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日一个军,二战时日军一个集团军有多厉害?

2022-04-12 15:08:09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106

题目正确率50%一个日一个军,因为二战时期日本陆军就没有“集团军”的编制,在战役基本单位师团之上也没有设“军团”编制,而是别出新裁设置为“军”,特别容易与中国军队的编制混淆。不过呢,西方军事文献按其编制级别和兵力规模,又将其译为英文的“集团军”,所以才有开篇的结论。

日本陆军的“军”级建制伸缩性很强,既可以是方面军下辖的战役级单位,比如华北方面军所属的驻山西第一军、驻山东第十二军。也可以是独自应对某一战略区、直接对总军级司令部负责的战略级兵团,比如驻武汉第十一军和驻上海第十三军,就各自负责华中和华东地区,直接隶属于“中国派遣军”总司令部,上面没有方面军司令部。

当然,出现这样的情况是随着战争进程而逐渐演变出来的,日本军部会根据各部队所承担的任务、当面敌情的严重程度,对部队编制和级别随时进行调整。比如华南方面军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以后,为方便与南方军(总军级)接轨,就被降格为第23军,反过来也说明,日本的“军”仅仅是师团的上一级单位。

所以在全面侵华战争爆发之初,日军编组的“军”级建制还是比较规范的,一般下辖三个左右的师团,再配属独立重炮旅团、战车联队等特种兵部队,组成10万人上下的战役兵团。比如华北战场的第一军曾下辖第6师团、第14师团和第20师团,以及两个重炮旅团,强攻保定,猛扑石家庄,把刘峙吓得丧师千里。

注意啊,这会还没有什么“甲级师团”的称谓,各军编成内只有常设师团、特设师团两大类型,1938年以后再出现警备师团的番号(第33、第34师团等)。比如跟第一军差不多同时组建的第二军,就下辖第16师团(常设)、第18师团(恢复常设)和第108师团(特设),以及野战重炮第6旅团。

战争形势的不断变化,遂使日军各“军”的所辖兵力差距拉大,有的军编成内只剩下一个师团,再填充几个独立混成旅团,主要是控制战线后方的守备区。而在前线直接与抗日主力军队对峙和交火的各军,编成内又都增加到四个以上的师团,比如第十一军高峰时有七个师团、第十三军也有四个师团,同时各附若干独立混成旅团。

所谓日寇的军有多么“厉害”?那就是指战斗力的范畴了,客观地说,由于中日两国军队在装备、素质、训练和指挥上的巨大差距,抗战初期日寇的一个“军”,可以对阵中国军队30万以上的兵力。比如淞沪会战打到1937年10月时,日军“上海派遣军”20万兵力与中国70万大军形成僵持状态,双方都是伤亡惨重精疲力尽。

然而日军仰仗其海空优势,迅速从华北调来第5师团一个旅团、第6师团全部、第18师团全部,以及从本土增援而来的第114师团,共三个半师团的兵力新组第十军。这10万鬼子在淞沪战场的侧后方杭州湾登陆,立即使战场天平发生根本性倾斜,中国军队被迫实施战略总撤退,被人家一直追到南京。

很简单,就兵力和战力比来说,若想顶住柳川平助中将的这个第十军,从而保证上海战局不崩盘,中国军队还需要再投入30万左右的精锐部队。但是华北也在大打,华南需要警戒,老蒋已经拿不出来这30万部队了,所以淞沪会战最终以失败告终。

到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时,日寇华东第十三军压迫着顾祝同整个第三战区,华南第二十三军压迫着张发奎第四战区,山西第一军把阎锡山第二战区打得一度西渡黄河,而兵力最强大的第十一军,则直接牵制着薛岳第九战区、陈诚第六战区和李宗仁第五战区的百万大军,战斗力可见一斑。

在1942年之前,日寇第十一军曾经三次南犯长沙,去除占领区的必要守备部队外,能够集中起来的进攻力量,每次约有3到3个半师团,与抗战初期日军的“军”级编制和兵力规模相当。而薛岳能够调动起来迎敌的,每战也差不多30到40万人马,双方互有胜负基本算打个平手,也就基本佐证了前述的战斗力对比。

下一篇:office修复工具,怎样修复office办公软件?
上一篇:表白失败怎么办,表白总是失败,该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