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起怎么死的,白起坑杀将士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2022-06-12 14:43:1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96

题主说的应该是,战国时期秦白起怎么死的、赵两国之间的长平之战,秦国主帅白起坑杀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吧。

四十万人,这个数字相当于现在一个普通县的总人口。

何况是投降的俘虏!军事上一般有不杀降兵的规则,后来发展为优待俘虏,都是出于人道主义考虑。

白起为什么会有这个残忍的决定?

这还要从长平之战的背景及起因说起。

秦昭王命令秦军攻打韩国,占领了上党郡。上党郡的百姓们纷纷逃亡到邻国赵国境内。

韩国的国土面积和实力远比不上秦国。韩桓惠王惊恐之下,就派人到秦国谢罪,表示愿意献出上党的土地,以求秦国息兵。

然而,上党郡郡守冯亭却不愿降秦,与上党郡的百姓谋划,把上党郡的土地献给赵国,以图利用赵国的力量对抗秦国。

赵孝成王乐得坐拥一片土地,就派人到上党接收土地,同时派廉颇率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晋城高平市),以防备秦军进攻。

果然,快到手的鸭子飞了,秦国非常恼怒,出兵进攻赵国。

于是,长平之战爆发。

后面的事情,众所周知,廉颇率军坚守壁垒,与秦军展开了长期对峙。

于是,秦国施行反间计,使得赵孝成王认为廉颇怯缩不战,用赵括替换。

结果,在“纸上谈兵”的赵括指挥下,赵军惨败。

有四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军。

秦军主帅白起为什么要将赵国的四十万降兵全部坑杀?

综合分析,我认为应该有两大原因。

免除养兵的麻烦以及叛乱隐患这个就是《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白起的观点:

“前秦已拔上党,上党民不乐为秦而归赵。赵卒反覆。非尽杀之,恐为乱。”

白起这段话的意思,也就是长平之战的背景及起因:当初秦军攻占了上党,可是上党的臣民嫌弃秦国、不愿意降秦,而投靠赵国。现在赵国军队突然主动降秦。看来赵国人反复无常,留下他们就是后患。

白起的分析和论断有一定的道理。

毕竟四十万降兵是个庞大的团队,如何分流、消化、洗脑、管理,使他们一心一意为秦国效力?这是个艰巨的任务,也得打个巨大的问号。

而且,如果这四十万降兵起事、叛乱,就会引发巨大的兵变灾难,后果不堪设想。

显然,秦军主帅白起必须要费心费力,妥善安置这四十万降兵,而且还得为后患风险承担责任。

谁也不敢保证赵国这四十万降兵是真心实意降秦、永远效忠秦国。同样,谁也不能保证这四十万降兵只是出于求生欲、临时投降,日后必会叛乱?!

这个赌注,谁也不敢保证。

这是个两难的选择。

而白起选择了一个快刀斩乱麻、一了百了的处置方案——全灭!

与其担心收留了包袱和不定时炸弹,不如提前拒收、排除隐患。

杀鸡儆猴的震慑作用居于西部、实力日益强大的秦国,雄心勃勃,想参与中原争霸,甚至当天下霸主。

于是,就把目标指向当时的东部六国,也即“战国七雄”中除秦国之外的六个国家。

显然,这个“秦国梦”是个宏伟的战略计划,任重道远,也有可能无法实现。

但是,秦国愿意去拼搏,奋勇前行。

进攻韩国,是这个宏伟蓝图的初级阶段计划,就遇到了麻烦。

韩国上党郡的臣民不愿意降秦,而投靠赵国;赵国插手,军队还与秦军对抗。这显然是不把秦国放在眼里。

那么,坑杀这四十万降兵,无异于宣告: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从而,起到“杀鸡儆猴”的作用,震慑其它国家,铺平前进的道路。

结果,正如《史记·白起王翦列传》中记载的:“赵人大震”。

事实也证明了,长平之战使得赵国元气大伤,一蹶不振,也成为战国历史的一大转折点。

此后,秦国势如破竹,先后扫平六国,最终统一了天下。

可怜了赵国这四十万生灵。

由此,白起落了个“杀降”的千古恶名。

下一篇:维生素e食物排行榜,什么水果维生素E含量多?
上一篇:网购的青香蕉怎么催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