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树歌,今年北京的风怎么这么大啊?

2022-05-11 18:03:21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37

对北京人来说,风是个绕不开的话题种树歌。

作家老舍曾如此评价北京的风:北京的春风似乎不是把春天送来,而是狂暴地要把春天吹跑。而有的网友说的更简单粗暴,都说风像妈妈的手,温柔的抚摸着我们,北京的风就像后妈的手,大嘴巴子往死里呼。

北京大风挂了一整天,垃圾桶都成精了

来源:腾讯视频·野心

类似的梗还有不少,比如“北京风太大了,街上散着头发的女孩已经分不出正反面了”“如果今夜我没有回家,请不要伤心,请将我忘记,我一定是被风吹走了”。知乎上,关于北京风大的应答,获赞最高的是“一只狗惨叫着从我面前飞过”。

每当这个时候,就有人感叹:还是胖点好。实际上,被吹跑的都算是幸运的。历史上,北京的风曾经把人送上天。

01 · 北京大风由来已久

北京自古就大风不断。

最早关于北京大风的记录是公元440年的北魏太平真君元年,“春二月,上谷郡(辖张家口、延庆一带)黑风起,坏屋庐,杀人。”60年后,狂风再起:二月癸巳,幽州暴风,杀一百六十一人。

因此,至少从北魏时期起,北京的大风就已颇具杀伤力,不仅带来风沙(黑风),毁人房屋,甚至还伤人性命。隋唐时期,有关北京沙尘暴的记录较少。到宋、辽时期,沙尘天气再起,之后,沙尘天气间隔的时间越来越短,烈度也越来越强。

最极端的大风发生在康熙十五年(1676年)五月,史载:“白天,忽然天气晦黑,大风从西山刮来,势极凌厉,飞沙拔木,震动天地。前门、后载门(今北京地安门)一带房屋六畜俱被卷入空中。居人死伤无数。有男妇数人卷入半空,掀翻撞击。”按此描述,这个风应该达到了龙卷风的级别了。

民国时期,大风不断。住在北平的林语堂这样回忆:“它不在五月便会在十月到来。届时天空阴暗,太阳看起来泛着黄色,尘土很像一层厚厚的云。它钻进人们的耳朵和鼻孔里,弄得满嘴砂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因大风而导致人员伤亡的事件依然频频发生。前些年,北京就发生过广告牌和大树在大暴风或沙尘暴中倒塌、折断,造成意外伤亡和损失的事故,甚至有工人从高空中被吹落坠亡。北京市政府特意下文,严禁工地在暴风下进行施工。但大风说来就来,说走就走,意外损失或者伤害事件依然时有发生。

为什么北京的风一直这么大?这其中,有着复杂的地理和历史背景。

02 · 风为何这么大

北京地处华北平原,西南、西北为太行山脉和燕山山脉,东南、东北方向为渤海,处于内陆和海洋气候之间,春、秋两季,正值气候转变之时,内陆和海洋空气对流频繁,风比夏、冬季节格外要多。

春、秋季的大风多为北风和西北风,来自内蒙古。在大草原上一路狂飙的风,接近北京时遇到的第一道防线就是太行山脉。太行山脉的平均海拔只有1000米左右,这个高度对于内蒙古高原来的风,实在是小儿科,于是轻松越过,再居高临下,对北京城形成碾压态势,威力可想而知。

北京及其周边地形图

绘制:韦星云

北京市以大风闻名的地方叫南口,隶属于昌平区,位于北京城西北的西山和东北的军都山交汇处,是北京主要进风口,因在居庸关南之口而得名。八达岭长城、居庸关等北京有名的景点都在这附近。南口自古就是兵家必争之地。冷兵器时代,守住了南口,北京城的安全基本上就有了保障。北京人有句顺口溜叫做“南口的风,昌平的葱”,说的就是南口以风大闻名。

这里的风有多大,据一名军事记者讲,有一次刮大风,安装在四楼顶的太阳能热水器被掀翻落地,为此还耽误了当地驻军的洗漱。南口周围还有大片沙荒滩,。当地有民谣形容为:“无风一片沙,有风地搬家。每当风沙起,处处毁庄稼。”相当长的时间里,南口还是北京五大风沙危害区之一。

北京昌平的南口所在位置示意图

绘制:韦星云

北京城大风的另一个原因,和人为破坏有关。

南口、八达岭一带的山脉,原来森林茂密,阻风作用较强。但随着大量森林被砍伐,剩下的灌木阻风作用就低了很多,风就越来越肆无忌惮了。

千万别以为砍伐是近代人才干的事。史载,海陵王完颜亮在北京建都,从西山砍伐了大量木材营建宫室,后为发动对南宋战争,又大量砍伐今怀柔、密云境内的木材,用于建造战船。元世祖忽必烈为建造大都城,还在同样的地方“薅羊毛”。经金、元两朝,北京城周围的山从过去的郁郁葱葱,变成了不毛之地。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时,想进行建设,已经只能从四川、云南、贵州等地伐木。

这样的砍伐几乎贯穿整个中国古代。古人又缺乏环保意识,只索取不付出。老舍曾在《北京的风》中写道:“在那年月,人们只知道砍树,不晓得栽树,慢慢的山成了秃山,地成了光地。从前,就连我们的小小的坟地上也有三五株柏树,可是到我父亲这一辈,这已经变为传说了。”

森林被砍伐的另一后果是山区植被和水土流失情况逐渐恶化,北京北部地区出现大量沙源地。同时,出于国防需要,各朝代从山西大同到山海关长期屯守大量军队。这些军队在当地开荒守边,撤离后田地逐渐荒芜,环境遭到了持续破坏,久而久之,风大了起来,沙尘也多了起来。

除了以上两点,气候在北京大风中起的作用同样不容忽视。气象学家竺可桢曾将我国近3000年的气候变化划分为四个温湿时期和四个冷干时期。北京沙尘暴活跃的时期大多是在干旱寒冷时期。

北魏时期的大风,就是缘于当时蒙古草原出现严重干旱,草原上的风一路扬尘飞沙,夹带大量沙尘向南进发。隋唐时期沙尘暴的记录少,主要原因是当时气候温湿。辽、金时期,气候再次变得寒冷干旱。中国历史上最干寒的时期出现在明末清初。

值得一提的是,现代交通建设所开凿的过山隧道,也对大风产生一定影响。八达岭下各种隧道很多,春天大风季节,大风经过穿山的隧道,形成“狭管效应”,大大加快了风的速度和强度,使之以更快的速度通过关沟,向北京市区扩展。

03 · 北京人对大风的态度

北京人对大风的态度,以新中国成立为分界线,可分为三个阶段。

由于没有天气预报,面对大风,大多数人都只能是听天由命,风来了,躲到屋里,如果不幸连房子被吹跑,那只能自认倒霉;风停了,大家只能烧香拜佛,祈祷后面天气没有风。

长城夜景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北京北京》截图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则是改善环境的高昂热情。面对北京周边光秃秃的山头,领导人发出“绿化祖国”的号召。当时有首歌叫做《少先队植树造林歌》,其中部分歌词为:“小树林,快快长,要大胆来要坚强,守卫着城市,守卫着田庄,把那些凶恶的风沙阻挡。”

整个北京城几乎都被动员起来到郊外去植树。从1950年至1980年30年间,北京城区总计植树近千万株,京城树木拥有量已达到了新中国初期的134倍。

20世纪60年代,北京中学生到天坛公园植树

但风依然不见小,也不见少。北京气象台专门作过统计,20世纪60年代,平均每年八级以上大风日为26.9天,扬沙日为17.2天;到了70年代,平均大风日数和扬沙日数,分别增加到36.6天和20.5天。

究其原因,一来可能是树木的成长需要时间;二来,当时植树只有满腔热情,但缺少系统性规划;第三,也是最主要原因,北京的人口爆发式增长,远远超过绿化面积的增长速度。当时城区范围内,每人平均公共绿地只有3平方米多点。70年代末,北京城外的永定河北岸、大红门以南,已经出现了一片沙丘。北京被列入沙漠化边缘城市。

1979年3月,新华社发表电讯稿《风沙紧逼北京城》。这篇报道引起了邓小平的重视。在他的倡导下,当年的人大将每年的3月12日定为全国植树节。1982年2月,国务院通过了《关于开展全民义务植树运动的实施办法》,把绿化作为公民义务,以法规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一年的植树节当天,邓小平在北京玉泉山种下了义务植树运动的第一棵树,由此形成传统,之后每年,党和国家领导人都参加首都全民义务植树活动。

密云县的人们常年坚持植树造林

第三个阶段是20世纪末21世纪初。人们在大风的态度显得更加淡定和从容。当时,有个叫雎安奇的青年人拍了纪录片,名字就叫做《北京的风很大》。从片名就能看出来,一是风大在北京确实是个问题;二是北京人已经不在乎风大风小这事了。

纪录片《北京的风很大》片段

片中绝大多数受访的北京市民,对于“您觉得北京的风大吗”这个问题,所表现的神态和语气也印证了这一点。

相比于几十年前老舍笔下面对大风的战战兢兢,此时的北京人对大风已是见怪不怪了。这一现象的背后,更多的是人们对现在社会生活的自信。当然,更为主要的是,经过20年的治理,北京的荒漠化势头得到遏制,风的的确确在一点点的减小。

04 · 又见绿水青山

这样的治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最早的计划被称作“三北防护林”,即沿华北北部、西北、东北西部绵延万里的地带,以北京城为核心建设绿色长城。这实际上可能是项没有终点的工程,一直到今天还在建设。资料统计,从1982年到2017年,北京市三北防护林工程一共完成人工造林约40万公顷,封山育林33.6万公顷,飞播造林8.48万公顷。北京城过去出了名的五大风沙危害点,南口、康庄、永定河、大沙河、潮白河均得到不同程度地改善。

三北防护林分布图

当然,治标还要治本,北京周边地区的风沙治理也陆续展开。1993年,一项跨越山西、河北、河南、北京4省市110个县的太行山绿化工程进入实施阶段;2002年,京津风沙源治理工程起步,在西起内蒙古的达茂旗、东至内蒙古阿鲁科尔沁旗、南起山西代县、北至内蒙古东乌珠穆沁旗广袤范围内,造林、育林、草地与流域治理综合进行,到今天,工程规模已超过千万亩。

除了外围改造,北京城自身也在绿化上动足脑筋。北京市按照城市总体规划,分别以亚运会、奥运会为契机,建成了两条绿化隔离带。第一道位于三环到四环之间,从1986年到2010年,花了大概24年时间,完成了绿地建设面积107平方公里,形成7个万亩以上的“大绿色板块”。第二道隔离带位于五环和六环之间,从2003年起,也基本在2010年建成,新增绿化面积24.56万亩,无论是城区还是郊区,基本做到了“黄土不露天”。

北京城变绿的速度肉眼可见。与1980年相比,全市森林覆盖率从12.8%提高到43%,林地面积从29.3万公顷增加到109.4万公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这40年,北京城的常住人口成倍增长,但人均公共绿地不但没有减少,反而增加了2倍。

今天的北京城,蓝天白云的天气越来越多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北京北京》截图

树木和草地多了,风沙自然就逐渐远去了。2010年时,北京年均沙尘天气已经由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初期的31天降到只有3天。

2018年,《人民日报》发表新闻稿《北京生态环境持续向好》,此时,距离当年新华社的那篇稿件发表恰好过去了40年。

不同的是,40年前的那篇让人揪心,40年后的这篇让人开心,北京以“防沙治沙”为目标的生态环境建设持久战终于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北京城市森林

图片来源:央视新闻《北京北京》截图

2018年,北京市启动了新一轮百亩造林绿化工程,决心在核心区、中心城区、平原地区和浅山区再添100万亩新绿地。但另一方面也要清楚看到,目前沙尘天气只是降低而没有消除。北京的沙尘暴能不能根治,已不是周围树多树少的问题,而是更遥远地域的治理,要根治沙尘,还有较长的路要走。

不过,在北京,即使将来没有了沙尘,大风估计还会继续有。身在北京的人们仍要保“重”,才能有效抗风。

国家人文历史 提了一个问题

所以,您觉得北京的风很大吗?

精选回答

写回答

弘毅4134134

1

没我们学校大吧,我们学校是北京化工大学(昌平校区),就在南口呢。

顺顺

1

看那魔性垃圾桶,我就感觉必须要写“北京的风很大”。

无沙、无霾就还可受

余下9个回答

参考资料:

1.郭腾飞、何建勇:《从“风沙袭城”到“生态之城”首都北京四十年绿色蝶变之路》,《绿化与生活》2019年第1期;

2.窦红梅:《那些年,北京与风沙的战斗》,《人民周刊》2017年第4期;

3.陈广庭:《北京沙尘暴史及治理对策》,《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0年第4期;

4.陈广庭、贺大良等:《北京风沙若干问题的讨论》,《地理研究》1988年第7卷第3期;

5.于德源:《北京历史上的风沙灾害》,《城市问题》2008年第6期;

6.新浪微博:北京吃货,“北京昨天的风到底有多大?发这条微信时,我可能在树上!”

下一篇:戏剧的英文,教育戏剧与戏剧教育的区别?
上一篇:不可触摸的恋人,情侣隔着屏幕可以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