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堂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古代的丞相相当于现在的什么职位?

2022-04-13 14:28:08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87

总理中堂相当于现在什么官、国务卿大臣、首相

丞相这个职务是从秦朝开始延伸出来的,在先秦的时候统称为相,秦朝建立之后才统一设立丞相这个职称,丞相作为百官之首,就是所谓万人之上一人之下的位置,也是外姓在权利中心所能取得的最高权利和地位,所以丞相在古代是除了皇帝之外的最大官职,换算来现在来看相当于总理这个官职。

丞相是中央集权制度之后,权利掌控的第二把手,在古代丞相也相当于皇帝最高的谋士,为国家出谋划策,更多的是为皇帝掌管底下的官员,让他们安分守己,也是一个工作的分配手,他接收到到皇帝的信息之后,将工作进行分配,再把任务安排下去,就相当于一个信息的中转站,但是古代皇帝权利都在他身上,虽然丞相的官职很大,但是还是被皇帝牢牢的掌握在手上的。

丞相还是一个辅佐官职,相对于宰相这个称号拥有更多的实权,作为全国行政的最高首脑,丞相的权利是非常大的,也是为什么很多官员挤破头都想成为丞相的原因之一,因为在封建制的朝代,丞相的权利位于皇帝之下,也成为了很多乱臣贼子不安分的人,最想谋取的一个官位,因为它是已经走在了权利中心的一个官职。

现代的总理与丞相所不同的是,总理是人民选举出来的,他是整个政府的首脑,并有自己的任期,除非有着特别大的失误,不然都是在任期之后才会离职,而丞相则不同,它更像是总统下面的国务卿,就是由皇帝进行任命,并有着任免的权利,可以随时让你离职的那种,所以不会有着自己的固定任期,而是需要看皇帝的心情,心情好可以一直丞相到老,心情不好,有可能第二天就玩完。

“中堂”一词严格说来明清两代的由来不一。

明代的时候明是因为洪武十五年设内阁大学士,皇帝要求大学士都在翰林院办公。十八年,又任命殿阁大学士,左右春坊大学士俱为翰林院官,这些大学士手握重权,地位超然。在翰林院中掌院学士反而要站在他们的旁边。所以翰林院中人称大学士为“中堂”。明代由于废除了宰相设立了内阁,国家的权力主要是决策权在皇帝,奏议权在内阁。内阁大学士分割了原本的宰相和中书省的权力。可同时也失去了从前宰相的威权,地位超然却必须在翰林院办公。所以中堂一词也带有一定的调侃意味。

清代的六部设有满汉尚书各一人,一般会有一位大学士主理,在堂上时满汉尚书分列两侧,大学士居中就被称为中堂。清代的大学士分为三殿三阁:保和殿大学士、文华殿大学士、武英殿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文渊阁大学士、东阁大学士。再加上协办大学士,事实上的数量也不少。所以,在后期只有入值军机处担任军机大臣的大学士才被视为真正的宰相。比如李鸿章在地方总督任上被称为中堂就是因为他有大学士的头衔(李鸿章第一次成为大学士是在同治七年加封协办大学士)。

“中堂”一词在清代还成为清朝文官别称之一,清代的许多高级文官在正式的官职名称之外都有一个别称。比如大学士的别称是“中堂”。中央的六部尚书、地方上不带大学士衔的总督则称为“部堂”。总督一般都要加上兵部尚书衔,文官处理政务的地方是在大堂上,所以称为“部堂”。值得注意的是,一些手握实权的侍郎也可以自称部堂,比如曾国藩时任兵部左侍郎,在《讨粤匪檄》中就自称部堂。而比“部堂”低一等的则是“中丞”,一般是地方巡抚自称。因为他们一般要兼任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古代称谓是御史中丞,所以雅号“中丞”。

所有人都知道“宰相”,却很少有人知道古代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宰相的称呼最早见于《韩非子·显学》,是“太宰”与“相”的合称,却不是一个官职。

宰相,是“百官之长”的通俗称呼,也就是政府首脑,类似于现代国家的总理,号称“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但令人称奇的是,历朝历代从来没有“宰相”这个官职,履行“宰相”职责的官职先后有几十个,如:丞相、中书令、尚书令、中书门下平章事、同平章事、内阁大学士、太宰、少宰、尚书左仆射、尚书右仆射、军机大臣等等。

1、上古三代,“大麓”、“太宰”、“冢宰”等官职为宰相之职。春秋之前,虽然出现了“相”这一词,但多为辅助天子的意思,还不是官职的专有名称。顾炎武说:“三代之时,言相者,皆非官名”。

2、春秋时期,“相”逐渐成为官职的名称,但仍没有“宰相”这一官职,而是称“丞相”、“相国”。这一官职开始于秦,属于君主专制的产物。秦始皇“尊吕不韦,为特置相国,则相国在丞相之上”,此后一直沿袭到秦统一六国,仍以李斯为“丞相”。

3、两汉时期,君主集权专制进一步加强,宰相职权被削弱,汉武帝时又设“丞相”,履行“宰相”职责,有时仍沿袭秦制,称“相国”。如《汉书》称“相国、丞相,……掌丞天子,助理万机。”汉成帝时建“三公”(大司马、大司空、丞相),又分散宰相权力。

4、晋朝开始建立省事,实行多相制,中书省、尚书省、门下省三省长官开始具有宰相地位,逐渐取代丞相为代表的外朝官,掌握了中央行政权力,南北朝大体沿袭。

5、隋唐正式实行三省六部制,中书省长官中书令,门下省长官侍中,参议政事的中书侍郎、门下侍郎都是宰相。由于李世民曾担任过尚书令,以后不再任命此官,改以尚书左右仆射为长官任宰相职。唐高宗以后,不管本官如何,只有加“同中书门下三品”、“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者才是真正的宰相,参议朝政的百官加“参议政事、参知政事、同知政事、同平章政事”等衔的也是宰相。

6、五代沿袭唐末之制,仍以加衔为宰相之职,但出现了首席宰相制度。

7、宋朝宰相制度最为复杂,明显分为两个阶段,元丰官制改革前和改革后。

(1)宋初沿袭晚唐五代,直到神宗元丰年间,设“中书门下”为宰相治事之所,又称“政事堂”,平时简称“中书”。同样以他官行使宰相之职权,加衔“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才是宰相(若只加衔,不负责中书门下事则不是真宰相)。尚书省、门下省、中书省都成了挂牌机构,名存实亡,实际上成了“中书门下”一省。设三相时,首相兼昭文馆大学士,称昭文相;次相监修国史,称史馆相;末相兼集贤殿大学士,称集贤相。通常只设二相,往往首相昭文馆大学士兼监修国史。

(2)神宗元丰五年 (1082年),神宗改革官制,恢复“三省”体制,让三省首长成为名符其实的宰相,不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但由于三省首长“尚书令、中书令、侍中”,官位太过崇高,实际上并不授人,而是以尚书省的次长官“尚书左、右仆射”为宰相,其中左仆射兼门下侍郎,为门下省首长;右仆射兼中书侍郎,为中书省首长。

(3)其后,宋朝宰相名称仍有多次变化,但基本制度没有实质变化。

辽实行南北两面官制,设北、南两枢密院,北院掌军事,南院掌内政,南院又下设北、南宰相府,因此有北府宰相、南府宰相,这是历史上惟一以“宰相”为名的官职,但必须和“北府”、“南府”相连使用,而且职权远逊,并非像真正的宰相一样“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9、元朝以中书省为中枢,主官中书令常由皇太子兼领,下为左右丞相,再下为平章政事,副职左右丞及参知政事皆是宰相,职权比较分散。

9、明初沿元制,亦设中书省,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1380年),朱元璋罢中书省,废丞相,重六部,也彻底废除了一千年多年的宰相制度。后设内阁大学士协理文书,逐渐成为事实上的宰相,称辅臣,居首者为首辅。

10、清沿明制,设内阁大学士,雍正时又设军机处,军机大臣成为事实上的宰相。明、清习惯上都称授大学士为拜相,但无正式宰相名份。晚清实施新政,设内阁总理大臣为政府首脑。

综上所述,宰相是中国古代对于辅佐君主并掌握国家最高行政权力的官员的一种通称、合称或俗称,从来没有过“宰相”这一官职官名;而“丞相”则是发源于秦,主要流行在秦汉时期的一个具体官职,承担的正是“宰相”的职责,是“宰相”在某一历史阶段的具体载体。

【码字不易,赞赏我的回答请点赞、分享或关注我】

下一篇:鲜百合去苦味最佳办法
上一篇:护肤心得,你有什么好的植物养护心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