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极静笃意思是什么,“知止而后有定”有什么意义吗?

2022-06-26 04:58: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0

“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是原话,是大智慧虚极静笃意思是什么。而对这几句话的理解,或者说后人对这几句话的解读,那就花样繁多了,有些还算贴切,有些带有“思想投机”的解读,在此不做褒贬,只能说各有千秋。

定生慧,“知止而后有定,定而后能静,静而后能安,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这段话其实是对定生慧的一个过程阐述,“能得”,得的是什么?就是智慧。有人讲这是佛家的东西…,不错,佛家是这么说了,但智慧不是佛家的专利。老子、孔子、释迦牟尼是同时代的三位觉着,老子还是孔子的老师,他们三人从不同角度、以不同方式给大家阐述了什么是智慧,条条大路通真理、通智慧都是对的,还有更早的我们中华文明的先祖伏羲,流传《易经》至今,智慧的光芒依旧光彩夺目。

回头题目所问,“知止而后定”,“止”,止的什么?止的妄念执着,止的贪嗔痴,止的所有不自然、违反自然、人伦、常理的心念、言语、行为,止的所有不承天顺人的东西。“止”到什么程度?止到一念不是万念不生。

“知止而后定”,“定”,定的什么?定的是自己,定的是自己本心、定的有一颗平常心、清静心、自在心、欢喜心。“定”了心就回复到最自然的状态,与天地日月、与万物同呼吸共心跳,这样能不静吗?

“知定而后静”,“静”,静是什么?静的是自己的心,无“眼耳鼻舌身意”都定了,这就是静了,内心的平静、平和。

“静而后能安”,“安”,安的是什么?安的是“止”下来“定”住的一颗“静”心。安是对“止、定、静”状态的保持和延续,常态化,常有,常在。

“安而后能虑,虑而后能得”。看这两句了,这两句体现差别了。释迦牟尼佛菩提树下“安”后“虑”出正果大智慧,完全的通透。

那么“虑”是什么?“虑”不是考虑,不是思考,而是彻底“安”后的自然所得,自然而然就迸发出智慧的火花了。这通老子的“无为”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止”下来妄想执着,并“定”下来“静静”,“安”住这颗心保持住,自然的去“虑”就得到了“智慧”。

此句出自《道德经》第一章,全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无名,万物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译文:“可以用言语表达的‘道’就不是恒久不变的道;可以用文词去命名的‘名’就不是恒久不变的名。‘无’可以用来描述天地未开之前的混沌状态;‘有’可以用来描述宇宙万物世界的本源。因此,要经常从‘无’中观察‘道’的奥妙,从‘有’中观察‘道’的运行规律。无和有两者是一个来源,只是名称不同。都可以说含义深远。并非一般的深远,而是玄妙又玄妙,深远又深远,是宇宙一切奥妙之门”

“有和无”就像中国哲学中的“阴和阳”。虽然对立,却又统一。因为它们本源于“一体”。“无”代表的是无名世界“道”;“有”代表的是有名世界。“无”是天地未开之前的“有物混成”。是在逻辑上“早”于“天地万物”的道,而非时间上。就像经典问题先有鸡还是先有蛋,提问点在于逻辑的先后。

之所以无和有,名字不同,因为它们本就是两种对立的状态。而为何又说它们是同一个来源也是因为对立的事物才能形成一个同一的“圆”。就像白天和黑夜对立,但加起来才是完整的一天;男人和女人对立,但只有男女交合才能繁衍人类。如果还想更直观的体会,“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可以看看太极图。黑白双鱼组成一个“环而无端”的圆就是最好的解释了。

当年文化,当年历史,听当年青山娓娓道来。欢迎朋友们交流和关注!

下一篇:日料有哪些菜,去吃日料一定要点的菜有哪些?
上一篇:静姝是司马懿什么人,胡昭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