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尘游戏」红尘游戏安卓汉化

2022-11-02 15:54:08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爱问答
热度:80

今天我们来聊聊红尘游戏,以下6个关于红尘游戏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 红楼梦元宵节史湘云和皇后的灯谜分别是什么.答案是什么.为什么_百度知...
  • 谁能告诉我红楼梦的隐语?
  • 红楼梦灯谜不祥之兆的感受
  • 《红楼梦》是我国何时的作品,作者是谁,其成就是什么
  •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猜一物)

    耍的猴儿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说明]这首用“点绛唇”曲子写的谜语,湘云念了后,“众人都不解,想了半日,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是道士的,也有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一下子就猜着了。[注释]1.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2.名利犹虚——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武将的样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3.后事终难继——小说中湘云已作了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鉴赏]湘云这个谜,作者大有深意。谜儿众人不解,只让宝玉猜中,也不是偶然的,因为它句句适用于宝玉:大荒山青梗峰的顽石,幻形入世,成了怡红公子,这不正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吗?“真何趣”的感慨与他在《寄生草解偈》一曲中所说的“到如今,回头试想真无趣”的意思一样;“名利犹虚”,是他蔑视仕途经济的反抗思想;“后事终难继”,或者说“剁了尾巴去”,正应了他“悬崖撒手”、弃家为僧的结局。这样,谜语就简括了宝玉一生的道路。从整个贾府后来“一败涂地”、“树倒猢狲散”来看,也完全符合谜语末句所言。当时湘云以猴儿断尾解说它,引得众人哈哈大笑。如果这些人知道这句话所预示的真正含义,还有谁能笑得出来呢?谜语的巧妙,还在于它又可以成为对当时政治上各种丑恶人物的无情的嘲讽。因为,在作者那样“旁观冷眼人”看来,世上一切热中于功名利禄之辈,从他们套上名利的绳索的那一天起,也就像“耍的猴儿”一样,上窜下跳在扮演着滑稽的角色。他们洋洋得意于一时的高官厚禄,俨然摆出一副了不起的姿态,这完全像“沐猴而冠”那样虚妄可笑。戏总是要演完的,那时怕也免不了落得个“后事终难继”的下场。后四十回的续补者没有按原作者这条线索去写。他硬要宝玉念念不忘“有个好儿子,能够接续祖基”(对李纨说的话),而且写他自己也得了贵子还攻读“四书”、“八股”,考中科举,金榜挂名,又预言“将来兰桂齐芳,家道复初”,大翻曹雪芹“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的案。今天看来,这些地方恰好都是续书的致命伤。

    红楼梦元宵节史湘云和皇后的灯谜分别是什么.答案是什么.为什么

    湘云的灯谜诗: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觅。

    谜底:耍的猴儿

    理解:1.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猴子多生活在山谷中、涧溪旁,被人捕住后便离了山林,来到闹市,供人耍玩。

    2.名利犹虚——指猴子穿衣戴帽,扮成文官武将的样子。清代富察敦崇《燕京岁时记》:“耍猴儿者,木箱之内藏有羽帽乌纱,猴手自启箱,戴而坐之,俨如官之排衙。猴人口唱俚歌,抑扬可听,古称‘沐猴而冠’,殆指此也。”

    3.后事终难继——小说中湘云已作了解说:“那一个耍的猴儿不是剁了尾巴去的?”

    (PS: 影射曹家被抄,树倒猢狲散,剁了尾巴去的不仅是曹家,许多末代皇帝也是如此。从中也看出,作者对抄家这类事件,已经看得很淡薄,不过是红尘游戏,真无趣,象耍猴一样)

    皇后元春的灯谜诗: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

    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成灰。

    谜底:爆竹(估计看了答案之后,可以理解其解为何是爆竹吧?)

    还需要补充吗?

    谁能告诉我红楼梦的隐语?

    《红楼梦》中所包含的信息量是巨大的,是一往任何一部小说都不曾有过的。从皇帝到贫民、从宫庭到原野、从吃喝玩乐到衣食住行……等等无不细诉。通过对环境、文化、习俗等的描述,在读者面前展现了一幅幅封建社会的生动场景,准确地刻划了活生生的人物,使书中人物呼之欲出。笔者喜爱《红楼梦》已有多年,对于其中的谜语情有独钟,以为也同《红楼梦》中其它的描写一样,不仅具有极高的艺术性、欣赏性,而且对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都有着极大的作用。而这一点往往被红学家们所乎视,笔者今摘录几段,试探性的给予分析,与大家一同赏鉴赏鉴,以图抛砖引玉。

    《红楼梦》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集中地出现了较多的谜语,也较有代表性。在第二十二回“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中,时值元宵佳节,又逢薛宝钗过生日,贾母一时高兴,便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其间,贾元春(娘娘)派人送来了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

    贾元春的灯谜是:

    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

    此谜谜底是“爆竹”。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除魅散秽气,故说能使妖魔鬼怪闻之丧胆。“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来的绢帛。后二句说尽管爆竹气势宏大却极易毁灭,是“一响而散”之物。这个灯谜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脂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这里前二句当比喻入宫为妃身价百倍,声势显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胆尽摧”。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昙花一现,荣华富贵顷刻瓦解,贾府的好景不长。《红楼梦曲?恨无常》中元春曾以自已之死作为前车之鉴,劝告贾政“须要退步抽身早”,可知元春之死当与政治原因有关,与后四十回续书所写有所不同。

    第一个为元春制作灯谜的是贾环,他写的是:

    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

    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被元春认为“不通”,命太监带回。作者写此谜,意在表现贾环不通文墨。既是谜,首先不该直说;既直说,文理又不通,“有角八个”还说是“只”,难怪只引得众人大发一笑。

    “有角只八个”是说当时的枕头是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所以共有八个角。“二哥爱在房上蹲”是指兽头,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两个怪兽。

    第二个应元春的要求制作灯谜的是贾母,她是随口念到:

    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

    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站树梢”的意思与“立枝”相同,“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为荔枝。然而“荔枝”又与“离枝”谐音,所以脂评说此谜的寓意在暗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这也就寓示了贾家势败的结局。

    接着贾政出一灯谜是:

    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此谜谜底是“砚台”。“必”与“笔”谐音,谜面即“有言必(笔)应”,意为砚台虽不会说话,却可以借助于笔表达。这首灯谜正是对贾政性格的刻划,隐喻他酷爱读书,崇尚笔墨,品格端方,古板正统的特点。从本回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看,此谜的用意当还与本回的情节有关。“砚”谐音“验”字,意喻贾母等众人所制灯谜中的谶语,必将得到应验。可视为是对制灯谜用意的提示。而且既然是“贾政悲谶语”,“有言必应”四字在本回中亦应有着落,当是指贾政从灯谜中领会到某些不祥之兆,并说了某些在未来情节中会应验的话。可惜由于此回原稿残缺,据脂评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所以贾政究竟有什么“必应”之言已不可得知。

    贾迎春出的谜语是:

    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

    此灯谜谜底是“算盘”。“天运”是说算盘拨动前,没人知道最终能计算出什么数字结果,所以说天运。“人功”是说算盘珠子要*人的手指去拨动。“理不穷”是说算盘永远是被人拨来拨去,所以说是理不穷。第二句意思是说算盘虽可被人拨动,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那么不管你怎样拨也是拨不出好结果来的。后二句说为什么算盘整日这样乱纷纷的呢,是因为阴阳的运数(命运)各不相同。“镇日”即是整日的意思。这首灯谜借整日乱纷纷的算盘隐喻贾迎春的性格及一生遭际。迎春生性怯懦无能,缺乏主见,处处听从命运的拨弄,就象“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受人摆动。自从嫁给孙绍祖,命运更为悲惨,终日不得安生。本来贾府祖上对孙家“有功”,可偏遇上中山狼似的孙绍祖。这只能归之于“无运也难逢”,只能得出“阴阳数不同”的结论。

    贾探春出的谜语是:

    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

    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谜中说,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妆点”即妆饰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脂评说:“此探春运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此谜当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将远嫁不归。这里“清明妆点最堪宜”与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之句对照来看,实点出清明正是八十回后原稿中探春出嫁的时节。后四十回续书写探春出嫁在秋天,显然忽略了作者此处的暗示。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似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贾惜春出的谜语是:

    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

    此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首句说海灯本应置于佛殿,而前身却被置于尘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适于尘世,所以总是“无成”。“色相”是佛教用语,一切有形质、颜色、相貌可见的东西都叫色相。“无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第二句说海灯前身虽身处尘世,却能看破红尘,只听佛经。“不听菱歌”含有看破红尘之意,因为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属男女情歌。第三句说海灯终于在佛殿寺内找到归宿。“沉黑海”指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来看,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样。结句说,海灯一旦置于佛前,尽管灯光黯淡,内中却自有光明在。“性”是指佛教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觉悟到它,就能成佛。“大光明”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据脂评说:“此惜春为尼之谶也,公府千斤至缁衣乞食,宁不悲夫。”此谜是借“佛前海灯”隐喻惜春一生的遭际。前二句说惜春未出家之前处于繁华的尘世,总未能修成正果,但她却能看破红尘,一心遁入空门。后二句暗寓惜春出家为尼的归宿。说不要用世俗的眼光看她沉入黑海,只要能悟到人自身的本性则心中自有光明。

    薛宝钗出的谜语是:

    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

    此谜谜底是“更香”。更香即古代为夜间打更造的一种线香,每燃完一支恰是一更,故此得名。首句“朝罢谁携两袖烟”暗隐“香”字。第二句写更香的特征,古代的香种类繁多,这里意思说更香与弹琴时用的鼎炉之香和熏被褥衣裳之香均无关。颔联写更香的作用在于报时。“晓筹”是指清晨的时刻。“鸡人”是古代宫中头戴“绛帻”(红布头巾,象征雄鸡冠)专职司晨报晓的卫士。“五夜”即五更,古代计时将夜里时间分为五等分,称五更为五夜。“添”指添香。颈联描写更香燃烧的情景,说更香被从头上点燃,从外向内燃烧,永无休止之时。尾联说时间一天天消逝,更香不断地消耗着自已,而同风雨阴晴的变化无关。这个灯谜是借更香暗寓薛宝钗与贾宝玉成婚后孤凄寡居,独守空房的遭际。首联上句中的“两袖烟”喻“两袖清风”之意,暗示薛宝钗在荣华之后,落得个两手空空、一无所得的结局。下句“琴边衾里”喻亲切和谐、朝夕不离的夫妻关系,隐寓宝钗同琴瑟和谐的夫妻生活终究没有缘分。颔联意思是说宝钗在宝玉出家后独守空房,因愁闷而夜夜难眠,故不用鸡人报晓,也不用侍女添香。颈联以香火燃烧的情景喻宝钗终日为孀居生活的冷落孤寂而困扰,朝朝暮暮、年复一年地过着苦恼犹煎的生活。尾联寄寓对宝钗命运的感慨,说纵然青春可贵,韶华应当珍惜,但因世事风云变幻,宝钗也只能任其自然了。这个灯谜透露了八十回后原稿中薛宝钗孤苦寂寞的生活情景,后四十回续书写宝钗日后得贵子,并“兰桂齐芳”,当与曹雪芹原意不符。

    对于第二十二回中所出的谜语,贾政大为伤感,以为“谶语”。他心内沉思到:“娘娘(元春)所作爆竹,此乃一响而散之物。迎春所作算盘,是打动乱如麻。探春所作风筝,乃飘飘浮荡之物。惜春所作海灯,一发清静孤独。今乃上元佳节,如何皆作此不祥之物为戏耶?”对于薛宝钗所作灯谜,贾政心内自忖道:“此物还倒有限。只是小小之人作此词句,更觉不祥,皆非永远福寿之辈。”想到此处,愈觉烦闷,大有悲戚之状。正所谓“制灯谜贾政悲谶语”。

    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灯谜也有集中的表现。大家在一起春游联诗后,李纨因“老太太叫作灯谜”,于是她和李绮、李纹各先作了一个,说出来叫大家猜。李纨的谜语是:

    观音未有世家传。

    一池青草草何名。——各打“四书”一句。

    此谜前一句谜底是“虽善无征”。语出《礼记?中庸》:“上焉者虽善无征。”意思是说先王的礼制虽好,但无从征实。“征”是验证、证实的意思,这里“征”字双关,意思是“纳征”(纳彩)以成婚礼之“征”解。“虽善无征”在谜中寓意是说观音虽善,但无人向她纳彩定亲,故不能传宗接代,与谜面“未有世家传”暗相关合。此谜第二句谜底是“蒲芦儿”。语出《礼记?中庸》:“夫政也者,蒲芦也。”李纨之所以出的是“四书”谜,与她的性格和身世有着密切地关系,这也寓示了她终日以陪伴儿子读书为结局,对爱情“心如死灰”的悲惨命运。

    李纹、李绮的谜语是:

    水向石边出水冷。——打一古人名。

    萤——打一字。

    此谜前一句谜底是“山涛”。山涛是晋代诗人,字巨源,竹林七贤之一。后一句谜底是“花”字。林黛玉说:“萤可不是草化的?”因萤在夏季多就水草产卵,化蛹成长,古人误以为萤是由腐草本身变化而成。所以说是“花”,因“花”是“草”和“化”组成的,正对应了“草化的”。

    以是几个谜语较雅,宝钗怕“不合老太太的意思”,说:“不如作些浅近的物儿,大家雅俗共赏才好。”从以上几条“雅”谜语到下面“通俗”谜语的过渡,主要是为了表现薛宝钗的善于逢迎的性格。在宝钗的提议下,史湘云先作了一首《点绛唇》:

    【点绛唇】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书中说众人有的猜和尚,有的猜道士,也有的猜是偶戏人的,只有宝玉猜着是“耍的猴儿”。猴本生活于涧溪谷壑之中,一旦被人所擒,则离开山林,来到闹世,供人游戏玩耍,故说是“溪壑分离,红尘游戏”。耍把戏的猴常身着官服官帽,扮成文臣武将的模样,然而终归与名利无缘,因此说“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湘云已作了解释,指耍的猴子总是被剁了尾巴的。湘云此谜,当时众人皆猜不出独宝玉一下猜中,其中当有深意。有人说此谜简括了贾宝玉一生的道路。寓指贾宝玉原为大荒山青埂下一块顽石,历尽悲欢离合。然而由于蔑视仕途经济、功名利禄,最终还是断了红尘,出家为僧。此谜也可视为是对贾家由盛而衰,终于“树倒猢狲散”、一败涂地的暗示。

    接着薛宝钗也作了一首是:

    镂檀锲梓一层层,岂系良工堆砌成?虽是半天风雨过,何曾闻得梵铃声!——打一物。

    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遂引起后人的众多猜测。有人说谜底为纸鸢;有人说为树上松球、松塔;又有人说为宝塔、盆景中的宝塔等。而笔者以为作者的用意似在诗句本身,是有意不点明谜底的。诗谜字面上说,谜底之物象一座精雕细刻、玲珑剔透的宝塔,层层叠叠,但它并非出自良工之手,而是天然生成的。而且一番风雨之后,听不到此物传出的梵铃的声音。“镂”、“锲”均指雕刻。“檀”、“梓”即指质地坚硬的木料。“梵铃”指佛寺和宝塔檐角上悬挂的铜铃,被风吹动时会发出响声。一般认为,宝钗的灯谜是对其性格、遭际的概括和感叹。前二句比喻她为人处世总能精细周全、八面玲珑以及美丽端庄的外表,并说这些都是出于天性,并非是她有意做出的。后两句当暗示宝钗与宝玉只是空作了一场名义上的夫妻。有人说这里是借用唐玄宗与杨贵妃死别后于风雨中闻铃悲感事,寓宝钗与宝玉的生离。

    贾宝玉作的谜语是:

    天上人间两渺茫,琅�节过谨堤防。鸾音鹤信须凝睇,好把唏嘘答上苍。

    此谜小说中没有交代谜底,后人或猜风筝,或猜吹火筒,似皆不够妥切。诗谜谜面上说,此物距天上地下都很遥远,害怕竹子(“琅�”本指青色的玉石,这里喻指竹子),还会给人带来“鸾音鹤信”,叫人伤心叹息。这首诗谜的寓意似在诗句本身,其中似暗寓黛玉死后,宝玉对她的悼念,诗中“天上人间两渺茫”之句就是写黛玉死后,与宝玉犹如有人间天上之隔。

    “琅�节过谨堤防”暗指黛玉住潇湘馆,号“潇湘妃子”,小说中写潇湘馆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而脂评透露,宝玉八十回后曾“对景悼颦儿”,此时潇湘馆已成为“落叶萧萧,寒烟漠漠”。这一句当是关合宝玉悼黛玉的情节。

    “鸾音鹤信须凝睇”中的“鸾音鹤信”指仙界传来的消息。“凝睇”是注视之意。这里当点出黛玉泪尽而逝,重归仙境,作绛珠仙草的情节。

    “好把唏嘘答上苍”意思是说对于黛玉的薄命夭亡,宝玉只能向青天长叹,以表明自已的心迹。

    最后林黛玉作了如下一首诗谜:

    ��何劳缚紫绳?驰城逐堑势狰狞。主人指示风雷动,鳌背三山独立名。

    此灯谜小说中也没有交代谜底,有人猜为“走马灯”。诗谜谜面上说,此物是一匹无须缚绳的骏马,绕着城墙、壕沟奔驰起来十分勇猛。一旦骑手下令,它就会风驰云动地飞奔,而且三山仙境中它也享有名声。这首诗谜的寓意是在诗句本身,似隐寓黛玉八十回后的某些遭遇。但因诗意较为晦涩,难得确指。有人说千里马奔腾驰骋,是喻黛玉才情横溢,口角锋芒,锐利无比;“风雷动”暗喻重大事变发生;“三山独立”指她魂归仙界,复为三生石畔的绛珠仙草,在人间无立足之地。

    《红楼梦》中的谜语还有很多,仔细品味,总觉意味深长,几乎每个都有较大的作用。要么对表现人物的性格有着密切的关系;要么暗示着人物的命运或结局;要么对情节的发展有强烈的促进作用;要么对小说环境氛围的烘托有补充作用……总之,谜语作为我国的一种通俗文化,在曹雪芹的笔下,却能表现出如此重多的作用,这在我国小说史上,恐怕也是绝无仅有的。

    文章有点长 希望对您有帮助

    红楼梦灯谜不祥之兆的感受

    百度知道提问

    搜一搜

    红楼梦灯谜不祥之兆的感受

    写回答有奖励查看全部1个回答

    fcpcz 高粉答主

    2017-06-16 教育需要真、善、美。

    关注

    《红楼梦》写谜语的章回主要集中在第二十二回和第五十回中。《红楼梦》第二十二回的回目是:《听曲文宝玉悟禅机,制灯谜贾政悲谶语》。一看回目就知道这里的灯谜与人物命运遭际有关,主要服从于人物的塑造和情节的发展需要制作的,也可视为曹雪芹对小说人物的命运所做的某些暗示。灯谜谶语是《红楼梦》全书的重点之一,因为不仅宝钗念的《寄生草》表明了宝玉出家、乞讨的结果。而且,众人写的灯谜诗也被认为是暗示了他们各自的悲剧命运和结局。

    “谜贵别解”,别解方显谜味。在“衔山抱水建来精”的大观园里,钟鸣鼎食的世家少爷小姐们得闲结社唱和,才情毕露。时值元宵佳节,又逢薛宝钗过生日,贾母一时高兴,便凑份子为她举行生日宴会。有极会享乐的贾老太君的带动,生辰佳节都有热闹,元宵节自不会放过猜谜取乐。其间,贾元春(娘娘)派人送来了一个灯谜,命大家去猜,猜着了每人也作一个送进去。

    贾元春的灯谜是:“能使妖魔胆尽摧,身如束帛气如雷。一声震得人方恐,回首相看已化灰。”——打一玩物。此谜谜底是“爆竹”。

    迷信传说爆竹能驱鬼除魅散秽气,故说能使妖魔鬼怪闻之丧胆。“身如束帛”形容爆竹象一卷束起来的绢帛。后二句说尽管爆竹气势宏大却极易毁灭,是“一响而散”之物。当贾家家运兴旺、势力煊赫的时候,上自王公贵族,下迄市井小民,谁不惧怕他家,特别是元春当了娘娘,贾家成了“皇亲国戚”。秦氏出丧、元妃省亲之类的盛大举动正是“一声震得人方恐”之时,这里前二句当比喻入宫为妃身价百倍,声势显赫,从此贾家成了皇亲国戚,贾家的政敌一时“胆尽摧”。然而否极泰来,烈火烹油的盛举之后,接着就是烟消火灭之时,后二句暗示元春如昙花一现,荣华富贵顷刻瓦解,贾府的好景不长。元春的谜语成了她的家族命运的极恰切的谶语。这个灯谜当是贾元春入宫得宠和短寿的形象写照。脂砚斋评说:“此元春之谜,才得侥幸,奈寿不长,可悲哉。”

    第一个为元春制作灯谜的是贾环,他写的是:“大哥有角只八个,二哥有角只两根。大哥只在床上坐,二哥爱在房上蹲。”——打一用物。此谜谜底是枕头和兽头。

    在灯谜中凡是谜面上有的字,在谜底中不能再出现,否则称为“露春”,灯谜一般是不允许露春的。元春认为这个灯谜“不通”,过于直白,命太监带回。作者写此谜,意在表现贾环不通文墨。既是谜,首先不该直说;既直说,文理又不通,“有角八个”还说是“只”,难怪只引得众人大发一笑。贾环是宝玉的同父异母弟弟,赵姨娘的亲生子。因为是庶出,在家中地位不高;加上他形象猥琐,心术不正,行为顽劣,一向被人鄙视。“有角只八个”是说当时的枕头是有六个面的长方体,所以共有八个角。“二哥爱在房上蹲”是指兽头,古代建筑塑在屋角上的两个怪兽。这首谜语正好表现了这位三少爷的草包本色。它首先是语言粗鄙,什么大哥、二哥之类,完全是市井无赖的口吻,毫无读书人的文雅气;二是生拉硬扯,床上的枕头和房上的兽头硬把它们排成兄弟,毫无道理,三是语言不伦不类,有角八个,够多了,他却说只八个,果然不通得很。贾环是个小丑式的人物,作者通过这首谜语又让他出了一次丑。

    第二个应元春的要求制作灯谜的是贾母,她是随口念到:“猴子身轻站树梢。”——打一果名。当时贾政就猜着是“荔枝”。“站树梢”的意思与“立枝”相同,“立”与“荔”谐音,所以谜底为荔枝。

    “猴子身轻站树梢”,很容易令人联想起秦可卿托梦给凤姐说的“树倒猢狲散”那句俗话。然而“荔枝”又与“离枝”谐音,纵观小说全貌,所以脂评说此谜的寓意在暗示“所谓‘树倒猢狲散’是也。”此时此刻,贾家大大小小、老老少少的猴子们还都在树梢上无忧无虑地嘻闹,丝毫没有“树倒”的危机感。这也就寓示了贾家势败的结局。作者用这句谜语又作了一次讽刺性的暗示。

    贾政出的灯谜是:“身自端方,体自坚硬。虽不能言,有言必应。”——打一用物。 此谜谜底是“砚台”。

    这首灯谜正是对贾政性格的刻划,隐喻他酷爱读书,崇尚笔墨,品格端方,古板正统的特点。从本回回目“制灯谜贾政悲谶语”看,此谜的用意当还与本回的情节有关。“必”与“笔”谐音,谜面即“有言必(笔)应”,意为砚台虽不会说话,却可以借助于笔表达。“砚”谐音“验”字,意喻贾母等众人所制灯谜中的谶语,必将得到应验,可视为是对制灯谜用意的提示。而且既然是“贾政悲谶语”,“有言必应”四字在本回中亦应有着落,当是指贾政从灯谜中领会到某些不祥之兆,并说了某些在未来情节中会应验的话。可惜由于此回原稿残缺,据脂砚斋评说:“此回未成而芹逝矣”,所以贾政究竟有什么“必应”之言已不可得知。

    贾迎春出的谜语是:“天运人功理不穷,有功无运也难逢。因何镇日纷纷乱,只为阴阳数不同。”——打一用物。此灯谜谜底是“算盘”。

    “天运”是说算盘拨动前,没人知道最终能计算出什么数字结果,所以说天运。“人功”是说算盘珠子要用人的手指去拨动。“理不穷”是说算盘永远是被人拨来拨去,所以说是理不穷。第二句意思是说算盘虽可被人拨动,但如果是命中注定生不逢时,那么不管你怎样拨也是拨不出好结果来的。后二句说为什么算盘整日这样乱纷纷的呢,是因为阴阳的运数(命运)各不相同。“镇日”即是整日的意思。

    这首灯谜借整日乱纷纷的算盘隐喻贾迎春的性格及一生遭际。迎春生性怯懦无能,缺乏主见,处处听从命运的拨弄,就象“打动乱如麻”的算盘,受人摆动。自从嫁给孙绍祖,命运更为悲惨,终日不得安生。本来贾府祖上对孙家“有功”,可偏遇上中山狼似的孙绍祖。这只能归之于“无运也难逢”,只能得出“阴阳数不同”的结论。贾赦想选个有财有势的贵婿,结果把女儿送进中山狼的口里。对迎春的婚配,贾母心中不称意,又不想出头多事;贾政深恶孙家,劝谏过两次,无奈贾赦不听,宝玉为此痴痴呆呆的,也只能跌足自叹;王夫人十分怜惜迎春,也只能劝她服从命运,都曾乱纷纷地拨弄过算盘,结果都是有功无运,迎春这个善良的姑娘终于断送了青春的生命。作者为迎春拟作的这首谜语,其实是一首带有浓厚宿命色彩的自伤自悼的抒情诗。

    贾探春出的谜语是:“阶下儿童仰面时,清明妆点最堪宜。游丝一断浑无力,莫向东风怨别离。”——打一玩物。此灯谜的谜底是“风筝”。

    清明是放风筝的好时节,可放风筝的线一断,风筝便随风远远飘去,一去不返。“妆点”即妆饰打扮。“游丝”指放风筝的线。脂砚斋评说:“此探春运适之谶也,使此人不远去,将来事败,诸子孙不至流散也,悲哉伤哉。”此谜当是以断线的风筝暗示探春将远嫁不归。这里“清明妆点最堪宜”与探春判词中“清明涕送江边望”之句对照来看,实点出清明正是八十回后原稿中探春出嫁的时节。后四十回续书写探春出嫁在秋天,显然忽略了作者此处的暗示。以风筝喻探春之遭际,似还含有探春虽有才志高,但因生于末世,终究“无力”挽救贾府衰败的颓势,只能象断线的风筝一样飘荡远去。

    贾惜春出的谜语是:“前身色相总无成,不听菱歌听佛经。莫道此生沉黑海,性中自有大光明。”——打一用物。此灯谜的谜底是“佛前海灯”。

    首句说海灯本应置于佛殿,而前身却被置于尘世之中,因其性本不适于尘世,所以总是“无成”。“色相”是佛教用语,一切有形质、颜色、相貌可见的东西都叫色相。“无成”指不能悟道成佛,修成正果。第二句说海灯前身虽身处尘世,却能看破红尘,只听佛经。“不听菱歌”含有看破红尘之意,因为乐府诗中的菱歌莲曲,内容多属男女情歌。第三句说海灯终于在佛殿寺内找到归宿。“沉黑海”指投身佛门与人间繁华欢乐绝缘,从世人来看,这就象沉入漆黑的海底一样。结句说,海灯一旦置于佛前,尽管灯光黯淡,内中却自有光明在。“性”是指佛教认为人自身存在一种神秘的“佛性”,只要能觉悟到它,就能成佛。“大光明”是指佛祖释迦牟尼曾称大光明王,后佛家以此代指佛。

    《红楼梦》是我国何时的作品,作者是谁,其成就是什么

    现在在最大众化的观点:红楼梦作者是清朝时期的曹雪芹.曹雪芹(1715?~1763?),清代小说家,《红楼梦》的作者。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圃、芹溪。祖籍辽阳。祖先原为汉人,后入旗籍,为正白旗。清朝建立后,曹家成为管理宫廷杂务的“内务府”成员。曹振彦因建立军功,官至两浙都转运盐使司盐法道。从曹振彦之子曹玺(即雪芹曾祖父)开始,曹家三代四人相继担任江宁织造60多年。康熙南巡六次,有四次住在曹氏任职期间的织造府内。曹玺之妻孙氏做过康熙的保姆。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做过康熙的伴读。曹家与皇帝有着一种特殊的关系,属于最高统治层中的成员。

    曹寅有很好的文学修养,是有名的藏书家和刻书家,工诗词,又兼作戏曲。曹雪芹出生在南京,少年时代过了一段富贵荣华的生活。雍正五年(1727),大约由于统治阶级内部斗争的牵连,曹雪芹之父曹以“行为不端”、“骚扰驿站”和“亏空”等罪名,被人参奏,革职抄家。次年曹家从南京迁回北京。大约在乾隆元年(1736),曹家家道稍有复苏,但不久便彻底败落。晚年流落到北京西郊,生活十分穷困,靠朋友接济和卖画维持生计。他性格豪放,喜欢饮酒,多才多艺,工诗善画。“诗笔有奇气”,诗风接近唐代诗人李贺。他有气骨,孤傲不屈,嫉恶如仇。在穷困艰难的环境里,他“披阅十载,增删五次”,坚持写作长篇小说《红楼梦》。死后遗留下《红楼梦》前80回的稿子(生前已传抄行世),80回以后也可能有部分残稿,但佚失不传。今传后40回,一般认为是高鹗所续。

    但严格意义上来说.此书作者并非他一人.一下内容引用至百度百科:揭开红楼梦作者和成书年代之谜 马兴华 摘要 本文根据《红楼梦》原著发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姓名,并得出成书的准确年代。《红楼梦》的作者有朱云阳(朱由析)、石溪、石涛三人,他们都是明的遗民,具有道士和僧人的身份,其中朱云阳是道学大师,石溪和石涛都是著名画家。《红楼梦》成书的准确年代是1692年。本文的结果对于《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言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是红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学术界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对《红楼梦》作者之争有过详细的、客观的评论: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自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红楼梦》研究者绝大多数对这一结论都是肯定的,所以考证派红学才有可能发展为曹学。只有一些索隐派学者怀抱异见,认为曹雪芹最多不过是一个增删改定者,他之前当另有一位具有遗民思想的人是原作者。台湾的潘重规先生以及《红楼梦原理》的作者杜世杰,即持此说;但由于立论孤弱,加之反对者甚众,没有集中展开讨论。1979年,戴不凡的《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系列论文发表之后,如颗颗巨石投入‘红湖’,在红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一场大规模的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的论争由此拉开战幕。 戴不凡的文章刊载于《北方论丛》1979年第一期,长四万余字,主要论点是,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一手创纂’或‘创始意义’的作者,他是在‘石兄’的《风月宝鉴》旧稿的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总之,曹雪芹只是小说的‘改作者’。” 由于戴不凡先生拿不出“石兄”的有力证据来,反对他的观点的文章很多。“尽管如此,戴不凡的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的一组文章,在学术上却不能说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他提出了许多考证派红学考而未决、证而不清的问题,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他的猜想很可能是有道理的,只嫌证据不足。对于红学来说,这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作者和成书年代仍然是一个讨论的话题。土默热先生从清代的避讳制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得到成书年代在康熙朝的观点。 本文根据的资料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红楼梦》原著,书中的文字是作者亲自写进去的,是最可相信的资料。三、从诗谜中找出两位画家 在第五十回中李纨有一条谜语: “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山涛。” 这个谜语称为山涛谜语。仔细想想,谜底是有问题的。“涛”是指大的波浪,水从石边流出,在低速时可形成边界层,在高速下可形成湍流,但怎么也不会形成大的波浪。显然这是一首藏字诗谜,作者为了把“涛”字写在谜底里,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先确定“涛”字,然后在谜面中找到“石”字,得到一个人名:石涛。石涛 (1641~约1718)的名字在画坛如雷贯耳,他与石溪并称“二石”。 山涛谜语中的“涛”字使用得不恰当,以余之拙见,拟将“涛”字换成“溪”字较好。当看到该谜语后边出现了“溪壑分离”以后,使我恍然大悟。这个“溪”字正是作者的苦心安排,目的是提醒读者。在“薛小妹怀古诗十首”中就有作者用后面的文字提醒读者的例子。 现在我们可以把山涛诗谜改写成: “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山溪。” 从谜面和谜底中又找出一个人来:石溪(1612~1692)。他俗姓刘,恰与谜面中的“流”同音,是清初四大僧之一,在画坛上赫赫有名。其实,从“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面,可直接得到石溪。 我们找出的这两个人名对不对呢?作者在山涛谜语后面又给了我们提示: 李纨又道:“绮儿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显然此处的谜底“花”是提醒“画”字。黛玉干脆将“画”的同音字通过“草化的”“化”直接点出,“众人会意”,不知读者是否会意?我们找出的两人都是画家,这里作者通过“花”和“化”进行提示,说明我们猜对了。四、从猴子诗谜中找出了署名 接下去是是一首“点绛唇”诗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这首诗我们称为猴子诗谜,谜底是猴子。“溪壑分离”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也与谜底没有任何关系。“溪”是山涧的小水流,“壑”是山沟或大水坑,“溪”只能在山沟里流,或流入大水坑,溪壑怎么能分离呢?“枝叶分离”、“沙石分离”、“米糠分离”都合理,为什么一定要用“溪壑分离”呢?显然这里的“溪”字是作者特别需要指出的字,指的是石溪,说明我们找对了,作者并没有单独为石溪出诗谜。 我们把“红尘游戏”先放一放,假定是一个人名,暂时用xxx代替。下面两句是藏头诗,需要细心才能看出。我们从“真何趣?名利犹虚”两句中提取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得“真名”。然后从最后一句“后事终难继”中提取最后一个字:“继”,再用同音字“记”代替“继”,得到“真名记”三字,将此三字与前边得到的石涛和石溪合在一起,得 石涛、石溪、xxx真名记。 这明显是作者为作品署名,而且用的是真名。用同音字“记”代替“继”,符合同音字的使用原则。作者如果在藏字诗中直接使用“记”字,过于暴露,所以使用同音字“继”代替。“真名记”的含义就是用真名登记的意思。六、解读“红尘游戏” 最后攻克“红尘游戏”这个堡垒。从上下文来看,“红尘游戏”应当隐含一个人的姓名。在《红楼梦》中当“红”字有姓氏的含义时,这个姓就是“朱”姓。关于此问题我们另有详细的证明。我们对“游戏”中的“游”字的读音并不生疏,崇帧皇帝的名字叫朱由检,他的哥哥明熹宗天启皇帝叫朱由校,他们都属于“由”字辈的人。所以“游戏”中的“游” 字可确定为“由”字。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姓名中的第三个字都带有木字旁,所以此人姓名中的第三个字也应带有木字旁。“戏”字是个同音字,我们打开“现代汉语辞典”按拼音找到“xi”部,然后查找带有木字旁的字,很容易查到“析”字。“析”字的含义就是分开、分离的意思。这时我们看到该诗中的“溪壑分离”,原来“分离”二字正与“析”字的词义相符,说明我们找到的“析”字是正确的。最后,我们得到第三位作者的姓名:朱由析。 明后期宗室日益繁盛,据说崇祯时有十几万之众。由于人多,又限制第三字为五行偏旁,字不够用,乃创造些怪字, 许多疏远宗室甚至轮不上列名。由于战乱,明朝玉牒保存至今的很少,要想查出朱由析的名字,尚需时日。尽管如此,我们相信有一个名为朱由析的人确实存在过,因为“析”字是常见字,不是新造出来的字,只有已有的字用完了,才会造出一批带有木字旁的怪字。从“析”字是常见字我们推测,朱由析与崇帧皇帝朱由检的血缘关系不会太远。 从作者给出的提示“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道士的”,我们判断朱由析的身份应当是道士。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关于朱由析的详细材料,但联想到了书中出现的另一位道士:朱云阳。 在第四十回第39段中“一轮红日出云宵”隐含了朱云阳的名字,在第41段中“日边红杏倚云栽”也暗含了朱云阳三字。在该回中还有一首关于他的藏字诗:“御园却被鸟衔出”,“御”与“育”同音,“园”字中的元被鸟衔出,得“元”字,元育恰好是朱云阳的字。应当注意,“御园”两字能随便使用的吗?育的同音字很多,叫“裕园”、“毓园”、“豫园”都可,为什么一定要叫“御园”呢?他的字“元育”可读作“源御”,实际上这是向我们暗示他的皇族身份。像“御园却被鸟衔出”这样的诗谜,只有了解朱云阳身世的人才能写得出。在清初许多皇族成员遭到杀害,朱云阳对于自己的皇族身份肯定十分保密,除了朱云阳本人外,别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谜。从“御园却被鸟衔出”的写作特点看,朱云阳又是一位善于使用谐音字的人。在第六十三回中又重复了“日边红杏倚云栽”一次。总之,朱云阳的姓名以藏字诗的形式在书中出现了三次,他的字出现了一次,姓名和字算在一起,一共出现了四次。 在书中朱云阳的姓名和字一共出现了有四次,其原因就是朱云阳想在书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朱云阳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就是作者。朱云阳不仅是“御园却被鸟衔出”等诗谜的作者,他也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他又是道士,符合“也有猜道士的”的提示。 在书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都姓朱、都具有道士身份的作者。朱由析和朱云阳其实是同一个人,朱由析是真名,朱云阳是后来起的化名。关于朱由析和朱云阳是同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将在另文中详细讨论,并提出新的证据。 朱云阳在道教界非常著名,称他“会心别出直彻真源”,有《参同契阐幽》(1669年)与《悟真篇阐幽》两著存世。他是明末清初的人,其生平道教界尚无定论, 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若把三个人的姓名同时写在一首藏字诗里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两首藏字诗进行组合的方法是合理的。最后我们得到的署名和年代为 石涛、石溪、朱由析真名记。 癸申 这是一个完整的署名,有姓名,有年代。七、结果讨论和结论 (1)应当指出,在讨论上述署名问题时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猜任何一首诗谜,主要是从藏字诗中把藏字找出来。如山涛诗谜,首先要能够看出这是一首藏字诗,还要对绘画历史有一点了解,知道有一位画家叫石涛,很快就能找到石涛二字。作者通过“花”和“化”的谐音提示“画”字,我们的到的人名正是画家。作者又用“有猜和尚的”提示他的身份,这些都说明我们在这首藏字诗里提取“石涛”二字是正确的。 “真名记”三字是本文的关键。“真名”二字从藏头诗中提取,不难找到。“继”字位于诗的末尾,不难发现,然后使用同音字“记”代替之。如果有人坚持认为这个“继”字不能用“记”字代替,我们可以迁就他一次,把上面得到的署名写成: 石涛、石溪、朱由析真名继。 癸申 显然这是一句病句。若小学生把这样的文字交给语文老师,老师肯会将这里的“继”字改成“记”,因为“继”字明显的是一个别字,“记”字才符合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署名的年代,一明一暗,从“猴”字找到“申”字不难。由于有猜薛小妹怀古诗的基础,从“偶戏人”想到“傀儡”不难,由“傀”想到“癸”字则需要熟悉谐音字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一共找到三位作者,其中只要找到一位,并且找到“真名记”三个字和署名年代,本文就成立。在书中只有半页纸的空间里,集中了三位作者的姓名、“真名记”以及署名年代等大量信息,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作者的署名没有采用猜谜的方式,而采用藏字诗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猜谜表达的信息有时不够准确,比如在“薛小妹怀古诗十首”中有一首“钟山怀古”的谜底是傀儡,又称木偶,两个答案都正确,但在文字上是不一样的。藏字则不同,作者要表达的字藏在藏字诗中,只需读者将其提取出来,虽然有时使用了谐音字,但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 (2)《红楼梦》书中一开始就对成书过程作了交待:由空空道人从石头上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他又改名“情僧”。最后由曹雪芹完成此书。作者提到孔梅溪题写书名,并没有说他也参加了写作。空空道人把《石头记》带到人间,他应当是《石头记》的主要作者。我们不必拘泥于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下的叙述,只要承认《石头记》作者的身份应该是道士和僧人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找到两位“石兄”:石涛和石溪,令人感兴趣的是“石头”是“石涛”谐音,《石头记》也可以读成“石涛记”。石涛不仅画画得好,还擅长垒石头。石溪长期生活在南京,石涛曾在北京生活过四年,晚年在扬州定居。周汝昌先生写过一本《石涛与曹?》,说明石涛与曹家有交往。有可能《石头记》通过石涛交给曹家,得以流传。 空空道人显然是指朱云阳(朱由析)。他在书中留下了四次印记,在署名中又使用真名,本文初步推测他应当是主要作者,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他的最后一个署名出现在第六十三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文找到的三位作者都是才智超群的人物,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写作小组,他们除了在各自的领域里有很高的成就以外,都写下了专著或诗集。朱云阳有《参同契阐幽》(1669年)与《悟真篇阐幽》,石涛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及后人所辑《大涤子题画诗跋》等,石溪有《禅偈》一卷、《大歇堂集》六卷和诗文《浮槎集》等。石溪在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他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怀念故国,有深厚的民族感情。石溪一生到南京拜谒明孝陵七次,到北京拜谒明陵六次。 (3)署名年代与作者的生平相符。石涛(1641~约1718)和石溪(1612~1692),他们的生平与署名年代1692年相符。石涛在三位作者中年龄最小,他活到大约1718年。退一步说,既使本文没有找到署名的年代癸申年,《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也不会晚于1718年,这年曹雪芹才三岁。 (4)本文根据的是《红楼梦》原著,这是最可靠、最权威的资料。本文使用的一些方法,如同音字法等也是书中大量使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 《红楼梦》作者问题已经争论多年了,若想改变一些人固有的观念决非易事。本文发表后,肯定会受到坚持曹雪芹是原作者的学者们的反对,这是不奇怪的。希望他们也能用本文的方法从原著中找出有关曹雪芹留下的任何“印记”(除第一回以外),否则是不会令人信服的。 本文使用的方法,既不属于考证派,也不属于索隐派,而是有点像采矿,用正确的方法将作者埋在书中的“金子”挖出来。至于挖到的是金子还是石头,挖的方法是否正确,都能够进行检验。 在数学上对未知数x有一个域值的限制,在给的域值范围内,x才有确定的解。如果在另外一个域值范围内,x的解是不同的。在《红楼梦》的研究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掌握的资料不全面,尽管研究方法很科学,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还会为错误的结论披上“科学”的外衣。 参考文献 〔1〕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土默热,从清代的避讳制度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2003-10-14 发表在 学术研究。 2005年6月20日于北京

    参考资料: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红楼梦的作者是谁

    揭开红楼梦作者和成书年代之谜

    马兴华

    摘要 本文根据《红楼梦》原著发现了《红楼梦》作者的姓名,并得出成书的准确年代。《红楼梦》的作者有朱云阳(朱由析)、石溪、石涛三人,他们都是明的遗民,具有道士和僧人的身份,其中朱云阳是道学大师,石溪和石涛都是著名画家。《红楼梦》成书的准确年代是1692年。本文的结果对于《红楼梦》的深入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一、导言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和成书年代一直是红学界十分关心的问题。在学术界关于《红楼梦》作者的争论由来已久,刘梦溪先生在《红楼梦与百年中国》中对《红楼梦》作者之争有过详细的、客观的评论:

    “《红楼梦》前八十回的作者是曹雪芹,自胡适1921年发表《红楼梦考证》以来,《红楼梦》研究者绝大多数对这一结论都是肯定的,所以考证派红学才有可能发展为曹学。只有一些索隐派学者怀抱异见,认为曹雪芹最多不过是一个增删改定者,他之前当另有一位具有遗民思想的人是原作者。台湾的潘重规先生以及《红楼梦原理》的作者杜世杰,即持此说;但由于立论孤弱,加之反对者甚众,没有集中展开讨论。1979年,戴不凡的《揭开红楼梦作者之谜》的系列论文发表之后,如颗颗巨石投入‘红湖’,在红学界引起强烈反响,一场大规模的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的论争由此拉开战幕。

    戴不凡的文章刊载于《北方论丛》1979年第一期,长四万余字,主要论点是,曹雪芹不是《红楼梦》的‘一手创纂’或‘创始意义’的作者,他是在‘石兄’的《风月宝鉴》旧稿的基础上,巧手新裁,改作成书的。总之,曹雪芹只是小说的‘改作者’。”

    由于戴不凡先生拿不出“石兄”的有力证据来,反对他的观点的文章很多。“尽管如此,戴不凡的关于曹雪芹的著作权的一组文章,在学术上却不能说无足轻重,恰恰相反,他提出了许多考证派红学考而未决、证而不清的问题,进一步说明《红楼梦》的成书过程仍是一个未解之谜。他的猜想很可能是有道理的,只嫌证据不足。对于红学来说,这已经足以引起人们的兴趣。”

    近年来关于红楼梦作者和成书年代仍然是一个讨论的话题。土默热先生从清代的避讳制度对《红楼梦》进行了分析,得到成书年代在康熙朝的观点。

    本文根据的资料是人人都可以得到的《红楼梦》原著,书中的文字是作者亲自写进去的,是最可相信的资料。

    三、从诗谜中找出两位画家

    在第五十回中李纨有一条谜语:

    “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山涛。”

    这个谜语称为山涛谜语。仔细想想,谜底是有问题的。“涛”是指大的波浪,水从石边流出,在低速时可形成边界层,在高速下可形成湍流,但怎么也不会形成大的波浪。显然这是一首藏字诗谜,作者为了把“涛”字写在谜底里,不得已而为之。我们先确定“涛”字,然后在谜面中找到“石”字,得到一个人名:石涛。石涛 (1641~约1718)的名字在画坛如雷贯耳,他与石溪并称“二石”。

    山涛谜语中的“涛”字使用得不恰当,以余之拙见,拟将“涛”字换成“溪”字较好。当看到该谜语后边出现了“溪壑分离”以后,使我恍然大悟。这个“溪”字正是作者的苦心安排,目的是提醒读者。在“薛小妹怀古诗十首”中就有作者用后面的文字提醒读者的例子。

    现在我们可以把山涛诗谜改写成:

    “水向石边流出冷。谜底:山溪。”

    从谜面和谜底中又找出一个人来:石溪(1612~1692)。他俗姓刘,恰与谜面中的“流”同音,是清初四大僧之一,在画坛上赫赫有名。其实,从“水向石边流出冷”的谜面,可直接得到石溪。

    我们找出的这两个人名对不对呢?作者在山涛谜语后面又给了我们提示:

    李纨又道:“绮儿是个‘萤’字,打一个字。”众人猜了半日,宝琴道:“这个意思却深,??不知可是花草的‘花’字?”李绮笑道:“恰是了。”众人道:“萤与花何干?”黛玉笑道:“妙得很!萤可不是草化的!”众人会意,都笑了,说:“好。”

    显然此处的谜底“花”是提醒“画”字。黛玉干脆将“画”的同音字通过“草化的”“化”直接点出,“众人会意”,不知读者是否会意?我们找出的两人都是画家,这里作者通过“花”和“化”进行提示,说明我们猜对了。

    四、从猴子诗谜中找出了署名

    接下去是是一首“点绛唇”诗谜:

    “溪壑分离,红尘游戏,真何趣?名利犹虚,后事终难继。”

    这首诗我们称为猴子诗谜,谜底是猴子。“溪壑分离”在逻辑上是不合理的,也与谜底没有任何关系。“溪”是山涧的小水流,“壑”是山沟或大水坑,“溪”只能在山沟里流,或流入大水坑,溪壑怎么能分离呢?“枝叶分离”、“沙石分离”、“米糠分离”都合理,为什么一定要用“溪壑分离”呢?显然这里的“溪”字是作者特别需要指出的字,指的是石溪,说明我们找对了,作者并没有单独为石溪出诗谜。

    我们把“红尘游戏”先放一放,假定是一个人名,暂时用xxx代替。下面两句是藏头诗,需要细心才能看出。我们从“真何趣?名利犹虚”两句中提取每一句的第一个字,得“真名”。然后从最后一句“后事终难继”中提取最后一个字:“继”,再用同音字“记”代替“继”,得到“真名记”三字,将此三字与前边得到的石涛和石溪合在一起,得

    石涛、石溪、xxx真名记。

    这明显是作者为作品署名,而且用的是真名。用同音字“记”代替“继”,符合同音字的使用原则。作者如果在藏字诗中直接使用“记”字,过于暴露,所以使用同音字“继”代替。“真名记”的含义就是用真名登记的意思。

    六、解读“红尘游戏”

    最后攻克“红尘游戏”这个堡垒。从上下文来看,“红尘游戏”应当隐含一个人的姓名。在《红楼梦》中当“红”字有姓氏的含义时,这个姓就是“朱”姓。关于此问题我们另有详细的证明。我们对“游戏”中的“游”字的读音并不生疏,崇帧皇帝的名字叫朱由检,他的哥哥明熹宗天启皇帝叫朱由校,他们都属于“由”字辈的人。所以“游戏”中的“游” 字可确定为“由”字。朱由检和朱由校的姓名中的第三个字都带有木字旁,所以此人姓名中的第三个字也应带有木字旁。“戏”字是个同音字,我们打开“现代汉语辞典”按拼音找到“xi”部,然后查找带有木字旁的字,很容易查到“析”字。“析”字的含义就是分开、分离的意思。这时我们看到该诗中的“溪壑分离”,原来“分离”二字正与“析”字的词义相符,说明我们找到的“析”字是正确的。最后,我们得到第三位作者的姓名:朱由析。

    明后期宗室日益繁盛,据说崇祯时有十几万之众。由于人多,又限制第三字为五行偏旁,字不够用,乃创造些怪字, 许多疏远宗室甚至轮不上列名。由于战乱,明朝玉牒保存至今的很少,要想查出朱由析的名字,尚需时日。尽管如此,我们相信有一个名为朱由析的人确实存在过,因为“析”字是常见字,不是新造出来的字,只有已有的字用完了,才会造出一批带有木字旁的怪字。从“析”字是常见字我们推测,朱由析与崇帧皇帝朱由检的血缘关系不会太远。

    从作者给出的提示“也有猜是和尚的,也有猜道士的”,我们判断朱由析的身份应当是道士。虽然目前我们没有关于朱由析的详细材料,但联想到了书中出现的另一位道士:朱云阳。

    在第四十回第39段中“一轮红日出云宵”隐含了朱云阳的名字,在第41段中“日边红杏倚云栽”也暗含了朱云阳三字。在该回中还有一首关于他的藏字诗:“御园却被鸟衔出”,“御”与“育”同音,“园”字中的元被鸟衔出,得“元”字,元育恰好是朱云阳的字。应当注意,“御园”两字能随便使用的吗?育的同音字很多,叫“裕园”、“毓园”、“豫园”都可,为什么一定要叫“御园”呢?他的字“元育”可读作“源御”,实际上这是向我们暗示他的皇族身份。像“御园却被鸟衔出”这样的诗谜,只有了解朱云阳身世的人才能写得出。在清初许多皇族成员遭到杀害,朱云阳对于自己的皇族身份肯定十分保密,除了朱云阳本人外,别人不可能写出这样的诗谜。从“御园却被鸟衔出”的写作特点看,朱云阳又是一位善于使用谐音字的人。在第六十三回中又重复了“日边红杏倚云栽”一次。总之,朱云阳的姓名以藏字诗的形式在书中出现了三次,他的字出现了一次,姓名和字算在一起,一共出现了四次。

    在书中朱云阳的姓名和字一共出现了有四次,其原因就是朱云阳想在书中留下自己的印记。朱云阳有能力做到这一点,说明他就是作者。朱云阳不仅是“御园却被鸟衔出”等诗谜的作者,他也是《红楼梦》的作者之一,他又是道士,符合“也有猜道士的”的提示。

    在书中不可能同时出现两个都姓朱、都具有道士身份的作者。朱由析和朱云阳其实是同一个人,朱由析是真名,朱云阳是后来起的化名。关于朱由析和朱云阳是同一个人的问题,我们将在另文中详细讨论,并提出新的证据。

    朱云阳在道教界非常著名,称他“会心别出直彻真源”,有《参同契阐幽》(1669年)与《悟真篇阐幽》两著存世。他是明末清初的人,其生平道教界尚无定论,

    由于受到字数的限制,若把三个人的姓名同时写在一首藏字诗里是不可能的。作者采用两首藏字诗进行组合的方法是合理的。最后我们得到的署名和年代为

    石涛、石溪、朱由析真名记。

    癸申

    这是一个完整的署名,有姓名,有年代。

    七、结果讨论和结论

    (1)应当指出,在讨论上述署名问题时作者并没有让我们猜任何一首诗谜,主要是从藏字诗中把藏字找出来。如山涛诗谜,首先要能够看出这是一首藏字诗,还要对绘画历史有一点了解,知道有一位画家叫石涛,很快就能找到石涛二字。作者通过“花”和“化”的谐音提示“画”字,我们的到的人名正是画家。作者又用“有猜和尚的”提示他的身份,这些都说明我们在这首藏字诗里提取“石涛”二字是正确的。

    “真名记”三字是本文的关键。“真名”二字从藏头诗中提取,不难找到。“继”字位于诗的末尾,不难发现,然后使用同音字“记”代替之。如果有人坚持认为这个“继”字不能用“记”字代替,我们可以迁就他一次,把上面得到的署名写成:

    石涛、石溪、朱由析真名继。

    癸申

    显然这是一句病句。若小学生把这样的文字交给语文老师,老师肯会将这里的“继”字改成“记”,因为“继”字明显的是一个别字,“记”字才符合其所处的语言环境。

    署名的年代,一明一暗,从“猴”字找到“申”字不难。由于有猜薛小妹怀古诗的基础,从“偶戏人”想到“傀儡”不难,由“傀”想到“癸”字则需要熟悉谐音字的使用。

    在本文中我们一共找到三位作者,其中只要找到一位,并且找到“真名记”三个字和署名年代,本文就成立。在书中只有半页纸的空间里,集中了三位作者的姓名、“真名记”以及署名年代等大量信息,这绝对不是巧合,而是作者的巧妙安排。

    作者的署名没有采用猜谜的方式,而采用藏字诗的方式是很有道理的。猜谜表达的信息有时不够准确,比如在“薛小妹怀古诗十首”中有一首“钟山怀古”的谜底是傀儡,又称木偶,两个答案都正确,但在文字上是不一样的。藏字则不同,作者要表达的字藏在藏字诗中,只需读者将其提取出来,虽然有时使用了谐音字,但表达的信息是准确的。

    (2)《红楼梦》书中一开始就对成书过程作了交待:由空空道人从石头上将《石头记》“从头至尾抄写回来,闻世传奇。”他又改名“情僧”。最后由曹雪芹完成此书。作者提到孔梅溪题写书名,并没有说他也参加了写作。空空道人把《石头记》带到人间,他应当是《石头记》的主要作者。我们不必拘泥于空空道人从石头上抄下的叙述,只要承认《石头记》作者的身份应该是道士和僧人就可以了。

    现在我们找到两位“石兄”:石涛和石溪,令人感兴趣的是“石头”是“石涛”谐音,《石头记》也可以读成“石涛记”。石涛不仅画画得好,还擅长垒石头。石溪长期生活在南京,石涛曾在北京生活过四年,晚年在扬州定居。周汝昌先生写过一本《石涛与曹?》,说明石涛与曹家有交往。有可能《石头记》通过石涛交给曹家,得以流传。

    空空道人显然是指朱云阳(朱由析)。他在书中留下了四次印记,在署名中又使用真名,本文初步推测他应当是主要作者,这个问题还可以进一步讨论。他的最后一个署名出现在第六十三回,应当引起我们的注意。

    本文找到的三位作者都是才智超群的人物,组成了阵容强大的写作小组,他们除了在各自的领域里有很高的成就以外,都写下了专著或诗集。朱云阳有《参同契阐幽》(1669年)与《悟真篇阐幽》,石涛有《苦瓜和尚画语录》及后人所辑《大涤子题画诗跋》等,石溪有《禅偈》一卷、《大歇堂集》六卷和诗文《浮槎集》等。石溪在政治上不与清统治者合作,他在明末遗民中享有很高的声望,怀念故国,有深厚的民族感情。石溪一生到南京拜谒明孝陵七次,到北京拜谒明陵六次。

    (3)署名年代与作者的生平相符。石涛(1641~约1718)和石溪(1612~1692),他们的生平与署名年代1692年相符。石涛在三位作者中年龄最小,他活到大约1718年。退一步说,既使本文没有找到署名的年代癸申年,《红楼梦》的成书年代也不会晚于1718年,这年曹雪芹才三岁。

    (4)本文根据的是《红楼梦》原著,这是最可靠、最权威的资料。本文使用的一些方法,如同音字法等也是书中大量使用的方法,得到的结果是可靠的。

    《红楼梦》作者问题已经争论多年了,若想改变一些人固有的观念决非易事。本文发表后,肯定会受到坚持曹雪芹是原作者的学者们的反对,这是不奇怪的。希望他们也能用本文的方法从原著中找出有关曹雪芹留下的任何“印记”(除第一回以外),否则是不会令人信服的。

    本文使用的方法,既不属于考证派,也不属于索隐派,而是有点像采矿,用正确的方法将作者埋在书中的“金子”挖出来。至于挖到的是金子还是石头,挖的方法是否正确,都能够进行检验。

    在数学上对未知数x有一个域值的限制,在给的域值范围内,x才有确定的解。如果在另外一个域值范围内,x的解是不同的。在《红楼梦》的研究中道理也是一样的,如果掌握的资料不全面,尽管研究方法很科学,也会得出错误的结论,而且还会为错误的结论披上“科学”的外衣。

    参考文献

    〔1〕刘梦溪,红楼梦与百年中国,河北教育出版社,1999。

    〔2〕土默热,从清代的避讳制度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 2003-10-14 发表在 学术研究。

    2005年6月20日于北京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红尘游戏」红尘游戏安卓汉化》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平贵与王宝钏」薛平贵与王宝钏免费完整版
    上一篇:「中国餐馆」中餐馆取名字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