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问题

2022-11-04 15:30:03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爱问答
热度:50

今天我们来聊聊老龄化社会,以下6个关于老龄化社会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 老龄化社会是什么意思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 什么是老龄化社会
  •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 中国社会老龄化现状

    一、我国人口老龄化现状

    人口老龄化是一个世界性的话题,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生育率持续下滑,导致人口年龄结构向老年阶段滑动,严重的老龄化随之带来各类社会性难题。目前我国正在进入老龄化阶段,从2017年我国人口比例分布情况来看,中国人口结构呈现中间宽、两头窄的特点,45-55岁年龄人口数量占比最大,将成为20年后老龄人口主力军。按固定人口出生率千分之十二预测,20年后中国的人口结构,比例分布呈现“头重脚轻”的特点,与当前日本人口结构相似。

    相关报告:华经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9-2025年中国养老产业行业发展潜力分析及投资方向研究报告》

    我国庞大的人口基数加之长期以来的计划生育政策,使得近几年来我国老龄人口人数持续增多,截至2018年末,我国60岁以上老龄人口已经达到约2.5亿人,占总人口比例为18%,其中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1.67亿,占总人口的11.9%。国际上通常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而我国早在2000年就已经进入了老龄化社会。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到2050年,中国将有35%的人口超过60岁,成为世界上老龄化最严重的国家,人口老龄化催生出老年经济,老年人的衣食住行需要得到满足,未来养老市场空间大。

    二、老年人口抚养及养老政策分析

    实行了近30年的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负面影响之一就是抚养比不断提升,2017年我国总抚养比达39.2%,老年抚养比达15.9%,预计2030年我国总抚养比将达到人口机会窗口线50%,老龄化问题亟待解决。老年人口与劳动力人口的比例不断扩大,一方面对单位劳动人口赡养老人的压力不断加大,另一方面对社会养老金的支付也造成巨大压力。

    养老产业发展了近5年,政策内容也在框架体系不断完善的基础上,逐渐走向多元化、精细化、落地化发展,热度与执行力度双递增。我国养老政策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不断变化,现阶段为应对老龄化力图构建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近年来,国家层面养老相关的政策频发,覆盖养老服务、互联网+养老、社区居家养老、智慧养老等方方面面。为推动老龄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健全养老体系,国务院办公厅基于“十三五”规划,于2017年2月28日发布《“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提出到2020年,实现老龄事业发展整体水平明显提升,养老体系更加健全完善的发展目标。

    老龄化社会是什么意思

    人口老龄化两个含义:

    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

    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

    扩展资料

    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1、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

    2、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3、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二、中国老龄化现状

    据2002年人口抽样调查,65岁及以上占全国人口比重,平均为8.2%,比2000年人口普查7.0%高1.2个百分点;按地区分,老龄化程度以上海最高达13.4% ,进入8%以上的地区是浙江11.2%,北京10.8% 、天津10.7%,江苏9.9%,重庆9.2%,湖北8.8%。

    湖南、广西、四川均为8.6%,山东8.5%,安徽8.2%,辽宁8.1 %,陕西8.0%,共14 个省市总人口达6.9亿人,占全国总人口54%。西北地区和云贵藏等17个省区均在8%以下,呈现了经济发达地区率先跨入了老龄化社会。

    按城乡分组,2000年人口普查,城镇老龄化比例为7.3%,高于农村6.3%的一个百分点。2002年全国平均老年抚养比为11.6%,以上海为最高,达17.7%,浙江15.4%,天津14.4%。

    北京13.9%,江苏13.9%,湖北12.9%,重庆12.8%,广西12.5%,在12%以上的还有安徽、四川、湖南; 以青海、宁夏为最低,在8%以下。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什么?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是:

    1、劳动力。

    根据目前的老龄化速度,结合我国出生率不断下降的局面,未来十年,我国20-24岁的年轻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这是一个庞大的数字。那么就会出现两个问题,一个是有活没人干,二是有活需要老年人干,这样就会导致即便是退休了,还是需要出来工作。因为,国家没有那么多年轻人了。

    2、医疗

    根据卫生部的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的慢性病患病率、残疾率和卫生资源消耗分别是全国人口的3.2倍和3.6倍。医疗卫生资源还是一种有限的资源,老年人因为身体机能的下降,出现问题的几率一定高于年轻人,老龄化严重,那么必然会占用更多的医疗资源,这种压力是巨大的。

    3、养老基本保险总支出

    其实是借着刚才讲的,老龄化人口的增加,相对应的也会增加患病、残疾和智力迟钝的老年人的比例,所以医疗保险方面的负担也就跟着增加了,这是很正常的。

    当然,人口老龄化也会促进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围绕老年人开展的衣食住行服务、专业的养老服务等等,最明显的就是我国目前的养老机构和专业养老人员明显不足,这里面蕴含了一个巨大的需求市场。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21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

    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21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人口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带来的社会问题有哪些?

    人口老龄化的影响将包括劳动力减少、基本养老保险总支出增加、医疗问题、社会文化福利发展与人口老龄化不适应、家庭养老功能弱化等。

    1、减少劳动力

    中国老龄化严重。未来十年,20-24岁青年劳动力规模将减少30%。出生率下降很严重。中国的老龄化是我们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我国老龄化严重,出生率下降将带来严重危害。未来十年,年轻劳动力的数量将减少。

    2、基本养老保险支出总额增加

    人口老龄化的加剧,有可能增加今后老年人患病、致残、智障的比例。它不仅会增加企业和政府在基本医疗保险方面的经济负担,还会增加老年人的医疗和护理支出,从而需要更多的个人基本养老金和各种补充养老金收入。

    3、医疗问题

    老年人是医疗卫生资源的重要消费者。卫生部曾经统计,60岁以上老年人慢性病患病率是全国人口的3.2倍,残疾率是全国人口的3.6倍,老年人消耗的卫生资源是全国人口的1.9倍。

    与经济发展相比,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相对落后。老年人看病难、看病难的问题尤为突出。

    应对

    2017年10月18日,十九大报告中指出,实施健康中国战略,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

    2019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规划》近期至2022年,中期至2035年,远期展望至2050年,是到21世纪中叶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战略性、综合性、指导性文件。

    2021年1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发布。《意见》提出,2025年年底前,每个县(市、区、旗)有1所以上具有医养结合功能的县级特困人员供养服务机构。

    什么是老龄化社会

    两个含义:一是指老年人口相对增多,在总人口中所占比例不断上升的过程;二是指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进入老龄化社会。国际上通常看法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10%,或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人口总数的7%,即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处于老龄化社会。根据1956年联合国《人口老龄化及其社会经济后果》确定的划分标准,当一个国家或地区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数量占总人口比例超过7%时,则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1982年维也纳老龄问题世界大会,确定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超过10%,意味着这个国家或地区进入严重老龄化。

    人口老龄化会带来哪些社会问题?

    1、人口老龄化的巨大压力,考验着政府规划养老的能力。据统计,截至2008年底,中国有各类老年福利机构37623个,养老床位245万张,仅占60岁以上老年人口的1.5%,不仅低于发达国家5%—7%的比例,而且也低于一些发展中国家的2%—3%的水平。

    2、养老除了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之外,还需要大量的适合老年人心理、医学等诸多方面的专业护理服务。未来养老的发展应该是老年人的生活保障逐渐走向社会化,变家庭养老为社会养老,由政府承担是大趋势。尽管机构养老在中国老年福利服务体系中处于补充地位,但其作用却是相当大的。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特别是人口老龄化、家庭小型化、农村城市化,人民群众对于养老服务的需求将会越来越大,现有的养老设施总量很难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需求。

    3、不仅如此,由于养老服务队伍整体素质不高,从业人员的职业化建设滞后,中国现有养老服务队伍远远不能适应养老事业发展的客观需求。(2009年),中国城市老年人失能和半失能的达到14.6%,农村已经超过20%,这部分老人需要专业的护理和照顾,按照老年人与护理员比例3:1推算,全国最少需要1000万名养老护理员。

    4、全国老年福利机构的职工只有22万人,取得养老护理职业资格的也不过2万多人,不仅与中国几千万失能老人的潜在需求相差甚远,而且由于服务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其专业水平、业务能力、服务质量,在一定程度上无法满足老年人的护理需求。养老机构、床位和专业人员的严重匮乏,已经成为许多城市养老服务的瓶颈问题。

    扩展资料:

    中国人口老龄化的主要特点是:

    第一,人口老龄化提前达到高峰。20世纪后期,为控制人口的急剧增长,国家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使得人口出生率迅速下降,加快了中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由于下世纪前半叶人口压力仍然沉重,还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的国策,其结果将不可避免地使中国提早达到人口老龄化高峰。

    第二,在社会经济不太发达状态下进入人口老龄化。先期进入老龄化社会的一些发达国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达到20000美元以上,呈现出"先富后老",这为解决人口老龄化带来的问题奠定了经济基础。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人均国民生产总值约为3000美元,呈现出"未富先老",由于经济实力还不强,无疑增加了解决老龄化问题的难度。

    第三,在多重压力下渡过人口老龄化阶段。下个世纪前半叶,中国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程中,改革和发展的任务繁重,经济和社会要可持续发展,社会要保持稳定,各种矛盾错综复杂,使得解决人口老龄化问题相对发达国家和人口少的国家更为艰巨。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人口老龄化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老龄化社会」老龄化社会中老人的问题》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酸性体质吃什么」酸性体质怎么调理
    上一篇:「快来例假和怀孕的区别」怀孕和来例假症状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