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坛公园」月坛公园面积

2022-11-04 00:42: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小小
热度:83

今天我们来聊聊月坛公园,以下6个关于月坛公园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月坛公园
  • 北京门票1元的景区曾和天坛齐名,为啥很少有外地游客知道?
  • 月坛公园门票多少钱
  • 月坛公园的历史沿革
  • 距离故宫很近的,北京被“遗忘”的景区有什么?
  •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由来是什么?
  • 月坛公园

    月坛又名夕月坛,始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明、清时,此坛都是被用做皇帝祭祀夜明神——月亮和天上诸星神的场所,是京城九坛八庙之一。

    1955年,月坛旧址辟为公园,取名月坛公园,占地8.12公顷。园区分南、北两区,北区为月坛旧址,区内保有月坛原有一些建筑和一些树木(古桧为主)。南区为建园时拓展,此区内以亭、榭、山石、绿地为主。园内各景点取名都与月有关,如月华池、醉月坪、畅月坪、琼月亭、伴月广场、咏月碑、静月轩、月桂亭等。

    1969年,园区内建立了北京第一座电视发射塔。

    1995年前后和21世纪初,公园内添置了一些独峰石,这些独峰石为这座始建于近500年的古迹增添了活力。本书收录其中8块独峰石,月-1、月-2属灵璧石。月-7、月-8两块太湖石,石体虽然不大,但具有太湖石的痩、皱、漏、透特征。

    本节将现置放在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原名先农坛)内的“撷翠”列入此节。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1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东门内西面,浅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95米、宽3.37米、厚0.65米。石体外形犹似一座布满纵横沟壑的大山,气势很壮观,如一幅山水水墨画。石体背面平坦,系此石与地面接触的原始状态。基座高0.74米、长3.85米、宽1.10米。基部以两处凸起与下面一个长方形石座(大理石)固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2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伴月广场北侧,浅灰褐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2.30米、宽3.90米、厚0.80米。石体外形如一座大山被多条沟壑切割,山势险峻,似大自然的缩影。石体背面较为平坦,无沟壑、纵沟。仅有个别孔洞与前部相通。石体右侧小孔可能是搬运此石时供吊挂钢丝绳所用。基座高0.70米、长4.06米、宽1.15米。基部以几处凸起与石座固结。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3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南园北侧路小路旁,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3.35米、宽1.90米、厚0.50米。此石正面上部形似两个人相向同坐在一块石上,凝视远方。石体背形基本与正面相近,只是石体表面没有纵横沟缝。表面有泥黄色残积物。石体平铺在一块大理石基座上。基座高0.90米、长2.30米、宽1.20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4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太液琼台西南方,灰色灰岩,习称:灵璧石

    石高3.32米、宽1.88米、厚0.90米。石体左右两侧及底部均经切割。上部有一条较宽的弧形沟将石体分为两部分,表面较光滑,沟壑少而浅。石体下半部大多数为斜向小沟缝,只有一条斜向“Y”形沟缝切割较深。石体背部平坦,有一些土黄色残积物。基座长方形,由两块大理石拼接而成,高0.55米、长2.05米、宽1.34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5a,b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静月轩东北面,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40米、宽1.65米、厚0.95米。此石形似一只由高向下俯冲捕捉猎物的山鹰。石体背视似双翼展开滑翔之势。石体基部由碎石充填,水泥固结。

    月-5a月-5b

    月-6a,b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邀月轩东北,灰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1.20米、宽2.40米、厚0.90米。此石为横卧石体,下半部呈浅黄色,可能与埋于地下有关。石体外形近似一头驮车的牦牛。正面受溶蚀程度较背面弱一些,背面中部被溶蚀现象最严重,形成一条横向凹沟。基部直接放置在泥地上。

    月-6a月-6b

    月-7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伴月广场东北,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2.00米、宽0.90米、厚0.40米。石体柱状。表面有大小圆孔,不规则沟壑将圆孔连成一体。石体表面凹凸波曲状,具有太湖石的一些特征。背面表面凹凸起伏,变化无序圆孔较少而小。土黄色杂质比正面要多。石体置放在一个由汉白玉制的圆形基座上。用水泥进行固结。基座高0.70米、直径1.05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月-8 此石置放在月坛公园伴月广场北面,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

    石高2.40米、宽1.20米、厚0.60米。此石为柱状体。石体边缘经机械切割,自然状态消失。正面密布大小孔纹,并由沟壑将它们连成一体。部分孔洞与石体背面相通。背面凹凸不平,可能为开采受损所致。表面有浅黄色残积物。此石与月-7属于同类太湖石,只是月-8外形较好。石体放置在一个由汉白玉制的圆形基座上。基座高0.70米,直径0.90米。

    北京的奇峰名石

    先农坛-1 此石置放在中国古建筑博物馆(原先农坛),灰白色灰岩,习称:太湖石、撷翠

    石高3.25米、宽1.50米、厚1.30米。此石原为圆明园所有。1915年朱启钤将已荒芜的先农坛进行整修,辟为公园,取名城南公园,其间将此石从圆明园移入此园。此石为四面体峰石,四面可观。正、背面布满大小不一孔洞,内中不少孔洞前后相通。一面刻有“撷翠”,旁有“植庵”字样。另一面中部刻有“绉云”,另外两面无题字。基座长方形,由大理石雕刻而成,高0.85米、长3.05米、宽2.70米。据史料记载,基座四周曾植树4棵,现没有栽树。此石为北京名石之一。

    先农坛-1a先农坛-1b

    北京门票1元的景区曾和天坛齐名,为啥很少有外地游客知道?

    北京作为我国的首都,又是我国的繁华大都市,这里有着南来北往的人,很多人会选择到这座城市奋斗,不得不说,这里确实是一个非常适合奋斗的城市,作为我国的繁华大都市,每天的五一、十一这种节假日来北京旅游的人是非常多的,小编之前有亲身感受过五一北京天安门、故宫的景象,真的是人潮拥挤,伴随着天气的炎热那种感受真的是非常的煎熬,但是人们为了能够参观如此恢宏的建筑,也都愿意沉浸在人山人海的景象中。其实在北京除了这些我们耳熟能详的景区,还有很多不为人知的景点也是非常值得参观的,介绍一下北京最“便宜”景区。

    它就是月坛公园,位于北京市西城区,这个名字听上去就非常的诗情画意,其实月坛公园在起初的时候是叫作“夕月坛”的,曾经更是与天坛齐名,也是北京五坛之一,现在月坛公园是我国的3A级景区,来到这里的话是需要1元的门票费的,这样的一个门票在现在也是非常难得的,要知道在北京1元钱能干嘛,就是连坐公交车都是2元起步的,所以这里每到周末总会有不少本地人前往。

    月坛公园的钟楼、天门、神库现在都保存的非常完好,这些建筑不仅年代久远,同时还极具观赏价值,建筑的每一个细节都能够展示出当年建造师傅们的精湛技艺。月坛公园只要是以两部分组成的,分为南园和北园,北园给人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里的建筑呈现的是一种红砖绿瓦的样貌,颜色非常的亮眼,而南园就和北园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南园主要是以自然景观为主。

    公园叫作月坛公园,其实是因为在公园内存在着一处叫作月坛的建筑,你们听到这样的一个名字会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景观呢?是湖吗?反正小编最初听到这个名字的时候猜测要不然它就是一条湖,要不然就是这处建筑的外形宛如皎月,其实真正的月坛是一处富丽堂皇的建筑,外观上呈现金灿灿的样貌,非常的耀眼,让人一眼就能够看到它。

    公园内的景观可以说是应有尽有,除了古老建筑外,还有凉亭,小桥,湖水,会让人有一种目不暇接的感觉。这里至今来往的都是本地人,可能是由于这里的宣传不到位,很多外地朋友对这里都是少有人知的,也可能是由于外地朋友来到北京旅游时间不是特别的宽裕以至于不能到这样的公园观景,

    月坛公园门票多少钱

    月坛公园开放时间:6:00-21:00。地址:西城区月坛北街6号。门票:1元。

    月坛公园的历史沿革

    月坛原名夕月坛,建于明嘉靖九年(1530年)。清末,祭祀夜明神的活动被废弃,月坛遂成为驻兵场所。日本侵华期间,月坛内外树木基本被砍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几经修缮 ,于1955年辟为公园时只有60亩地,当年又征购了月坛南侧一处私家果园60亩,并且修园路,安电灯,植树莳花种草,设厕所,建方亭,装路椅,周围群众免费入园。形成了一处区域性公园 。

    1969年在公园内建筑了电视铁塔 。由于“文化大革命”期间,月坛的古建遭到严重损坏,两座天门和几处殿堂顶上的“兽吻”、“垂戗兽”被砸掉,铜锅、铁缸、大石屏被砸毁,明嘉靖九年(1530年)铸的大铜钟被送到冶炼厂,大部分坛墙被拆除用做私建房屋。所以坛南古建筑驻扎了警卫部队,使得古建得以保存,但皆已年久失修。

    1978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月坛公园园内重修园路,始设上下水管网,开辟了月季园。地震期间被毁坏的绿地、树木得到恢复和补充。1980年油漆了具服殿,1982年整修了钟楼,重新安装了屋顶的蹲兽 。

    1983年月坛公园扩建,将南侧原果园改建为新园,新建天香庭、爽心亭、揽月亭、霁月风光亭、夕月亭、嫦娥奔月等多处景点,并栽种名优石榴树20余个品种,近2000株。此外,在南北园之间长达146米的垣墙上,还建起了以咏月为主题的大型碑廊。碑廊石刻精选历代著名诗人咏月的诗词佳话,由当代书法家书写,河北曲阳石工镌刻制成。

    1984年定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1987年在西南角修建月下老人祠,其内有月下老人塑像及描绘月下老人神话传说的大型壁画。

    1988年后,园内又增添了电子游艺厅、碰碰车及电动玩具、游乐场、爱月泉舞场、乐园餐厅、婚姻喜庆系列服务部等服务项目,在东北角设集邮市场。

    1991年2月,月坛公园正式售票管理。

    2003年底,西城区政府于开始计划对月坛公园进行整体改造。

    2004年2月19日,月坛公园周边环境整治工程正式列入2004年北京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主要整治任务是恢复公园古建筑风貌,对公园内外进行综合整治;拆迁整治范围内的部分居民和单位;完善文化和公共设施;进行道路整修和扩建。其中北园恢复古坛风韵,体现传统文化特色;南园在保持坛庙风格的基础上,以月文化为主题,改造成为具有中国古典山水风格的公园,并增加现代休闲功能 。

    2006年05月25日,月坛作为明至清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名单。

    距离故宫很近的,北京被“遗忘”的景区有什么?

    北京是我国的首都,是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拥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境内名胜古迹众多。北京经济实力雄厚,为年轻人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可却有很多人忽视了它是我国优秀的旅游城市。可北京却是中老年人最向往的旅游城市,故宫、长城、天安门广场、圆明园等都是家喻户晓的景点,尽管北京的消费颇高,每年仍有众多游客前往。

    北京尽管生活和住宿消费很高,但是景区的门票着实都不算太贵,就算是知名的5A级景区,门票价格也很少超一百的。其实北京还有一处被“遗忘”的景区,曾与天坛齐名,如今门票仅需亿元却少有人知。它是位于北京市西城区南礼士路西的月坛公园,原名夕月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祀夜明神的地方。曾经的月坛公园知名度很高,与天坛齐名,只是在战争期间,公园内的树木都几乎被砍光,令后人觉得十分遗憾。

    新中国成立之后,月坛公园经过几次修缮才成为了如今的景象,但是这里的古建筑保存较为完好,仍然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整个公园分为南园和北园两部分,南园主要以山水风景为主,除了葱郁的树木和争奇斗艳的花草之外,还有弯弯绕绕和崎岖不平的石头小路,这里它与其它公园与众不同的地方,也是它鲜明的标志和特色。

    北园则更具历史意义和观赏价值,留下了很多古代时期的古建筑,相对于南园的小路,北园则规范了很多。北园的建筑特色十分明显,全都是红砖绿瓦,在迷人的山水风景当中尤为亮眼。园内最著名的景点便是月坛,它是古韵味的十足的建筑,高度达1.5米,虽然只有一层,但是它的外观却极其的奢华和典雅,在阳光下显得闪闪发光。

    人们来到景区内,除了欣赏最知名的月坛外,凉亭、湖泊、假山等都极具游玩价值,成为了周边居民的首选。月坛公园的交通十分便利,距离故宫也仅需要15分钟的路程,但更多的游客还是选择去到故宫,而把它遗忘。月坛公园风景秀丽,但是门票却只要一元,这和免费也没有什么差别了,在北京这样的大都市,收费一元完全是象征意义的门票了。

    月坛公园虽然距离故宫很近,曾经与天坛齐名,但近些年的知名度却远不如天坛,甚至无人问津,前去的游客多以周边居民为主。月坛公园1块钱的门票让很多人觉得好奇,既然这样为什么不直接免费呢?众所周知,很多景区后期都是需要维护和修缮的,月坛公园也不例外,小编觉得,可能收费只是为了让游客更加珍惜景点,也有更好的纪念意义罢了,你们觉得呢?

    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由来是什么?

    北京的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先天八卦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打开古都北京的地图,我们可以看到,在古都北京内城之外的南北东西四个方位上,分别建有天坛、地坛、日坛、月坛四个古祭坛建筑。

    天坛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结构最完整的一座古代皇家祭天建筑,它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南方,公元1420年明朝永乐18年由朱棣皇帝下令修建,至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天坛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冬至”祭天、“孟春”祈谷、“夏至”祭雨的地方。地坛是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北方。因祭坛拜台周围设计有方形泽渠,故原名方泽坛,明朝嘉靖13年改名为地坛。地坛是明清两朝皇帝祭祖“皇地祗神”即地神的地方,是我国现今保存最完整的祭地建筑。日坛、月坛均为公元1530年明朝嘉靖皇帝9年所建。日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东方,又叫朝日坛,是明清两朝皇帝在每年“春分”之日祭祖“太阳神”的地方。月坛又叫夕月坛,位于北京内城之外的西方,是明清两朝皇帝于每年“秋分”之日祭祖“夜明之神”即“月神”和天上诸星宿神的地方。

    祭祀天、地、日、月是中国历史上由来已久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代,祭祖天、地、日、月已经成为一种制度,战国时期秦始皇曾在威山(山东荣城成山角)祭日,在莱山(山东掖县)祭月。西汉成帝年间在当时的都城长安城南郊曾修建“天地之祖”以祭天地,修建“东君祀”以祭日。魏晋南北朝时有春分东郊朝日,祭祖天地神,至今遗名尚存。明朝两代皇帝修建大型专用建筑祭祖天、地、日、月。至今我国有些地方的民间仍保留在春节祭祖“天地之神”的习俗,可见我国祭祖天地日月的习俗渊远流长。祭祖天地日月是我国古代国家的盛大典礼之一,是帝王统治生涯中的一件大事,历代皇帝都极为重视。

    1.古代皇帝和臣民崇拜天地日月的观念是从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天也,故称乎父。坤,地也,故称乎母。”意思是说,八卦中的乾卦代表天,被尊称为父亲。坤卦代表地,大地被尊称为母亲。周易《系辞》曰:“天地絪緼,万物化醇。男女构精,万物化生”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融,万物才能变化而完美,阴阳雌雄两性交合,万物才能产生变化”。《周易·序卦》曰:“有天地然后万物生焉。……有天地然后有万物,有万物然后有男女,有男女然后有夫妇,有夫妇然后有父子,有父子然后有君臣,有君臣然后有上下,有上下然后礼仪有所错。”这就是说,天地间阴阳二气交合才能化生万物,有万物才能产生男女、夫妇、父子、君臣、上下、礼仪,万物离开天地就无法生存,天地是产生万物的根源,所以古人非常尊崇天地,敬重礼拜天地,形成了按节气定期祭祖天地的礼仪制度。

    《周易·系辞》又曰:“是故刚柔相摩,八卦相荡,鼓之以雷霍,润之以风雨,日月运行,一寒一暑。”“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古人认为,宇宙中日来月往,月来日往,日月相推,才产生白天和夜晚,光明和黑暗。正是日月的运行,才产生寒冬和夏暑,寒往暑来,暑往寒来,寒暑相推才产生一年春夏秋冬四季的岁月变化,才产生一年又一年。古人认为,日月是岁月形成离不开的天象,因而就产生了祭祖日月的习俗。

    2.天坛、地坛、日坛、月坛、是按《周易》先天八卦方位建造起来的

    古代的帝王为什么将天坛建在北京内城的正南方、将地坛建在正北方、日坛建在正东方、月坛建在正西方?其理论根据就是《周易》先天八卦图。

    《周易·说卦》曰:“天地定位,山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八卦相错。”“乾,阳物也,坤,阴物也。”古人依据这一段话,提出先天八卦论,按照先天八卦方位,乾南、坤北、离东、坎西、兑东南、艮西北、震东北、巽西南。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君为父……坤为地为母”“离为火为日……坎为水为月……”这就是说乾为天在正南,坤为地在正北,离为日在正东方,坎为月在正西方。古人认为,先天八卦方位才是天地日月的本来方位。古人为了将天坛、地坛、日坛、月坛与先天八卦方位对应起来,于是就按照先天八卦方位将天坛建在北京古内城的南方,将地坛建在北方,将日坛建在东方,将月坛建在西方。而四坛中间就是皇帝的都城,由此可见,天、地、日、月坛所代表的卦位,与故都北京内城构成了先天八卦城。

    3.天坛、地坛、日坛、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天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圆形,地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日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亦以圆形为主,月坛的建筑形象特点为方形,为什么天坛建成圆形,地坛建成方形,日坛亦建成圆形,月坛亦建成方形?原来这也是根据周易而来。

    《周易·说卦》曰:“乾为天为圆……坤为地……《周易·文言》曰:“坤至柔而动也刚,至静而德方……”这就是说,乾卦代表天象征圆形,坤卦代表地象征方形。据此古市人认为天是圆形的,大地是方形的,天看起来像一口大锅一样扣在大地之上,这就是古人“天圆地方”说的由来。按照周易这一原理,古代帝王为了更好的与天地感应,获取天地之神的佑护,于是就将天坛建成圆形,将地坛建成方形。天坛内的主要建筑祭天用的祭坛圜丘是三层圆形平台,台面中心为一圆形太极石,太极石外面为9块扇圆形石头圈圈相围,圜丘下面的围墙亦为圆形。存放皇天上帝牌位和皇帝祖宗牌位的皇穹宇也是圆形的,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圆形石面,其外第一圈按八卦方位围列着火块扇圆形石头地面,皇弯宇外面的围墙为圆形,这就是有名的回音壁。皇帝祈谷用的大殿祈年殿顶部为三层圆形建筑,祈年殿内的地面亦为圆形地面,中心为一圆形石块,其周围按八卦方位的规律排列扇形石头;祈年殿的基座也是三层圆形平台,祈年殿外面的围墙也是圆形,天坛整个外围围墙北部亦为圆形。因此圆形是天坛建筑的突出特点。

    地坛内祭坛拜台为二层方形建筑,其坛面石头为方形,舞台周围的泽渠的形状亦为方形,拜台周围的两层围墙亦为方形。可见方形是地坛建筑形状的突出特点。

    《周易·说卦》曰:“离也者,明也。万物皆相见,南方之卦也……坎者,水也,正北方之卦也。”“离为火为日……为乾卦……”。按照后天八卦方位,离卦为南,坎卦为北,分别与先天八卦的乾坤二卦位相重,因此,日坛与天坛一样建成圆形,月坛与地坛一样建成方形,现在日坛月坛的形状已不是原来的形象,据现存的明朝初年设计的明中京(安徽凤阳)的设计方案,日坛的祭坛是方形的,但紧紧围绕祭坛的围墙是圆形的,月坛的祭坛是方形的,围墙也是方形的,明朝修建天地日月坛时就是参照明初南京和明初中京的设计方案建造的。

    4.天坛、地坛内涵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周易·系辞》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数五、地数五,王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数二十有五,地数三十,凡天地之数五十有五。”按照这一论述,一、三、五、七、九为奇数为阳数,二、四、六、八、十为偶数为阴数,阳数中最大的数为9,阴数中最大的数为10其次为8。天坛为天为阳,故其内涵的数为阳数单数,比如,祭天之坛圈丘建为三层,最上一层圈丘直径9丈,第二层直径15丈,第三层直径21丈,最上层坛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太极石,太极石周围第一圈有9块扇形圆形石头相包围,第二圈为18块,第三圈为27块,按fn=9n的数学规律排列。圈丘最上层为9圈,第二层为9圈,第三层亦为9圈,三层圜丘之间的台阶均为9级。祈年殿的底座为三层,祈年殿顶又为三层,祈年殿从基座到顶部共9层,寓意9重天,祈年殿内地面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称中心石,其周围第一圈按八卦方位由8块石头组成,第二圈16块,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皇穹宇殿内地面亦为圆形,其中心为一圆形石头,其周围第一圈按大势方位排列着8块扇形石头,向外依次按fn=8n的数学规律排列共9圈。地坛为地为阴,地坛建筑的数为偶数阴数。如:地坛中心建筑祭坛拜台为正方形二层,上层坛面尺寸为6x6丈,下层为l0x10丈,两层之间的台阶为偶数8阶。地坛祭坛坛面由方形石组成,上层坛面中心为6x6=36块大方石,其外接八卦方位排列为(8x8)x8=512块较小型方石,下层为(8x8)x16=1024块小方石,地坛祭台外围墙2重。日坛内的建筑的数为奇数阳数,如,一层祭台尺寸5x5丈,高5尺9寸,9级台阶,外面一层圆形围墙。月坛内的建筑的数多为偶数阴数,如,祭坛坛面尺寸4x4丈,高4尺6寸,台阶为6级。由上面可以看出,天、地、日、月坛建筑中运用的“数”符合周易原理。

    5.按《周易》“元、亨、利、贞”命名坛门

    天坛内主要建筑圆丘周围围墙有4个门,东门曰泰元门,南门曰昭亨门,西门日广利门,北门曰成贞门,这4个门名称的第二个字组成元、亨、利、贞四个字。元亨利贞是《周易》中乾卦之四德,《周易·文言》曰:“元者,善之长也;亨者,嘉之会也;利者,义之和也;贞者,事之干也。君子体仁足以长人,嘉会足以合礼,利物足以和义,贞固足以干事。君子行此四德者,故曰:乾,元亨利贞”。天坛祭坛圜丘周围4个门用“元亨利贞”四字命名,更加说明天坛是按《周易》原理设计和建造的。

    天坛的占地面积273公顷,地坛占地面积37公顷,天坛比地坛大8倍,也就是说天坛面积大,地坛面积小,《周易·泰卦》卦辞:“小往大来,吉、亨”,否卦卦辞:“大往小来”。周易认为,泰卦上卦为坤,下卦为乾,否卦上卦为乾,下卦为坤。乾为阳为天为大,坤为阴为地为小。所以天坛的面积比地坛大。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月坛公园」月坛公园面积》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新蓝鸟」新蓝鸟变速箱油多久换一次
    上一篇:「呼和浩特市车辆管理所周六上班吗」北京车辆管理所周六日上班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