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下病」带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

2022-11-02 15:55:09 发布:网友投稿 作者:大海啊全是水
热度:67

今天我们来聊聊带下病,以下6个关于带下病的观点希望能帮助到您找到想要的百科知识。

本文目录

  • 带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 带下病是什么病?
  • 治疗带下病的处方有哪些?
  • 什么是带下
  • 带下是什么意思
  • 中医问诊带下病,具体问什么?
  • 带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带下病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首先来看看带下病的病因病机是什么?

    就能明白带下病是怎么引起的了。

    主要有两点。第一个是任脉受损伤了,导致的带下病,任脉和带脉是相通的,任脉受伤,带脉不能约束,湿气下注。另外一个原因是精气损伤,肝肾亏虚,而导致精气损伤和肝肾亏虚的原因,比如“思想无穷,所愿不得,意淫于外,入房太甚”。

    1、从带脉受伤的角度认识带下病

    什么是带脉?带脉是属于人体奇经八脉之一,在腰腹部位置,围绕身体一圈,犹如腰带,把所有的脉都捆到了一起,带脉和督脉、任脉、冲脉以及肝肾的关系最紧密,带脉主宰女性的生理功能,所以带脉出现病变就和妇科疾病有关了。带脉和任督二脉相通,任脉是统领人体的阴脉,督脉是统领人体的阳脉,和子宫的健康关系密切相关,任督二脉失调,就代表着人体阴阳失调,就会影响到带脉和子宫,发生病变。那么带脉就会无力维系。带脉虚弱,就容易坠胎,带脉受伤,胎儿不稳。

    带脉会因为什么而受伤呢。除了受外伤以外,如果房事过度,纵欲过度,经常喝醉酒影响到精神状态,当然,这些好多人都是在正在进行时,虽然感觉不到有什么疼痛,但是会在不知不觉中导致精血耗损,脏腑受损。我们知道,月经的形成是需要靠身体气的气化作用的,如果气虚,脾胃运化不好,湿重,那么气不能化津液为血,反而和湿纠缠在一起流下,就成了带下病。

    2、从虚实的角度认识带下病的原因

    出现带下病,虚的方面,主要是脾虚,肾虚,任脉和带脉虚。任脉不固,带脉固不住,治疗任脉和带脉的关键就在于治疗脾和肾。脾虚,那么运化的水谷精微就不够用,任脉和带脉都得不到较好的滋养,同时脾虚会导致清气不升,湿气得不到运化。然后就伤害任脉和带脉。以脾虚为主的带下病的症状常见的有这些,精神疲倦,胃口不好吃得少,四肢倦怠,大便稀溏,少。带下白滑。脾虚为主的,治疗思路就是健脾益气。

    以肾虚为主的带下病,肾精亏虚,肾气不固,那么任脉和带脉也都不固,肾虚的带下病又分阴虚和阳虚。

    肾阴虚的带下病常见的症状有,带下赤或者白,小便黄赤,五心烦热,腰酸,盗汗等。这种治疗思路是养阴清热。

    肾阳虚的带下病,常见的症状有,白带清冷,量多,淋漓不断,面色晦暗,尿频清长,特别是晚上容易起夜,腰膝酸冷,小腹冷痛等。治疗重点是温阳补肾,这些就是虚证的带下病。

    实证的带下病,主要是湿热於堵,湿热下注导致。常见的症状,比如小便混浊,舌苔黄白,舌苔黄腻,重一点的出现阴部瘙痒,气味腥臭,心烦口苦等。湿热为主的带下病,治疗思路则是,清热除湿。

    带下病是什么病?

    “带下病”是中医妇科常见病,古有“十女九带”之说,该病属于西医“阴道炎”“宫颈炎”“盆腔炎”“宫颈糜烂”等疾病范畴。带下量明显增多或减少,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

    治疗带下病的处方有哪些?

    妇女阴道分泌物增多,其色质、气味异常,伴有全身或局部症状者,称带下病。

    中医证见脾虚,肾亏气陷,湿浊,热毒。

    临床表现妇女阴道分泌物明显增多,黏稠淡黄无味,清冷稀薄终月不断,黏而色赤黄有臭气,或如脓样,可伴见腰酸膝软,神疲乏力,便溏纳少,或阴部灼热,头昏目眩,五心烦热,或口苦胸闷,阴痒,尿黄,或烦躁易怒,发热口干,小腹作痛,大便干结等。

    【处方1】

    组成:银花、菊花、山楂各50克,精制蜜500克,食用香精20毫升。

    制作与用法:将银花洗净用水泡发后,放入锅内;山楂洗净拍破,菊花淘净,一同入锅,加清水3升左右,用文火烧沸熬30分钟起锅,滗出药汁。将蜂蜜倒入干净锅内,用文火加热保持微沸,烧至色微黄,黏手成丝即可。将炼制的蜂蜜缓缓倒入滗出的药汁内,拌匀,待蜂蜜全部溶化后,用一层纱布过滤去渣,冷却即成。每日3次,每次50~100毫升,或当茶饮。

    功效:清热解毒,疏风化淤。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2】

    组成:白菜根茎1个,绿豆芽30克。

    制作与用法:将白菜根茎洗净切片,绿豆芽洗净,一同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煮熬15分钟,滤去渣,稍晾冷,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3】

    组成:人参3克,核桃肉3个。

    制作与用法:将人参切片,每个核桃肉掰成两块,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熬煮1小时即成。随时饮用。

    功效:补气益肾。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终月淋漓不断,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小便清长频多等。

    【处方4】

    组成:黄花菜30克,马齿苋30克。

    制作与用法:将黄花菜、马齿苋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熬煮30分钟,待凉,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除湿,凉血解毒。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5】

    组成:老丝瓜1段,白糖少许。

    制作与用法:将老丝瓜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将锅置武火上烧沸,后用文火煮15分钟,稍晾冷,滤去渣,加入白糖,拌匀装入罐中即成。当茶饮用。

    功效:清热解毒而不伤阴。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6】

    组成:生白果7枚,豆浆150毫升。

    制作与用法:将白果捣烂如泥,豆浆烧沸后,冲服白果泥,当茶饮用。

    功效:健脾、除湿、止带。

    主治:白带量多,久下不止,神疲乏力,舌淡脉弱等。

    【处方7】

    组成:鲜山药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鲜山药洗净泥沙,切成小块,用干净纱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20~30毫升。

    功效:补脾,固肾,益精。

    主治:带下量多,清稀,质薄,终日淋漓不尽,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处方8】

    组成:鲜枸杞子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枸杞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取汁液,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补肾益肝,生津止渴。

    主治:带下量多,清稀,质薄,终日淋漓不尽,腰酸如折,神疲乏力,健忘眼花等。

    【处方9】

    组成:鲜马齿苋50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鲜马齿苋洗净,用干净纱布包好,绞取汁液,临服时加白糖搅匀即成。每日2次,每次10~20毫升。

    功效:清热解毒,利湿凉血。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10】

    组成:马齿苋30克,大米60克。

    制作与用法:将马齿苋洗净,切成长2厘米的节待用。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加马齿苋,水适量,置武火上熬煮至熟即成。每日1次。

    功效:清热解毒而不伤正气。

    主治:带下量多,赤白相兼,五色杂下,质黏腻,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11】

    组成:薏苡仁150克,薄荷15克,荆芥15克,葱白15克,白豉50克。

    制作与用法:将薄荷、荆芥、葱白择洗干净,放入锅内,加清水1500毫升,烧沸后,用文火煎10分钟,滗出原汁,盛于碗内。将薏苡仁淘洗后,置入锅内,加入药汁,置中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花熟烂,食用时,加盐调味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健脾渗湿,祛风散寒。

    主治:带下量多,黏腻,伴四肢沉困乏力或酸楚,不喜饮水,苔腻等。

    【处方12】

    组成:芡实粉30克,核桃肉15克,红枣7枚。

    制作与用法:将核桃肉打碎,红枣去核。将芡实粉用凉开水打成糊状,放入滚开水中搅拌,再入核桃肉、红枣肉,煮熟成粥,加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常食。

    功效:健脾止带。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3】

    组成:芡实、薏苡仁、白扁豆、莲肉、山药、红枣、桂圆、百合各6克,大米15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上述中药八味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将大米淘净,加入上述药中,继续煮烂成粥,分顿调糖食用。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

    功效:补脾肾,涩带下。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4】

    组成:羊骨1具,陈皮6克,良姜6克,草果2个,生姜30克,大米100克,盐少许。

    制作与用法:将羊骨洗净捶破,放入锅内,加生姜、盐、良姜、草果、陈皮,加水适量,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熟滗出汤汁(去油)待用。将大米淘净,放入锅内,加羊骨汤1000毫升,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本品可作主食,宜常食。功效:温暖脾肾,补益精髓。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15】

    组成:山茱萸肉15~20克,大米100克,白糖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山茱萸肉洗净去核,与大米一同入锅煮粥。待粥将熟时,加入白糖稍煮即成。

    功效:温补脾肾。

    主治:带下赤白,质黏稠,头昏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等。

    【处方16】

    组成:山药200克,薏苡仁250克,荸荠粉50克,红枣50克,糯米1000克,白糖500克。

    制作与用法:将山药、薏苡仁、红枣等择去杂质备用。薏苡仁洗净下锅,加清水适量,置火上煮至薏苡仁开花时,再将糯米、红枣洗净下锅,煮至米烂。将山药打成粉,待米烂时边搅边撒入锅内,隔2分钟后,再将荸荠粉撒入锅内,搅匀后停火。将粥连药一道装入碗内,加入白糖即成。本品可作主食,常吃。

    功效:健脾除湿,益肾止带。

    主治:带下清稀量多,色白或淡黄,或稠黏无臭味,绵绵不断,伴面色〓白或萎黄,四肢不温,腰脊酸软,神疲困倦等。

    【处方17】

    组成:车前子15克,大米60克。

    制作与用法:将车前子洗净,择去杂质,用纱布袋装好,扎紧口,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熬成汁待用。将大米淘净,放入车前子汁,置武火上烧沸,再用文火熬至成粥。每日1次,病去则止。

    功效:有健脾除湿,清热止带的特点。

    主治:带下量多、色黄或赤白相兼,质黏腻,伴口干心烦,咽燥唇红,月经量多,经期提前,经色鲜红等。

    【处方18】

    组成:鲜海虾400克,米酒250克,菜油、盐、葱、姜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海虾洗净去壳,放入米酒中浸泡40分钟。将菜油放入热锅内烧沸,放入葱丁爆锅,将虾倒入锅内,放盐、姜,连续翻炒至熟即成。每日1次,分4次服。

    功效:温阳通络,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19】

    组成:杜仲15克,五味子6克,羊腰500克,豆粉、菜油、酱油、盐、姜、绍酒、葱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杜仲、五味子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煎煮40分钟,去渣加热浓缩成稠液,用药液调好豆粉。将羊腰洗净,去膜切小块腰花,先用豆粉汁裹匀,再用熟菜油爆炒至嫩熟,烹入酱油、盐、葱、姜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功效:补益肾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0】

    组成:鲜蚕豆250克,菜油、花椒末、盐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蚕豆洗净,入沸水煮泡捞起,沥干,码盐。锅烧热,下油烧至八成热时,倒入蚕豆炒干水分,加盐炒匀起锅入盆,撒上花椒末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健脾渗湿。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处方21】

    组成:韭黄、泡辣椒、白酱油、盐、豆干丝、白糖、菜油、素汤、味精、水豆粉、冬菜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韭黄洗净切10厘米的节,冬菜洗净切细,泡辣椒去蒂和籽,切马耳朵形,白糖、醋、汤、盐、味精、水豆粉、白酱油、泡辣椒入碗内兑成滋汁。锅烧热下油烧至七成热时,下豆干丝翻炒几下,倒入韭黄、冬菜翻炒至半生,烹入滋汁铲匀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助阳气,暖下元。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2】

    组成:首乌液20毫升,鲜猪肝250克,水发木耳25克,青菜叶少许,绍酒、醋、盐、水豆粉、酱油、葱、姜、蒜、汤、混合油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首乌用煮提法制成浓度为1∶1的药液,从中取20毫升备用。将猪肝剔去筋,洗净切长4厘米,宽2厘米,厚0.5厘米的片,葱切丝,蒜切片,姜切末,青菜叶洗净。肝片中加入首乌汁和少许盐,用水豆粉20克搅匀,另把首乌汁、酱油、绍酒、盐、醋和剩余的水豆粉兑成滋汁。将油入锅,置武火上烧至七成熟时,放入拌好的肝片滑透,用漏勺沥去余油,锅内留点油,下入蒜片、姜末略煸后,再下肝片、青菜叶、滋汁,翻炒几下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补肝肾,清虚热。

    主治:带下赤白、质黏稠,头昏目眩,五心烦热,腰膝酸软,面部烘热。

    【处方23】

    组成:韭菜150克,羊肝200克,姜、葱、盐、味精、菜油、绍酒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韭菜洗净,切长2.5厘米的节;羊肝洗净切片。将锅烧热,下菜油烧沸,放入羊肝翻炒,待羊肝变色时下韭菜、葱节、姜片、盐,再翻炒片刻,下味精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补阳温肾。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4】

    组成:韭菜250克,鲜虾400克(去壳),菜油、盐、葱、姜、绍酒适量。

    制作与用法:将韭菜洗净,切长3厘米的节,鲜虾去壳洗净,葱切段,姜切末。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烧沸,入葱爆锅,倒入虾仁和韭菜,再入姜末、绍酒,连续翻炒至熟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食。

    功效:温肾助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晕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25】

    组成:冬瓜1000克,蘑菇800克,熟火腿500克,番茄100克,盐、胡椒粉、味精、老姜、葱头、化猪油、香油、汤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老姜切片,葱头切短节,番茄去皮、去子,火腿切指甲壳大,蘑菇切片,冬瓜去皮和瓤子切小方块。锅烧热入化猪油,烧至七成熟时加入冬瓜微炸一下捞出,沥干油水气,锅内再入化猪油、火腿片、葱、姜,一起煸出香味再烹料酒,掺汤。汤烧沸后,再下冬瓜、蘑菇、盐、胡椒粉、味精一起烧焖,烧至冬瓜入味,加水豆粉,淋少许香油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食。

    功效:健脾,利湿,止带而不伤阴。

    主治:带下色白或淡黄,质黏稠,无臭气,面色萎黄或苍白无华,神疲心悸,少眠等。

    【处方26】

    组成:猪腰500克,黄花菜50克,素油、葱、姜、蒜、盐、白糖、水豆粉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猪腰洗净去膜,切成腰花块备用;黄花菜泡发,撕成小条备用。将锅内素油烧热,先煸炒葱、姜、蒜,再爆炒腰花,至变色熟透时,加黄花菜、盐、糖,煸炒片刻,加水豆粉,汤汁胶透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宜常吃。

    功效:补肾,利湿,清热。

    主治:带下量多,色黄或黄白,黏腻有臭气,阴部灼热或痒,头晕目眩,小便黄,口渴,腰酸烦热,便干等。

    【处方27】

    组成:嫩黄瓜500克,猪肉100克,鸡脯肉100克,金钩20克,盐、酒、胡椒粉、味精、白糖、姜、葱、鸡蛋、鸡油、水豆粉、化猪油、汤各适量。

    制作与用法:黄瓜切去两头,用竹筷捅去内瓤,抹上干豆粉;姜剁细,葱切花,猪肉剁细,鸡脯肉剁细,金钩发张剁细,鸡蛋清调散。将剁细的猪肉、鸡脯肉、金钩、姜、盐、料酒、胡椒粉、味精、白糖、蛋清一起放入调味盆内拌匀,再灌入黄瓜内。锅烧热下化猪油,烧至七成熟时,放入灌有馅的黄瓜将其微炸一下,再捞出放入蒸碗内,上笼蒸熟后取出,切成短节,放入盘内摆好。锅内下汤、盐、胡椒粉、味精,一起烧沸后再下水豆粉收汁,放点鸡油,起锅淋于黄瓜上即成。本品可供佐餐,常吃。

    功效:解毒祛湿而不伤阴损脾。

    主治:带下量多,或赤白相兼,或五色带下,质黏腻,或如脓样,有臭气,腹痛,烦热口干,头昏便秘,小便黄,舌红苔干,脉数。

    【处方28】

    组成:母鸡1只,白果仁100克,清汤750毫升,盐、酱油、料酒、大料、白糖各适量,葱、姜段各25克,水豆粉10克,猪油50克,菜油500克(实耗75克)。

    制作与用法:将母鸡宰杀后,除毛去内脏,洗净去爪,剁成长方块,用酱油拌匀,白果拍碎。将锅烧热,倒入菜油,烧至七成熟,下入鸡块,炸至呈金黄色时捞出,沥干油,再将白果仁倒入油锅中炸透,捞出。另取锅烧热,倒入猪油,油热后下入葱节、姜段,略炸,烹入清汤,加入料酒、盐、味精、白糖、酱油、大料,再下入鸡块和白果,用文火焖至熟烂时,调好味,加入水豆粉收汁,起锅即成。本品可供佐餐。

    功效:补虚,健脾,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色淡、质清稀、无臭味,伴头晕耳鸣,纳少神疲,腰酸如折,健忘等。

    【处方29】

    组成:淡菜15克,韭菜15克,黄酒适量。

    制作与用法:用黄酒把淡菜洗过,并同韭菜(洗净切节)一起煮熟。喝汁吃菜,每日1次,常食。

    功效:补肾助阳。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昏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30】

    组成:牛脊髓250克,酸醋10克。

    制作与用法:牛脊髓洗净,拍破宰成段,加水适量,先用武火烧沸,后用文火炖煮1~2小时,临起锅时加入酸醋。喝汤服食牛骨髓,宜常食。

    功效:补精髓,行血滞,涩带下。

    主治:带下清冷而稀、量多、终日淋漓不断,腰酸如折,小腹不温,头昏眼花,小便清长等。

    【处方31】

    组成:乌骨鸡1只,白果、莲米、糯米各15克,胡椒3克。

    制作与用法:将鸡杀后去毛除内脏,洗净,把白果、莲米、胡椒共研成细末,装入鸡腹内,用文火炖至鸡肉烂熟即成。空腹时吃肉喝汤,每日1次,常吃。

    功效:有补益脾肾,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无臭味、绵绵不断,伴腰酸腿软,食少神疲,健忘失眠,大便不实等。

    【处方32】

    组成:大枣250克,龙眼肉250克,蜂蜜250克,鲜姜汁适量。

    制作与用法:大枣去核洗净,龙眼肉洗净,放入锅内,加水适量,置火上煎煮至七成熟时,加入姜汁、蜂蜜煮沸,调匀,待冷后装瓶备用。宜常食。

    功效:养血气,补心脾。

    主治:久病带下质清稀,无臭味,伴心悸怔忡,失眠健忘,多梦,头昏,面白无华。

    【处方33】

    组成:茯苓10克,鲜米汤50~100毫升。

    制作与用法:茯苓研成细粉,用新鲜米汤调服。每日2次,宜常服。

    功效:健运脾胃,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处方34】

    组成:豆腐60克。

    制作与用法:豆腐入锅,加盐去水,至成黄色锅巴起锅,研成细末。每次6克,用红糖汤或白糖汤冲服。

    功效:宽中益气,除湿止带。

    主治:带下症不甚者,色白(白糖冲服),或赤(用红糖汤冲服)。

    【处方35】

    组成:白果7~10个,豆腐1块。

    制作与用法:白果去心,豆腐切小块,一同入锅,加水适量煮熟,一并吃下。每日1次,宜常食。

    功效:健脾除湿,固涩止带。

    主治:带下量多,质黏稠,色淡黄或白,无臭气,绵绵不断,伴面色〓白,心悸头晕,纳少神疲,腰酸乏力等。

    什么是带下

    中医的“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泛指妇科疾病,狭义则专指白带的量色质气味发生异常的疾病。正常白带由前庭大腺分泌物、阴道黏膜渗出物、宫颈及子宫内膜腺体分泌物等混合形成白带。正常白带呈白色黏液状或蛋清样,量少,无异味,称生理性白带。白带的量明显增多,色、质、气味发生异常,或伴全身、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又称“下白物”、“流秽物”。造成白带异常,也就是病理性白带的原因很多,多数白带异常为感染或炎症引起,如滴虫性阴道炎、霉菌性阴道炎、老年性阴道炎、子宫颈糜烂、子宫内膜炎、也有部分由于宫内节育器、子宫颈息肉、宫颈癌等其他疾病引起。临床表现常见白带增多、绵绵不断、腰痛、神疲等,或见赤白相兼,或五色杂下,或脓浊样,有臭气等。

    带下是什么意思

    带下是指带下病,意思是古代中医的妇科疾病。

    “带下”一词,首见于《素问·骨空论》。带下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带下是泛指妇女经、带、胎、产诸病而言,狭义带下是专指妇女阴中流出一种粘腻液体而言。在狭义带下之中又有生理、病理的不同。

    金匮要略引证解释:

    古代称妇科疾病。中医学以为带脉环绕人体腰部一周,犹如腰带。凡带脉以下,名曰“带下”,故妇科病统称之为“带下”。

    引《金匮要略·妇人杂病脉症并治》:“妇人之病,此皆带下,非鬼神。”尤在泾纂注:“带下者,带脉之下,古人列经脉为病,凡三十六种,皆谓之带下病,非今人所谓赤白带下也。”

    中医问诊带下病,具体问什么?

    中医问带下:健康妇女阴道中应有少量无色、质粘、无臭的粘液分泌,用来津润阴道,属于正常带下,为妇女的正常心理特性。要是带下量增多,且伴有色、质地、气息非常,以及满身或局部症状者,称为带下病。但两次月经之间(即为排卵期)、经前期以及妊娠期带下略有增多,此为阴液盛则下的心理征象,都属正常。一样寻常情形下,带下色深,质地浓厚,有臭味,多属实热;质稀或有腥气息者,多属虚寒。要是带下绵绵一直,色白或淡黄,质地浓厚,无臭气,兼疲乏乏力,食少便溏者,属脾虚湿热下注,因任、带脉受损而致。要是带下量多,色黄或伴有赤白色,质地浓厚,有臭味,且阴道发痒,病人舌苔黄腻,则属湿热、热毒。要是带下量多,淋漓一直,色白清冷,质地清稀,病人兼有腰酸,少腹冷,属肾阳虚,由于寒湿内盛,带脉失踪去制约,任脉失踪固所致。要是带下赤白,质略粘无臭,伴有阴道灼热,病人气宇沉闷,属于肾阴虚,因肾阴不敷,相火偏旺,任、带失踪固所致。

    今天的内容先分享到这里了,读完本文《「带下病」带下病的中医辨证论治》之后,是否是您想找的答案呢?想要了解更多百科知识,敬请关注本站,您的关注是给小编最大的鼓励。

    下一篇:「油性皮肤保养」油性皮肤保养顺序
    上一篇:「珍怡生长激素」珍怡生长激素副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