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经络图」12经络图解

2022-11-03 07:15:15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小小小
热度:44

今天我们来聊聊12经络图,以下6个关于12经络图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图
  •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 十二经络走向图
  •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哪些?
  • 要记住人体的经络图有什么诀窍?
  • 人体全身经络图,要详细的
  • 十二经脉循行路线图

    手太阴肺经

    手阳明大肠经

    足阳明胃经

    足太阴脾经

    手少阴心经

    手太阳小肠经

    ↑↓

    足厥阴肝经

    足少阳胆经

    手少阳三焦经

    手厥阴心包经

    足少阴肾经

    足太阳膀胱经

    手太阳小肠经和足太阳膀胱经是头,手太阴肺经和足厥阴肝经链接

    十二经脉的分布规律是什么?

    十二经脉的名称是根据经脉循行上下肢内外的部位以及经脉与脏腑络属的关系确定的。凡是循行于上肢内侧(掌心一侧)与五脏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阴经,如与肺相连属的叫手太阴肺经,与心相连属的叫手少阴心经,与心包相连属的叫手厥阴心包经;凡是循行于上肢外侧(手背一侧)与六腑相连属的经脉叫做手的阳经,如与大肠相连属的叫手阳明大肠经,与小肠相连属的叫手太阳小肠经,与三焦相连属的叫手少阳三焦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内侧与五脏相连属的叫足的阴经,如与脾相连属的叫足太阴脾经,与肝相连属的叫足厥阴肝经,与肾相连属的叫足少阴肾经;凡是循行于下肢外侧与六腑相连属的叫足的阳经,如与膀胱相连属的叫足太阳膀胱经,与胃相连属的叫足阳明胃经,与胆相连属的叫足少阳胆经。

    (二)十二经脉体表分布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规律是以正立姿势,两臂下垂拇指向前的体位为准。十二经脉在体表是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十二经脉在头面躯干部分的分布是:手三阴经均联系胸部,足三阴经联系胸或腹部,阳明行于身前,少阳行于身侧,太阳行于身后。

    六条阳经均上行头面部。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阴经行于四肢内侧,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阳经行于四肢外侧,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只有足厥阴和足太阴在内踝上八寸以下的一段循行为厥阴在前、太阴居中,属特殊情况。

    (三)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

    十二经脉的循行走向是: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胸腹。其交接规律为: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阳经与阳经多在头面部相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在鼻旁相接。

    (四)十二经脉的表里属络关系

    十二经脉在体内分别与相关脏腑发生属络关系。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也有表里络属关系。如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少阴肾经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表里。脏腑以脏为阴、腑为阳,故阴经从其类而属脏络腑,阳经则属腑而络脏。如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而络于肺,手太阴肺经则属肺络大肠。

    (五)十二经脉的循环流注

    十二经脉气血流注是循环往复,如环无端的,其流注顺序有一定的规律。根据“肺朝百脉”和将十二经脉之开端定在化生水谷精微之中焦的理论,故气血流注从手太阴肺经开始,到肝经为止,依次相传,使气血周流全身,维持各组织器官的功能活动。其流注次序如下:

    (六)循行部位与病候

    1.手太阴肺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

    图2-1手太阴肺经

    起于中焦,向下联络大肠,环循胃口,向上通过横膈,属肺,至喉部,横行至胸部外上方(中府),出腋下,沿上臂内侧前下行过肘窝,沿前臂内侧前缘进入寸口,经过鱼际肌边缘,出拇指内侧端(少商)。

    分支:手腕后(列缺)分出,直出食指内侧端(与手阳明大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嗽、气喘、少气不足以息、咳血、伤风、胸部胀满、咽喉肿痛、缺盆部及手臂内侧前缘痛、肩臂部寒冷疼痛等。

    2.手阳明大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2):

    起于食指桡侧端(商阳),通过第1、2掌骨间,向上进入拇长伸肌腱与拇短伸肌腱之间,沿着上肢外侧前缘上肩,交会于督脉(大椎),进入缺盆(锁骨上窝),络肺,下横膈,属大肠。

    分支:从缺盆上行,过颈至面颊,进入下齿,环绕口角,在人中部左右经脉交叉,抵鼻旁(迎香)(与足阳明胃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痛,肠鸣,泄泻,便秘,痢疾,咽喉肿痛,齿痛,鼻流清涕或出血,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肿或寒冷等。

    图2-2手阳明大肠经

    3.足阳明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3):

    图2-3足阳明胃经

    起于鼻外侧(迎香),交鼻根部(与足太阳经相交会),循鼻外,入上齿,出口角,环绕口唇,交于任脉于颏唇沟处(承浆),沿下颌(过大迎、颊车),上行至耳前,经过足少阳经上关穴,沿发际,至前额角。

    分支:从大迎穴前,下走人迎穴,沿喉咙,入缺盆,通过横膈,属胃,络脾。

    直行经脉:从缺盆向下,经乳头下行,挟肚脐旁(2寸),进入少腹两侧,进入腹股沟(气冲)。

    分支:从胃下口分出,沿腹腔内向下行,至气冲穴而合,再下至大腿外侧前方(髀关),直抵伏兔穴部,至膝盖部,沿着胫骨外侧下行,至足跗背部,进入第二趾外侧端。

    分支:从膝下三寸(足三里)分出,进入足中趾内侧端。

    分支:从足背(冲阳)分出,进入足大趾内侧端(与足太阴脾经相接)。

    主要病候:肠鸣、腹胀、水肿、胃痛、呕吐或消谷善饥、口渴、咽喉肿痛、鼻衄、胸部及膝膑等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热病、发狂等。

    4.足太阴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4):

    图2-4足太阴脾经

    起于足大趾内侧端(隐白),沿着大趾内侧赤白肉际,经过足内侧赤白肉际,上行至内踝前,上行小腿内侧胫骨后侧,交出足厥阴肝经之前,经大腿内侧前缘,入腹,属脾,络胃,通过横膈,沿食道两旁上行,连舌体,分散在舌下。

    分支:从胃,上横膈,注心中(交于手少阴心经)。

    主要病候:胃脘痛、食则呕、嗳气、腹胀便溏、黄疸、身重无力、舌根强痛、下肢内侧肿胀、厥冷。

    5.手少阴心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5):

    图2-5手少阴心经

    起于心中,出走后属心系(心与其他与心有关的组织器官)。

    分支:从心系分出,挟食道上行,连系目系。

    直行的经脉:从心系出来,上行经过肺,向下浅出腋下,循上肢内侧后廉(行手太阴、厥阴经之后),至手掌内后廉,出手小指内侧端(与手太阳小肠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咽干、口渴、目黄、胁痛、上臂内侧痛、手心发热等。

    6.手太阳小肠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6):

    图2-6手太阳小肠经

    起于小指外侧端(少泽),沿着手背外侧,至腕部,上经前臂外侧后缘,沿尺骨鹰嘴与肱骨内上髁之间,出于上臂外侧后缘,绕肩关节、肩胛部,交会于督脉(大椎),前行进入缺盆,深入体腔,络心,经过食管,穿过膈肌,属小肠。

    分支:从缺盆出来,沿颈部上行到面颊,至眼外角,入耳中。

    分支:从面颊,斜向抵于目眶下,经鼻旁,至眼内角(与足太阳膀胱经相接)。

    主要病候:少腹痛、腰脊痛引睾丸、耳聋、目黄、颊肿、咽喉肿痛、肩臂臑外侧后缘痛等。

    7.足太阳膀胱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7):

    图2-7足太阳膀胱经

    起于眼内角(睛明),上前额,交会于巅顶。

    分支:从头顶部分出,至耳上角。

    直行经脉:从头顶部分出,向后行至枕骨处入脑,下行出项后,沿着肩胛部内侧,挟脊柱(旁开1.5寸)下行,抵腰中,深入体腔,络肾,属膀胱。

    分支:从腰中分出,沿着脊柱两旁挟脊(1.5寸)下行,过臀部,进入腘窝中。

    分支:从肩胛骨内缘(挟脊3寸)下行,直下至臀部,沿大腿后侧下行,合于腘窝部,下行通过腓肠肌,出于外踝后,沿足外侧,至小趾外侧端(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主要病候:小便不通,遗尿,癫狂,疟疾,目痛,见风流泪,鼻塞多涕,鼻衄,头痛,项、背、腰、臀部以及下肢后侧本经循行部位疼痛等。8.足少阴肾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8):

    图2-8足少阴肾经

    起于足小趾之下,斜行于足心部(涌泉),出足舟骨粗隆之下,沿内踝后,进入足跟部,上行于下肢内侧后缘,通向脊柱,属于肾,络于膀胱。

    直行的经脉:从肾上行,通过肝和膈肌,入肺,沿喉咙,到舌根部。

    分支:从肺分出,络心,注于胸中(与手厥阴心包经相接)。

    主要病候:咳血、气喘、舌干、咽喉肿痛、水肿、大便秘结、泄泻、腰痛、脊股内后侧痛、痿弱无力、足心热等。

    9.手厥阴心包经

    循行分布图如下(图2-9):

    起于胸中,出属心包络,通过横膈肌,从胸至腹依次联络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胸分出,沿胸浅出胁部当腋下三寸处,上腋窝中,沿上臂内侧中间下行,行于手太阴经、少阴经之间,入肘中,下行前臂两筋的中间(掌长肌腱与桡侧腕屈肌腱),入手掌中,出中指端(中冲)。

    分支:从掌中(劳宫)分出,沿无名指出尺侧端(与手少阳三焦经相接)。

    主要病候:心痛、胸闷、心悸、心烦、癫狂、腋肿、肘臂挛急、掌心发热等。

    图2-9手厥阴心包经

    10.手少阳三焦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0):

    图2-10手少阳三焦经

    起于无名指末端(关冲),向上行第4、5掌骨之间,循手腕背面,上行前臂外侧尺、桡骨之间,通过肘尖,沿上臂外侧至肩部,交出足少阳胆经之后,向前进入缺盆,分布胸中,络心包,通过膈肌,从胸至腹属上、中、下三焦。

    分支:从膻中分出,上行出于缺盆部,至肩部,会于督脉(大椎),上项,沿耳后直上,出耳上角,至额角,下行至面颊部,抵达目眶下。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与足少阳胆经交叉于面部,至眼外角(丝竹空,与足少阳胆经相接)。

    主要病候:腹胀、水肿、遗尿、小便不利、耳聋、耳鸣、咽喉肿痛、目赤肿痛、颊肿、耳后、肩臂肘部外侧疼痛等。

    11.足少阳胆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1):

    图2-11足少阳胆经

    起于眼外角(瞳子髎),上达额角,下行至耳后,沿颈部行手少阳经的前面,至肩上,交出手少阳经的后面,进入缺盆部。

    分支:从耳后分出,进入耳中,出走耳前,至眼外角后方。

    分支:从眼外角分出,下大迎,会合手少阳三焦经,抵达目眶下,经过颊车,至颈,合于手少阳经,至缺盆,进入胸中,通过横膈肌,络肝,属胆,沿胁肋内部,下少腹两侧腹股沟部,出外阴部毛际处,横入经过髋关节部。

    直行经脉:从缺盆下行至腋部,沿胸侧,过季胁,下行合前条分支于髋关节部(环跳),下行大腿外侧,出膝外侧,行于腓骨前面,直下达腓骨下端,出外踝之前,沿足背部,进入第四趾外侧。

    分支:从足背上分出,沿着第1、2跖骨之间,出足大趾端,穿过趾甲,折回行至大趾甲后的毫毛部(与足厥阴肝经相接)。

    主要病候:口苦,目眩,疟疾,头痛,颌痛,目外眦痛,缺盆部肿痛,腋下肿,胸、胁、股及下肢外侧痛,足外侧痛,足外侧发热等。

    12.足厥阴肝经

    循行分布如下(图2-12):

    图2-12足厥阴肝经

    起于足大趾背上毫毛部,上行足跗背部,至内踝前一寸处(中封),向上沿胫骨内上行,至内踝上八寸处交出足太阴经后面,上行过膝内侧,沿大腿内侧进入阴毛部,绕阴器,抵小腹,挟胃旁,属肝,络胆,通过横膈肌,分布于胁肋,沿咽喉后上行,至鼻咽部,联接于目系(眼球连系于脑的部位),进入前额,上行交会于督脉巅顶。

    主要病候:腰痛、胸满、呃逆、遗尿、小便不利、疝气、少腹肿等。

    十二经络走向图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一、十二经脉包括:

    手三阴经:手太阴肺经、手少阴心经、手厥阴心包经

    手三阳经:手阳明大肠经、手太阳小肠经、手少阳三焦经

    足三阳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阳胆经

    足三阴经:足太阴脾经、足少阴肾经、足厥阴肝经。

    二、其流注次序是:

    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三、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

    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扩展资料:

    一、十二经脉的表里关系是:

    手足三阴、三阳,通过经别和别络互相沟通,组成六对"表里相合"的关系。其中,足太阳与足少阴为表里,足少阳与足厥阴为表里,足阳明与足太阴为表里。手太阳与手少阴为表里,手少阳与手厥阴为表里,手阳明与手太阴为表里。

    二、意义

    十二经脉具有运行气血、联接脏腑内外、沟通上下等功能,无论感受外邪或脏腑功能失调,都会引起经络的病变。因此,了解十二经脉的循行、功能和发病情况,对防病治病均有很大的意义。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哪些?

    人体十二条经络全图经过小腿外侧有:足少阳胆经、足太阳膀胱经、足阳明胃经。

    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十二经脉在体表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六阴经分布于四肢内侧和胸腹,六阳经分布于是四肢外侧和头面、躯干。十二经脉在四肢的分布规律是,三阴经上肢分别为手太阴肺经在前。

    手厥阴心包经在中、手少阴心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太阴脾经在前、足厥阴肝经在中、足少阴肾经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足内踝以下为厥阴在前、太阴在中、少阴在后,至内踝8寸以上,太阴交出于厥阴之前。三阳经上肢分别为手阳明大肠经在前。

    手少阳三焦经在中、手太阳小肠经在后,下肢分别为足阳明胃经在前。足少阳胆经在中、足太阳膀胱经在后。十二经脉在躯干部的的分布是,足少阴肾经在胸中线旁开2寸,腹中线旁开0.5寸处;足太阴脾经行于胸中线旁开6寸,腹中线旁开4寸处。

    足厥阴经循行规律性不强。足阳明胃经分布于胸中线旁开4寸,腹中线旁开2寸;足太阳经行于背部,分别于背正中线旁开1.5寸和3寸;足少阳胆经分布于身之侧面。

    扩展资料:

    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气血通过经脉即可内至脏腑,外达肌表,营运全身。

    其流注次序是:从手太阴肺经开始,依次传至手阳明大肠经,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经,手少阴心经。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包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足厥阴肝经,再回到手太阴肺经。

    其走向和交接规律是:手之三阴经从胸走手,在手指末端交手三阳经,手之三阳经从手走头,在头面部交足三阳经。足之三阳经从头走足,在足趾末端交足三阴经,足之三阴经从足走腹,在胸腹腔交手三阴经。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十二经脉

    要记住人体的经络图有什么诀窍?

    人体的经络图诀窍如下几点:

    1,胆经。胆经由臀部中点开始,沿大腿笔直下滑,至脚踝底端结束。当胆汁分泌不足时,人体无法有效分解食物中的油脂,头发会显得油油的,在夏天尤其如此。

    2,胃经。胃经从锁骨下开始,顺双乳,过腹部,到两腿正面,止于第四脚趾趾间。面部供血主要靠胃经,颜面的光泽程度、皮肤的弹性都与胃经供血有关。

    3,大肠经。大肠经从鼻翼旁的迎香穴开始,经过脖子,贯穿手臂,止于食指指尖。经常敲打大肠经,可清肠润胃,使你代谢通畅,有很强的排毒效果,使你皮肤滑润、口气清新。

    4,心包经。从乳头外侧一寸的天池穴开始,到中指指尖末端,为心包经。心包经的始端在心脏外围,中医所说的心包就是心脏外面的一层薄膜,当外邪侵犯时,心包挡在心脏前面,起到一定保护作用。

    5,肺经。从肩胛骨凹陷处连出一条直线,沿着手臂内侧,到拇指内侧端止,为人体肺经。“肺主皮毛”,经常敲打肺经的同时,保证每天至少1500毫升的进水量,就能使水分通过肺经运转到真皮层,使你的皮肤不再干燥。

    扩展资料:

    人体的经络至今没有将全图画出来,就是经络不是简简单单的一条马路,是网络,而大小周天的这些主干道上,也不是一根管道,而是一组管道。所以不要太拘泥与找穴位、找经络,只要有淤堵、疼痛、不通、长出多余肉的地方都进行梳理,都会对身体产生作用的。

    经络的经就是主干道,就是大小周天。但络,其实是网络,有四通八达的意思,就是身体的经络除了主干道外,各种的侧枝是非常发达的,遍布全身的上上下下、左左右右、里里外外。

    参考资料:凤凰网-如何用人体经络养生防病 掌握这些经络穴位

    人体全身经络图,要详细的

    雷公接着又问黄帝了,问经络究竟有哪些呢?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黄帝回答说经络在人身上非常多,有经、有络。经有十二正经,有奇经八脉等。经就是道路,是有路线的,非常清晰的。黄帝介绍得非常详细,描绘得非常清楚,如果不是看到,是不可能描绘得这么清晰、形象的。

    从黄帝的描绘中我们可以看到经络在我们人体周身上下都有,是纵横交错的,就像网络。今天我们大家都很熟悉的一个词,叫“网络”,经络就是网络。你瞧古人多先进,早就在用现在最时髦的词汇了。

    具体地说,“经”和“络”是有区别的,其中纵行的干线称为经脉,由经脉分出网络全身各个部位的分支称为络脉。人体上有十二经脉、十二经别、奇经八脉、十五络脉、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等。其中属于经脉方面的,以十二经脉为主;属于络脉方面的,以十五络脉为主。它们纵横交贯,遍布全身,将人体内外、脏腑、肢节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这里我主要介绍经脉。经脉主要有两种,一种叫十二正经,一种叫奇经八脉。

    那么,为什么经脉要分一正一奇呢?十二正经有什么作用呢?奇经八脉又有什么作用呢?先看十二正经,是指每一条经脉都可以与脏腑一一对应的,就是这个通道,这个“经”把脏腑联系起来,而且十二正经具有表里关系,分为六阴六阳,阴阳是可以一一对应起来的,很有规律,跟脏腑联系又非常密切,所以叫做“正”。

    奇经八脉,它不直接和脏腑相对应,同时这八条经脉又没有表里对应关系,所以把它称为“奇”。

    下面我们就来简单看一下这张十二正经图。图片字十二正经图十二经脉是经脉的大道十二经脉是从人体的手、脚运行到全身的,所以称为手六经(三阴三阳)、足六经(三阴三阳)。它们是怎么运行的呢?

    手上的三根阴脉,是从胸开始发出的,然后沿着手臂的内侧往下走,一直走到手指。内侧为阴,外侧为阳。所以在内侧走的是三条阴脉,叫“手三阴”;而到了手指后,又往手背开始循行了,这就是手上的三根阳脉,叫“手三阳”,从手一直走到头。然后由头往下,循着人体外侧往下一直走到脚,所以称为“足三阳”。足三阳脉到了脚趾以后又往上走,沿着内侧由小腿大腿往上行了,走到腹又走到胸。因为是从脚开始、在内侧走所以叫“足三阴”。足三阴到了胸后,又和手三阴脉交接到一起。但请注意,它不是三根阴脉、三根阳脉一起走的,而是一根阴脉接一根阳脉,一根阳脉接一根阴脉,这么一根一根走的。

    省略内容

    肺经

    大肠经

    胃经

    脾经

    心经

    小肠经

    膀胱经

    肾经

    心包经

    三焦经

    胆经

    肝经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12经络图」12经络图解》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坐月子是什么」科学坐月子应该怎么做
    上一篇:「治疗狐臭多少钱」激光手术治疗狐臭多少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