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安思危下一句」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意思

2022-11-01 20:28:1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趴菜
热度:91

今天我们来聊聊居安思危下一句,以下6个关于居安思危下一句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
  •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
  • “居安思危”下一句的什么?
  •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魏征写的
  • 《左转》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

    “居安思危”下一句: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时常考虑如果有一天这种安逸不在,该怎么办。并在考虑的过程中,未将来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就不怕有什么危险。

    出处: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

    典 故

    春秋时期,晋、宋等12国联合攻打郑国,郑国只好向晋国求和。郑国给晋国送去金钱珠宝美女等。晋悼公就把贡品分给大臣享乐。魏绛劝谏晋悼公不要只图享乐,要居安思危。晋悼公认为他言之有理,就采纳他的建议。

    作者简介:

    左丘明,丘明(姓姜,氏丘,名明),华夏人,生于前502年,死于前422年,享年80岁。丘穆公吕印的后代。本名丘明,因其先祖曾任楚国的左史官,故在姓前添“左”字,故称左史官丘明先生,世称“左丘明”,后为鲁国太史 。左氏世为鲁国太史,至丘明则约与孔子(前551-479)同时,而年辈稍晚。他是当时著名史家、学者与思想家,著有《春秋左氏传》、《国语》等。他左丘明的最重要贡献在于其所著《春秋左氏传》与《国语》二书。左氏家族世为太史,左丘明又与孔子一起“如周,观书于周史”,故熟悉诸国史事,并深刻理解孔子思想。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

    “居安思危”下一句:思则有备。

    出自《左传·襄公三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生活在安逸的环境中,要时常考虑如果有一天这种安逸不在,该怎么办。并在考虑的过程中,未将来做好准备。做好准备就不怕有什么危险。

    扩展资料:

    典故

    春秋时期,有一次宋、齐、晋、卫等十二国联合出兵攻打郑国。郑国国君慌了,急忙向十二国中最大的晋国求和,得到了晋国的同意,其余十一国也就停止了进攻。郑国为了表示感谢,给晋国送去了大批礼物,其中有:著名乐师三人、配齐甲兵的成套兵车共一百辆、歌女十六人,还有许多钟磬之类的乐器。

    晋国的国君晋悼公见了这么多的礼物,非常高兴,将八个歌女分赠给他的功臣魏绛,说:“你这几年为我出谋划策,事情办得都很顺利,我们好比奏乐一样的和谐合拍,真是太好了。现在让咱俩一同来享受吧!”

    可是,魏绛谢绝了晋悼公的分赠,并且劝告晋悼公说:“咱们国家的事情之所以办得顺利,首先应归功于您的才能,其次是靠同僚们齐心协力,我个人有什么贡献可言呢?但愿您在享受安乐的同时,能想到国家还有许多事情要办。

    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居安思危”下一句的什么?

    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释义:生活安宁时要考虑危险的到来,考虑到了这一点就要为危险而做准备,事先有了准备,等到事发时就不会造成悲剧了。

    其他提倡“居安思危”的还有:

    宋·郭茂倩《乐府诗集·隋元会大飨歌·皇复》:“居高念下,处安思危,照临有度,纪律无亏。”

    宋·徐铉《颂德赋》:“疆事渐宁而备不可去,居安思危睹灾惧。”

    梁·沈约《宋书·文五王传》:“今虽先天不违,动干休庆,龙舟所幸,理必利涉,然居安思虑,不可不惧。”

    明·无名氏《白兔记·寇反》:“古人有言:‘得宠思辱,居安虑危。’”

    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六十回:“得宠思辱,居安思危。”

    《明史·郑本公传》:“陛下居安思危,当远群小,节燕游,以防一朝之患。”

    居安思危的下一句是什么魏征写的

    是戒奢以俭。出自《谏太宗十思疏》,原文如下:

    德不厚而思国之治,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将崇极天之峻,永保无疆之休。

    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德不处其厚,情不胜其欲,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者也。

    译文:

    道德不深厚却想要国家安定,我虽然地位低见识浅,(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聪明睿智(的人)呢!国君处于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间尊大,就要推崇皇权的高峻,永远保持政权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环境中想着危难,戒奢侈,行节俭,道德不能保持宽厚,性情不能克服欲望,这也(如同)挖断树根来求得树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远啊。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唐太宗李世民跟随其父亲李渊反隋时作战勇敢,生活俭朴,颇有作为。公元627年李世民即位,改元贞观。在贞观初年,他借鉴隋炀帝覆亡的教训,进一步保持了节俭、谨慎的作风,实行了不少有利于国计民生的政策。

    经过十几年的治理,经济得到发展,百姓生活也富裕起来,加上边防巩固,内外无事,唐太宗逐渐骄奢忘本,大修庙宇宫殿,广求珍宝,四处巡游,劳民伤财。

    魏征对此极为忧虑,他清醒地看到了繁荣昌盛的后面隐藏着危机,在贞观十一年(637)的三月到七月,“频上四疏,以陈得失”,《谏太宗十思疏》就是其中第二疏,因此也称“论时政第二疏”。唐太宗看了猛然警醒,写了《答魏征手诏》,表示从谏改过。

    这篇文章被太宗置于案头,奉为座右铭。贞观十三年,魏征又上《十渐不克终疏》,直指太宗十个方面行为不如初期谨慎,被太宗书于屏风之上。

    《左转》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下一句是“有备无患,敢以此规。”

    历史典故:

    这则成语故事讲的是处在安定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产生的危难祸害的情况。人们用居安思危这个词用来比喻要提高警惕,以防祸患。与“有备无患”近义。出自《左传·襄公十一年》:“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出处:《左传·襄公十一年》。

    翻译:居:处于,处在。思:想,考虑。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扩展资料

    用法:联合式;作谓语、定语、宾语;含褒义。

    反义词:高枕无忧、及时行乐、刀枪入库、麻痹大意、出其不意、亡羊补牢。

    《书经》上有句话说得好:‘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现谨以此话规劝主公!”魏绛这番远见卓识而又语重心长的话,使晋悼公听了很受感动,高兴地接受了魏绛的意见,从此对他更加敬重。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什么

    左传中“居安思危,思则有备”的下一句是有备无患。

    原文:春秋末年左丘明《左传·襄公十一年》:“居安思危,思则有备,有备无患。”

    译文:指处在安乐的环境中,要想到可能有的危险。指要提高警惕,防止祸患。事先有了准备就可以避免祸患,只要有准备不管有没有危险与灾祸都不会害怕与担心了。

    扩展资料

    左丘明(约前502年—约前422年),都君人,姓丘,名明,因其父任左史官,故称左丘明(关于左丘明的姓名。

    左丘明是东周春秋末期鲁国都君庄(今山东省肥城市石横镇东衡鱼村)人。春秋末期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散文家 、军事家。 与孔子同时或者比孔子年龄略长些。

    左丘明曾任鲁国史官,为解析《春秋》而作《左传》 (又称《左氏春秋》) ,又作《国语》,作《国语》时已双目失明,两书记录了不少西周、春秋的重要史事,保存了具有很高价值的原始资料。

    左丘明是中国传统史学的创始人。史学界推左丘明为中国史学的开山鼻祖。被誉为“百家文字之宗、万世古文之祖”。左丘明的思想是儒家思想, 在当时较多地反映了人民的利益和要求。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居安思危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居安思危下一句」居安思危下一句是什么意思》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赤铁矿的主要成分」四氧化三铁
    上一篇:「子妍」子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