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握的拼音,拼音轻声和儿化音的具体书写

2022-05-12 07:58:14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72

什么叫轻声?判断轻声有什么规律?
轻声是四声之外的一种特别声调把握的拼音。在词语或句子里,有的音节常常失去原有的声调而读成又轻又短的调子,这种又轻又短的调子就是轻声。普通话的轻声都是从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四个声调变化而来。轻声作为一种变调的语音现象,一定体现在词语和句子中,因此,轻声音节的读音就不能独立存在。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的作用。如兄弟xiōngdi(指弟弟)–兄弟xiōngdì(指哥哥和弟弟)
轻声对某些词有区别词义和词性的作用。如:对头duìtou(仇敌、对手,名词)–对头duìtóu(正确、合适,形容词)
另外,还有一部分双音节词第二个音节习惯上都读轻声,并没有区别词义或词性的作用。
如:神气、商量、丈夫。
一个词语是否读轻声,大体上有如下规律可循:
⑴语气词“吧、吗、呢、啊”等读轻声。如:行啊、好吧、去吗。
⑵助词“的、地、得、了、过、们”读轻声。如:大的、写了、买得起。

⑶名词后缀“子、儿、头”等读轻声。如:桌子、罐头、老头儿。
⑷方位词读轻声,如:天上、家里。
⑸重叠式动词的末一个音节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⑹叠字名词读轻声,如:哥哥、娃娃、猩猩。

⑺趋向动词读轻声。如:过来、过去、干起来。

轻声音节的音色变化是不稳定的。语音训练中应该掌握已经固定下来的轻声现象,即字典、词典已经收入的,对于可读轻声也不可读轻声的音节一般不读轻声。

什么是儿化?
普通话以北京话为基础方言,儿化现象是北方话的特点之一,主要是由词尾“儿”变化而来。词尾“儿”本是一个独立的音节,由于在口语中处于轻读的地位,长期与前面的音节流利地连读而产生音变,“儿”(er)失去了独立性,只保持一个卷舌动作,使两个音节融合成为一个音节,前面的音节或多或少地发生变化。
这种语音现象就是“儿化”,这种带有卷舌色彩的韵母就叫“儿化韵”。儿化音节虽然用两个汉字表示,但并不是两个音节,读的时候仍要念成音节,拼写的时候在原来的韵母的后面加上一个“r”,如“花儿”写成huār。
韵母儿化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虽然儿化了,但原韵母不变,如:“号码儿”(hàomǎr)中的“码”,虽然儿化了,但韵母还是a;另一种是儿化后,原韵母发生了变化,如:“树根儿”(shùgēnr)中的“根”(gěn),儿化后,它的韵尾n丢失,实际读成了shùgēr。
由于儿化,有的韵母发生了变化,这样,有些音节本来是不同音的,却变成同音的了。如“针”和“枝”是两个不同音的字,儿化之后,成了“针儿”和“枝儿”,变成读音相同的了。普通话的韵母除了e、er不能儿化外(ueng一般也不儿化),其他韵母都可以儿化。

儿化的主要作用是:
表示温和、喜爱的感情色彩。例如:女孩儿、红花儿。
形容细小、轻微的状态和性质。例如:一点儿、小米儿。
确定词性。兼作动词、名词或兼作形容词、名词的词,儿化后确定为名词词性。
例如:盖–盖儿、尖–尖儿。
区别词义。例如:儿(脑袋)–头儿(带头的、领导人)、白面(面粉)–白面儿(白色的粉末或指毒品海洛因)

语气助词“啊”的音变有几种情况?
“啊”是表达语气、感情的基本声音,用于句首或单念时,读音是a;用于句尾时,作为助词,由于受前一个音节末尾音素的影响,读音常常发生变化。
变化的规律如下: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q、o、e、e、i、ü时,读音变为ya,汉字写作“啊”或“呀”。
例如:
是他啊!要注意节约啊!
真多啊!要好好学习啊!
多新的车啊!好大的雨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u(含ao、iao)时,读音变为wa,汉字写作“啊”或“哇”。

例如:
在哪儿住啊?真好玩啊!大家跳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时,读音变为na,汉字写作“啊”或“哪”。
例如:
怎么办啊?加油干啊!要小心啊!
前面音节末尾的音素是ng时,读音变为ng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大家唱啊!认真听啊!往上冲啊!
前面一个音节韵母是舌尖后元音-i时,读r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这是一件大事啊!快吃啊!
前面一个音节的韵母是舌尖前元音-i时,读[za],汉字仍写作“啊”。

例如:
去过几次啊!他才十四啊!。

下一篇:热贡唐卡,甘南怎么走才能处处是风景?
上一篇:北京最佳旅游时间,去北京旅游自由行几天合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