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誉为中国天眼之父的是谁?中国天眼之父的子女如何

2022-11-07 09:45:2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网友投稿
热度:254

他是“中国天眼之父”,历经22年建成全世界最大的单口径500米射电望远镜(FAST),这是中国自主设计、自主研发、自主建造的“国之重器”;

他曾拒绝国外开出超过国内300倍高薪坚定回国,成为中国天文学界领军人物之一。

南仁东(1945-2017)

他是南仁东,他有两句流传甚广的名言:“人是要做点事情的”、“怎么不可能”,成为他奋斗一生的写照。

今天,我和你聊聊既仰望星空,又脚踏实地的南仁东的报国事迹。

01

南仁东,1945年出生于吉林辽源一个工程师家庭,自幼喜欢看星星,记忆力出众。到了高中,订了天文杂志,了解了更多关于星星宇宙的知识,这也为他以后从事天文工作打下了基础。

18岁的南仁东以吉林省理科高考状元的身份考上清华大学无线电系,毕业后被分配到吉林省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一干就是10年,曾主导研制电视发射机,被吉林省工业厅评为第一名。他又与其他人合作,研制成功国内大受欢迎的电子计算机。

这位清华大学毕业的高材生,是工友口中的“青年鲁班”,干啥啥成。在通化市无线电厂工作的十年,是南仁东踏实实践,迅速成长的十年,为他以后处理“中国天眼”各项复杂事务做了准备。

高校招生恢复后,南仁东考取中国科学院天体物理学硕士,连续读完了博士。赴荷兰德云格勒天文台做访问学者期间,主持了十几次观测,首次在国际上应用VLBI“快照”模式,取得了丰富天体物理成果,逐渐成为全球最顶尖的天文学家之一。

国外公司开出比国内高300倍的工资想让他留下,也就是说他在国外一天可以顶在国内干一年,可他还是回国了,很多人说他傻。他借用那句著名的话来回应“科学没有国界,但科学家有祖国。”

当时中国在天文领域远远落后于西方国家,南仁东想发展中国自己的天文事业。回国后,南仁东进入北京天文台,就任副台长。为了研发一个程序,南仁东连续7天都泡在办公室里,干起活来非常拼命。

02

1993年,南仁东在日本参加国际无线电会议,会上部分天文学家提出,由于地球上无线电信号越来越多,这样会干扰人类探索宇宙,所以建造一个新时代射电望远镜来接收宇宙信号变得迫在眉睫。由于工程巨大,约定有美国、英国、俄罗斯、中国等十个国家共同完成。

南仁东自己心里打上了小九九,和同事们讨论,争取把大射电望远镜见到中国来。一旦争取成功,国际先进科技就会流向中国,这是莫大的利好!

我们熟知的哈勃望远镜,是光学望远镜,主要通过“看”宇宙来探索奥秘,但距离有限;后来发展了射电技术观天,主要通过接收宇宙的电磁信号来“听”宇宙,可以接收到几十亿光年外的信号。

当时,世界上单口径最大的射电望远镜是美国的阿雷西博望远镜,口径305米,于1963年建成。1974年,经过改建后,口径达到350米。由于它的问世,人类有四大发现:脉冲星、类星体、宇宙背景辐射和星际有机分子,在此基础上,已经产生五个诺贝尔奖。阿雷西博射电望远镜对人类的重大意义,被评为20世纪十大工程之首。

可是这四大发现,中国人都没有参与。

1994年,南仁东代表中国天文学界,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方案,在我国境内建设单口径500米世界最大的射电望远镜。而在这之前,中国最大的射电望远镜口径只有25米。不仅与美国、英国等国有极大差距,甚至还不如印度。中国天文学家如果要研究某项课题,必须去租国外的射电望远镜,而且会受到诸多限制。

没有一手的资料,中国天文学家的话语权在国际上很弱。

随着中国国力增长,独立建设大口径射电望远镜的声音越来越多。但是从25米一步跨越到500米,在很多人眼里,简直是天方夜谭。

南仁东被任命为FAST总工程师。带着一批有梦想的人,完成一个当时看起来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先后有30余家科研单位投入到FAST的研制当中。

03

从1994年开始,南仁东不断选址,用了将近10年的时间,利用遥感技术,实地走访,从300多个候*x地址中一一走过后,最终确定在贵州平塘县克度镇大窝凼的喀斯特巨型天坑。

2007年7月,“中国天眼”项目正式立项。南仁东风尘仆仆,看起来和当地的农民没什么两样,作为总工程师,哪一块都不能落下,否则怎么协调各个项目组?

在争取国际项目建到中国来,面临的竞争和阻力很大。中国独自建设“FAST”的想法,被美国认为过时,横加阻挠,并且拒绝南仁东赴美签证。外国天文学家说,中国人异想天开,一个连汽车发动机都做不好的国家,怎么能做大射电望远镜?

这句话刺激了南仁东,拼了命也要建成!

中国人造原*弹,苏联专家说没有苏联的帮助,中国人二十年也造不出来,结果不到5年就造出来了,FAST也一样能建成。

南仁东到国际上很多地方进行游说,争取支持中国建设大射电望远镜项目,登上电视,进行科普,取得舆论和资金支持。

设计团队先建造了一个小FAST模型,成功接收到宇宙信息后,于2011年3月正式开工建设。

别人眼中的南仁东什么都懂,可他说自己每天都在学习。南仁东本来是学无线电的,与工程建造是两条平行线。可是他变成了一个工程建造师,学习相关知识,每天都带着安全帽和工人在一起,尽管已经60多岁,还要爬山下地,亲手将FAST从概念变成现实。为了抓紧时间处理各种问题,南仁东中午向来不吃饭,几块饼干就打发了。

用于调整发射面的索网一直研制不合格,南仁东不信邪,找遍国外内上百种材料不行,决定自己研发,靠着上千次的实验终于达到要求;

6座馈源支撑塔,最高173米,最低112米,69岁的南仁东每座塔都要爬上去,可想而知上面的风有多大,他的身体越来越差,昨晚手术后,声音沙哑,呼吸不畅,说话几个字几个字的往外蹦。别人劝他别上去,他不听,非要仔细检查才放心。

2015年,南仁东被查出肺癌,可是他情况稍有好转,便继续投身工作。

2016年9月25日,“中国天眼”FAST落成启用,有着令人震撼的各项数据:它的面积相当于8个鸟巢,从底部到顶部的垂直高度138米。

一万多根钢索控制的复杂的索网结构,4450块独立反射板组成反射面,重达30吨的馈源舱。

与阿雷西博望远镜相比,FAST综合性能提高了10倍,可以监测137亿光年外最微弱的电磁波,这是什么概念呢?

南仁东形象的打比方,相当于你在月亮上打电话,在地球上可以清晰收听到。而且FAST是世界上唯一能够变形的射电望远镜,由球面变为抛物面,并且立刻进入聚焦。

FAST的建成将有利于推动人类更好地探索宇宙起源、天体起源,生命起源,南仁东将其归纳为五大方面的用途:

巡视中性氢、探索暗物质、探索暗能量、发现脉冲星、寻找地外文明。

2016年,南仁东获得科技人物创新奖。

他在领奖时说到:“这份沉甸甸的奖不是给我一个人的,而是一群人的。特别是在22年里,贵州省4000万各族父老乡亲和我们风雨同舟,不离不弃,谢谢,谢谢。”

贵州省人民像当年支援红军那样,支持“中国天眼”建设。为了提供绝佳的无线电环境,有8000多人进行搬迁安置,投入巨资修建供电网,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个国家能够做到。

04

从选址立项到最终建成,走过了22年的坎坷之路。FAST就像是南仁东的孩子,从小拉扯大。到了大学毕业要参加工作了,可是这位老父亲,却走完了自己的生命旅程。

2017年9月15日,南仁东去世,享年71岁。他的遗嘱很简单,丧事从简,不举行追悼仪式。平平淡淡。

南仁东用22年做了这一件事,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却没有看到它进行更多工作的场景。

近一年内,FAST发现了近20颗脉冲星的候*x体。

“在这个满地都是金钱的年代,我这些学生在看星星。”这曾是南仁东对学生的评价,他难道不也是这样做的吗?

不计名利,默默无闻,全身心的投入到“中国天眼”的建设中去,证明中国人有能力完成其他国家完成不了的事情。

“人是要做点事情的”,“没什么不可能”,余音绕梁。

南仁东这样的人,就是中国脊梁,致敬!

下一篇:2022最强芯片企业排行榜(全球智能手机芯片市场)
上一篇:2022年中国十大电梯公司排名榜 2022国内电梯品牌排行榜前十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