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伟杰被剥皮处死,蓝玉的死和欺负元王妃有关系么?

2022-06-26 02:53:17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65

可以肯定的说张伟杰被剥皮处死:没有关係!

掀开历史神秘的一角,探索蓝玉之死的真相,可以一窥朱元璋的内心世界和君臣之道。

蓝玉的大明铁骑踏平了北元残军,军刀的亮光眩晕了他的头脑!

洪武二十一年(1388年),蓝玉受命向东征讨瓦解北元残军,了却朱元璋的心头事。

这是一个十分艰巨的任务,此时北元皇帝脱古思帖睦尔深居捕鱼儿海,它地处山地,易守难攻,而且远离朱元璋的南京皇宫,他自以为“天高皇帝远”,朱元璋鞭长莫及。

于是高枕无忧、偏安一隅,甚至还对明朝的北部疆域进行骚扰。

当蓝玉的大明铁骑如疾风骤雨逼进北元汉帐的大营之外时,才被元人发现,舖天盖地、兵如潮涌的北元大营,短兵相接的结果是蓝玉大胜。

捕获结果是脱古思帖睦尔的次子地保奴、嫔妃公主123人、官员三千余及人口七万七千多。战利品骆驼、马、牛、羊十五万头。以及大量的印章、典籍、兵器、车辆等等不计其数,只是逃脱了脱古思帖睦尔及其太子天保奴、知院揑怯来、丞相失烈门等几十人。

这个战役的意义在于元朝最后的残余肃清,稳定了明朝的边境,使得明朝的统治更加顺利。蓝玉可谓功高至伟,在如此辉煌的成绩面前,蓝玉究竟为什么被朱元璋“杀无赦”呢?当时发生了什么事情?

蓝玉是大明第一战将常遇着妻弟,投军于常遇春麾下效力,因为战功彪炳显赫,常遇春因急病去世前向朱元璋力荐蓝玉,开始时,朱元璋对蓝玉是观察使用,直到蓝玉用战绩打动了朱元璋,才开始逐渐重用。

蓝玉走上军事方面指挥的顶峰来自于明朝对残元纳哈出的招降一事中,由于蓝玉坚持要纳哈出穿上自己脱下来的战袍,蓝玉才喝纳哈出敬的一杯酒,意思是你必须先向明朝称臣后,我才喝这杯酒,在双方争执中,常遇春的儿子常茂抢先动手,伤了纳哈出,残元部下于是在明军归途埋伏,明军几乎全军覆没。

此事件,朱云璋秉公执法,认为冯胜(总兵)常茂皆有责任,收回冯胜的总兵印,后拜蓝玉为大将军。

草莽英雄蓝玉真的认为自己是一块“蓝田美玉”而飘飘然然。

一个人应该有追求,但是要注意结果的适可而止。

功劳下的蓝玉,他的名字将与开平王常遇春、中山王徐达的名字一起载入史册,他同样的受到来自文武百官的仰慕与美辞。一介草根实现了人生的逆袭,终于站在人生顶峰。

但是,随着成功而来的不仅仅有名誉、赏赐,还有“见血封喉“的怀疑、嫉恨。“水满则溢,盛极必衰”,蓝玉只看见了庆祝的红地毯,却无法预料红地毯下的深渊。

朱元璋赐与其“太子太傅”的称号,这个称号十分尊贵,一般人难以企及,蓝玉理应高兴接受才对,却口出怨言:“西征还,命为太子太傅,玉不乐居宋(国公冯胜)、颖(国公傳友德)两公下,曰:“我不堪太师耶!”于是不安心公务,整天“益怏怏”(《明史.蓝玉传》)。

客观地看待蓝玉言论,他只是一种攀比心理而引发的牢骚不满而己。

而朱元璋心中也十分不满蓝玉的言论。重要的是,蓝玉以后屡犯违纪行为,当积累到一定程度的时候,本身就强横的朱立璋终于暴发了。

缘于洪武二十六年(1393年)二月,锦衣卫指挥蒋脩上疏明太祖朱元璋,称蓝玉伙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东伯何荣、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傳友文等人,准备在朱元璋前往南郊进行春耕“打牛”的仪式中点火为号造反。

震怒中的朱元璋立即以“谋反罪”将蓝玉逮捕关押牢中,灭其满门,牵连三族,杀其党羽一万五千多人,人数仅次于胡惟庸案。

回溯此案经过,根据蓝玉对“太子太傅”这个称号的评价,可知此人乃一粗汉,不知内敛,韬晦,性格极其粗鲁,这种人在显赫的成绩面前,往往骄傲无比,这就触碰了至高无上皇帝的自尊,由此埋下隐患。

至于是否“谋反”,有待考证和新证据的发现。

据《明史.蓝玉传》蓝玉北征残元时,“又有人言其私元主妃,妃惭自经死,帝切责玉。”……所以朱元璋对私幸元妃的问题,朱元璋只是狠狠的责备了蓝玉,说明这件事已经过去了。

朱元璋的天下是依靠武力打下来的,他深知武将的威胁远比文官大,而此时太子朱标己故,皇孙朱允玟接任,此时朝中武将常遇春,徐达已经死了,只剩下一个蓝玉,所以他必须铲除他,终于找到借口,累积其嚣张行为,揭露谋逆之心,丢进监狱,杀全家,灭其族,可能滋生肿瘤的病灶一除,朱元璋终于可以长吁一口气。

下一篇:生活大爆炸里的科学,粒子的自旋属性到底是什么?
上一篇:三级医院是什么意思啊,医院的三级等保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