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产品创业模式研究,现在转型做农产品上行怎么样?

2022-07-24 22:43:0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35

给你分享下我的感觉

2016年11月着手准备“新欣农人”项目,很快成为了农产品上行大军中的一员,抱着对自己模式的自信,拉合伙人,BD政府,谈供应链和包装商家,具体过程这里不讲,以后会针对失败单独整理成文农产品创业模式研究。

简单来说,是失败了

为什么失败,放到现在想想是200%的概率,先谈目前对农产品的理解,相信无论从县域、垂直单品、平台都普遍适用。

从14年底起,随着O2O的热浪散去,城市触网人群流量分割的N足鼎立,巨头的竞争和创业项目的起点都望向了广袤的农村市场。以“村*”为例,随着“村*小二”们“工业品下行”的3年冲杀呐喊,“村*”时代在今年年会后宣告结束,“*猫优品服务站”带着村*未完成的使命扛起了工业品下行的大旗。无疑,*猫商家的渠道拓宽到了农村。而留给政府和村民的是惆怅。上行何时搞,如何搞,应该是农产品电商从业者最想知道的了。不过,从前段时间扶贫项目的宣布和招募人员的岗位上能看出来,上行不会很远了,我个人也相当的期待。

那么小微企业和个人如何去做呢?

我也不知道

但是我知道坑在哪儿,穿插在文章中,找到几个算几个!

所以这样就出现个思考,农产品上行与工业品下行模式一样吗,看上去只是上下的区别,但里子区别甚广。最大的区别在于:工业品均为标准化生产、加工、包装而成为商品,每个商品的质量、规格、大小等等均控制在控差之内。而农产品可分两类:深加工和初级农产品,但两类原材料均需要种植,就算同一产地、个人所生产出的产品也有不同,当面对消费者时,产品描述和实物不符,无疑背离了电商的本质——信任,这可为要解决上行问题关键点其一。

其二、品牌化,相信越来越多做农产品的商家意识到,打造个体品牌的不易或不行,农产品更多的是大众对产地的标签化意识。对于政府来讲,最好的办法是优先打造当地的区域公众品牌来获取影响力,带动企业抱团,成立协共同把当地品牌推广出去;第二,通过品牌商标的使用管控来倒逼企业和农户的产品品质。优胜劣汰,共同维护公共品牌的声誉,形成生态闭环。(1、建议由第三方管控品牌使用权;2、当地企业抱团取暖,可以做更多良性循环的事情,比如分享交流、特聘讲师、渠道对接等;一些服务商在做,但里子如何,只有脚知道吧)

其三、供应链管理,这里的供应链管理不仅仅是溯源,这也是解决信任问题的基础以及盈利竞争的壁垒。农产品从种植、收割、自然处理、商家采购、分拣、加工、检测、保鲜、配送、成本的控制继而形成商品面向消费者。把供应链管理做到精细化科学化又需要探索,因为要保证利润还要让消费者信任。

再说说溯源体系;这里突然想起来毕业后工作过的液晶屏生产企业,液晶屏所需要的背光板、cell、PCB、Tape等每一个产品每组装一个部分就扫一下单品背后的条形码。一片液晶屏成品出来后,检测到哪里有不良,再扫下码,用的哪个供应商、什么时间生产、哪个作业员负责、批号等直接找到。问题的真因就更好的找到并解决了。当时的客户是三星和苹果,就算客户不要求,公司应该也会去做,因为内部不良率的控制就是成本的控制。

所以溯源的本质并不是农产品上行的卖点,而是类似于SC、QS等上行的基本资质,看一个企业是否有良好供应链体系管理的基本工具。所以溯源更像企业内部成本的工具。(当然,目前农产品溯源的体系各种因素影响,肯定不会那么完善,但相信有那么一天)

其四、人

做农产品上行的人大部分是跨界,再细分曾经从事过互联网电商。所以很多人对互联网很懂,但对农产品一知半解(我就是),模式也用着工业品的老路子,所以产生第一个问题。我个人十分敬佩为了做好一个垂直品类入乡自己种植探索几年的人,首先他们一定比信奉模式的人底子来的实。第二,农产品贸易水太深,没有明白人合伙,只能自己趟,结果大家都懂。除非自己有精力和经济实力,让自己成为专家。第三,这样可以做去产品品牌化,打造个人品牌,未来涉及面更广,可做的事更宽。

其五、销售人群

开始都想卖高端、卖白领、卖都市人群,先解决以上4点问题再说!首先要跳出“工业品”思维。

南北差异不同,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省内或区域性的农特互通是条路子,慢慢的与人合作互补向外延伸。

总的来讲,小微群体的农产品创业可以先做第4、第五两点,同时思考一点“你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你的值得信任”;至于使用什么新媒体之类的工具就不说了,大家都懂的哈!

一些自己的思考分享给大家,做的时候绕坑走,别停,前边还有南墙,撞过了也分享下感觉!

下一篇:斯蒂文森创业,国高中留学之斯蒂文森中学好吗?
上一篇:建筑材料创业,建材行业如何才能快速创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