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住宅最主要的形式是 我国有哪些著名的住宅形式

2022-10-22 14:59:48 发布:网友投稿 来源:网友投稿
热度:44

首先来界定一下什么是住宅。换言之,从哪里开始就不再是住宅。

平常我们很容易就能指出,这不是住宅,那是住宅。但是我们有没有想过,这只是因为我们从自身这一方出发,而没有从对方那一方出发?我们--普通、没有个性差异的大群体(当面对一个个体时,其他个体就泯灭他们的个性差异而融为一个庞大的群体),淹没了对方独特的价值观念,甚至使其屈从于我们的价值观念(他们也以我们的价值观念为是)。

例如,在一般人(我们)看来,修士(或者僧侣)所日常生活、居住的地方不能叫做住宅,而必须称为修道院(或者寺庙);而他们也承认了这个看法(例如自称为“出家人”)。

同样,我们也不会将旅途中暂住的饭店(或者旅馆、招待所等)叫做住宅,因为这时我们的身份变为了“旅人”,而不再是“一般人”。但是有的人就是长期居住在饭店里,对于他们来说,认为“饭店”就是“住宅”恐怕也无可非议。

此外,老人院、学生宿舍等特定群体居住的地方也被某些人排除在“住宅”之外,这就促使我们不得不对这个概念进行再思考(这样的反思是有价值的,例如在设计学生宿舍时就会使其尽量像一个“家”的样子而不是传统的“宿舍”该是什么样子)。

上面讲到特定群体所引发的住宅概念的模糊性。还有住宅的实体边界也会引起住宅概念的模糊。从哪里开始,一个住宅的边界就结束了呢?

假如关起门来,围墙内部就是住宅,这个围墙应该围住哪些东西呢?今日的普通中国人很难想象自己的住宅内部会像《红楼梦》中的贾府一样拥有假山假水、戏台家庙,但是

这确实是中国的古代权贵们曾经的一种住宅形式。

那么将围墙缩小,将山水、戏台、家庙都排斥在外?卧室、厨房、卫生间应该是最起码的住宅组成成分了吧。但是还是有一些住宅,它的卫生间要走到几百米外才能看到一一公共厕所。

此外,在中国传统庭院式住宅中,围墙用来将住宅的内部和外部区分开来,围墙外部是公共区域,而在西方的传统住宅中,围墙外部仍然有可能(并且通常如此)是私人区域,属于住宅主人私有。所以围墙失去了住宅边界的意义。

还有,假如住宅仅仅是单体内部(不管这个内部如何划定)的事情,为什么我们在谈论一个住宅时不得不同时谈论到它的周围环境呢(尤其在考虑买房的时候)?我们必须考虑到交通、购物、邻里关系等诸多问题(附近有没有幼儿园、运动场等)。

再说一下住宅的功能。

首先要指出,“住宅”这个概念其实包括住宅的“实体”和其“功能”两个方面。实体可能不变,但是功能会发生变化。例如曾经的住宅会变成今日的博物馆或者公园。

住宅的实体用来居住。但是“居住”又是一个很活泛的领域。在以前(现在也有),商人会将自己的住宅一部分开辟出来做商店或者客栈。其实,自古以来就有很多特殊职业者将自己的住宅当作工作室,例如铁匠铺、日本茶道师父的茶室等。只是近来这种以住宅兼做工作室的情况扩散到以往将二者分离的职业者中而已。以此为契机,住宅的形式也发生了变化--这表明社会状况对住宅的影响。

以上是对住宅概念的一点思考,可以看出平日我们最习见、也许自以为很熟悉的住宅其实很复杂,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不过也不必对此耿耿于怀,相反,我们应该感到庆幸,正是因为这种模糊性,才使其拥有异常丰富的内涵,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下一篇:毁童年大耳朵图图 牛爷爷图图妈毁童年全图
上一篇:百合送给什么人合适 百合花为什么不能送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