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军阀代表人物,为什么民国的军阀叫“北洋军阀”?

2022-06-23 15:48:13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6

“北洋”这个词,是与“南洋”相对称的北洋军阀代表人物。

咸丰十年(1861年),清廷设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下设三口通商大臣及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五年(1866年),两江总督(辖今江苏、安徽、江西,驻节南京)加以五口通商事务,授为南洋通商大臣;同治九年(1870年),清廷裁撤三口通商大臣一缺。裁撤后,所有洋务,海防各事宜,均归直隶总督经管,颁发钦差大臣关防,称”北洋通商大臣”或”北洋大臣”。

这是“南洋”和“北洋”名称的开始。

从某种意义上讲,北洋大臣是为当时直隶总督李鸿章专设的。1870年代,清廷缺乏力挽狂澜,担当重任的人,数来数去,也就李鸿章,于是乎,清廷索性将直隶、山东、奉天三省的通商、洋务、外交、海防以及官办军事打了个包,统统交给了李鸿章。

李鸿章执掌北洋大权十五年后,清廷遭遇甲午战败,李鸿章名誉扫地,老淮军那一套也就不吃香了。这时候,乱世枭雄袁世凯通过上下钻营,拿到了小站练兵的差事。

这是袁世凯日后崛起的关键一步,也是北洋军阀横空出世的奠基之步。

袁世凯小站练兵,的确是雄才大略的,既识时务,又懂得尽用新旧人才。袁世凯的小站新军,所有将校,一小部分是淮军宿将,这么用人,等于是把李鸿章的淮军精华全部继承了过来;一大部分则是天津武备学堂的毕业生,这么用人,既囊括了新式人才,又有利于打造出区别淮军的新式军事集团。

后来有人评价,袁世凯小站练兵,是雄主揽尽豪杰,小站旧人几乎囊括了后来北洋军阀中的所有重要角色。

的确是这样。

袁世凯自不必说,做过民国大总统、总理的,如段祺瑞、冯国璋、曹锟等等,基本都是小站人杰。

各省的督军或者巡阅使,如李纯、吴佩孚、王占元、陈光远、段芝贵、陆建章、张怀芝、张敬尧、卢永祥等等,无一不是小站旧人。

就连后来闹复辟的张勋,也曾一度投身小站;甚至冯玉祥,孙岳等一些革命党,当年也都是北洋新军中走出来。

如果说袁世凯小站练兵,是北洋军阀的孕育期,那么,当袁世凯继李鸿章之后出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北洋军阀就一步一个脚印走向了历史的前台。

袁世凯在世的时候,北洋军阀是一个整体,都聚在袁世凯这一杆大旗下;袁世凯死后,由于北洋内部缺乏绝对的权威,段祺瑞有那么一些意思,但终究离袁世凯树立的权威尚远,北洋军阀迅速走向分裂,谁也不服谁,谁都想做北洋大哥。

在朴素的历史意识中,历朝历代都是如此,军阀横行,则意味着割据,意味着混战。

北洋军阀完全继承了这个传统,也正因为继承了这个传统,北洋军阀也就名副其实地成了大家印象中的那个样子。

纵观北洋军阀的历史,派系之分、之争,大概是这样的——前期,势力最盛的是以段祺瑞为首领,以徐树铮、曾毓隽为谋主的皖系;与之争权夺利的则是以冯国璋为首领,以曹锟、李纯、王占元、陈光远为巨头的直系;冯国璋卸任大总统,早逝之后,直系曹锟、吴佩孚便接过了大棒,随之而来的则是新直系和老皖系的两雄争霸;直皖相争的同时,雄踞东北的奉系张作霖势力发展十分迅猛;皖系被直系击败,直奉两度厮杀,这是北洋的中期;随着冯玉祥的西北军倒戈,直系大败,奉系大胜,南方的新直系孙传芳以及各路地方军阀相继加入混战,北洋的末期也就到了。

当然,终结北洋军阀的还是南方的国民革命军。

但国民革命军北伐的胜利,并没有改变军阀割据的现实,因为他们所谓的革命性,依旧装在旧瓶里,而且那旧瓶里还有许多旧军阀留下的残渣。

所以后来,我们又陆陆续续地看到了许多新军阀。

满清被推翻以后,袁世凯的北洋军阀集团首先攫取了革命的胜利果实,并借着二次革命的机会进入长江流域,控制了全国大部分地区。不过在袁世凯倒行逆施复辟失败病死以后,北洋集团内部分裂,先后形成了多个军阀势力。

皖系

袁世凯死后,段祺瑞出任了国务总理、陆军总长,成为名义上的北洋集团首领。因为段祺瑞在北洋集团中地位高,声望高,加上控制了中央政权,因此很多北洋集团的要人和军头都依附于他。而段祺瑞是安徽人,所以以他为核心的这部分北洋就被称为皖系。

皖系的主要成员有徐树铮、靳云鹏、段芝贵、卢永祥、吴光新、张敬尧、陈树藩、傅良佐、倪嗣冲等人。此外张作霖、阎锡山等人早年也曾经依附在段祺瑞手下,因此也有人把这一时期的奉系、晋系视为皖系的旁支。

皖系鼎盛之时段祺瑞可以说是在政坛上翻云覆雨,先后逼走黎元洪、冯国璋两任大总统,可谓风光无限。不过在直皖大战战败以后,皖系势力大多瓦解,只有卢永祥占据浙江躲过一劫。到1924江浙战争卢永祥也被直系击败下野,皖系就彻底成了昨日黄花。

旧直系

袁世凯死后,和段祺瑞并列“北洋三杰”的江苏督军冯国璋不甘心屈居于段祺瑞之下,于是拉拢了江西督军李纯、湖北督军王占元组成了一个联盟,和段祺瑞分庭抗礼。因为这三省都在长江流域,所以历史上又称为长江三督。而冯国璋是直隶人,所以这个联盟也被叫做直系。

冯国璋出任大总统一职以后,一度和段祺瑞斗的格外厉害。不过还是玩不过段祺瑞,最终黯然下野。

新直系

在冯国璋死后,直隶督军曹锟因为和段祺瑞矛盾激化,成为了反对段祺瑞势力的核心。曹锟也是直隶人,所以以他为核心的这股势力也被称为直系,不过这个直系和冯国璋那个直系并没有什么历史渊源。实际上在冯国璋和段祺瑞斗法时,曹锟还是站在段祺瑞一边,所以为了加以区分,也以新旧直系来称呼这两派的。

曹锟在直皖大战将段祺瑞击败以后,一度和张作霖联合组建了北洋政府。不过双方不久就矛盾激化,进而引发了第一次直奉大战,奉系战败,直系独揽大权。此后关内的原北洋各军头大多服从曹锟的领导,他的势力达到巅峰时刻,控制了河北、山东、河南、陕西、湖北、安徽、江苏、福建、江西等省。

不过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直系战败,曹锟下野,此后直系分裂成多个吴佩孚、冯玉祥、孙传芳三大派系。

吴佩孚系

吴佩孚原本是曹锟的心腹,第二次直奉大战之后曹锟下野,吴佩孚也只能暂时避居岳州。不过随着奉系势力的扩张,长江流域的各军阀联合起来抵制奉系,吴佩孚凭借自身资历成为盟主,从而东山再起。

吴佩孚鼎盛时控制了湖北、河南两省,陕西的刘镇华也依附于他。不过此后不久北伐军北上,吴佩孚兵败下野。

冯玉祥系(西北军)

冯玉祥在北洋军中原本属于陆建章一系。不过陆建章在陕西兵败下野以后,冯玉祥的第16混成旅就直属陆军部管辖。直皖大战以后,冯玉祥依附曹锟,在第一次直奉大战中出力不少。不过冯玉祥和吴佩孚的关系不好,两人时有矛盾。所以在第二次直奉大战时,冯玉祥在段祺瑞的拉拢下发动北京政变,从此自己割据一方。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冯玉祥被段祺瑞任命为西北边防督办,因此他的部队也被称为西北军。此后冯玉祥又参加了北伐战争,鼎盛时控制了甘肃、陕西、河南、山东等省,最后在中原大战兵败下野。

孙传芳系

孙传芳原本是湖北督军王占元的部下,后来借着长江流域直系联合反奉的机会成为五省联军总司令,控制了江苏、浙江、福建、安徽、江西5省。在北伐战争中被击败,后来兵败下野。

奉系

奉系严格的说属于北洋军阀的旁系。其首领张作霖出身草莽,不是北洋新军出身,开始只是依附袁世凯、段祺瑞发展。不过张作霖善于抓住机会,所以后来势力日益庞大,控制了东三省。

在第二次直奉大战击败直系以后,奉系鼎盛时控制了辽宁、吉林、黑龙江、热河、河北、山东、安徽、江苏等省。不过此后在北伐战争中失败,奉军退回关外,张作霖遇刺身亡。奉系此后改旗易帜,被改编为东北军。

晋系

晋系也是北洋军阀的旁系。其首领阎锡山参加过辛亥革命,后来也是靠着依附袁世凯、段祺瑞慢慢壮大。到直皖战争以后,阎锡山控制的山西成为一个独立的势力。此后借着吴奉联合反奉、北伐战争等机会,阎锡山把势力拓展到了绥远、河北。

不过在中原大战中阎锡山也战败,最后龟缩回了山西,解放战争时他的晋绥军被消灭,阎锡山也逃到了台湾。

除了以上这些较大的派系外,北洋军阀内部还有很多半独立的小军阀,谁势力大跟着谁走,标准的墙头草,在这里就不一一叙述了。

下一篇:2km走路要多久
上一篇:长沙市市长,长沙有望成为国家一线城市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