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维码简单原理是什么?手机扫二维码后如何解析识别数据

2022-11-07 10:04:20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61

二维码,也被称为QR码,被称为快速反应完全。它是近年来移动设备上流行的一种编码方法。二维码的前身——条形码,也就是超市收银员扫的那个黑白条。电脑在水平方向上识别粗细不均的黑白条,就能找出藏在其中的商品编号信息。

相比于只在一个维度上携带信息的条形码, “二维码”在水平、垂直两个维度上,都携带了信息,也就做成了这个方块状的样子。

条形码和二维码这一对好兄弟,说白了,其实就是给数字、字母、符号等这些字符,换了一身衣服,把它们打扮成了能被手机相机识别的黑白条或块。

众所周知,整个计算机和互联网文明,将我们平时使用的汉字、符号、数字、字母等各种字符,转换成0和1组成的二进制数字序列,存储到数据库里。

二维码就是把这些0和1组合起来,0对应的是白色小方块,1对应的就是黑色小方块,把这些小方块,填进大方块里,就组成了一个二维码。

但是光有小方块是不够的,还得需要其他的东西来完善整个二维码的信息。

下面就是二维码的一些组成

定位区:二维码上有三个大方块,这个就是二维码的定位区。有了这三个点,不管是从哪个方向读取二维码,信息都可以被识别。

定位图形和分隔符:定位图形决定了二维码符号中模块的坐标,而分隔符的作用是将位置探测图形与符号的其余部分分开。

版本信息:版本信息就是二维码的版本号,我们常说的V1.0、V2.0就是版本号

格式信息:二维码采用的编码格式,常见的二维码都是采用QR码来进行编码

纠错码信息:当我们对二维码进行扫描时,不能保证扫的每一位信息都正确,这就需要依赖纠错码信息来进行矫正

校正图形:当二维码遭到污染或者破坏时,校正图形保证了没有被破坏的信息仍然可以被识别。

一个二维码的组成

二维条码是指在一维条码的基础上扩展出另一维具有可读性的条码,使用黑白矩形图案表示二进制数据,被设备扫描后可获取其中所包含的信息。一维条码的宽度记载着数据,而其长度没有记载数据。二维条码的长度、宽度均记载着数据。二维条码有一维条码没有的“定位点”和“容错机制”。容错机制在即使没有辨识到全部的条码、或是说条码有污损时,也可以正确地还原条码上的信息。二维条码的种类很多,不同的机构开发出的二维条码具有不同的结构以及编写、读取方法。

堆叠式/行排式二维条码,如,Code 16K、Code 49、PDF417等。

矩阵式二维码,最流行莫过于QR CODE,二维码的名称是相对与一维码来说的,比如以前的条形码就是一个“一维码”。它的优点有:二维码存储的数据量更大;可以包含数字、字符,及中文文本等混合内容;有一定的容错性(在部分损坏以后可以正常读取);空间利用率高等。

二维码编码过程

1、数据分析:确定编码的字符类型,按相应的字符集转换成符号字符; 选择纠错等级,在规格一定的条件下,纠错等级越高其真实数据的容量越小。

2、数据编码:将数据字符转换为位流,每8位一个码字,整体构成一个数据的码字序列。其实知道这个数据码字序列就知道了二维码的数据内容。

下面小草就用一个案例带你了解二维码的编码过程,以对数据01234567编码为例

1)分组:012 345 67

2)转成二进制:012→0000001100 345→0101011001 67 →1000011

3)转成序列: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4)字符数 转成二进制:8→0000001000

5)加入模式指示符(上图数字)0001:0001 0000001000 0000001100 0101011001 1000011

对于字母、中文、日文等只是分组的方式、模式等内容有所区别,基本方法是一致的。二维码虽然比起一维条码具有更强大的信息记载能力,但也是有容量限制,通过下面这个表格小草带你了解二维码的容量到底有多大。

3、纠错编码:按需要将上面的码字序列分块,并根据纠错等级和分块的码字,产生纠错码字,并把纠错码字加入到数据码字序列后面,成为一个新的序列。在二维码规格和纠错等级确定的情况下,其实它所能容纳的码字总数和纠错码字数也就确定了,比如:版本10,纠错等级是H时,总共能容纳346个码字,其中224个纠错码字。就是说二维码区域中大约1/3的码字是冗余的。对于这224个纠错码字,它能够纠正112个替代错误(如黑白颠倒)或者224个句读错误(无法读到或者无法译码),这样纠错容量为:112/346=32.4%

4、构造最终数据信息:在规格确定的条件下,将上面产生的序列按次序放如分块中按规定把数据分块,然后对每一块进行计算,得出相应的纠错码字区块,把纠错码字区块 按顺序构成一个序列,添加到原先的数据码字序列后面。如:D1, D12, D23, D35, D2, D13, D24, D36, … D11, D22, D33, D45, D34, D46, E1, E23,E45, E67, E2, E24, E46, E68,…

5 、构造矩阵:在构造矩阵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个普通二维码的基本结构。

位置探测图形、位置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用于对二维码的定位,对每个QR码来说,位置都是固定存在的,只是大小规格会有所差异;

校正图形:规格确定,校正图形的数量和位置也就确定了;

格式信息:表示改二维码的纠错级别,分为L、M、Q、H;

版本信息:即二维码的规格,QR码符号共有40种规格的矩阵(一般为黑白色),从21×21(版本1),到177×177(版本40),每一版本符号比前一版本 每边增加4个模块。

数据和纠错码字:实际保存的二维码信息,和纠错码字(用于修正二维码损坏带来的错误)。

了解了二维码的基本结构后,将探测图形、分隔符、定位图形、校正图形和码字模块放入矩阵中,并把上面的完整序列填充到相应规格的二维码矩阵的区域中。

6、掩膜:将掩摸图形用于符号的编码区域,使得二维码图形中的深色和浅色(黑色和白色)区域能够比率最优的分布。

7、格式和版本信息:生成格式和版本信息放入相应区域内。版本7-40都包含了版本信息,没有版本信息的全为0。二维码上两个位置包含了版本信息,它们是冗余的。版本信息共18位,6X3的矩阵,其中6位时数据为,如版本号8,数据位的信息时 001000,后面的12位是纠错位。

二维码为什么会出现

二维码其实很早就出现了,它是由日本电装(DENSO)旗下子公司DENSO WAVE一名叫原昌宏的人1994年发明出来的。

二维码的出现旨在取代传统的仅能容纳少量数字信息的条形码。因为上世纪60年代后,日本的商超一派繁荣景象,而收银员却要不停地输入产品信息和价格,所以“腱鞘炎”这种职业病开始流行。DENSO WAVE怀着满足客户需求的愿景成立的仅有2个人的研发小组旨在“容纳更多的信息”。传统条形码仅在一个方向上存储信息,而且很容易读取错误,而二维码则在2个方向存储信息,信息量就大大地扩容了,二维码的名称就是这样被定义的。

二维码之所以在今天能够这么流行除了它本身的巨大优势之外,还得益于DENSO WAVE放弃行使这项权利的权利,如果DENSO WAVE手握专利收费使用二维码可能又是另一番命运。

手机扫描二维码的一瞬间发生了什么?

手机扫描二维码解码程序会自动的识别二维码中的信息,滴一声之后就会对二维码做相应的处理。比如是一段文字就会马上弹出文字信息,如果是一条网页URL则会自动的传输数据给服务器,服务器在接收到数据后就将相应的请求信息反馈到手机上。

二维码中的信息自生成出来之后就是固化的,真正能识别并产生动作的是手机内置的程序。

二维码到底会不会被消耗光?

二维码最小的符号尺寸时21*21,最大的符号尺寸时177*177,现在二维码有40多个官方版本。二维码的数量跟二维码的尺寸相关,所以它是有限的。如今全球每天消耗的二维码达上百亿个,但是即使是从宇宙大爆炸到用到今天,138亿年也仅仅只是消耗掉一小部分,所以并不需要它会被消耗光。

下一篇:买手机买什么品牌比较好(苹果手机和国产手机怎么选)
上一篇:手机丢了先别慌!简单几步教你找回手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