斤重。

    为了解决穿鞋问题,蒙古族战士教大家做“皮窝子”,剪一块破毡片包在脚上,再割一块野马皮蒙在上面,用野牛筋扎起来,这样的鞋,穿上既轻便,又暖和。

    吸烟的同志在没有烟吸的情况下,他们用扎麻花和兔子粪作烟,装进用羊角刻成的烟斗,同志们风趣地说:“这样的烟油性大,又经过消毒,好抽极了”。

    为了在艰苦复杂的情况下永远立于不败之地,防止敌人的破坏和捣乱,先遣连不论在任何情况下都没有放松警惕性。就是在这艰苦岁月狂风大雪的夜晚,为了换接阵地上5个哨位的哨兵,他们常常是全班出动,手挽手, 迎着风把哨兵送上哨位。高度的敌情观念,顽强的斗争精神,一直激励着先遣连的战士,日日夜夜地守卫着自己的阵地。先遣连同志为了学会高原作战的本领,锻炼出坚强的体质,他们在彭清云的带领下雪地练射击;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练爬山。没有训练的手榴弹,他们用兽皮包沙子来代替;没有靶子,他们用石头、骨头来代替。在李狄三的带领下,经过艰苦锻炼,先遣连战士战斗力不断提高。开始,爬上“营房”对面的山包需要两个多小时,后来只要一个来小时就可以迅速占领阵地。艰苦的斗争环境,磨练着先遣连战士的坚强意志;火热的斗争生活,铸成了革命战士的钢筋铁骨!

    进藏英雄先遣连的结语

    先遣连转战千里,扫平匪乱以后,就立即投入了建设边疆的新战斗。他们自己动手,盖成一排排崭新的房子;他们自制农具,开荒种田,向沙漠要粮,夺得阿里高原上第一个丰收年。他们发扬人民解放军的优良传统,同阿里各族人民团结一起,开始了建设社会主义新中国的新的伟大征程。先遣英雄连的红旗,迎风招展,光照四方,她激励着人们奋勇向前,保卫边防、建设边防!西藏:电影《先遣连》由西藏自治区纪委、西藏自治区党委宣传部组织拍摄的电影《先遣连》3月25日在拉萨正式开机拍摄。简介:60年前,为贯彻落实党中央、毛主席“进军西藏”、“解放西藏”的战略决策,新疆军区决定派一个连的兵力,先期进入西藏阿里地区,执行“侦查情况、发动群众”的先遣任务。1950年8月1日,由汉、回、藏、蒙古、锡伯、维吾尔、哈萨克等7个民族136人的先遣连,在总指挥兼党代表李狄三,连长曹海林等人的带领下,从新疆于阗出发,开始向阿里进军,胜利完成把鲜艳的五星红旗插上阿里高原,和平解放阿里30多万平方公里土地伟大壮举,用生命和意志谱写了一篇光耀日月的壮丽英雄史诗。  电影《先遣连》的创作拍摄,不仅还原了先烈们为西藏和平解放所做出的不朽贡献,更充分展示了革命战士忠于党、忠于人民的高尚品质和“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忍耐、特别能团结、特别能奉贤”的“老西藏精神”。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英雄先遣连」英雄先遣连小说》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我的丑娘剧情介绍」我的丑娘第一集剧情介绍
    上一篇:「小时代演员」小时代演员表唐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