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越,淝水之战前秦为什么输了?

2022-06-26 22:23:10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48

淝水之战,历来被人们津津乐道石越。可是,却又因它实在太离奇,令人匪夷所思。

今天,我们不谈大道理,一起分析下苻坚在战役战略和指挥上的问题。

苻坚的计划:兵分三路,决战淮南力排众议,决心灭晋的符坚,作出了兵分三路的决策:

东路,直接由徐州攻广陵,直接威胁东晋都城建康;

西路,沿长江、汉水顺流而下,进攻荆州;

苻坚自率中路军,攻略淮南,推到长江北岸。

这个大策略,问题不大。历来由北向南的统一战争,基本都是这么多点开花。不过,在这个计划中,符坚选择淮南作为决战地点,准备在淮南歼灭晋军主力。而相比于长江流域,淮南显然是前秦最理想的决战战场!

需要注意的是:在此战中,淮南战场的部队,是以氐族子弟为主要力量。因此,淝水之战在战场上的失败,其内部矛盾并非决定性因素。

恒谢齐心,共赴国难由恒冲率西路军死守荆州。兵力十几万;

由谢石率东路军重点防守淮南。兵力八万。

淮南是主战场,部署的兵力还少于荆州?

恒冲也是这么想的,他觉得有点不好意思,他派三千精骑前去支援东线。

谢安微笑着说:朝廷不缺兵。退货了。

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

谢安的淡定,是关键的,也是有底气的。

关键,是因为东晋最需要的,是抵抗的决心。

苻坚给东晋的各皇室、高官都封好了官爵。这对东晋是十分危险的。如果谢安都显得慌张,那大规模投降、不战自溃的风险是不小的。

底气,是因为此时淮南前线的力量对比并非想象的那么悬殊。

苻坚前期夺取了梁、益州、襄阳,并准备水师,本可以顺流而下。但却急于求成,仅仅一年后就发起进攻,显然,前秦水军尚未成势!

此时,前秦大军尚远远在后,抵达前线的只有苻融的二十五万军队。这二十五万军队,又分了几万给慕容垂在襄阳方向,又分兵包围胡彬,分兵五万驻扎洛涧,用于寿阳附近的兵力不过十几万,只是2:1左右的兵力优势。而且,正如苻融在之前劝阻苻坚时所说,征集的富家子,战斗力参差不齐。

误判话虽如此,苻坚毕竟依然占据巨大优势。

苻坚早期的进军还算顺利。破寿阳、围胡彬,气势如虹。

此时,胡彬粮尽,向谢石求援:“敌人强大,我粮尽,恐怕要来生再见了!”

这封信被苻融截获后,苻融急忙告诉苻坚:“敌人少,容易歼灭,我们应该防止他们逃走,请您快快来!”

苻坚听信,立刻把大军留在项城,自己率领八千轻骑赶往前线。

这是苻坚在淝水之战中一个大错!作为总指挥,离开了项城大本营,企图仅仅依靠前军进行决战。

月盈必亏,是因为得意时还冷静者太少了。显然,二苻都认为,靠前军歼灭晋军主力已有把握。他们怕的,是晋军撤离淮南,依托长江防守,影响歼灭晋军主力于淮南的企图。因为,对于缺乏水军的前秦军来说,尽管淮南也是河网纵横,但淮南依然是最理想的决战战场。歼敌于长江以北,对北方军队来说,是最有利的选择。

洛涧之战,前秦的命门前383年十一月的一个晚上,洛涧。

刘牢之和他的五千北府军将士目光如炬。听到号令后,五千汉家男儿冒着如雨的箭矢,踏着冰冷的河水,冲向十倍于己的敌军。尽管秦军早有准备,但依然被晋军的气势所震慑。又因夜晚,只听见杀声震天、一往无前的敌军,并不知道晋军多少,一时心生胆怯。刘牢之趁乱杀到秦军阵后,秦军更是混乱。秦军主将梁成来到阵前,试图稳定局面。晋军奋勇而前,阵斩梁成!秦军一片混乱,纷纷败退,自相踩踏,又有许多将士掉入淮水,不慎淹死。

北府军,五千破五万,一打十,大破前秦军!

比起歼灭的这几万秦军来,这一仗,晋军更大的战果是:看到了前秦军的命门!

北府军再是神勇,一个打十个,也是很难的。

如果在北方,北府军一阵冲杀后,以骑兵为主的前秦军完全可以迅速后撤,在后方重新集结,然后翻身再战!这样,即使打不过北府军,也断然不会有灾难性后果!可是,在河网纵横的淮南战场,秦军机动调整的空间十分有限,一旦溃败,恐怕就没有机会通过机动来调整了!

因此,淝水之战,有进无退。因为,退者,将无路可退!

离奇的大灾难洛涧之战后,晋军与前秦军又进行了一些战斗。其中,晋军先头部队与前秦军张蚝军接战不利,退却。可见,仅就战斗力而言,晋军并不具备太强优势。

此时,谢玄激苻坚:您百万大军到这里来,却隔岸看着我,有意思吗?要不你稍微退一下,腾出地方来,我们来场决战,好不好?

苻坚急吼吼发起进攻,就是为了歼灭晋军主力,现在晋军自己要上来送死,能不答应吗?

于是,悲剧开始了。前秦军撤退就混乱,晋军趁势猛攻,晋军的内应朱序在阵后大呼“秦军败啦!”,秦军更加混乱,结果,全军大败!

真的这么简单吗?

苻坚、苻融,久经战阵。后退这种基本的战术动作,是能够组织好的。要说一撤退就混乱,那他们是开了什么外挂统一北方的?

而苻坚原本是希望“半渡而击”。苻坚可不是宋襄公,即使有些部队出现混乱,他完全可以把握部分尚可控制的部队发起进攻,即使不能全歼晋军,至少不至于让秦军崩溃呀!

这涉及到了前秦军的命门,和刚刚发生过的一场战术革新。

苻坚的构想中,秦军后退,晋军渡河。直接后撤的秦军显然会比逐次上岸的晋军更早完成队伍的整顿,列好阵势。到秦军整顿好队形后,直接进攻晋军,绝对碾压!标准的半渡而击。

可是,苻坚显然忘记了另外一位英雄——石勒。

在前后赵的洛阳之战中,石勒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战术方法。他未经列阵,直接冲击前赵中军,一举擒获刘曜,灭前赵。

这是对经典战术的一次前所未见的革新:未经列阵,从行进间投入战斗!

以骑兵为主的前秦军,他们重新调整队形最大的难处是:缺乏空间。骑兵冲起来速度快,可是,要掉头,总不能原地打转吧!至少需要10平方米的机动空间。这还不算后退中因地形变化(比如后面一座小丘陵)造成的调整时间。

如果晋军上了岸再整顿阵型,堂堂正正来打,那前秦军是来得及调整的。

可是,晋军上岸后,八千最精锐的先头部队就立刻发起进攻。

大家应该还记得,之前的洛涧之战中,五千北府军的冲击,击败了严阵以待五万的前秦军梁成部。梁成也是前秦宿将,他的军队战斗力在秦军中也是上乘的。

因此,八千精锐的冲击力是巨大的。前面的秦军尚未完成调整,一触即溃。

在这种突然的混乱中,后面的秦军一时也有混乱(如苻融所说,富家子战斗力参差不齐)。在这种情况下,朱序军大呼“秦军败了”,才可能加速秦军的崩溃!

与洛涧之战一样,淝水战场也缺乏调整空间,前秦军无法采取后退调整的方法。因此,苻融只得和洛涧之战中的梁成一样,亲自来到败军中制止败退。结果···命运也和梁成一样了。

由于苻融被杀,苻坚逃走,前秦军失去了指挥,彻底失去了组织,风声鹤唳,一败涂地!

淝水之战,苻坚的组织是十分混乱的。

战略上,他放弃了前期积累的优势,急切地发起灭晋战争。历史上,除了长江流域开发水平低的楚国和组织混乱的南明,没有北方军队可以在没有足够水军实力的情况下灭掉南方。

而他又误判形势,离开中军调度位置,直接来到一线参与战事,直接把绝对兵力优势转换成了不足2:1的微弱优势。假如他能一直坐镇项城,调度全局,那即使淝水大败,前秦也不至于灾难性地就此灭亡。

战术指导上,前秦军显然没有对水网纵横地带作战做好充分准备。不管是洛涧还是淝水决战,都没有调整方案,一败,就是全军大败!

当然,最后还是要赞一下他们的对手——骁勇的北府军。正是他们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一往无前、有我无敌的英雄气概,才使得敌人的弱点瞬间爆发,一败涂地!

虽千万人我往矣!力挽狂澜,英雄本色!

下一篇:求魔境界划分,《神墓》中的等级划分!高手来?
上一篇:家庭情况简述怎么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