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序,《兰亭序》真迹下落何方?

2022-04-04 03:28:06 发布:网友投稿
热度:74

《兰亭集序》是东晋大书法家王羲之的力作铁序,历来被公认为是“书圣”的巅峰之作,“天下三大行书”之首,故而《兰亭集序》的价值已经超越了一件艺术品本身,成为了中国书法文化和中国美学的典范,是中国文化的最高代表之一。

传唐冯承素摹本《兰亭集序》,被公认为是摹写得最为精美的《兰亭序》

然而,自东晋以来千余年过去,王羲之的亲笔墨迹已然只字无存。现存所有的王羲之作品上都是后世的勾摹、临写和刻拓之作,《兰亭集序》也不例外。现存《兰亭序》最著名、最重要也是最可信的,一般认为是唐代冯承素、褚遂良和虞世南的三个临摹本。而即使是摹本,也未必就是这些书法家的亲笔,更有可能是出于专业的工匠之手。那么,这件稀世名作究竟下落何方呢?

传唐阎立本绘《萧翼赚兰亭图》,记述了萧翼取得《兰亭序》的过程

《兰亭序》毕竟只是一件书法作品,正史对其少有记载。唐宋时代的相关文献记载,在记述《兰亭序》真迹的流传过程上情节内容颇有异同,但在结局上比较一致,那就是《兰亭序》真迹经过种种周折,最终成为唐太宗众多王羲之收藏之一,后来陪葬于昭陵。真迹陪葬入昭陵的说法在各种文献记载中出入不大,反映了唐代以来人们的普遍看法。

但是这终归是一种看法而不是事实本身,《兰亭序》是否真的陪葬昭陵,或者被陪葬的《兰亭序》是否为非真迹的摹本等,都充满疑问。

然而《兰亭序》真迹殉葬入昭陵后,又有一次变故,那就是五代时期昭陵遭遇了盗掘。宋欧阳修的著作《五代史记》(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新五代史》)卷四十《温韬传》记载,五代中的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年)时,军阀温韬曾经盗掘昭陵。文献记载所盗物品中并未提及《兰亭序》,但从记载来看,《兰亭序》恐怕不能幸免于难。

唐昭陵

那么欧阳修的记载来源于何处呢?专家认为,这种说法得源头出自五代隐士郑玄素。温韬盗陵一事,所有文献都表示出自郑玄素之口。据宋薛居正《旧五代史》卷九十六《郑玄素传》记载,郑玄素是温韬的外甥,曾跟随温韬盗掘昭陵,从温韬处得到钟繇和王羲之的墨迹,但并没有说到是否包括《兰亭序》。有一种说法是郑玄素自述曾见到《兰亭序》真迹,但这是不是郑玄素的自夸自炫,今天已经无从考证。

自此以后的文献记载中就再也没有出现过有关《兰亭序》“真迹”的记载。总而言之,《兰亭集序》被殉葬入唐太宗李世民的昭陵,但五代时期昭陵被温韬盗掘,温韬的侄子郑玄素参与了这次盗墓并将这次盗墓的情况散布了出去,但最终是否盗掘出了《兰亭序》以及《兰亭序》下落如何,已经不可考证,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一个谜团。

参考文献

祁小春:《<兰亭序>真迹下落考》

农民为何把收获的苹果埋在土里面? 把苹果埋在土里面应该都是早些年的事情了。北方地区很多的农民不愿意出去打工,都留在家里种植苹果树,一年下来怎么也能收入个十万八万的。或许不如出去打工或者做买卖挣得多,但总比单纯的种农作物要好很多。当然这也要分大年小年,赶上小年,农民们几乎是白忙活,而且还要一直在睡在山里,直到苹果卖完为止。因为前些年,农民们都是秋天收了苹果以后,直接埋在土里,储存在山里。

过去我们北方农民种苹果,到秋天苹果下树之后,根本没有地方储存。很多人家由于管理的果园数量多,秋后收的苹果自然就多,几万斤甚至十几万斤,这么多的苹果,如果不能在短时间内卖掉,水分流失很快,所以需要地方存放。别说家里没有这么大的空间,就算家里有那么多的地方,苹果风干后很容易水分蒸发。只要水分蒸发了,不但苹果不好吃,皮皱皱巴巴的难看也卖不上价格。

所以农民们根据窖藏萝卜白菜的方法,也窖藏苹果。这样苹果下树以后,可以直接窖藏在果园的地里。在自家地里挖一个长方形的土坑,把苹果整齐的摆放在里面,然后上面盖了玉米秸秆或者晒干的青草。既节省了人力物力,还能够给苹果保鲜,不至于使苹果在短期内消耗水分。这样做虽然保证了苹果的储存,但也给后序工作留下了麻烦。

苹果留在山里,一时间卖不了,就要在山里睡觉看着,有时候直到冬天了还要在山里睡觉。我们这里曾经就有的农民家里的苹果被偷。全家辛苦一年的汗水,因为看管不当,被有的不要脸的人盯上了,竟然利用晚上去偷了个精光,真是让人欲哭无泪。

现在没有人再把苹果储藏在山里了,一般都花了钱直接存放冷库里,虽说要花钱,但这样可以保证苹果的质量,更不需要冬天在山里睡觉看苹果,更不用担心苹果被盗,白白丢掉了一年的血汗钱。

下一篇:应对心理危机时最常见的资源类型有哪些
上一篇:枸杞怎么吃效果最好,鲜枸杞可以吃吗?怎么吃?